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3559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要点(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1人类的形成

一、人类的出现

1、人类的出现:

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而的,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形成标志:

制造工具。

2、三大人种的形成:

⑴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

即:

黄种、白种、黑种人。

⑵三大人种形成时间:

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

⑶人种差异形成原因: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作用结果。

 

第2大河流域------人类明的摇篮

一、

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中国

大河名称尼罗河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黄河

长江

建国时间公元前300年公元前300年以后公元前2070年

主要成就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象形字《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字长城

四大发明

甲骨

二、《汉谟拉比法典》:

⑴制定者: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⑵目的: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⑶地位(影响):

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法典。

三、人类早期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河流域

⑴大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⑵大河上游高积雪融化,导致河水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这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第3西方明之

1、伯利克里改革:

(1)时间、地点:

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雅典

(2)措施(内容):

①伯利克里扩大公民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②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艺、重视教育

(3)影响:

使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启示:

①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②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一定推动作用。

③要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进行改革。

④要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对强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西方明发地——古希腊(爱琴海明)

3、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公元前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2)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迦太基之间进行了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

(4)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

 

★第4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大化改新:

(1)时间:

七世纪中期

(2)人物:

孝德天皇

(3)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4)影响:

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宗教:

伊斯兰教。

创始人:

穆罕默德。

(2)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

(3)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4)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

 

★第7东西方化交流的使者

1、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1271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

(2)在中国,马可•波罗一行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

(3)马可•波罗回国后写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

(4)《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影响: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对后新航路的开辟起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第8、9古代科技与思想化

一、三大主要字

1、象形字:

⑴时间、地点:

公元前3000前左右,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

⑵含义:

用图形表示事物。

⑶地位: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之一。

⑷影响:

埃及象形字对以后的字母字产生了主要影响。

2、楔形字:

⑴时间、地点: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最早创造并使用。

⑵地位: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之一。

⑶影响:

楔形字后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腓尼基字:

为以后字母字奠定了基础。

二、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创始人诞生地诞生时间经典有关节日有关建筑

佛教乔达摩悉达多(释加牟尼)古印度公元前6世纪佛经浴佛节

成道节

涅槃节

基督教耶酥巴勒斯坦公元1世纪圣经圣诞节

复活节

(公元纪年)巴黎

圣母院

伊斯

兰教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公元7世纪古兰经开斋节

宰牲节麦加大清真寺(第一大圣寺)

三、杰出的科学家

1、人物:

阿基米德(古希腊)

2、主要贡献(或成就):

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用排水或灌溉。

四、学与戏剧

1、《荷马史诗》

⑴作者:

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

⑵体裁:

古希腊著名英雄史诗

⑶影响:

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⑷地位:

是古代西方学作品的代表

2、《天方夜谭》

⑴内容:

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⑵地位:

古代东方学作品的代表。

四、著名建筑

1、麦加大清真寺:

:

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

寺内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穆斯林拜谒的地方。

2、巴黎圣母院:

是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

 

★第10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艺复兴运动

1.时间:

最早兴起于14世纪意大利,1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

2.首先发生的地点:

意大利

3.主流思潮:

人主义

4.方式: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化的方式,反对教会的陈腐说教。

.实质:

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化运动。

是资产阶级化的兴起。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1)意大利诗人但丁:

艺复兴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著有长诗《神曲》,率先对教会提出批评。

(2)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

最大成就是绘画,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英国大戏剧家、学巨匠莎士比亚:

代表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

推动了欧洲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化基础。

二、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

去东方寻找财富。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

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误认为是亚洲的印度。

4.意义:

A:

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给亚非拉许多国家带了殖民灾难。

 

★第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矛盾激化。

2.时间:

1640—1688年

3.领导阶级:

资产资级和新贵族

4.开始的标志:

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重新召集议会,筹集军费,议员要求限制王权。

(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高潮: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

6.结束标志: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7.意义:

(1)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3)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目的:

为了限制王权。

2.时间:

1689年

3.意义:

A:

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

B: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

 

★第12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

1.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

177—1783年。

3.领导人物:

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历史功绩:

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亲自主持制订了美国第一部宪法,并忠实地执行宪法。

4.开始的标志:

177年4月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美国独立的标志: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标志北美十三块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7月4日为美国国庆日)

6.转折点: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7.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8.胜利原因:

(1)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2)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坚强不屈,英勇作战;

(3)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9.意义:

(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2)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10.性质:

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二、1787年宪法

1.主要内容: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政治体制。

2.意义: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

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

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1894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重要献:

《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重要人物:

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拿破仑帝国

1.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外发动战争。

3.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第14“蒸汽时代”的到

1.根本原因:

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动力)

2.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

英、法、美、德、俄、日。

(最早发生的英国)

.开始的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尼纺纱机

6.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促进了煤炭这一新能开发和利用)

7.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8.主要发明:

A英: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B美:

富尔顿→轮船。

9.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加强了各地联系,世界进一步连成一体)

10.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19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11.影响:

(1)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逐渐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开辟海外市场,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第16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印度民族英雄——西女王

⑴原因:

英国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⑵事迹:

在187~18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西女王率领起义军英勇斗争,壮烈牺牲。

(领导者:

封建王公)

⑶影响:

表示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2、“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⑴原因:

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对拉丁美洲的残暴统治和剥削。

(根本原因)

②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

③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⑵概况:

1816~1826年,玻利瓦尔率军解放了西属拉美殖民地,葡属巴西也宣告独立。

⑶结果:

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格局。

⑷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国家联合作战。

(玻利瓦尔由北向南,圣马丁由南向北)

 

★第18美国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

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叛乱的借口)

4.爆发的标志: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转折点:

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结果:

186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

既是一场内战,又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

(1)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

9.林肯的贡献:

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第19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

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领导者:

沙皇亚历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

(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

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

.性质:

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

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

2.时间:

1868年开始

3.领导者:

明治天皇

4.内容: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

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

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b.但日本强大起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局限性:

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20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促进了电力、石油的利用)

3.领先于世界的国家:

美国和德国

4.主要发明:

(1)新电器:

灯泡(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动机等。

(2)新机器:

内燃机(卡尔•本茨发明)、电动机。

(3)新通讯:

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新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发明),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发明)。

.影响:

(1)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2)政治:

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3)外交(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烈,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九年级(下册)

★第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

1921年

3.领导人:

列宁

4.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

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

1922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

后扩大到1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

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

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

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

1919年6月

⑵内容:

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意义:

《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1922年

2.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

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

1922年

⑵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

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经济大危机

一、罗斯福新政

1.原因:

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

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地形成。

4.内外政策:

对内:

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

进行侵略扩张。

反犹狂潮: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

具体措施有:

(1)犹太人被剥夺了德国公民身份。

(2)不得经商,不得担任公职,不能从事教师职业,限制从事自由职业。

(3)不得参军。

(4)严禁与雅利安人通婚。

 

★第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

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的:

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实质:

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安抚侵略者。

4.影响: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启示:

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

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

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

194年2月

2.目的:

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

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影响:

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胜利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年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

194年8月1日,日本宣布无条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二战性质: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之不易,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9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0-70年代)

(1)原因:

外因:

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

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2)表现:

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

20世纪60年代

(2)作用:

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

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

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

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至2007年,已有27个成员国)

()影响:

各成员国之间资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欧洲经济发展。

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