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412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何新《资本论》新解.docx

何新《资本论》新解

何新:

价值规律论纲

  ——《资本论》的现代读解(2008年10月)

关于价值规律——价值形成与价格实现问题,是经济学之核心问题。

价值规律应分为三个层面分析:

①价值形成规律(李嘉图——马克思规律。

价值本体论)

②价格形成规律(古诺一门格尔规律。

边际效益规律)

③金融资本之定价权(资本决定市场价格)

1.价值之语义。

汉字繁体之“价”字从人从贾。

价者,贾也,字根是贾。

[何谓贾?

语源学:

贾、假、借、给古音通,系通义之同源字。

贾者,假也。

假者,借也,给也。

有给有还谓之借(假)。

交易起源于假借。

假借以及偿还,实质即交换。

交换而易主谓之“交易”。

有偿给出曰“卖”,有偿取进曰“买”。

卖者,给也;买者,取也。

各取所需而两相情愿之交换,谓之交易或买卖。

]

贾,兼有买进(沽入),卖出(沽出)的涵义。

值者,所值,对当物也。

借之所偿谓之“值”(值者,得也,顶、代也)。

价值者,贾值也。

假借品及交换品之所值,谓之“价值”。

2.交换成立之前提是人类之欲求与需要。

事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决定其能否满足人类之欲求与需要。

3.人有需求之物,而先为他人已据有者,若欲取之,只有二途:

或强取(掠夺、战争、索要),或巧取——即交换。

4.物品买卖成交之交换量,谓之价格或市场价格。

5.随机之交换,导致偶然定价,成交之价格有极大随意性。

而常态之交换,则必然趋向理性之定价,即均衡定价。

买卖双方协商接受的均衡定价之尺度,是商品内涵之真实价值。

真实价值是虚拟实体(马克思说是一种社会关系)。

6.因此,商品价值之评估有二重性。

一为内涵价值,一为外现的交换价值,即商品在市场中呈现之外化估价——商品之“价格”。

7.内涵价值与价格之不同,在于内涵价值是内在的、非外现的。

价格具主观性,是外现的,是商品内涵价值之外化。

其实现取决于购买活动,从而转换为货币。

8.人类所需之交换品无非三类:

(1)自然产生之资源品

(2)他人制作之产品(实物)

(3)他人之劳动力(劳务)

[交换经济的起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发生自然产品及其加工物之交换活动。

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海蚶壳和赤铁矿粉,原产地分别在数百公里以外的渤海湾和宣化地区,应属交换而来。

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较为确切的非货币交换的实物证据。

另外,略晚出现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地点,如山西阳高许家窑、襄汾大崮堆、太原古交镇、陕西梁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遗址等,很有可能是当地的石器制造与交换中心。

[1]

在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铜石并用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实物交换的范围已大为扩展。

大汶口有些大墓中随葬着特别精致的物品,如玉钺、象牙梳、象牙雕筒、鳄鱼皮(蒙鼓用)、白陶等。

其中有些原料,有鳄鱼皮、象牙和玉石等,都非出自本地产品,只有通过交换和掠夺手段才能得到。

而在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西部卡若文化遗址中,则发现了贝饰10枚,系宝贝穿孔而成的坠饰。

卡若遗址位于今西藏东部昌都县加卡区卡若村,北距昌都县治约12公里。

宝贝(Cowrieshell)产于南海,既出于卡若文化遗址,是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换关系(多半是间接关系)的有力证明。

由此可见,往往被低估的史前文化,其交通幅员广度及交换水平,实在让人瞠目惊异。

[2]]

9.私有制,占有,占有权利,是社会交换成立之前提。

人权分为两部分。

一为自然人权,生存权,即每个人与生俱来之人生需要、欲求以及获得满足之权利。

二为社会人权,在社会历史中形成之人身权利。

占有权,是社会人权。

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于私有权利之上,乃是私有权利最全面扩张之社会形态。

10.商品者,可“商议”之交换品也。

商品之交换量经商议、协商决定。

商人者,商谋之人也。

11.物品之稀缺性,决定其取得之难度。

其取得之难度,即商品之形成度,乃是交易谈判的基础。

12.商品之内涵价值不取决于市场估价,而决定于其制作成本。

商品之制作成本,形成于其生产过程中使用之诸要素。

这些要素以货币估值,谓之生产成本。

成本,即商品形成要素之价格总合。

13.商品原初之初始估价,并非以货币估值(尚未发明货币)。

商品之形成元素只有两项,即:

天然物品与人类之劳作。

因此,自然品之稀缺性及劳作难度(此二者相关联且可通约),是商品内涵价值形成的两大基本要素。

14.自然品之稀缺性低,则获取容易,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小。

稀缺性高,则获取困难,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大。

在此条件下,劳作量之付出量,是比较交换品(商品)之交换量的尺度。

单位商品中内涵之劳作付出量愈高,则其可得之交换物逻辑上愈多——内涵价值愈高。

因此,根本上看,正是劳作难度,亦即“劳动量”之内涵,是价值形成的原因。

15.简单交换:

实物对实物的直接交换。

在交换史上,即需求满足型交换(不计值交换/不等值交换)。

16.简单交换形成简单价格。

简单价格:

如A以10元成本生产10件商品,则每件产品之基础价格为10元÷10件=1元/件

17.复式交换:

所谓复式交换,即间接的交换,指以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交换。

需求者先要取得货币,才能通过货币交换到所需品。

供货者,不是将商品直接供给需求者消费,而必须先将商品交换为货币。

18.马克思指出:

复式交换中“买”与“卖”两环节通过货币为媒介而相分离,已蕴涵了原初态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原初态经济危机即供求失衡危机:

买者买不到(持币待购),以及卖者卖不出产品(得不到货币)。

19.一切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

以同等价值对同等价值的商品相交换。

(A以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交换B的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

1元=1元)

20.等价交换规律是:

以内涵价值互为等量的商品作交换。

21.马克思说,在等价规律中,蕴涵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三大基本价值,即:

自由交易,平等交换,多数优胜——自由、平等、民主。

但是,价值在市场中之二重化,价格对价值之背离,造成等价交换规律之破坏。

22.等价交换意味着等价价值品之交换,并非意味同等价格品之交换。

    同等价格对同等价格之交换,未必是等价交换。

因市场价格之形成,受市场之需求度影响,而非单纯决定于价值之同等性。

23.先有实物交换。

实物交换无需货币作为媒介。

某种交换品、商品,由交换之标的物;转变为交换过程中普遍接受的中介物,这种商品因此而成为货币。

如贝类、珍珠、布匹、铜、铁等金属物、金、银等贵金属,都曾作为交易中介物即货币。

24.等价而可长久储存的,有普遍需求而不易消费的,随形大小而可分割的物品,最易作为中介媒体,从而成为交易之中介物。

历史上,贵金属(金、银、铜、铁)因具有上述性质而成为“普适价值”载体,即货币。

马克思说:

“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25.货币具有两种形态:

(1)实体货币,珍宝(宝石、宝贝)及贵金属——金、银、铜、铁。

(2)虚拟货币,某种信用证券,即纸媒货币或支票。

26.生产者间的销售竞争,迫使生产者设法降低商品之生产成本。

同时期同质产品之最低成本,意味着最低销售价格,最具有市场竞争之优势。

(此最低生产成本,即马克思所谓“社会必要劳动量”。

27.问题是,物与物,商品与商品形态、性质、用途不同,如何计算其等价性?

在交易的实践中,人们发现:

产品形成度之衡量,即以物品内涵劳作量(内涵价值)相比较,可以作为商品交换计量的第一尺度。

内涵劳作是即生产成本。

这种成本计较,在货币发明后,可以直接用货币量作计量,形成商品之生产(包括运输)成本价格。

28.劳力价值论之本质是生产成本价值。

以生产产品之劳作难度,亦即单位商品中的劳作涵量,作为价值计算尺度(斯密,劳动价值论)。

事实上,商品之质素因品质、材料、用途不同,难以折算为等量。

而计量比较劳作难度之尺度,则是平均化之劳作时间。

因而劳动时间之计量,必然地成为在货币发明前商品计价交换之基础标准。

(上述推理过程,也就是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来源。

29.价值,即潜在之价格。

商品在生产领域形成价值。

在交换领域,形成价格。

价值与价格之离异,导致价值之二重化。

30.

(1)价值之形成:

成本价格(价值,物之所值,卖方价格。

(2)价值之“实现”:

交换价格

先有成本价格,后有交换价格。

成本价格(供给价格)是交换价格的基础。

31.市场商品交易的背景,是商品制作者组成的经济社会网络,即社会分工。

社会劳动的专有化,导致社会分工。

32.商品交换体现了社会分工中劳动者劳动产品之相互交换,实质也就是劳动对劳动之交换。

社会分工,产品及劳务之大交换,导致劳动生产力(劳动力)的社会通约。

33.资本的产生:

利润是成本价格以外,得之于销售的附加值,即商品价值之增值。

利润公式:

内涵价值+销售附加值(利润)=价格

因此,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利润。

而不形成利润之投入,则不能创生资本。

34.资本,就是可创生利润的投资。

无利润则无资本之积累。

[语源分析,资者滋也,增长也。

增长曰“滋”,曰“资”。

“资本”者,“资”长之“本”也。

35.马克思:

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非等价物交换,虽然使商品名义价格增长,但商品间的价值结构不变,也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新增价值并非在流通(商品交换)中产生。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通过流通但又并非在流通中产生。

”(矛盾论述法,即马式辩证法。

商品流通可不能使商品创生新值,但能产生利润,即相对剩余价值。

如不能产生利润,复式交换就不会发生。

但是,绝对剩余价值,即价值新增值,只有在产业运动中产生。

36.非马克思主义之微观经济学,其价格理论完全忽视了商品之内涵价值(没有价值论和价值分析),忽视了生产成本价值之形成。

37.经济生产之增长,有实物与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增长,是利得,来自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生产力及劳力之投入。

货币增长,是利润,来自市场交易后实现的货币利得。

38.实物之实体价值与其内涵之劳作价值常被混淆。

在天然农业及畜牧业中,生产物有自然增加(实物及实物价值)之可能。

但随实物总价值是之增加,其内涵劳作价值量或被稀释而减少。

39.利润与利得不同。

利得来自于生产(实物形态),而利润来自于市场(货币形态)。

(18世纪)重农主义混淆“利得”与“利润”。

他们把农产品种植于土地后的增生数量,混同于利润。

其实,这种实物增生物是“利得”而非货币增殖之“利润”。

货币增殖产生于销售过程,而非产生于生产过程。

40.需求度创造销售可能性(潜在市场需求)。

需求度愈高,则销售愈易,销售者可索价愈高。

因此,商品脱离成本,而被买者高价接受之可能性愈大。

41.需求度,决定于商品之使用价值,即效用。

换句话说,商品之“效用”影响市场之“需求”。

效用愈大,需求愈高。

42.所谓“边际效用”,亦即“边际需求。

43.斯密之价值论,包涵了成本(劳动)价值论与需求价格论两方面。

李嘉图——马克思之价值论,着眼于商品之内涵价值,即成本——劳作所形成之商品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形成的价格。

马克思完全不考虑市场需求对商品价格以及资本增长三者互动之关系,因此马克思之价值论是价值分析,而不包涵价格分析。

这是马克思价值论的主要片面性所在。

        44.货币运动(流动与流通)的本质是资本的生成与运动。

        马克思指出两种资本的运动形式:

货币生息资本运动:

G→G'

货币支付(贷出)货币(通过高利贷)直接增殖。

为卖而买的资本运动:

G→W→G'

G,资金。

W,商品。

(马克思,《资本论》第4章)

45.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看,资本运动有四种形态:

(1)生息资本运动:

G→G'

(2)商业资本运动:

G→W→G'

(3)产业资本运动:

G→W1→W2→G'

(W1,投资品。

W2,生产品。

(4)信用资本运动:

G→g→G'

(g,股票、证券、期货等虚拟产品。

46.技术之改进,机械与科技之应用,可以创造更多物质利得,同时则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内涵劳作——即“价值”内涵量,导致该产品潜在价格下移。

47.首先应用新技术之投资者,在其他生产者仍使用旧技术生产时(单位产品中投入劳作量较大,内涵价值较大),则技术先进者之产品,乃因成本降低(内涵价值较小),而可以从销售中取得更高之利润。

48.市场利润的规律是:

利润源自于供需之不对称,供需之不均衡。

供应愈少,需求愈大,则单位价格中于内涵价值之外可得之附加值(利润)愈高。

因此,供应量与需求量构成反比例函数。

供应愈多,需求愈少。

需求函数之下移,导致利润之递减。

49.商品供应者的竞争导致销售价格下移,导致价格向极限价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均衡化。

销售价格随供需曲线之均衡而趋向极限市场价格,意味着利润递减。

50.不对称交换,来自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

只有不等价(不均衡、不对称)之交换可以导致利润(即成本价值外之附加值)的发生。

51.不等价交换,在生产与交换两个领域发生:

在生产领域,资本以货币薪酬(工资)对劳动能力(劳动潜力)的交换,是一种不对称交换,即内涵价值不相等之交换。

[工资的计量,是以对劳动能力的物质生存条件为基础计价。

投资者对工人支付维持其生存条件的货币量(最低必要工资)。

而投资者所购买的,是工人劳作时间。

52.投资者提供工人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及原料),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为投资者从事劳作。

投资者回收的是工人劳作之产品。

工人在此劳动时间内所生产之商品总量。

(其价值及价格总合)是投资者之利得。

此利得减去生产成本,即投资者支付于工资、原材料、设备(工具、技术)之价格总合后的差额,就是投资利润。

工作者劳作产品以及其货币价值,与投资者支付之工资及生产条件货币量的差额,即资本之利得(实物)及(第一次)利润(货币)。

53.马克思将资本结构(构成)分析为两部分:

(1)不变资本(指实物资本品的价值总成。

它们转移到新产品中。

(2)可变资本(指工资,因工资购买的劳动力创生新价值。

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

54.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商品总量中涵有的劳动投入总量。

(a×b。

a单位劳动。

b,劳动使用量。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单位商品中劳动价值(商品价格)与工资的比例。

马克思对“绝对剩余价值”的使用有误,他所说的实际是“总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应是指价值增量,即新产品对于资本品所产生的价值增量。

55.马克思将社会总体资本分为两类:

(1)第一部类:

固定生产资料,实物生产资料(工具、原材料、交通与住房)

(2)第二部类:

消费品(生活资料,农副食品及服装品)

应补充第三部类:

(3)金融信用品,以及奢侈品。

相应地资本的历史形态区别:

1.第一产业,相当于第二部类

2.第二产业,相当于第一部类

3.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业。

56.在交换市场中,商品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具有重大需求之商品,可得到购买者较慷慨之支付。

需求愈大者,得价(销售附加值)愈高。

需求价格与成本价格之差价,是商品成本外之新增附加值(第二次利润)之来源。

57.除生产成本价值、市场销售价格以外的第三种价格是资本期货价格。

期货之投资,是以金融手段牟利之投资。

其投资目的是卖出而非购买(为卖而买)。

换句话说,购买期货目的不是消费,而是以投资套利,“囤积居奇”。

(战国商人吕不韦之供养秦公子,也是投资于一种政治期货)。

58.居奇者必待高价而沽出。

期货交易之本质,是金融资本之投资。

期货交易形成第三价格(期货价格),此即资本定价权决定之价格。

在当代金融化之期权经济中,不是成本,不是市场,而是资本投入决定未来商品之长期市场价格。

[油价在2008年7月的一周内先涨起20%,八月后又跌去20%,反映的当然不是市场供求关系。

其价格变动源于金融货资本在期货市场之短期之流入与流出。

资本期货价格决定商品市场价格。

耐用消费品(包括房地产)、装饰品及艺术品之高昂价格,本质也都是资本期权投资之价格。

59.关于所谓“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即流通之货币。

膨胀,即货币过多。

紧缩,即货币不足。

60.流通中之货币量与物价有函数关系:

货币对流通总量过多则物价上涨,总量不足则物价下跌。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简单的四则运算的除法关系。

100元货币对100件商品,则每件1元。

1000元货币对100件商品,则每件10元。

61.垄断。

私有,独占就是垄断。

垄断之前提是私有制。

垄断即独占,独家占有。

垄断者可为私人,也可为国家。

现在,私有化的鼓吹者在大呼反垄断——反对国有企业之垄断。

殊不知,公共资源在私人资本或外来资本手中被垄断,将比在国家手中更坏。

目前的房地产业巨头垄断就是例证。

所以小民百姓倍受高房价之折磨。

62.垄断是保持供需不对称的手段,是高利润的条件。

垄断愈高,则供需不对称之程度愈高,利润即愈高。

63.竞争结局必然导致垄断。

资本在市场上竞争,小资本失败退出市场,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大资本垄断局面的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史,就是资本巨头、垄断势力的发展史。

64.资本包涵:

可增生产品(实物:

资源、技术、劳力)和价值增殖之元素(资金)。

从重农主义到亚当·斯密都认为:

有三种“资本”:

自然资源(土地及其天然产品)、人类劳务(人力)、资金。

即:

土地、人、资金。

而马克思则增加一项:

工具、技术。

65.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工具(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认为:

技术、工具的改进,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手工磨代表封建社会,蒸汽磨代表工业资本社会。

66.经济生产之三要素(土地、人力、资金)。

(1)土地

土地作为资本的增产能力是重农主义的发现。

这种能力使一粒种子,生长为万颗果实。

但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源,其产物是实物。

可产生高利润之土地是以土地占有作为资本,即一项金融资产,地权资产。

土地占有权之销售,所得谓之“地租”。

(2)劳动(劳动能力,智能与体能)

须区分:

劳动,活态活动,创造性过程中的人力活动。

劳动能力(旧称劳动力),人类的创造性潜能。

(3)资本(金钱)

资本市场,即直接购买资本品(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67.货币向资本的突变。

货币有两种形态:

1、实体价值货币,作为商品的货币

2、虚拟价值货币,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

前者是贵金属币。

后者是纸币以及其他具有货币支付物承总历能的虚拟货币,(如电子币)。

金钱(货币)本身并非资本。

以金钱增生金钱,这种金钱就成为“资本”。

资本市场,即直接购买资本品(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68.马克思指出:

货币也是商品,具有四种功能。

价值尺度(价值符号)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一种信用记号。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所以是储藏手段。

69.实物货币是商品。

纸币是虚拟商品,是信用证券。

70.马克思指出:

虚拟资本是资本的直接形态,即由金钱可以直接创生金钱。

G→G'

71.货币,虚拟价值的实物表现。

贷币之自我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自身可以作为商品,其交易地即资本市场。

商品市场交易商品。

资本市场交易资本。

马克思说:

在这里“它”被看做一个价值额的独立表现,自行增殖、自行增加的价值。

它会生产利润。

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

预付的价值额要作为资本流回,就必须在运动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增殖自己,增大自己的价值量,也就是必须带着一个剩余价值,作为G+△G流回。

G  →    G      →W  →G  →△G

(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品)(利润)(利息)

72.马克思最早提出“虚拟资本”的概念。

他将虚拟资本放在金融资本之下:

1、生息资本

2、信用资本

3、虚拟资本

73.资本的历史形态升级:

(1)商业资本

(2)生息资本(高利贷)

(3)产业资本

(4)金融资本

(5)虚拟信用资本(金融期货及指数化金融产品)

74、马克思说:

货币资本是资本的纯粹形态。

G—G′,其中G′=G+△G,即创造更多货币的货币。

这是被缩简成了没有意义的简化式的资本最初的一般公式。

这是已经完成的资本,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生息资本上,这个自动的物神,自行增殖的价值,会产生出货币的货币,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并且在这个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了。

货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创造一个比它本身所包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75.马克思的利润率公式:

资本的有机构成(有机结构):

可变资本品/固定资本品=绝对利润率

有机构成愈高,则剥削性愈强,创生绝对利润率愈大。

实际上,现实经济运动中的利润率公式与马克思的计算方式不同。

即:

总价格/总成本(涵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利润率

但在总成本中,可变资本/固定资本的比率确实提供了利润的创生空间。

因此:

总价格/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利润率

利润的增减与利率升降成反比。

76.利润规律及利润平均化规律:

行业间之投资竞争导致利润率之趋向平均化。

投资之自由化,导致资本追逐高利润行业。

(股票及证券市场)

资本投入的增多意味着供应增多,因而利润下移,最终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

效益递减,其极限即平均利润率(在此之下得负值)。

77.平均利润率是资本竞争的产物。

马克思说:

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这个部分要由产业资本家支付给货币资本家,利润本身表现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达到这个最高界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部分就会等于零。

利润率的高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成反比,利息是由利润调节的。

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的有最后决定作用的最高界限。

要找出平均利息率,就必须:

1.算出大工业周期中发生变动的利息率的平均数;2.算出那些资本贷出时间较长的投资部门中的利息率。

自然利润率和自然工资率那样的自然利息率,是没有的。

78.利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利率是利润率的尺度:

利率高于平均利润率,则投资萎缩。

利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则投资旺盛。

79.信用制度即借贷制度。

借贷资本的供给和借贷资本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当时市场的利息状况。

利率、利息率是出借货币的市场价格。

汇率即不同货币相交换的市场价格.

利率规律:

借贷资本(贷款)的供求关系,决定市场的利率。

80.马克思说:

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利率转化为利息。

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不仅在法律上有不同的身份,而且在再生产过程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总利润会分成两部分:

利息和超过利息的余额。

81.马克思说:

在资本家的脑袋里必然产生这样的观念:

他作为企业主收入远不是同雇佣劳动形成某种对立,不仅不是他人的无酬劳动,相反,它本身就是工资,是监督工资,wagesofsuperintendenceoflabour,是高于普通雇佣工人工资的工资。

劳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与工人相比,不过是在进行另一种劳动。

82.股票价值

(1)真实价值应等于平均利润率(产业投资平均利润率)

(2)股值的虚拟性:

①股票之基本发行价格。

②股票之虚拟需求价格(市场需求估价,实际是对某股票投资的预期利润估价)

(3)资本泡沫的形成。

(虚拟股价值对发行股价值的比例愈高,泡沫愈大。

83.剩余价值理论的目的是解释利润的来源。

利润,一是货币意义的利润,一是实物意义的利得。

前者是投资利得,后者来自生产技术之增长。

(生产技术之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