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407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司管理系统概论--形考作业6案例分析报告:滴滴打车与快地打车合并Word文档格式.docx

(1)合并双方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平等的,不是一个公司合并其他公司,而是所有公司按照协议合并成立一个新的公司。

(2)原有公司均消灭,丧失法人资格,因此均应办理注销登记。

(3)新设立的公司继承原有全部公司的资产和业务。

合并后产生的公司,与原有公司既不存在资产上的控股关系,也不存在组织上的管理关系等,完全是公司的重新创立,将按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2.结合案例,谈谈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的好处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前言“打车难”一直是出行民众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下雨天、下雪天等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打车更成了出行最为头疼的问题。

这一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就是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信息不对称。

当乘客有打车需要时,只能通过招手栏车的方式告知路过的空车司机,但是在乘客视线围的出租车毕竟是少数,同时除去已经载客的出租车,如此一来,乘客能够成功打到车的几率便会缩小;

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传统的载客方式存在“空驶”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出租车司机几乎都是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上寻找乘客,而且不同地区的出租车数量分布不均衡,有些地方出现出租车疯狂抢客的行为,有些地方却存在数十辆空出租车排队等生意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在应运而生的打车软件中,乘客可以通过定位捜寻到附近空车的数量并选择下单,司机也可根据乘客的打车位置,选择自己的行车路线,最大程度上降低“空驶率”。

打车软件如同纽带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双向沟通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对称。

二、背景介绍

1、滴滴打车滴滴打车是一款免费打车软件,覆盖广、用户多、深受打车族喜爱。

2012年,嘀嘀打车在中关村诞生,9月9日正式在上线。

2013年,嘀嘀打车入选“App 

Store2013年度精选”,获得日常助手类应用榜单冠军。

2014年5月20日,嘀嘀打车对媒体宣布,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滴滴打车”。

软件拥有两大特点:

a)无需拨打人工,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周围行驶的出租车,对着手机说出所在位置及目的地就可以叫来出租车;

b)可以即时看到要接你的司机车牌、及所属公司。

2、快的打车快的打车是由快智科技研发的,便民打车的智能手机应用。

该软件为打车乘客和出租司机量身定做,乘客可以通过APP快捷方便的实时打车或者预约用车,司机也可以通过APP安全便捷的接生意,同时通过减少空跑来增加收入。

三、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合并之前的对比由于最近两年打车软件纷纷出世,并且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习惯。

现对其中两大打车软件进行的对比:

滴滴打车

快的打车

用户数

超2000万

超2300万

司机数

超30万

超40万

用户管理

用户等级+用户积分

增加用户粘性方式

车费补贴

车费补贴+用户积分(可兑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线下支付

支付宝支付\线下支付

加价幅度

0-20元

0-50元

使用地图

百度地图

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打车工具+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四、两大商业巨头文化渗透

“滴滴”、“快的”打车软件之所以可以快速占领中国的打车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款打车软件背后的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强力支持。

简单地说,很多人之所以对滴滴和快的打车情有独钟,大多都是冲着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品牌形象的独特魅力,正是由于两大企业在自己主打企业产品上的成功,使其影响力延伸到刚刚兴起的打车软件上,并且通过新型软件将其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高额补贴彰显强大诱惑力提到打车软件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莫过于其强大的补贴政策。

通过滴滴和快的打车软件来打车的乘客和司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首次使用还有返还话费的优惠。

据不完全统计,在打车软件的几轮融资中共获得阿里巴巴、腾讯、基金等各大企业近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双方宣称补贴总额已达到19亿人民币,补贴最高时,乘客每单补贴13元,每天限两单,司机每单奖励15元,每天最多五单。

尽管全国各个地区补贴政策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力仍然很大。

对于广大出行乘客而言,打的出行其实算不上种特别实惠的方式,特别是有些地区起步价高,还要增收1-3元不等的燃油补贴费。

对于短途出行的乘客而言尤其不划算。

高额的补贴意味着打车起步费基本免费,这使人们在出行时会优先选择打的的方式,也是为出租车市场增加了一大批新顾客。

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酬劳。

出租车司机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职业,特别是在等盛行小黑车的地区,出租车司机的日子更加辛苦。

记者曾采访一位司机周师傅,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开出租车一个月的收入在元左右,但自从使用打车软件之后,光补贴一个月就有几百元左右,而且本来跑350公里才能赚到的钱现在跑280公里就能赚到。

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是一笔可观的补偿,使司机更愿意使用打车软件来接生意,据调査,有些司机的的出租车甚至不止一款打车软件。

六、补贴背后的商业逻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补贴背后其实有它的商业逻辑。

首先是大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价值利用。

在你使用打车软件的同时,软件会记录你的打车起点和终点,然后汇总每一个人的信息,分析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腾讯和阿里巴巴就可以分析群众的消费行为以及常用出行路线,这么庞大的精确的详实的细致的数据简直就是金矿。

其次,是支付方式的改变和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

纸币替代金属货币用了好长时间,那么支付宝、微信支付可以加速电子支付替代纸币的速度,移动支付,以后出门不用带钱了。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同比增速

707.0%。

其对2014年的预测是,这一市场规模还将同比增长

141.1%。

因此,在面对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时,支付宝、微信支付在教育、引导用户绑定银行卡之后,势必在提高用户活跃度上推出更多的功能。

七、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合并战略2015年2月14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

新公司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

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经济学的寡占市场竞争分析认为,寡头垄断市场上,寡占双方进行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而滴滴和快的分别依靠腾讯、阿里巴巴的资金、资源将大量打车软件淘汰,恰好构成了寡头垄断之势。

而寡占理论指出,寡占者一般会放弃恶性竞争,而采取合并的方式,共同制定协议价格和规则。

双方合并后,将集中两家公司的优势技术、产品人才,不断推出更为完美的出行服务产品,进一步加速市场拓展速度,产生更多的携同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更积极有效地推动整个移动出行行业的发展。

八、总结语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的合并优点显而易见:

a)结束在补贴上的恶性竞争,提高对出租车、乘客的补贴议价能力。

乘客和很多车主在两家之前摇摆,谁提供的补贴多就用哪家,其实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很简单,关键在于对出租车和私家车等服务提供者的控制,滴滴快的之前因为彼此忌惮而不敢先动手,合并后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

b)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个支付渠道将可以同时使用。

腾讯与阿里对于打车软件的支持也是着眼于移动支付的布局,这样对于急于扩展用户的双方都是好事。

c)腾讯与阿里的公关资源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现在对于两家打车软件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主管部门的态度,尤其对于专车,主管部门此前倾向于限制。

d)目前神州租车和易到等有租赁车辆和牌照资源的租赁公司服务商也进入专车市场,因为本身拥有车辆的资源可以绕开主管部门的限制,对于滴滴快的的专车业务构成冲击,合并后的新公司与租赁公司的谈判能力也增强。

e)既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也有利于新公司未来的融资,作为垄断市场的玩家,扶持第三家的竞争者进入的门槛过高,投资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了。

二、讨论过程记录(QQ讨论组的讨论过程)

从打车到专车到红包,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这两家近似度极高的公司一直在贴身厮杀,虽然没有像美团和饿了么真的大打出手,不过各种营销策略上针锋相对的火药味也很浓,这样合并后的公司,除了在烧钱上可以协调外,还有什么合并的缘由?

1.结束在补贴上的恶性竞争,提高对出租车、乘客的补贴议价能力。

乘客和很多车主在两家之前摇摆,谁提供的补贴多就用哪家,其实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很简单,关键在于对出租车和私家车等服务提供者的控制,滴滴快的之前因为彼此忌惮而不敢先动手,现在就无所谓了

2.滴滴快的合并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两个支付渠道将可以同时使用。

腾讯与阿里对于打车软件的支持也是着眼于移动支付的布局,这样对于急于扩展用户的双方都是好事3.腾讯与阿里的公关资源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现在对于两家打车软件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主管部门的态度,尤其对于专车,主管部门此前倾向于限制4.目前神州租车和易到等有租赁车辆和牌照资源的租赁公司服务商也进入专车市场,因为本身拥有车辆的资源可以绕开主管部门的限制,对于滴滴快的的专车业务构成冲击,合并后的新公司与租赁公司的谈判能力也增强。

5.财务上的考量,合并既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也有利于新公司未来的融资,作为垄断市场的玩家,扶持第三家的竞争者进入的门槛过高,投资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了。

阿里与腾讯在合并后的新公司持有相同比例的股份——表面控制权等同,实际影响和资源支持力度还要看谈判。

另有一种说法滴滴持有更多股份,快的高管团队将套现离开,但不知阿里能否同意。

根据两家公司最近的融资计算,新公司估值60亿美金——两家公司最近两个月分别获得6亿美元和7亿美元的融资,估值60亿美元只是简单的相加,如果“大腿”们追加投资,估值会更高,也许下一个100亿美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会很快出现。

中国互联网领域直接竞争对手的合并的案例包括优酷和土豆、易迅和京东。

优酷和土豆业务模式和市场恶性竞争导致两家烧钱过快,合并后资源共享降低了烧钱的些许速度,但与其他的竞争又在延续。

用户表面上并没有感觉到多大的改变,土豆的创始人王微不久后离开土豆重新创业。

滴滴快的很可能将延续优酷和土豆的模式,在对投资方的资源使用上延续易迅和京东的模式。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这两家如果真的达成合并交易,将再次证明一个道理,在生意场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目前看合并没有公布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利益方的协调,只要谈好了价钱,大家不介意排排坐吃果果。

消费者欢迎竞争,一家软件打不到车,总有另外的选择。

但垄断对于公司来说才是最好的经营模式。

滴滴快的公司合并属于发展战略的横向一体化战略。

企业实施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竞争压力、实现规模经济和增强自身实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横向一体化战略的主要使用情形:

(1)企业所在产业竞争较为激烈;

(2)企业所在产业的规模经济较为显著;

(3)企业的横向一体化符合反垄断法律法规,能够在局部地区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

(4)企业所在产业的增长潜力较大;

(5)企业具备横向一体化所需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滴滴快的合并,按照不同角度分类分别属于何种合并类型:

(1)

按并购双方所处的产业分类,本合并属于横向并购;

(2)按被并购方的态度分类,本合并属于友善并购;

(3)按并购方的身份分类,本合并属于产业资本并购;

(4)按收购资金来源分类,并购可以分为杠杆收购和非杠杆收购。

滴滴快的合并的好处:

(1)避开进入壁垒,迅速进入,争取市场机会,规避各种风险;

(2)获得协同效应。

第一,并购后的两个企业的“作用力”的时空排列得到有序化和优化,从而使企业获得“聚焦效应”(统一调配);

第二,并购后的企业部不同“作用力”发生转移、扩散、互补,从而,改变了公司的整体功能状况(优势互补与共享);

第三,并购后两个企业的“作用力”发生耦合、反馈、互激振荡,改变了作用力的性质和力量(互相促进、再创新);

(3)克服企业负外部性,减少竞争,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

滴滴快的合并引发了人们关于反垄断的热议。

根据规定,并购是否应该向商务部申报的标准是什么?

我国《反垄断法》规定,较大企业通过并购导致市场上竞争者减少的行为,应进行事前强制申报。

《国务院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为《反垄断法》的配套法规之一,该规定要求具备以下两个中任意一条的,在并购前应该向商务部主管部门申报,否则不能进行合并:

(一)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围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二)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

提到打车软件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莫过于其强大的补贴政策。

记者曾采访一位司机周师傅,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开出租车一个月的收入在元左右,但自从使用打车软件之后,光补贴一个月就有元左右,而且本来跑350公里才能赚到的钱现在跑280公里就能赚到。

由于最近两年打车软件纷纷出世,并且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日常习惯。

司机数用户管理增加用户粘性方式支付方式加价幅度使用地图未来发展趋势超30万无

微信支付\线下支付0-20元

超40万用户等级+用户积分车费补贴+用户积分(可兑

换)支付宝支付\线下支付

0-50元百度地图

三、讨论结论报告XXX:

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情人节这天,国两家打车公司巨头滴滴和快的“喜结连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尽管之前就曾盛传两家公司在密谋合并,但对于打车大战激战正酣来说,如此戏剧性的结果,只能用文章开头的话形容了。

不管官方如何美化,终究无法摆脱资本做局。

在此之前,滴滴和快的都已经经历了四轮融资。

其中滴滴方面最新的一轮融资是在去年12月获得的由淡马锡、DST、腾讯主导的七亿美元。

而快的方面则是今年1月份获得的由软银领投,阿里巴巴以及老虎环球基金跟投的六亿美元。

巨额融资之后,暂时都不缺钱,分属阿里系和腾讯系的两家公司走到一起,一定也只能是背后的各方资本在角力。

资本的推动才可能让大跌眼镜的两家正面竞争的公司快速走到一起。

即便创始团队,甚至是阿里或者腾讯方不乐意,但因多次巨额融资,已经使得创始团队、阿里方或腾讯方面已经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即使不乐意,但也只能尊重资本逐利,希望快速获利的事实。

互联网行业标榜为快不破,但烧钱补贴培养起来的市场份额,多少有些像温室里的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

尤其是烧钱并没能分出胜负,双方都标榜自己市场占有率超过60%,如此下去,何时能分出胜负?

在伯仲之间要谁出局似乎遥遥无期。

阿里和腾讯这两家BAT领域的竞争对手显然有足够的耐心,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打车之争,更是移动支付和移动入口之争,两项都是持久战。

但阿里腾讯之外的资本方则显然没有如此耐心,正是没有足够耐心的资本方的推动并最终占据话语权,才成就了此次旷世组合。

在滴滴和快的涉及的专车领域,一直还有易到用车、神州租车、Uber等也在加速布局,很多时候往往时不我待,尤其是当BAT的百度战略入股Uber之后,竞争更加惨烈,而且Uber还一度和易到传出绯闻。

如此以往,滴滴和快的背后的股东们显然是坐不住的,必须选择更利己的资本运作手段。

于是,两家对手的合并也就不足为奇了。

两家合在一起,增值,上市就是理所当然的下一步了。

毕竟只有上市,前期的巨额投资才可以换得回报。

精心准备的“上头条”之作实际上滴滴和快的合作已经运作多时。

1月21日双方启动合并项目,代号“情人节项目”,显然是精心准备的,蓄谋已久的上情人节头条的大事件。

而且时间节点和事项推进都已经成竹在胸,以至于敢一个月前就确定将在情人节放大招,预算好一个月之后的“头条”。

还可以推算的是,在1月21日之前,双方的主要股东就已经达成共识,并开始推进合并工作。

双方高官团队也肯定已经在你来我往间达成了“君子协定”。

某种程度上说,最惊讶的,是作为局外人的用户。

毕竟在利益层面用户其实真的不那么重要,因为两家公司根本没考虑用户的惊讶和诧异,合谋来了一出“逗你玩”的好戏,就等着用户惊诧和奔走相告呢。

如此一来,合并事件不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登上各大媒体头条,还能借用户之口和用户之手,传遍大江南北,让路人皆知。

可以预见的是,以滴滴快的合并上头条作为标志性事件,后续很多公司的合并甚至是投资,都会择日宣布,蓄意为之谋头条。

但如果各行各业的企业们都这么玩,那抢头条就将变成一件苦逼的事。

毕竟时间和头条资源都是有限的,考验公关团队的事项又多了一项。

前车之鉴,整合不是易事,牵涉到团队融合或者公司合并如此大事,如何实现1+1大于2就是件棘手的事情。

当年轰动一时的优酷土豆,合并后仍旧没能改变亏损的事实,尽管合并后巩固了市场第一的地位,股价也得到提升,对于要套现离场的投资者来说,确实是划算的买卖。

但对于优酷土豆当时双方的员工来说,就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了,尤其是土豆网的员工,伴随其高管团队的出走,不少员工也只能跳槽,最终的结果是双方人才的整合并不理想。

而滴滴和快的双方人才的整合只会比优酷土豆复杂,毕竟除了两家之前在市面上公开竞争,要从当初的你死我活转换到秀恩爱谈协作,是需要时间调整的。

更为复杂的是,快的和滴滴其实还是阿里系和腾讯系的代表性公司。

阿里和腾讯的文化差异和竞争一致维系,短时间也不可能分出胜负,关键是双方的企业文化迥异,也成为了滴滴和快的融合的难点。

可以预测的是,滴滴和快的看似美好的情人节之约,后续接踵而至的也将是原高管团队的离职,和一方员工的大量流失。

在合并中取得股票份额主导权的滴滴很可能也会在人事布局方面取得主导权,而快的方的高管团队则会在维稳时间过去之后离职创业或者加盟其他公司。

打车软件局部战争的结束对阿里腾讯是意外。

据传,在合并过程中,阿里方是一直反对的,一直竭力反对。

但奈若何,阿里也有抵不过其他资本方的时候。

阿里的反对可以理解,一方面从传闻来看,阿里系的快的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占股不敌腾讯系的滴滴;

一方面快的和滴滴的打车之争,只是表象,更重要的其实是抢占移动入口和布局移动支付。

快的和滴滴合并后,对于阿里和腾讯而言,打车软件的局部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并不意味着双方就真的握手言欢,举杯相庆。

某种程度上说,打车软件局部战争的结束是一场非阿里方策划的意外。

但双方在更激励的战场已然打响,比如而今大家玩的正酣的红包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