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3891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 10页.docx

推荐下载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精选word文档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清华大学文化软实力心得体会

篇一:

浅谈高校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功能性作用

浅谈高校在提升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

高校是创新文化,传承文化和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文化软实力同时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一方面,建设和发展文化软实力对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讨论高校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必要性,得出如何实现高校文化建设软实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

高校,文化软实力,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高瞻远瞩,意义深刻,充分表明了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战略着眼点。

高校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作用。

一、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1、文化与文化软实力定义

文化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包括语言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即为文化软实力。

根据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论述,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包含以下七个主要方面:

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认同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感召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一国国际形象被国际舆论的赞赏和认可程度[1]。

2、高校文化软实力定义

作为一个学者的社团、科技创新的集中地,高校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承载着知识生产、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一流的企业,需要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城市,需要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国家,需要有一流的高等教育[2]。

因此,

在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应该积极稳步地发展高等教育,高度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走品牌战略发展之路,努力增强高校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着重关注提升高校软实力。

高校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

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高校软实力高校的综合实力的一部分。

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发展定位,丰厚的教育投入,强大的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专业,完善的经营管理,健全的运行机制等,都是蕴含着极其丰富文化软实力的“隐性资源”。

3、高校文化软实力潜力

高校软实力折射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大众化发展趋势,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高等教育市场日趋繁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势不可挡。

正是这种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大增强了中国高校对世界的吸引力。

软实力反映了高校国际影响力。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个“东方神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和平崛起”源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正确战略决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软实力,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动力所系[2]。

二、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指一所学校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的品质,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有文化[3]。

高校文化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无不包含着文化,这种文化凸显了高校的独特性。

因此,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

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的思想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校建设水平本身就体现了国家软实力的品牌和发展水平。

高校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了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科技支撑,而国家“软实力”的整体进步则反作用于高校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它的完善和提升,从而形

成两者间良性互动的局面[4]。

因此,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迫切需要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X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2千万以上,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人数之多不能证明我国是一个教育强国[5]。

一个国家是否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主要标准在于高校的质量和一流高校的数量。

在世界一流高校建设中,都十分重视高校文化建设。

在当前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前,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一流高校的数量还不多,高校的质量仍有待提高,高校文化建设还有待加强。

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在人才、科技、文化、创新等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持。

3、高校“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高校将更重视“软实力”的竞争。

我们国家高校要想在整个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内在角度出发,加紧“软实力”建设。

世界上著名的高校都是靠自己的软实力建设、成长、发展壮大,从而赢得世界声誉的。

德国柏林大学,提倡的教学与科研并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奠定了新型大学理念;美国哈佛大学推行了学分制,从而成为世界上一所知名大学;韩国仁德大学,以教给学生高尚情操和精湛技术的职教理念而在世界名牌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路径

高校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是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

高校也肩负着培育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神圣使命,是国家的人才储备、思想源泉,起着推动社会发展,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依靠自己长期办学形成和积淀的。

而高校的软实力是创造出来的。

打造软实力,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要在办学理念上下功夫,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在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在学科建设上下功夫,从

而推动学校建设的发展和壮大,使软实力彰显出来,涌流出来,成为一种文化资源、一种精神财富,成为超强的吸引力,产生出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1、“软”与“硬”相协调

高校软实力建设要在打好物质基础的同时,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是以文化结晶形态出现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高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不能盲目进行简单重复建设,要结合高校的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进行。

物质文化建设不能缺乏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滋养,否则高校的物质建设就缺少了精神的内涵。

高校在整个校园建设上,要从单一追求“硬实力”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既要在校园大楼、物资设备、实验仪器等硬实力建设上加大力气,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的文化精神层面建设。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得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促进高校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2、寻求特色发展

文化本身既有共性,又富有特性,高校文化更是体现了不同高等院校主体对文化和价值的独特理解与追求,这种鲜明的文化特色形成了高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日益追求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特色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竞争力。

抓只有住了特色,才是抓住了学校的生存之路。

也正是由于有了特色,才会有优势、有实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个性特色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文化建设离不开时代的发展,需要紧随时代的步伐,符合整个时代发展要求,但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发掘自身的潜力,在共性中寻找符合自身的个性特点,创建独一无二的高校文化。

办学特色就是寻求办学的个性化、独特化,抓住了办学特色,就抓住了学校的生存权、发展权,没有特色的高校,就会在教育发展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特色也是多方面的,如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办学模式特色等。

特色就特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精”[6],这是赢得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3、凝聚高校精神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风貌。

[7]大学精神也是高校精神,而高校精神的关键在于塑造,形成这种精神的凝聚力。

要塑造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大学精神,就要从宏观和微观入手,宏观方面要结合当前的国情和事情、时代特点,微观方面则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师生的共同心理状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形成独特的学风、校风、教风,和高校独特的人文环境。

高等院校精神塑造和文化建设应在“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工夫。

”学风是高校精神和文化的体现,一个声名远扬的学校必然有一个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塑造了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

4、营造文化氛围

思想文化影响人、塑造人,高校必须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文化、人才和教育资源的聚集地,兼有意识形态建设、繁荣学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

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促进学术繁荣与文化发展,必须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良好学术氛围,同时,还要建立和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风尚。

高校良好氛围建设在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校实际,倡导形成学术研究与生产时实践相结合、在合作中善于独立思考、在研究中要勇于创新,增强高校学术氛围和文化、思想持续发展的活力。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高校文化始终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始终是引领社会潮流,确立主导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高校文化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和更加重要。

由于,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必然要求,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关注高校文化软实力,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杨生平.当前中国国际文化软实力构建的三个层面——从约瑟夫·奈软实力思想谈起[J].红旗文稿,201X,14:

23-25.

[2]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X,04:

48-54.

[3]申小蓉,张翼.对高校软实力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X,06:

209-211.

[4]沈壮海.大学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X(17).

[5]杨智.大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X(12)

篇二: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世界文明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崛起。

国家民族不仅要有实力,而且要有魅力。

这种魅力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魅力。

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对于构建和谐文化与和谐国防,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安全意义十分重大。

普及科学知识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可忽视的战略任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但是,有人曾在一个城市的学生中进行过理想职业问卷调查。

在九个可选择的职业中科学家的职业被排在第七。

我想这样的结果和科普工作包括宣传教育薄弱有直接关系。

应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技普及,要像抓科技创新那样抓好科技普及。

科学普及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科学家没有参与进来,科普人员多是行政人员,造成了“科学家的科学”与“公众的科学”之间的鸿沟。

最好的例证就是前几年最火热的“转基因”之争。

关于转基因之争,起因是崔永元和方舟子在微博上的争论。

崔代表着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普遍焦虑,方舟子代表部分专家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信心和决心。

此后,崔永元一直为反转基因奔走呼号。

如他自费到日本、美国进行了四次调查,拍摄纪录片,在复旦大学交流会上与教授就食品转基因问题激辩,向农大校长隔空喊话等等。

在对待转基因的态度上,大众们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没有什么科学素养的崔永元。

而那些敢于站出来指正催的专家教授,却遭受各种讥讽。

甚至被批评为西方势力颠覆中国的汉奸走狗。

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感觉到无比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大众宁愿相信基本没有接触过科学研究,擅长哗众取宠,吸引话题的新闻人士,也不相信兢兢业业几十年,献身科研的老教授,这实在是科学界的悲哀。

其次,前一段时间比较火的郭英森事件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生前曾经猜测过,宇宙间应该有一种超过光速价值的引力波存在,如果被证实或者被科

学运用,人类科学将得到一个飞速的发展。

201X年2月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在这之后,一段5年前的视频被网友翻了出来,初中毕业的下岗工人郭英森因为他在电视节目中阐释他“发现”的让人长生不老理论时提到了“引力波”一词,由于遭到主持人和嘉宾的冷嘲热讽,该事件随后迅速在网上发酵。

先是自媒体耸人听闻的《拱手相让的诺奖下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无情打压》;紧接着是一些认证媒体的《5年前下岗工人“首提”引力波网友说方舟子欠他一个道歉》;随即,“尊重知识何其难”、“我们欠他一个道歉”等类似论调开始席卷网络。

一次西方科学的重大发现,以如此形式在中国传播,别样的“科普”方式自然引人注目。

虽然舆论群情激愤,要求当事主持人和嘉宾向“郭老师”道歉。

但从一开始,舆论就缺乏对事实的认知,也缺乏对科学的敬畏。

否则,不会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就拉开架势誓要为民间“郭英森错失诺奖”争个公平正义。

由于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一些媒体关于“引力波”的失智,导致了网络舆论的癫狂。

其耸人听闻的标题“首提引力波”“拱手相让的诺奖”,引发了网络舆论非同寻常的“迫害”幻想。

不明白引力波前世今生者,一度以为引力波是中国民间人士发现,因为权威的无知而错失诺奖。

在权威本就不断受到质疑的今天,这正好轻易地“印证”了大众心中原本就根深蒂固的猜想:

他们愚昧。

面对这样的闹剧,我深感无奈与痛心。

当然,这与当今社会的浮躁也不无相关。

华裔富豪廖凯因为个人学术成就“轩辕反熵运行体系2.0”暴得大名。

“这个“轩辕反熵运行体系2.0”,其内容覆盖了量子力学、相对论、宇宙学,以及黄帝内经、阴阳八卦、马列经典,“论证了轩辕是人类首位领袖、首位全科医者、首位环境学家和首位人权律师”“‘天命人’是原生孙悟空,手持如意时间棒,对我们的多元宇宙发号施令。

”廖教授将公式与数字融入‘00’一诗(KQID引擎)中,精确计算了我们宇宙和存在的创造与分配过程,又创作了‘轩辕召唤’一诗(轩辕反熵运行体系2.0)。

这两首诗以一张书签的篇幅,简要表述了他的理论。

他是振兴由中华引擎提供动力的轩辕2.0的第一人,能通过科学公式得出详细数字,也可阐释和预测现行的牛顿引擎、爱因斯坦相对论、大统一理论(GUT)和标准模型宇宙学均无法阐释和预测的事物。

KQID引擎能用公式和数字进行详细而精确的计算,因而也是可证实、

可证伪的。

廖教授扼要地重申道,轩辕2.0就是道治,它依据实事求是和形名统一,将人文与科学相结合,而这也是所有可能的治理方式中最好的一种?

?

”然而就是这样完全不靠谱的所谓科学家,却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四所中国顶级大学名誉校董,是清华的客座教授,复旦和交大的名誉教授。

廖向四所大学捐资不下6亿元,四所学校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四个法学院都设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在接受了廖凯原的捐资后,这四所学校成为其自创理论的发声平台。

如此种种,引起舆论质问:

“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面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

篇三: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报告

心中藏有担当的种子

一、各场讲座主题综述

1.1谈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

这是自进入大学以来听的第一场讲座,胡显章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对文化,文化自觉的理解;并谈到大学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

然后详细解释了大学文化应包括哪些方面,最后胡教授又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着重强调了大学文化,特别是大学精神中体现的价值观对人才培养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在提到创新时,胡教授说道,创新文化对于大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一手抓价值观,一手抓新文化。

只有与努力建设好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

1.2重新学会爱——白燕升畅谈艺术与人性

白燕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讲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特别是谈到艺术对人生、以及人性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时一种正能量影响,在讲座中,白老师提到许多艺术大家的故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黄梅戏大家马兰和黄梅戏“五朵金花”重逢的故事,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也让我深深领会到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一场文化大餐。

白老师在最后又提到自己对工作的看法,不要把利益看得太重,任何东西都是有意识的开始,我们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1.3软实力与强国梦

张国祚教授先就什么是软实力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中国所说的软实力侧重于文化,实现中国梦必须做强软实力。

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

之后又举出了一些硬实力很强但是软实力非常弱的国家被打垮的例子,同时也把13世纪的中国和19世纪的中国作对比,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只有筑牢核心价值观基石,才能做大做强软实力、实现中国梦。

1.4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张宏杰老师首先介绍了曾国藩入仕前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接着张老师介绍了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的经济生活;并重点介绍了30岁以前的曾国藩和30岁以后的曾国藩,以及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的经济生活,最后得出结论是曾国藩是一个内

清而外浊、内方而外圆的一个非典型的清官。

通过对曾国藩的生活的解读,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圣人”呈现出的“真诚”与“虚伪”,以及晚清官场的一些微妙的而复杂的“潜规则”的运转。

1.5抢救濒临文字,解读文明密码

赵丽明教授作为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用自己的亲身行动追溯文明之光。

她组建并带领了一个团队,包含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青春年华回报社会,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文明发展的特殊经验和普遍价值,阐述了人类文明不同形态的发展历程。

在讲座中,这支“清华军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走进西南,走进横断山脉,走进六江领域,追寻茶马古道、沿着藏黎走廊,去发现,去探讨,去挖掘各族人民留下来的文明遗迹。

1.6我看国学热

赵士林老师开始以《国学六法》开始整个讲座,认为我们学习传统,我们弘扬国学的博大精深,是要把传统真正有生命力和内在价值的,永恒的,普遍的东西拿出来化成我们的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

接着,赵老师又谈到儒学,他认为儒学中最重要的是“一儒做人”,儒家的学问说来说去都是在教我们怎么做人;之后又介绍了儒之外还需有道,儒家好比太阳精神,讲担当、讲天下为己任,道家好比月亮精神,是谦卑的精神;接着赵老师又介绍了禅学,法学等,整个讲座都透漏了赵老师身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国学研究之深,实则令人佩服。

1.7士之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

在这个讲座中,彭林教授首先阐述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为了能够让我们青年一代更好地担当起中国和平崛起这一历史使命,大学教育应该给予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自尊以及文化自觉。

接着,彭林教授指出了当今大学生素质不高的现象,以及具体表现,同时从“知”和“行”两方面展开,讲述了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度过我们的大学生活,收获颇丰。

1.8孔子儒学与中华历史-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

张岂之教授首先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和《论语》成书的过程,提出孔子的理想和实践目标;接着张岂之教授又重点介绍了儒学的精神内核及发展过程,带领我们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遭遇的种种阻挠,在最后张老师又举例分析了儒学的不足之处,告诫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心得体会

心中藏有担当的种子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一个视频是关于“高晓松批评梁植愧对清华教育”的频,视频中高晓松对梁值一上来就谈论找工作的事情进行抨击,说道中国好多大学成了职业培训所,没有人生理想教给学生;名校毕业生不是用来找工作的等等言论,而这恰恰让我想起来了之前听过的讲座1.7彭林教授“士之人文精神与社会担当”和1.1胡显章教授的“谈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些观点,两位教授都在讲座中强调了我们这代大学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担当感,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

大学要有独特的灵魂,是说大学不仅仅要有灵魂,还要独特;这让我想起来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清华以及它的学生无时无刻不代表着这片土地的一些形象、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身为清华人,我们心中要藏有一颗担当的种子。

而在1.5赵丽明教授的讲座中,我看到了清华学子为拯救濒临文字,解读文明密码所做出的贡献,这正体现了清华学子一直以来心中都藏有一颗担当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生根发芽。

我所强调的是我们心中要藏有担当的种子,意思不是说要经常把担当挂在嘴边,而是要把它埋在心里;也许我们此时为这个社会做不了什么,我们甚至对于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习都会感觉很吃力,我们甚至在某一门课上的学习都不能轻松应付,我们甚至刚刚毕业就要加入找工作的潮流中,我们会渐渐为物质的追求而感到狂热。

但是一旦我们达到某个高度,或者在某个领域处于无忧状态,我们就要让那颗种子发芽,让担当在心中开花,经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名校毕业生在未来几十年应该有的状态。

我并不赞同那种经常把为祖国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挂在嘴边的人,正如清华的校风所说“行胜于言”,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来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

对于网上批判名校毕业生一出来就急于找工作的言论,我认为是不恰当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正是通过工作,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用到建设自己祖国去;如果一个名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又能如何去做一些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事情。

心中藏有担当的种子,把它埋在心底,等到一有时机,它就会生根发芽,这才是清华人应有的精神状态。

三、关于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1.有许多讲座是由于座位有限等原因而没有听,留下了不少遗憾,希望以后能在网上或者其他教室转播的方式增加讲座容量。

2.希望能邀请一些比较有批判精神的作家、学者来进行讲座,想听一些观点比较独特的讲座。

3.希望能邀请到不同领域的人来,比如我所听过的一次讲座是香港卫视副台长白燕升老师的“重新学会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希望能多多邀请不同领域的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