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2993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docx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集锦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

一、太阳辐射: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如重庆市年日照时数仅1200多小时)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气候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

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二、气温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4.天气状况。

(二)、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

低纬小(年内太阳高度变化小),高纬大;

2.下垫面性质:

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气候的海洋性越强、气温年较差越小(最热月气温在2或8月);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年较差越大(最热月气温在1或7月,且秋温大于春温)。

(三)、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或太阳辐射:

低纬区大于高纬区(低纬地区比高纬地区白天太阳高度大,夜间太阳高度都为0)

2、季节变化:

夏季大于冬季

3、下垫面:

海小于陆、林地小于沙地、同一位置地势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三、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

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

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锋面:

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3)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

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

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注意热点:

PM2.5)。

四、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

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

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相反。

(3)气温: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下沉气流处相反。

五、海洋

(一)、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

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

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

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

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

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

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

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二)、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

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

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2)洋流:

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

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

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三)、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

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

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

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

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四)、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泥质沙滩;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

六、河流

(一)、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

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

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

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

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

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

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

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

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5)植被: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

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6)人类活动:

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二)、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破坏河道)。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1)流域广,支流多;

(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

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此外,人类活动占用及破坏河道。

(三)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四)、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位于地势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五)、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冰期(时间在初春解冻和初冬封冻);二是低纬流向较高纬。

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六)、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

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七、陆地自然带

(一)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低纬较高);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积雪多,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注:

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二)、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八、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九、农业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

自然因素的改造:

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政策4.劳动力5.科技6.工业基础

(二)、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

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

有利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

不利条件:

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工业

(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

位置、土地、水源。

(二)经济因素:

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三)社会因素:

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

(四)环境因素:

主要用于微观布局。

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

注: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二)、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③要有血有肉,适当地阐释,切忌简单地罗列几个关键词。

(二)举例例l:

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

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

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

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

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

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

自从1988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但须考虑环保的要求和产业的需要)。

十一城市、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

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

(二)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十二、交通

(一)、交通遗输网中“线”的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制约区素;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1.从自然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地形:

地势平坦,对交通线的选择限制少;地形起伏大,铁路多要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公路、管道需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河流湍急,不利航行;但对航空影响小。

(2)地质:

喀斯特地形——防塌陷、渗漏;地质不稳定一加固地基,避开断层等。

(3)气候:

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公路、铁路;气象灾害(大风、雾等)——水运、航空。

(4)土地:

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2.从人为因素考虑,归纳如下:

(1)合理布局交通网——分配交通线上的客货运量,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2)经济:

经济发展了——客货运量大增,资金充足;反过来,交通建设——加快物资流通,促进区域发展。

(3)资金——尽量减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节省投资。

(4)人口分布——尽量联系城镇、人口稠密区,最大限度受益。

(5)污染——干线不要穿过城区,远离重要文物古迹等。

(6)政治:

京九线—一维持香港稳定与繁荣;进藏铁路一加强援藏,巩固国防等。

(7)科技——如在冻土上修筑铁路的技术已解决等。

(二)、交通运输网中“点”的区位因素

1.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同样也要受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的点其主导因索是不同的。

如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起着基础和决定作用;而对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来说,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从总体上说,点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火车站、汽车站、航空港需要考虑场所条件、交通条件、客货流集中程度等

 港口需要考虑自然条件(水域、陆域);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城市等)

2.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1)水域条件(包括航行条件、停泊条件)

河港:

沿河,水深、流缓、河宽、少淤——提供淡水和空间

海港:

沿海,水深、港阔、易靠岸、有避风浪的海湾

(2)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小——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3)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的大小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经济性质:

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

(4)城市依托:

城市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有利于港口建设和发展。

(5)政策条件(如天津市滨海新区的港口建设)

自由贸易港

对外开放港口

注:

对港口来说,自然因素决定港口的位置;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港口的兴衰。

两者缺一不可。

应用:

如分析纽约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①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②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④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航空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①地形:

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

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条件:

少云雾、雷雨和大风。

(2)社会因素:

要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3)经济因素:

需要建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

(三)、交通运输中的点、线的典型案例与区位选择

1.京九线、南昆线和青藏线区位选择的异同

(1)从完善路网、经济发展需要、人口与城市分布、自然条件、科学技术5个方面加以比较。

(2)突出共同点:

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自然条件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

(3)不同地位:

京九线是全国南北干线,南昆线是西南地区出海通道,青藏铁路有利于开发边疆,加强西藏和内地联系。

(4)不同的自然条件:

京九线突出沟通五大水系,多穿山跨河;南昆线穿越喀斯特地形;青藏铁路需穿越高山高寒气候区,此处地质地貌复杂。

2.“西气东输”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

(1)建设“西气东输”管道的主要目的,是把西部塔里木盆地及沿线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能源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达上海市。

(2)沿线选点的主要区位因素:

沿线油、气田的分布(西段)以及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沿线穿越多座大山,三跨黄河并穿越多条河流。

(十三)、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的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③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例如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

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②水污染严重;③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

(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去思考分析)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拓展思考:

华北春旱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冬小麦返青用水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广东冬旱:

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沙特阿拉伯干旱: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四)、土壤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

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④碱性土壤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五)、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六)、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尤其以夏季为盛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

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十四、自然灾害(既有天灾,又有人祸)

(一)、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也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风力的吹扬;③地表植被稀少等关;④多松散碎屑物

(2)人为原因:

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水源、工矿交通建设等;

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扒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台海地区;西南、西北新宁甘地区、太行山-京津唐

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水泥护坡

5、咸潮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咸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哪些?

自然原因:

(气候)①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②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