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31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docx

初中阶段所有课文诗词主旨

·参考答案

1《山行》

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2《天净沙·秋思》

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3《秋词》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4《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5《登高》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6《当我死时》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

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

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

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

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7《黄河颂》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8《长江之歌》

这首歌旋律激昂,歌词气势磅礴,通过对中国的第一长河——长江的描写与赞美,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9《春》

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由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对春天的喜爱。

10《春风》第六段

第6、7段作了直接描写,“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风来时的雄浑辽阔写北方春风的非凡气势。

以“扑、漫、插、灌、呼啸”等准确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北方春风强劲的力度。

“呜呜、哄哄、撒拉撒拉、轰、嘎”等拟声词从听觉写北方春风的雄壮的声威。

江南的春风更具柔性,北方的春风更多一份豪壮,更具阳刚之美,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

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11《游园不值》

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

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

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12《江南春绝句》

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13《玉楼春》

是宋代词人宋祁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上阕描绘春景。

“东城”句,总说春光渐好;“縠皱”句专写春水之轻柔;“绿杨烟”与“红杏枝”相互映衬,层次疏密有致;“晓寒轻”与“春意闹”互为渲染,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阕直抒惜春情怀。

“浮生”二字,点出珍惜年华之意;“为君”二句,明为怅怨,实是依恋春光,情极浓丽。

全词收放自如,井井有条,用语华丽而不轻佻,言情直率而不扭捏,把对时光的留恋、对美好人生的珍惜写得韵味十足,堪称千古佳作。

14《春夜喜雨》

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

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15《鹧鸪天》

鹧鸪天是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也是曲牌名。

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都有。

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给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17《初春》

这首诗读起来给人一种十分清新的感觉,二十四行文字仿佛装下了整个春天,那“新芽”,那“新叶”,那“蝌蚪”,那“风筝”,这些春天里十分常见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成为贴切而生动的意象,写出了动感,写出了细微,写出了新奇。

诗人与自然如此一致,诗歌与景物融为一体,读过后有一种浑身毛孔都张开的感觉,还有一种恨不得马上走进田野的冲动。

18《梅岭三章》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19《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

忧深冷寂,孤凄悲凉。

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20《游高梁桥记》(袁宏道)

课文通过描绘与朋友游玩高粱桥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1《有的人》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22《沁园春·雪》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23《论逆境》

文章强调了逆境对人的锻炼作用。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论点: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并用赫克里斯的事例加以佐证。

接着又指出,逆境可以锻炼人的美德——坚忍。

最后用名贵的香料在烈火中焚烧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来比喻论证。

24《船长,我的船长》

全诗构思精巧,组织严密,语言深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林肯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惠特曼的诗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他大胆地运用灵活性极大的诗歌形式,创造了一种糅合口语和修辞,不拘诗行和诗节长短,不拘音节也不押韵的自由诗体,使诗歌彻底地从传统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5《海燕》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部分,描绘了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图画。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26《天上的街市》

联想自然,想象丰富;引用民间传说,寄托向往;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节奏和谐优美,朗朗上口。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

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27《愚公移山》

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28《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容然保持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始终未能动摇。

上片重点写背景,以背景反衬对象,使梅花具有铮铮铁骨和挑战精神;下片则浓墨重彩写对象,突出梅花甘愿隐于百花之中的情操,使梅花具有明媚开朗至刚无欲的品格。

一个“俏”字,成为过渡的桥梁,使词的境界浑然天成。

29《波浪》

接受中外诗歌的多种表现方法,注意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

诗人对理想、自由、爱情和生命的追求,在心灵与时代的相撞击中,激溅出诗的火花,成为20世纪的一份见证。

30《山海经》两篇

精卫填海:

通过神话文本的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多元的视角。

“精卫填海”神话是远古人类留下的史事记录,由于距今太远,对其解说见仁见智。

夸父逐日:

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而已,的确还应该有着象征的意义存在。

它象征什么呢?

夸父逐日,应当看作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求,或者说,是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的那种雄心壮志。

31《白洋潮》

写大潮水。

很有层次,是作者感觉中的层次:

首先是,视觉由远渐近。

先是起得平实,此其一。

渐渐增加了形容,此其二。

作者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语越来越密。

到了第四层次,作者笔锋一转,从潮水转到“飓风”。

结尾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32《卜算子·咏梅》(陆游)

这首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的坚贞不屈,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那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主战派士气低落,因而十分悲观,整首词十分悲凉,尤其开头渲染了一种冷漠的气氛和他那不畏强权的精神。

33《示儿》

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

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

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34《日出》最后一段

描写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雄伟瑰丽的日出奇景,赞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作品饱含诗情画意,又颇多哲理性的警语佳句,极具艺术感染力。

35《论读书》

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

以未经人工培育的“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以对于野花草的“修剪移栽”比喻人的“求知学习”,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恰当而巧妙。

“野生的花草”经过“修剪移栽”能花繁叶茂,“人的天性”通过“求知学习”能改进完善。

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

用比喻的写法,就把比较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易于人们感知、理解。

3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37《自嘲》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第四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

全诗内在逻辑性强,文字风趣,内容庄肃。

38《望庐山瀑布水》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其一为五言古诗,其二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都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39《读书八德》

40《泰山日出》4-8段

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

辞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41《绿》

绿的语言就很有代表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美感特征:

绘画美、动态美、音乐美。

“洛神”:

珠光熠熠的服饰美;“少妇”:

婀娜多姿的体态美;“少女”:

娇羞含情的风度美;“妻子”:

温柔细腻的性格美;“玉人”:

晶莹纯净的品质美;“西施”:

“充内形外”的精神美;“女神”:

神奇善良的心灵美;“女儿”:

活泼可爱的生命美

42《孔孟论学习》

43《敕勒歌》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44《游高梁桥记》(袁中道)

45《囚歌》

该诗分为上下两节,全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不着一典,犹如脱口而出,但感情炽烈,气势豪迈,意境表达清晰完整。

这是诗人高尚情操的真实流露,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为诗中的那股凛然正气而震撼感慨,为诗人的高尚人格而肃然起敬。

46边塞诗歌四首

《凉州词》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从军行》从军行由多个诗篇构成,展现出血性方刚的盛唐气象。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等都是千古名句。

《使至塞上》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7《夜雨诗意》

这篇文章,寓意是很深的。

从表现来说,又是以夹叙夹议的风格。

在习惯于阅读写实的散文青少年中,提供这样的写法,可以开拓眼界。

但这并不是余秋雨最好的文章,甚至可以说是并不太成熟的。

其中关于夜雨和心搜索灵的偶然之间的关系,写得比较生硬,历史的恢宏和人生的琐碎之间的矛盾和统一,也写得不够饱和,因为余秋雨最好的文章,都常常伴随着相当具体的文化人物命运故实,而这一篇,却显得空泛,浮想联翩固然带来自由,但,太自由,又免不了读来有夹生之感。

48《黄生借书说》

本文以“书非借不能读”为论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

文章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

所作散文感情真切,论诗主张抒写性情。

49《三峡》

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50《听听那冷雨》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

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

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51诗词五首:

《夜雨寄北》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的景色。

短短的四句话,就把这急剧变化的夏季暴雨前后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对气氛的渲染,从乌云逼近、急雨骤降,到风吹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作者用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四个镜头,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颇富戏剧性的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如梦令》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

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

“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声声慢》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浪淘沙·北戴河》

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

“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

52《狱中书简》第三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衬出作者平和沉静的心境,表现她对生活、生命和自由的追求赞美,更体现了她丰富的情感、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三次表现了生命的愉快,充溢着作者对平凡、愉快、美好生命的沉醉感。

“不禁”表明同情心油然而生,“战栗”说明内心极度惊慌,失措。

“赶紧”拯救生命的急切。

“小心翼翼”对弱小生命的呵护。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生命诚可贵,追求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一切皆可抛。

越是写她对生命的沉醉,越能表现她高尚的情感,无畏的精神,壮丽的情怀。

53《爱莲说》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

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通过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就自然而然树立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此外,作者还善于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

54《与朱元思书》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55《黄山记》

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用余光中的话来说就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

作者的才华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

赋体文章,全靠腹笥之广、修养之深、词语积累之丰富。

徐迟这样反复渲染,一唱三叹,有如油画,多层油彩叠加。

这样的风格,也潜藏着风险,那就是堆砌。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赞叹之中,不时插入叙事:

个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采药人、气象工作者的交谈等等。

虽然,在文章中,不见精彩,但,在构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单调。

要不然,全文连绵不断地描写、形容,会造成繁复,难免会令读者疲倦。

56《三峡》余秋雨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