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364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docx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

植物与土壤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成土母质:

指陈铺于地球陆地表面的松散土状物质,或为就地风化形成的残积物,或为各类型的搬运沉积物。

2.剖面:

指从土表向下至母质的垂直切面或纵断面。

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次及母质层次,即ABC层。

3.土体(单个土体):

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

4.基本土壤发生过程:

5.腐殖化:

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6.粘化:

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7.钙化:

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8.盐化:

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

9.盐土:

易溶性盐积累的浓度达到致害作物的土壤。

10.碱化:

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积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11..碱土:

碱化度和总碱度都高而呈碱性、强碱性的土壤。

12..灰化:

主要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

13.白浆化:

土体上层周期性滞水引起还原离铁、离锰作用而使土壤颜色变浅发白的过程

14.富铁铝化:

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15.潜育化:

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6.猪育化:

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17.熟化:

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18.土壤:

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9.地质大循环:

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再次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20.生物小循环:

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

21.土壤景观:

景观中的土壤部分,因在土壤的地理分布中,从土壤个体到土类都与一定得自然景观相联系,我们突出土壤部分来表示景观

22.土壤发生层:

简称土层:

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23.区域性土壤:

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土壤:

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土壤肥力:

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4、土层:

土壤剖面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形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称为土层。

5、潜育层: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被还原为低价态铁锰,从而形成颜色呈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6、土壤质地:

自然土壤中的矿物是由不同大小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含的质量百分数,即不同大小颗粒的混合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7、土壤结构:

土壤中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它们经常是相互利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就称为土壤结构。

8、土壤新生体:

是指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新生成物。

9、土壤侵入体:

是指土壤中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而是由于外界进入的特殊物质。

10、原生矿物:

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它只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作用而其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并未改变。

11、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12、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它是土壤中最重要的固相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缓冲及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13、矿质化过程:

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以至最终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14、硝化作用:

土壤中的氨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的过程。

15、凋萎系数(凋萎点):

当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土壤的含水量。

16、土壤容重:

土壤密度,传统土壤学又称为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风干)的质量。

17、毛管孔隙:

将土壤孔径小于0.10毫米的孔隙称为毛管孔隙。

18、土壤盐基饱和度:

当土壤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全部为盐基粒子时,该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离子所占的百分比。

19、活性酸度:

是指土壤溶液中所含H+引起的酸度,亦称土壤有效酸度,常用PH表示。

20、土壤的缓冲性:

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H+的浓度,其PH值并不随之相应的上升或降低。

21、土壤灰化过程:

是指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O2的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与淀积的过程。

22、土壤粘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与聚积过程。

23、富铁铝化过程:

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氧化物的过程。

24、土壤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CaCo3、MgCo3)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25、土壤盐渍化过程:

土体中易溶性盐类随毛管上升水向表层移动与聚积的过程。

26、土壤潜育化过程:

指土体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下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27、土壤诊断层:

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土层。

28、土壤诊断特性:

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和化学的性质)。

29、灰化土:

是一种形成于针叶林及北方森林地带中的灰白色酸性土壤。

30、土壤组合:

在中等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和非地带性土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又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

31、土壤复区:

在小地形或者认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中低级分类单元依次更替重复出现的现象。

决定于微地形,不同土壤类型呈小斑块更替,这些土壤属于同

一水热系列或水盐系列,形成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2、初育土:

是指发育过程微弱、母质特征明显、发育层分异不明显或只有轻度发育的幼年性土壤。

33、盐碱土:

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统称。

34、钙积土:

是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35、富铝土:

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稳定性最强,称为富铝土。

36、土壤发育的绝对年龄:

从开始形成土壤起,直到现在,这段时间成为土壤的绝对年龄,是土壤形成经历的真正时间。

37、土壤发育的相对年龄:

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可以将土壤相对年龄划分为幼年阶段、成熟阶段

老年阶段三个阶段,一般用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表示,即从A-C型到A—(B)—C型到A—B—C型。

38、潜在酸度:

是指土壤胶体或吸收性复合体表面吸收的交换性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只有当这些交换性H+和AL3+被其他阳离子交换而转入土壤溶液之后才显示其酸度。

39、毛管水:

是指在土壤毛管力作用下保持和移动的液态水。

40、母质:

通常把与土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或堆积物称为母质。

41、腐殖化过程:

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壤表层积累的过程。

植物

42、湿生植物:

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和繁殖,抗旱能力最低,有的种类只要叶片失水1%便趋萎蔫。

43、光周期现象:

指的是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生长、开花、落叶、休眠等方面)。

44、酸性土植物:

只在酸性土壤中正常发育,不能在碱性土壤中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

45、盐土植物:

在盐碱土中正常生长,能忍受较高浓度的含盐量的植物。

46、生态作用:

各种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分布的影响。

47、阴性植物:

适应弱光环境,耐阴力强,对弱光利用力强的植物。

48、阳性植物:

适应强光环境,耐阴力弱,对强光利用力强的植物。

49、生存条件: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50、短日照植物:

指日照时间短于一定的临界值(8~12小时)后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的植物。

51、长日照植物:

指日照时间超过一定的临界值(14小时)后才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形成花芽的植物。

52、生态幅:

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53、环境:

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就某一植物而言,环境还包括毗邻生长的同种或者其他种的植物个体。

54、最低量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亦称为最小因子法则。

55、生态习性: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而形成的对某种生态条件特别需要的特征。

56、温周期现象:

分为日温周期和年温周期,日温周期是指植物对昼夜温差的反应。

57、主导因素:

生物生活在某一阶段,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子。

58、旱生植物:

借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特征,在干旱条件下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且能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

59、生态条件:

指水分、温度、阳光、空气、土壤、地形、生物和人类影响等综合情况。

60、生境:

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61、冻害:

是发生于00C以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

62、物候:

指的是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依次出现种子萌芽、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

63、植物区系划分:

把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种类划分的各种类型。

64、地理成分:

是根据植物种或其他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可以归为若干分布型。

65、植物区系:

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物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66、植物群落:

任何地段内,具有相同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在相互作用的植物组合。

67、种群:

植物种类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一地即各群在空间上相互有间段称为种群。

68、次生裸地:

原有植被被消灭,而原来植被土壤条件被保留。

69、郁闭度:

在林业上,植被的投影盖度称为郁闭度,即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所覆盖的土地面积。

不同林冠郁闭度程度对林下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光照和温度),并且直接影响到下层植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强度。

70、建群种:

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

71、优势种:

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72、显著度:

某树种胸径断面积总和。

73、季相:

群落适应气候条件周期性变化的外貌反应。

74、指示体:

植物和植物群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是植物之间经过不断竞争及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们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条件的特点,这些植物和植物群落被称为指示体。

75、小群落:

植物群落内因环境差异而形成的小型植物组合。

76、层间植物:

藤本植物和附生、寄生植物,攀援或附着在不同植物的不同高度,往往整个群落的垂直高度内部有分布,因而并不形成一个层次,这类植物被称为层间植物。

77、生态位:

将一个生物单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

78、植被:

某一地区内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

79、次生演替:

原生植被受到破坏后,重新恢复起来的演替。

80、演替顶级:

群落演替到最终的相对稳定阶段。

81、热带雨林:

是耐阴、喜湿、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间植物种类丰富的木本植物群落。

82、热带稀树草原:

亦称萨王纳群落,广义认为,该植被类型是指在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从热带的雨林到热带荒漠之间广大地区的植被总称。

83、萨王纳群落:

亦称热带稀树草原,广义认为,该植被类型是指在热带夏雨型气候条件下,从热带森林到热带荒漠之间广大地区的植被总称。

84、季雨林:

或称季节林,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特定的植被类型。

85、阔叶林:

即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子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植被,也称照叶林。

86、照叶林:

即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植被,也称照叶林。

87、常绿硬叶林:

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并与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密切相关的群落类型。

88、夏绿阔叶林:

或称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

89、夏绿木本群落:

90、山毛榉林:

一欧洲山毛榉为建种群的一种夏绿阔叶林。

91、潘帕斯群落:

即南美草原,是南半球分布面积最大的草原,320S~380S,包括阿根廷的中东部,乌拉圭的全部以及巴西的里奥—格拉德的南部。

92、斯底帕群落:

93、普列利群落:

即北美草原,最重要的植物是禾本科的三个属:

冰草属、针毛属和布第劳瓦属,分布与300N~600N,890W~1070W

94、草原:

是温带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类型。

95、明亮针叶林:

禾木层透光较多,灌木和草类产量增多、苔藓层中杂生许多枝状地衣。

96、暗针叶林:

因塔形树冠密集,针叶可生活两年以上,叶面积指数高达11~12,所以林内阴暗、苔藓层通常发育良好而覆盖地面。

97、泰加林:

即寒温性针叶林、北方针叶林,狭义是具有典型西伯利亚树种,在西伯利亚低地具有沼泽化现象的寒温性针叶林。

98、隐域植被:

又称非地带性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

地貌部位或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99、草甸:

在适合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100、地带性植被:

又称“显域植被”,分布在“显域地境”,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类型。

101、三向地带性:

是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者的结合,它们是陆地植被类型分布和分区的综合作用结果,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