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55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学期《马原》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自发的调节收入分配。

4.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5.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实践意义: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6.资本主义发展垄断的基本特征: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的高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二、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三、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7.经济全球化表现:

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技术全球化

5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定义:

地理上分散于全球的经济活动开始综合和一体化的现象,其主体一般认为是跨国公司,具体表现为资本、技术、产品等跨国快速流动或扩散以及跨国公司垄断势力的强化.

  纵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③经济活动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④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⑤国际经济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体现在五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到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再到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3)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

(4)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9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正确答案:

新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三方面。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10.垄断有四个特点:

1,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位

2,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

3,竞争更加激烈,破坏性大

4,竞争的领域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

1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哪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三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1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

13物质:

物质指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相混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反反映,但不可穷尽.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西.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属性、结构、形态等的新认识不断证实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5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是物质的共同、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

运动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变化和过程的一般本质,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变化在内。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的原因也在物质自身。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唯能论”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其关系是: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指事物的相对位置和未发生质变)。

在这一意义上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静止是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16物质和意识之间的有能动的辩证关系。

一是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物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因此要求我们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起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排斥错误的意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可以概括为三点区别和三点联系

三点区别:

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

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三点联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

意识和物质具有统一性

.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1)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17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和人类社会

1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9.一、联系和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1.(什么是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点有: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什么是发展)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联系导致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范畴 

在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其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其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其二,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其二,同一事物的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其三,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矛盾性表现在: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

20.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21.唯物与唯心对于实践的认识的区别: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代表,它把实践定义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坚持从实践出发,使认识符合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应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第真,检验和展真理。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实践观应该就是认识去决定实践

22.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23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心至无穷.这就是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展开的过程,但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只有通过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具体化,才能够表现出来,才能够真正展开.这也就是说,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在实践中产生和解决的.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着客观过程向前推移,具体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实践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时候,如果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那么,认识就脱离了客观实践在新阶段上的具体的历史特点,就会使思想落后于实际

24:

(1)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原理分析汶川地震没能事先预报的原因。

(5分)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说明“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

  【参考答案】

  

(1)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与材料结合:

由于地震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局限性,所以目前我们还不能事先预报汶川地震。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二层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灾难为人们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提供实践经验的基础,使人们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创造条件,化害为利,实现由灾难到“历史进步”与“治国兴邦”的转化。

25.认识运动基本规律及意义:

总规律:

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过程,它体现了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是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推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并用其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的过程就基本完成了.但就认识的推移和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而言,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运动必然是是一个形式上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内容上不断深入,无限扩展的过程.

意义:

正确认识和把握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坚持在实际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发展.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代表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作到科学化和民主化.在决策形成之后,还必须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只有遵循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去从事各项工作,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26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其他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1.二者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③社会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

2.二者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在人类思想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正确认识该原理,对我们正确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

生产方式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的对立双方.它们之之间

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

在联系.

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它的性质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

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种生产关系一经产生,就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在相对稳定中也会发生部分的、某些方面的重要变化.当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就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使旧的生产关系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它会起着束缚或解放生产力的作用,起着阻碍或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时会十分突出.例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即使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因为生产关系之所以要变革,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的.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发挥,都是以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为前提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础之上的.

27.经济基础与上层矛盾运动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在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完善、巩固和发展;

不适合自己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辩证的统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过程,它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原理来观察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就可以看到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原有政治体制是适应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起来的.在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政企不分,克服官僚主义,消除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病,实现团结安定,政府廉洁高效,更好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