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394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动化检测实验指导Word下载.docx

调节测微头要仔细,微分筒每转一周ΔX=0.5mm;

如调节过量再回调,则产生回程差。

表1应变片单臂电桥特性实验数据:

位移(mm)

-8.0

……

-1.0

-0.5

+0.5

+1.0

+8.0

电压(mV)

⑷根据表1数据画出实验曲线并计算灵敏度S=ΔV/ΔX(ΔV输出电压变化量,ΔX位移变化量)和非线性误差δ(用最小二乘法),δ=Δm/yFS×

100%式中Δm为输出值(多次测量时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的最大偏差:

yFS满量程输出平均值,此处为相对总位移量。

实验完毕,关闭电源。

六、应变片全桥特性实验步骤:

除实验接线按图1—10示意接线,四片应变片组成电桥电路外,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与单臂电桥特性实验完全相同。

图1—10应变片全桥特性实验原理图与接线示意图

七、思考题:

1、ΔR转换成ΔV输出用什么方法?

答:

可以利用桥式电路来转换

2、根据图4机头中应变梁结构,梁的自由端往下施力时上、下梁片中应变片的应变方向(是拉?

还是压?

)。

上梁中的应变片的应变方向是拉,下梁的则是压

3、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消除测微头的机械回程差?

提示:

实验步骤⑶中不设0位位移点,直接从位移最大处单方向调节测微头。

4、应变片组成全桥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实验二差动变压器测位移实验

了解差动变压器测位移时的应用方法

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类似变压器的作用原理。

差动变压器的结构如图2—1所示,由一个一次绕组1和二个二次绕组2、3及一个衔铁4组成。

差动变压器一、二次绕组间的耦合能随衔铁的移动而变化,即绕组间的互感随被测位移改变而变化。

由于把二个二次绕组反向串接(同名端相接),以差动电势输出,所以把这种传感器称为差动变压器式电感传感器,通常简称差动变压器。

当差动变压器工作在理想情况下(忽略涡流损耗、磁滞损耗和分布电容等影响),它的等效电路如图2—2所示。

图中U1为一次绕组激励电压;

M1、M2分别为一次绕组与两个二次绕组间的互感:

L1、R1分别为一次绕组的电感和有效电阻;

L21、L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电感;

R21、R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有效电阻。

对于差动变压器,当衔铁处于中间位置时,

图2—1差动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2差动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图

两个二次绕组互感相同,因而由一次侧激励引起的感应电动势相同。

由于两个二次绕组反向串接,所以差动输出电动势为零。

当衔铁移向二次绕组L21,这时互感M1大,M2小,因而二次绕组L21内感应电动势大于二次绕组L22内感应电动势,这时差动输出电动势不为零。

在传感器的量程内,衔铁位移越大,差动输出电动势就越大。

同样道理,当衔铁向二次绕组L22一边移动差动输出电动势仍不为零,但由于移动方向改变,所以输出电动势反相。

因此通过差动变压器输出电动势的大小和相位可以知道衔铁位移量的大小和方向。

由图2—2可以看出一次绕组的电流为:

二次绕组的感应动势为:

由于二次绕组反向串接,所以输出总电动势为:

其有效值为:

差动变压器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2—3所示.图中E21、E22分别为两个二次绕组的输出感应电动势,E2为差动输出电动势,x表示衔铁偏离中心位置的距离。

其中E2的实线表示理想的输出特性,而虚线部分表示实际的输出特性。

Eo为零点残余电动势,这是由于差动变压器制作上的不对称以及铁心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

零点残余电动势的存在,使得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在零点附近不灵敏,给测量带来误差,此值的大小是衡量差动变压器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

为了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可采取以下方法:

图2—3 

差动变压器输出特性

1、尽可能保证传感器几何尺寸、线圈电气参数及磁路的对称。

磁性材料要经过处理,

消除内部的残余应力,使其性能均匀稳定。

2、选用合适的测量电路,如采用相敏整流电路。

既可判别衔铁移动方向又可改善输出特性,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

3、采用补偿线路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

图12—4是其中典型的几种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的补偿电路。

在差动变压器的线圈中串、并适当数值的电阻电容元件,当调整W1、W2时,可使零点残余电动势减小。

(a)(b)(c)

图2—4 

减小零点残余电动势电路

差动变压器在应用时要想法消除零点残余电动势和死区,选用合适的测量电路,如采用相敏检波电路,既可判别衔铁移动(位移)方向又可改善输出特性,消除测量范围内的死区。

图2—5是差动变压器测位移原理框图。

图2—5差动变压器测位移原理框图

机头中的振动台、测微头、差动变压器;

显示面板中的F/V表(或电压表)、音频振荡器;

调理电路面板传感器输出单元中的电感、调理电路面板中的电桥、差动放大器、移相器、相敏检波器、低通滤波器;

双踪示波器。

四、实验步骤:

1、按图2—6示意接线。

图2—6差动变压器测位移组成、接线示意图

2、将音频振荡器幅度调节到最小(幅度旋钮逆时针轻转到底);

电压表(F/V表)的

量程切换开关切到2V档。

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副电源开关。

调节音频振荡器(用示波器监测),频率f=5KHz,幅值Vp-p=2V。

3、调整差动放大器增益:

差动放大器增益旋钮顺时针缓慢转到底,再逆时针回转1/2。

4、调节测微头到15mm处,使差动变压器衔铁明显偏离位移中点位置后,调节移相器的移相旋钮使相敏检波器输出为全波整流波形(示波器监测),如相邻波形谷底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则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相邻波形谷底在同一水平线上。

再仔细调节测微头,使相敏检波器输出波形幅值绝对值尽量为最小(衔铁处在初级线圈的中点位置)。

5、调节电桥单元中的W1、W2(二者交替配合反复调节)使相敏检波器输出波形趋于水平线(可相应调节示波器量程档观察)并且电压表显示趋于0(以电压表显示为主)。

7、调节测微头到20mm处并记录电压表读数作为位移始点,以后顺时针方向调节测微头每隔△X=0.2mm从电压表上读出输出电压V值(20mm全行程范围),填入下表2。

表2差动变压器测位移实验数据

X(mm)

V(mV)

8、根据表15的实验数据作出实验曲线(自设十字坐标)并在曲线上截取线性较好的曲线段作为位移测量范围(作为传感器的量程)计算灵敏度S=△V/△X与线性度。

实验完毕关闭所有电源开关。

五、思考题:

1、此差动变压器的量程多大?

2、差动变压器输出经相敏检波器检波后是否消除了零点残余电压和死区?

答:

消除了

3、从实验曲线上能理解相敏检波器的鉴相特性吗?

实验三光纤位移传感器测位移特性实验

了解光纤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光纤传感器是利用光纤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

光纤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

抗电磁干扰和原子辐射的性能,径细、质软、重量轻的机械性能,绝缘、无感应的电气性能,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性能等,它能够在人达不到的地方(如高温区),或者对人有害的地区(如核辐射区),起到人的耳目的作用,而且还能超越人的生理界限,接收人的感官所感受不到的外界信息。

光纤传感器主要分为两类:

功能型光纤传感器及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也称为物性型和结构型)。

功能型光纤传感器利用对外界信息具有敏感能力和检测功能的光纤,构成“传”和“感”合为一体的传感器。

这里光纤不仅起传光的作用,而且还起敏感作用。

工作时利用检测量去改变描述光束的一些基本参数,如光的强度、相位、偏振、频率等,它们的改变反映了被测量的变化。

由于对光信号的检测通常使用光电二极管等光电元件,所以光的那些参数的变化,最终都要被光接收器接收并被转换成光强度及相位的变化。

这些变化经信号处理后,就可得到被测的物理量。

应用光纤传感器的这种特性可以实现力,压力、温度等物理参数的测量。

非功能型光纤传感器主要是利用光纤对光的传输作用,由其他敏感元件与光纤信息传输回路组成测试系统,光纤在此仅起传输作用。

本实验采用的是传光型光纤位移传感器,它由两束光纤混合后,组成Y形光纤,半园分布即双D分布,一束光纤端部与光源相接发射光束,另一束端部与光电转换器相接接收光束。

两光束混合后的端部是工作端亦称探头,它与被测体相距d,由光源发出的光纤传到端部出射后再经被测体反射回来,另一束光纤接收光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换成电量,如图3—1所示。

发射光

接收光

(a)光纤测位移工作原理(b)Y形光纤

图3—1Y形光纤测位移工作原理图

传光型光纤传感器位移量测是根据传送光纤之光场与受讯光纤交叉地方视景做决定。

当光纤探头与被测物接触或零间隙时(d=0),则全部传输光量直接被反射至传输光纤。

没有提供光给接收端之光纤,输出讯号便为“零”。

当探头与被测物之距离增加时,接收端之光纤接收之光量也越多,输出讯号便增大,当探头与被测物之距离增加到一定值时,接收端光纤全部被照明为止,此时也被称之为“光峰值”。

达到光峰值之后,探针与被测物之距离继续增加时,将造成反射光扩散或超过接收端接收视野。

使得输出之讯号与量测距离成反比例关系。

如图3—2曲线所示,一般都选用线性范围较好的前坡为测试区域。

图3—2光纤位移特性曲线

三、器件与单元:

机头中的振动台、被测体(铁圆片抛光反射面)、Y形光纤探头、光纤座(光电变换)、测微头;

显示面板中的F/V表;

调理电路面板传感器输出单元中的光纤;

调理电路单元中的差动放大器。

1、拧松光纤探头支架安装轴套上的螺钉,小心缓慢地拔出支架安装轴。

观察二根多模

光纤组成的Y形位移传感器:

将二根光纤尾部端面(包铁端部)对住自然光照射,观察探头端

面现象,当其中一根光纤的尾部端面用不透光纸挡住时,探头端面为半圆双D形结构。

2、按图27—3示意安装、接线:

⑴在振动台上安装被测体(铁圆片抛光反射面),在振

台与测利头吸合的情况下调节测微头到10mm处。

⑵安装光纤:

安装光纤时,要用手抓捏两

根光纤尾部的包铁部分轻轻插入光纤座中,绝对不能用手抓捏光纤的黑色包皮部分进行插

拔,插入时不要过分用力,以免损坏光纤座组件中光电管。

将光纤探头支架安装轴插入轴套

中,调节光纤探头支架,当光纤探头自由贴住振动台的被测体反射面时拧紧轴套的紧固螺钉。

⑶再按图3—3示意接线。

图3—3光纤传感器位移实验安装、接线示意图

3、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副电源开关,将F/V表的量程切换开关切换到2V档。

将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到底后再逆向回转一点点,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电位器使F/V表显示为0。

4、顺时针调节测微头,每隔△X=0.1mm读取电压表显示值(取X>8mm行程的数据),将数据填入表3。

10

9.75

9.50

9.25

9.00

8.75

8.50

8.25

8.00

7.75

7.50

V(v)

0.291

0.754

1.168

1.503

1.803

2.03

2.21

2.33

2.42

2.46

表3光纤位移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位移数据

5、根据表27中的数据作出实验曲线并找出线性区域较好的范围(前坡)作为光纤位移传感器的量程计算灵敏度和非线性误差。

实验完毕,关闭主、副电源。

五、数据处理:

S=ΔV/ΔX=0.984v/mm

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了解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量转速的原理及方法。

光电式转速传感器有反射型和透射型二种,本实验装置是透射型的(光电断续器也称光耦),传感器端部二内侧分别装有发光管和光电管,发光管发出的光源透过转盘上通孔后由光电管接收转换成电信号,由于转盘上有均匀间隔的6个孔,转动时将获得与转速有关的脉冲数,脉冲经处理由频率表显示f,即可得到转速n=10f。

实验原理框图如图3—4所示。

图3—4光耦测转速实验原理框图

机头中的小电机、光电传感器(已装在转速盘上);

显示面板中的F/V表、电机控制、±

调理电路面板传感器输出单元中的光电。

1、按图3—5所示接线,将F/V表切换到频率2KHz档。

直流稳压电源调到10V档。

图3—5光电传感器测转速实验接线示意图

2、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副电源开关,调节电机控制旋钮,F/V表就显示相应的频率f,计算转速为n=10f。

测得f=980(HZ),则n=10f=9800(r/min)

实验四热电偶的原理及现象实验

了解热电偶测温原理。

1821年德国物理学家赛贝克(TJSeebeck)发现和证明了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组成的闭合回路,当两个结点温度不相同时,回路中将产生电动势。

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热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热电偶测温原理是利用热电效应。

如图4—1所示,热电偶就是将A和B二种不同金

属材料的一端焊接而成。

A和B称为热电极,焊接的一端是接触热场的T端称为工作端或测量端,也称热端;

未焊接的一端处在温度T0称为自由端或参考端,也称冷端(接引线用来连接测量仪表的图4—1热电偶

两根导线C是同样的材料,可以与A和B不同种材料)。

T与T0的温差愈大,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愈大;

温差为0时,热电偶的输出电动势为0;

因此,可以用测热电动势大小衡量温度的大小。

国际上,将热电偶的A、B热电极材料不同分成若干分度号,并且有相应的分度表即参考端温度为0℃时的测量端温度与热电动势的对应关系表;

可以通过测量热电偶输出的热电动势值再查分度表得到相应的温度值。

热电偶一般用来测量较高的温度,应用在冶金、化工和炼油行业,用于测量、控制较高的温度。

本实验只是定性了解热电偶的热电势现象,实验仪所配的热电偶是由铜—康铜组成的简易热电偶,分度号为T。

实验仪有二个热电偶,它们封装在悬臂双平行梁上、下梁的上、下表面中,二个热电偶串联在一起,产生热电势为二者之和。

机头平行梁中的热电偶、加热器;

显示面板中的F/V表(或电压表)、-15V电源;

调理电路面板中传感器输出单元中的热电偶、加热器;

调理电路单元中的差动放大器;

室温温度计(自备)。

1、热电偶无温差时差动放大器调零:

将电压表量程切换到2V档,按图4—2示意接线,检查接线无误后合上主、副电源开关。

将差动放大器的增益电位器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到底(增益为101倍),再逆时针回转一点点(防电位器的可调触点在极限端点位置接触不良);

再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钮,使电压表显示0V左右,再将电压表量程切换到200mV档继续调零,使电压表显示0V。

并记录下自备温度计所测的室温tn。

图4—2热电偶无温差时差动放大器调零接线示意图

2、将-15V直流电源接入加热器的一端,加热器的另一端接地,如图4—3所示。

观察电压表显示值的变化,待显示值稳定不变时记录下电压表显示的电压值V。

此电压值V为二个铜-康铜热电偶串联经放大100倍后的热电势。

图4—3热电偶测温实验接线示意图

3、根据热电偶的热电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式:

E(t,to)=E(t,tn)+E(tn,to)计算热电势。

式中:

t------热电偶的热端(工作端或称测温端)温度。

tn------热电偶的冷端(自由端即热电势输出端)温度也就是室温。

to------0℃

⑴、首先计算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室温时热电势:

E(t,tn)=电压表V÷

(100×

2)

100为差动放大器的放大倍数,2为个热电偶。

⑵、其次查以下所附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得到热端温度为室温(温度计测得),冷端温度为0℃时的热电势E(tn,to):

⑶、最后计算热端温度为t,冷端温度为0℃时的热电势:

E(t,to)=E(t,tn)+E(tn,to),根据计算结果,查分度表得到所测温度t(加热器功率较小,升温10℃左右)。

附表:

铜—康铜热电偶分度表(自由端温度为0℃时t—mV对应值)

分度号:

T(自由端温度0℃)

工作端

温度℃

0

1

2

3

4

5

6

7

8

9

热电动势(mV)

-10

-0.383

-0.421

-0.459

-0.496

-0.534

-0.571

-0.608

-0.646

-0.683

-0.720

-0.000

-0.039

-0.077

-0.116

-0.154

-0.193

-0.231

-0.269

-0.307

-0.345

0.000

0.039

0.078

0.117

0.156

0.195

O.234

0.273

0.312

0.351

0.391

0.430

0.470

0.510

0.549

0.589

0.629

0.669

0.709

0.749

20

0.789

0.830

0.870

0.911

0.951

0.992

1.032

1.073

1.114

1.155

30

1.196

1.237

1.279

1.320

1.361

1.403

1.444

1.486

1.528

1.569

40

1.611

1.653

1.695

1.738

1.780

1.822

1.865

1.907

1.950

1.992

50

2.035

2.078

2.121

2.164

2.207

2.250

2.294

2.337

2.380

2.424

60

2.467

2.511

2.555

2.599

2.643

2.687

2.731

2.775

2.819

2.864

70

2.908

2.953

2.997

3.042

3.087

3.131

3.176

3.221

3.266

3.312

80

3.357

3.402

3.447

3.493

3.538

3.584

3.630

3.676

3.721

3.767

90

3.813

3.859

3.906

3.952

3.998

4.044

4.091

4.137

4.184

4.231

100

4.277

4.324

4.371

4.418

4.465

4.512

4.559

4.607

4.654

4.701

4、将加热器的-15V电源断开,观察电压表显示值是否下降。

实验完毕,关闭所有电源。

五、数据处理:

由公式E(t,tn)=电压表V÷

2)得E(t,tn)=83mv÷

2)=0.415mv,查表得当tn=25℃时的E(tn,to)=0.992mv,所以E(t,to)=E(t,tn)+E(tn,to)=0.415mv+0.992mv=1.407mv查表得对应温度大约为3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