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80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docx

同义词辨析练习题

贫、穷

这两个字都有“景况不好”的意思。

“贫”的反义词是“富”,指缺乏衣、食、财。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端淑《为学》)。

“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

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穷”除了上述义外,还作“尽”讲,如“子子无穷匮也”(《列子·汤问》)

疾、病

“疾”,常指一般的生病。

如“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非子·喻老》)。

“疾”也表示快,这个意义今天仍用,如“大声疾呼”。

“病”,生病,常指病得很重。

如“(君之病)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出处同前)。

饥、饿

“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

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如“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非子·饰邪》)。

盗、窃

“窃”是指“盗窃”,偷东西。

如“窃货日益”(《苟子·修身》)。

“盗”相当于今天的“贼”;古书中的“盗”,多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起义的奴隶或农民的称呼。

如“岁凶荒,人饥为盗,尤甚”(《旧唐书·黄巢传》)。

“窃”除指“偷”以外,还表示“偷偷地,暗中”,如“窃载与之齐”(《史记·膑列传》)。

荫、蔽

二者都有“遮住”义,但是围大小差别很大。

“荫”只能从上遮住,而且指遮住。

如“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欧阳修《醉翁亭记》)。

而“蔽”遮的围更大,可以从前后左右遮住,也可以从上遮住。

如“项伯亦以身翼蔽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诽、谤

这两个词与“讥”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诽”是背地里议论、嘀咕,如“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

“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

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而“讥”则是微言讽刺。

购、买

“购”是指重赏征求。

如“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旧唐书·褚遂良传》)。

“买”指拿钱换东西。

古代“购”和“买”不是同义词,“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的性质不相同。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白虎通·商贾》:

“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

“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玄注:

“居卖物曰贾。

”《说文》:

“贾,坐售卖也。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门、户——这两个词都指房屋的出入口,但所指对象有异:

《说文》:

“门,闻也。

从二户,象形。

”“户,护也。

半门曰户,象形。

”《玉篇》:

“门,人所出入也。

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

”“户,所以出入也。

一扉曰户,两扉曰门。

”由上述材料可知,“门”和“户”的差别是:

“门”是两扇的,“在区域”,即大门;“户”是一扇的,“在堂房”,即房门。

书、籍——这两个词都是指“书本”。

但“书”偏重于文字容,“籍”偏重于簿册档案。

《说文解字·叙》: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正字通》:

“凡载籍谓之书。

”《说文》:

“籍,簿书也。

”《释名》:

“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

”作动词用时,“书”强调“书写”,“籍”强调“登记”。

府、库——这两个词都指收藏物品的库房,但“府”指收藏文书财物的库房,“库”指收藏兵车武器的库房。

《说文》:

“府,文书藏也。

”“库,兵车藏也。

”《尚书·大禹谟》:

“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疏云:

“府者,藏财之处。

”《礼记·曲礼下》:

“在库言库。

”玄注云:

“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

”《吕氏春秋·分职》:

“叶公入,乃发太府之货(财物)与众,出高库之兵(武器)以赋民。

”句中“府”、“库”的差异十分清楚。

哭、泣、号、啼——这四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

“哭”指有声的哭,《说文》:

“哭,哀声也。

”《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

”《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说文》:

“泣,无声出涕曰泣。

”段玉裁注:

“‘哭’下曰:

‘哀声也。

’其出涕不待言,其无声出涕者为泣。

此哭、泣之别也。

”“号”的本义是高声呼叫,引申指带着言词诉说的呼号,《汉书·向传》:

“而号曰:

‘骨肉复归于土,命也。

’”颜师古注:

“号,谓哭而且言也。

”《颜氏家训·风操》:

“礼以哭有言者为号。

”《庄子·养生主》:

“老聃死,失弔之,三号而出。

”“啼”指放声大哭,悲痛之声甚于“哭”,《庄子·骈拇》:

“枝于手者,龁之则啼。

”(“枝于手”指大拇指旁歧生一指,成六指;“龁”是“咬”、“咬掉”之义。

观、察、看、望——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

“观,谛视也。

”段玉裁注:

“审谛之视也。

”《谷梁传》曰:

“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子重耳)及。

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愈《答正夫书》: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

“察,覆也。

从宀、祭。

”徐锴《说文系传》:

“察,覆审也。

从宀,祭声。

”段玉裁注:

“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看”的本义是以手加额遮目而望,《说文》:

“看,睎也。

从手下目。

”桂馥《说文义证》:

“《九经字样》:

‘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目。

’”徐锴《说文系传》:

“以手翳目而望也。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

“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玉篇》:

“望,远视也。

”《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执、秉、操、持、握——这几个词都表示用手拿,但“拿”的特点不同。

“执”的本义是拘捕罪人,引申为“拿”,强调把东西拿紧握牢,勿使丢失。

如:

《左传·成公十六年》:

“文子执戈逐之。

”《诗经·邶风·击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秉”的本义是“禾束”,“从又持禾”会意,引申为“拿”,它的特点是只表示用手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如《诗经·邶风·简兮》: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

”(龠指舞龠,三尺长、六个孔的管状乐器;“翟”指作舞具的山鸡羽毛。

)“操”的本义是“把持”,即用手抓住,其特点是强调拿得稳,掌握得熟练。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今吾子爱人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由此引申出“操纵”、“驾驭”之义,重在“稳”、“熟”,《庄子·达生》:

“津人操舟若神。

”“持”所表示的“拿”义,强调托扶、保持不变,如《论语·季氏》: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庄子·渔父》:

“左手据膝,右手持颐(托着下巴)。

”其引申义“掌管”,仍强调“维护”、“保持”,如《乐府诗集·陇西行》:

“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

”“握”的词义特征,是强调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如《诗经·小雅·小宛》: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玄笺:

“持粟行卜,求其胜负,从何能得生。

”《楚辞·九章·抽思》: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粟”、“瑜”均是小物,故用“握”字。

眷、顾——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

“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说文》:

“顾,还视也。

”《诗经·桧风·匪风》:

“顾瞻周道,中心怛矣。

”毛亨传:

“迴首曰顾。

”“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

“眷,顾也。

”段玉裁注:

“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

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诗经·大雅·皇矣》: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

“周”的本义是“密也”,从用口会意,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

《论语·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何晏注:

“孔(安国)曰:

‘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

杀、弑——这两个词都有“杀死”之义,但“杀”重在叙述事实,是中性词;“弑”是臣子杀君,儿子杀父,重在“正名”,古代是贬义词。

《说文》:

“杀,戮也。

”《论语·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史记·项羽本纪》:

“项伯杀人,臣活之。

”《说文》:

“弑,臣杀君也。

”段玉裁注:

“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

《春秋》,正名之书也,故言弑不言杀;三传,述实以释经之书也,故或言杀、或言弑。

”《周易·坤卦》: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左传·宣公十八年》:

“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尚书·胤征》孔安国传:

“奉辞伐罪曰征。

”孔颖达疏:

“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墨子·七患》:

“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诗经·商颂·殷武》:

“奋伐荆楚。

”玄笺:

“有钟鼓曰伐。

”《孟子·告子下》: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

”焦循正义:

“讨者,上讨下也。

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

“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夏,人侵许。

”《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

夫人将启之。

抑、按——这两个词都表示用手向下压,但轻重程度不同,“抑”的语意重于“按”。

《说文》:

“抑,按也。

”“按,下也。

”“按”的词义重心在“下”,即把原来高的压低,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

”“抑”的词义重心在“按压”,用力更大,如《吕氏春秋·适威》:

“若玺之于涂(印泥)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则圜。

”引申为“抑制”,如《史记·公子列传》:

“遂乘胜逐军至函谷关,抑兵,兵不敢出。

知、识——这两个词都有知道、懂得、了解之义,但“识”的语意重于“知”。

“知”表示一般性的知道、晓得,如《论语·为政》:

“子曰:

‘由(人名),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识”则强调“认得”或比较深刻的了解、识别,如《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

”《论语·子》: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官、吏——这两个词都有“官员”、“官吏”的意思,但词义适用的围不同。

“吏”的词义围小,只用来表示官员,《说文》:

“吏,治人者也。

”斯《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汉代以后,则专指小官和差役,《史记·滑稽列传》:

“(西门豹)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官”的词义围大,可以表示职位较高的官员,《说文》:

“官,吏事君也。

”《周易·系辞下》: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

”孔颖达疏:

“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总而言之,皆谓之官。

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

”也可以表示“官府”,如《礼记·玉藻》:

“凡君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

”注:

“官,谓朝廷治事处也。

”也可以表示“官职”,如《左传·成公二年》:

“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等等。

躬、身——这两个词都有“身体”和“自己”、“亲自”的意思,但词义围不同。

“躬”的词义围小,只表示人的身体,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躬胝(zhī,手脚掌上的厚皮、茧子)无胈(bá,大腿上的细毛)。

”司马贞索隐引揖曰:

“躬,体也。

”引申表“自己”、“亲自”,如《诗经·卫风·氓》: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诸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

”“身”的词义围大,其本义是人的身体,如《楚辞·国殇》:

“带长剑兮挟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引申表示物的身体(主体、主干),如《尔雅》: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引申表示“自己”、“亲自”,如《楚辞·九章·惜诵》:

“吾谊先君而后身兮,羌众人之所仇。

”洪兴祖补注:

“人臣之义,当先君而后己。

”《墨子·非儒》:

“取妻身迎。

”“身”还表示“怀胎”、“身孕”,如《正字通》:

“女怀姙曰身。

”《诗经·大雅·大明》: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毛亨传:

“身,重也。

”玄笺:

“重,谓怀孕也。

”孔颖达疏:

“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重。

”“身”还表示“终身”、“一辈子”,如《史记·将军列传》:

“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

击、攴——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围小于“击”。

《说文》:

“攴,小击也。

”“击,攴也。

”段玉裁注:

“攴训小击,击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

”“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子·虚实》: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仪礼·少牢馈食礼》:

“司马刲羊,司士击豕。

”玄注:

“刲、击,皆谓杀之。

”等等。

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

“能”强调主观能力,如《孟子·告子下》: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左传·成公十六年》:

“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

”“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论语·微子下》: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诗外传》:

“不能勤苦,焉得行此?

”一般来说,在古汉语中,“能”与“得”不可互换。

畏、惧——这两个词都有“害怕”之义,但语法功能不同:

“畏”多用作及物动词,可带受事宾语,如《诗经·大雅·烝民》: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左传·文公十七年》:

“古人有言曰: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惧”则多用作不及物动词,如《论语·子罕》: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惧”活用为使动,可带宾语,如《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句中的“畏死”是“害怕死”之义,“畏”是及物动词;“惧之”是“使之惧”之义,“惧”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

“惧”有时也用作及物动词,如《左传·庄公十年》: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适、往——这两个词都有“到”、“去”之义,但“适”(shì)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风·缁衣》: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庄子·逍遥游》: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史记·项羽本纪》:

“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等等。

购、买——“购”的本义是“悬赏征求”、“重金收买”,《说文》:

“购,以财有所求也。

”段玉裁注:

“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

”《史记·项羽本纪》: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买”的本义是“市也”,即花钱买物,如《子·说林》:

“然酤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

偷、窃——“偷”在上古主要作“苟且”、“轻薄”讲,如《礼记·表记》:

“安肆曰偷。

”玄注:

“偷,苟且也。

”《论语·泰伯》: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邢昺疏:

“偷,薄也。

”汉代以后,“偷”产生了“盗窃”义,如《子·道应》:

“楚有善为偷者。

”“窃”的本义就是“偷盗”,《玉篇》:

“窃,盗也。

”《尚书·微子》:

“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

”《墨子·非攻》:

“今有一人,入人圜圃,窃其桃。

邻、里——都指“邻居”。

周代的居民组织有“邻、里、族、党、州、乡”六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四里为族(一百家),五族为党(五百家),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

模、镕、型、——都是铸物的模子,段玉裁说:

“以木曰模,以金曰镕,以土曰型,以竹曰,皆法也。

 锐、利——都有“锋利”之义。

“锐”的本义是“芒也”(“芒”是“草端”),指金属武器的尖子,引申表示刀剑等锋芒的尖锐。

“利”的本义是“GE89D也”,即刀口锋利。

“锐”重在“尖”,“利”重在刀口“快”。

口、嘴——“口”专指人的嘴,《说文》:

“口,人所以言食也。

”“嘴”则专指鸟的嘴。

“口”、“嘴”二字在文言中区分清楚,不可混用。

互、相——都有“交互”、“互相”之义。

但“互”只表“交错”(此义系由本义“绞绳的工具”发展引申而来,如《汉书·谷永传》:

“百官盘互,亲疏相错。

”颜师古注:

“‘互’字或作‘牙’,言如豕牙之盘曲,犬牙之相入也。

”)、“互相”(如仲淹《楼记》: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之义,而“相”不仅表“互相”即“甲对乙,乙对甲”的关系,如《周易·系辞上》: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庄子·大宗师》: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而且表“单相”即“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如《列子·汤问》: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即“纷纷表示赞成愚公”。

还可表示“递相”即“传递式的单相”关系,如《史记·其武安侯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父子相传”即“父传子,子传,一代一代传下去”。

 完、备——都有“全”义,但“完”重在强调形体的完整不缺,如《世说新语·言语》: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而“备”则强调数量的齐全不漏,如唐元稹《遣兴十首》之七: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更、改、革——都有“更改”、“改革”之义,但“更”强调“改变”、“变换”,《商君书·更法》:

“贤者更礼。

”《史记·始皇本纪》:

“更名河(黄河)曰德水。

”“改”强调“改正”,《周易·益》: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革”则强调“去旧换新”,《周易·杂卦》:

“革,去故也。

”《国语·周语下》:

“厉(周厉王)始革典(法典),十四王矣。

  问、讯、诘——都有“问”义,但“问”多指一般性的询问,《论语·泰伯》: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讯”多指细细地询问,《诗经·小雅·正月》: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诘”常表“责问”、“追问”,如《三国志·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

“策率兵如闽越讨朗,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

策令使者诘朗。

仇、敌——在“仇敌”之义上,两者义同,但“仇”有“配偶”之义,《尔雅》:

“仇,匹也。

”《说文》:

“仇,雠也。

”段玉裁注:

“雠犹应也。

《左传》曰:

‘嘉偶曰妃,怨偶曰仇。

’……仇为怨匹,亦为嘉偶。

”“敌”则有“相等”、“相当”之义,《战国策·策五》:

“四国之兵敌。

”高诱注:

“敌,强弱等也。

责、让——都有“批评”、“责备”的意思,但轻重程度不同。

“责”的词义较轻,表示一般性的批评,如诸亮《出师表》: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让”的词义较重,有“谴责”之义,如《左传·僖公五年》:

“夷吾诉之,公使让之。

”杜预注:

“让,谴让之。

 两、再——都有“二”义,但词义围不同,“两”还表示“偶”、“并”之义,如《左传·宣公十二年》:

“御下两马掉鞅而还。

”俞樾平议:

“两马者,使服(马)与服(马)耦,骖(马)与骖(马)耦也。

”也可指“双方”,如《庄子·人间世》: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再”则有“第二次”之义,如《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还表“重复”、“继续”之义,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视、见——“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非子·外储说右上》:

“鸟以数十目视人,人以二目视鸟。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

“见,视也。

”段玉裁注:

“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

”《孟子·梁惠王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听、闻——“听”表示一般性的用耳朵接受声音的行为,《说文》:

“听,聆也。

”《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

”“闻”则既表示“听”的动作,又表示“听”的结果,义为“听见”,《礼记·大学》: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庙、观、寺、庵——“庙”本义指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论语·先进》: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引申指供奉神祇的地方,《水经注·江水》:

“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观”(guàn)本指古代宫门外高台上的望楼,亦称“阙”,《尔雅》:

“观谓之阙。

”后来,引申指道教的庙宇,里面祀奉的是“仙”,禹锡《游玄都观》: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郎去后栽。

”“寺”本指官署(如“寺”是掌管刑狱的官署,“太常寺”是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宜的官署,“鸿胪寺”是掌朝贺庆吊之事的官署),东汉之后指佛教庙宇,供奉的是“佛”,如唐籍《野寺后池寄友》:

“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庵”本指圆顶草屋,《释名》:

“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

”后指佛教僧尼的小庙宇,如徐宏祖《徐霞客游记·游日记》: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笑哂都有笑的意义。

笑,《增韵》:

“喜则解颜启齿也。

”喜是在的情绪,笑是外在的表现,笑有很多种,苦笑,讥笑,开怀大笑等。

 但“哂”,《一切经音义》中说是“小笑”。

只专注于微笑。

而这微微一笑常常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或者是带有轻蔑、嘲讽的感情色彩。

如《论语·先进》: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这就是带有否定意味的笑了。

《晋书·蔡谟传》:

“我若为司徒,将为后代所哂,义不敢拜。

赐予“赐、予”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都有“给予”的意思,但两者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

“赐”用于上给下,地位、辈分、年寿高的给地位、辈分、年寿低的。

而“予”是给予的通称。

谏诤“谏、诤”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这组词都含有规劝君主、尊长、朋友并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

其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规劝词义的轻重。

谏是一般的直言规劝。

诤则有力争、强谏的意思。

耻辱“耻、辱”这两个同义词间的差异是:

两个词都指羞愧之心或可耻之事,是名词,如果它们活用为动词时,两者在用法是不同的,耻一般表意动,辱一般表使动。

如“不耻下问”、“不辱使命”。

肌肉“肌、肉”在先时,肌和肉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肌是人的肉;肉是指禽兽的肉,只有当骨和肉连用或并举时,或者指称死人的时候,“肉”才指人的肉。

步跬步与跬的区别在于词义所表的概念围大小不同。

步,古指两脚各动一次的距离,现在把行进间的两脚的距离叫一步,这古代只能叫跬,跬指现在的半步。

《小尔雅·广度》:

“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

”《司马法》中说:

“凡人一举足曰跬,两举足,步也。

蓄养

 

单用是区别比较明显,与其他词组合后区别不太明显。

二者在“养活”这一意义上是同义词,但“畜”习惯上用于养禽兽。

如《孟子·梁惠王上》: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养”习惯上指养人,如《战国策·齐策》:

“是助王养其民者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荀子·礼论》:

“父能生之,不能养之。

”它们也有通用的时候,即畜用于人,所畜的对象都是当时的地位低贱卑下的。

如《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倡优畜之”。

可以说,两词虽然有时可通用,在多数情况下、正常情况下还是有分别的。

城——郭

古代城墙,一般有两层,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

如:

(1)黑云压城城欲摧。

(贺《雁门太守行》)

(2)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管子·度地》)

坟—墓

封土隆起的叫“坟”,穴地而平的叫“墓”。

如:

(1)登大坟以望远兮。

(《九章·哀郢》)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

恭—敬

“恭”着重在外貌方面,“敬”着重在心方面。

如: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

(2)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三国志·诸亮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