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310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 教案DOCWord格式.docx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遵循这些原则教学,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友好的良好关系才能有效地教学。

•(三)考试教材:

一般包括: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第六章、课程;

第七章、教学(上);

第八章、教学(下);

第九章、德育;

第十章、班级管理等十个章节。

•(四)考试难度: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科目的考试难度不大,但考试的知识点比较细致,要求60分及格即可过关。

二、授课特点与学习方法

(一)课时安排:

按历年考试的次重点安排课时

•1.核心考点:

第九章德育,分配三课时,近几年考试中所占分值最高,是最重要的一个章节,简答、论述是该章最常见的考核方式,尤其是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几乎年年出现。

•2.重点:

第一、三、四、五、六、七、八章各分配二课时。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选择填空为主要考核方式,难度不高,但知识点相当分散,覆盖面广,要求识记;

(2)第三四章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也比较广,需引起重视;

•(3)第五、六、七、八章,简答题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偶尔也会出论述题,要求学生对这几章的重要知识点领会并运用。

•(3)次要知识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十章、班级管理,近几年所占分值较少,虽然不是重点章节,我们也不能放过得分的机会,各占两个课时。

(二)授课方式

•按教材的十个章节,采用知识点和习题想结合,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学习方法

•1.学生首先跟老师系统的学习各章节,识记基本知识点,深入理解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

•2.把握各章节的联系。

•3.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深入学习重点章节。

三、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分:

100分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三)试卷题型:

教育学考试试题包含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1、单项选择题:

A、B、C、D四个选项中选取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

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答案具有相似性,判断稍有失误,就会出错,是这类题突出的特点。

•【例题.选择题】【2007年真题】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精析】“陵节而施”的意思是给与学生的知识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育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产生反作用。

“躐等”、“陵节”强调了顺序性,因此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育应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违背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答案:

D

•2.填空题:

通常考查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要求关键信息一定不能记错。

•例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三试卷分析

•3、简答题:

通常是对书上较大块的知识点的识记状况的检查,答题时不必苛求与教材上的字句一模一样,但基本观点不能错,关键词不能少。

•答: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4、论述题要求针对某一问题进行阐释,一般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和实例说明,论述题的答案不要求标准,允许自由发挥,鼓励有自己的见解。

•答题时要注意:

(1)答题条理化,即分段、分点书写,每段都有标题和标号;

(2)按题干中问题涉及的核心知识的体系顺序进行论述;

•(3)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结合,要求针对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阐释,一般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和实例说明。

•[例题论述题][2012年真题]

•论述教育与人的发展?

•⑴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引导和培养,塑造功能。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划的目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个体发展的进程。

•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个别局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案例题:

对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有的题目会指出要求分析的角度,这种情况答题相对容易;

有的题目则不限,这时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分析的角度,为了避免分析的角度出现偏差,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是比较好的,但也要强调回答的条理性,既能凸显关键信息,又使卷面比较整洁,得分会更高

•[案例题][2009年真题]

•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

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这个案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

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

人类独有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属性)

(二)狭义:

指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起源

Ø

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利托尔诺;

美-桑代克;

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美-孟禄

劳动起源论

苏-米定斯基、杨贤江等

•学校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

•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

中介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正规化程度

非形式化教育:

原始教育

形式化教育:

古代教育

制度化教育:

现代教育(学制的建立)

非制度化教育:

一种教育理想

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又称正规教育,是近代以学校教育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我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运动,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4年1月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库姆斯等人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

•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

•他们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实施教育的机构

家庭教育:

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个别性

社会教育:

全民性广泛性实用性终身性开放性

学校教育:

可控制性相对稳定性专门性

(三)教育存在方式

原始教育--原始社会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现代教育—资本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原始教育

●融合性●原始性●同一性

(二)古代教育

1、学校教育的产生

(1)生产力的发展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我国的奴隶社会,有“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之说。

唐朝的六学二馆,入学有严格的规定,等级分明。

弘文馆和崇文馆专收皇亲、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太学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及庶人之俊异者,书学、律学、算学收八品以上及庶人通其学者。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论语中记载:

“樊迟请学稼”,孔子说:

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孔子回答:

吾不如老圃。

樊迟退出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学,有明显的保守性

•n教育内容体现强制性与专制性。

(1)奴隶社会。

在东方:

主要教授“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在西方:

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2)封建社会。

“四书”“五经”也包括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中世纪教会教育的“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及骑士教育的“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三)、现代教育

1、鲜明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2、学校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实现普及教育

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二)普通教育学----研究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战国后期最早的教育论著

●昆体良:

(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论著

●苏格拉底--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等--《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时期(17C——18C)

●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学之父”,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教育学专著。

(法)卢梭--《爱弥儿》;

(德)康德--《康德论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英)洛克--《人类理智论》(白板说)

(三)科学化时期(19C初——20C初)

●赫尔巴特:

(德)1806年《普通教育学》“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

(美)实用主义代表,1916年《民本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英)斯宾塞—教育论》、(德)拉伊、梅伊曼—实验教育学

“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四)、多元化与理论深化时期:

20C中后期及以后

●凯洛夫:

(前苏联)1939年《教育学》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杨贤江:

1930年《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著作。

●布鲁姆:

(美)--“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

(美)1963年《教育过程》,“学科基本结构”、“发现法”。

●1970年,(法)保罗·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第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作用)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

2、决定了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3、制约了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4、决定了教育内容、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2、科学知识再生产

3、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指明方向。

(一)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科技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三)科技发展促进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IT)是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一)文化发展提供了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发展。

(二)文化发展促使了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三)文化发展促进学校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四)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教育是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是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特性

●组织性●整合性●传递性●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

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校风:

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二)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成因

●学生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影响

●师生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影响

2、学生文化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

●互补性●生成性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历史继承性

●教育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主要原因)

●“内发论”:

人身心发展的力量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均衡性:

→关键期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阶段性:

→因材施教(分阶段教育)

●差异性:

→因材施教

●身心互补性:

→促全面发展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

●遗传: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是前提,提供可能性;

差异性对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成熟

(三)环境(提供多种可能性、积极与消极影响)

(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对人潜力的发掘

●对人力量的发挥

●对人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按社会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阅读案例谈谈感想

案例一:

《伤仲永》

讨论:

1.这个经典故事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2.一般认为,导致方仲永由神童变为普通人的原因是其父亲的短视和贪婪,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理由。

案例二:

《孟母三迁》

1.孟母三迁的故事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第4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

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侠义:

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社会性与时代性●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历史性

二、人们的教育理想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三、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人的身心自由和谐的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

君子内圣外王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演化

1957《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教育法》→1999《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三、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内容及其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第5章学生与教师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是现实社会成员之一

●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感情●有个性特征

(二)是处在身心发展最迅速阶段的人

●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需要成人的教育关怀

(三)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从属、依附--绝对服从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身份--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

●学生的法律地位--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

●学生的合法权利

▲人身权▲受教育权

●学生的义务

▲遵纪守法▲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品德▲努力学习▲遵守校规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特点

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文化传递者●灵魂工程师●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科相关知识

●了解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专业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积极乐观情绪●豁达开朗心胸●坚忍不拔毅力●广泛兴趣

(四)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角色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师)●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发展

●教师中心说:

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

●学生中心说:

杜威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

●主导主体说:

前苏联、中国

二、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教学上:

授受关系

2、人格上:

民主平等

3、社会道德上:

相互促进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

2、树立教师威信(能力、知识、人格魅力等)

3、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第6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涵义

广义:

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特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者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根据课程任务分:

基础型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