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180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四 精品Word下载.docx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成为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成为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且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各样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含义(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优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缺点:

①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②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他把物质归结于自然科学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的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1含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举例: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富贵在天

5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任何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

因为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为什么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作用?

1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的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3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一.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⑵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⑶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之所以是革命性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补充: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⑴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①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理论的主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

(二)2016-12-17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与认识论)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⑴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⑵物质的感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⑵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二框认识世界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陷入了形而上学。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了唯心主义。

3.静止的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4.运动与静止的特点: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⑵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⑶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规律的特性:

⑴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8.我们应怎样对待规律?

⑴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⑵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奇妙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3.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4.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促进了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特有的,但只有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意识的形成既离不开人脑,又离不开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那么,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对象。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⑵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⑶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上进,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⑶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性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是什么?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⑵为什么?

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⑶怎样做?

①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以及实践的手段。

⑵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基本属性:

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

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⑵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

⑷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知识点总结系列(三)2017-02-25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普遍性原理:

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⑵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⑶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4.普遍性方法论: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5.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化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他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为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客观性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7.人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8.联系的多样性的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9.表现: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

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10.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⑴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⑵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二.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

1.原理: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极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性。

3.方法论: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发展的普遍性

⑴自然界是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⑵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⑶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⑷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拓展: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1.发展的途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新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3.新事物特点:

它在旧事物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旧事物的含义:

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4.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二.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1.原因/表现:

⑴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⑵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⑶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⑴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⑵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三.量变与质变

1.区别: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特点)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状态。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特点)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的呈现的状态。

2.联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⑶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4.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这是“激变论”的代表;

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是“庸俗进化论”的代表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5.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⑴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⑵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⑶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方法论:

承认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