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408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docx

学年第一学期《刑法学》试题A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刑法学》试题-A

院别班级学号姓名

题号

总分

得分

核分人签名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错误的说法是()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

D.未完成罪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2、想像竞合犯之所以被认为是实质的一罪,是因为()

A.只触犯一个罪名

B.只造成一个危害的结果

C.只侵犯一个客体

D.只有一个行为

3、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

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

甲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

4、连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

在数罪并罚时应当采用()

A.限制加重原则

B.并科原则

C.吸收原则

D.相加原则

5、按照刑法的规定,追诉时效中断的条件之一是在追诉期限内()

A.犯罪分子还有其他的违法行为

B.犯罪分子又犯新罪

C.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

D.犯罪分子阻止被害人向公检法机关提出控告

6、某甲为铁路扳道工,其工作是在相向的火车驶来时负责将铁轨岔开,以使火车安全运行。

一日某甲因奖金分配问题与领导发生争执,为了发泄不满,在其值班期间擅自离开,结果造成两列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

则某甲的行为()

A.属于作为的故意犯罪

B.属于作为的过失犯罪

C.属于不作为的故意犯罪

D.属于不作为的过失犯罪

7、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意义是()

A.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

B.负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

D.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

8、某甲在正当防卫过程中误将前来制止不法侵害的公安人员当成犯罪分子的同伙加以伤害。

甲的行为属于()

A.想防卫

B.防卫挑拨

C.防卫不适时

D.防卫过当

9、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尾随程中甲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

为避免罪行暴露,甲匆匆离去。

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

甲的行为()

A.不构成犯罪

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

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

10、甲蓄意盗窃,于深夜潜入本单位的财务室,但打开保险柜后,发现空无分文即离开,甲的行为是()

A.盗窃既遂

B.盗窃预备

C.手段不能犯未遂

D.对象不能犯未遂

11、甲乙共同实施盗窃犯罪,盗得财物后,甲离去。

乙发现屋内有一熟睡的少女,顿起歹意,将少女强奸。

对于强奸罪()

A.由乙独立负刑事责任

B.甲构成未遂,乙构成既遂

C.甲构成中止,乙构成既遂

D.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12、甲、乙、丙三人经预谋确定某日杀害共同仇人丁。

甲提供了匕首一把、猎枪一支。

届时甲因腹部疼痛未去,由乙、丙用甲提供的凶器将丁杀害。

在此杀人案件中,甲的行为应定为()

A.杀人预备

B.杀人未遂

C.杀人既遂

D.杀人犯意表示

13、甲为杀死乙,放火把乙家的房屋点着,造成乙的一家三口死亡,房屋烧毁,甲的行为属于()

A.想像竞合犯

B.实质数罪

C.牵连犯

D.吸收犯

14、在我国,有权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的机关是()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监狱

15、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内,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

A.15年有期徒刑

B.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C.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D.无期徒刑

16、甲因犯某罪,于1987年4月2日被公安机关逮捕。

1987年6月10日,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

1987年6月18日判决交付执行,甲在有期徒刑执行期间未获假释。

对甲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起算时间是()

A.1987年4月2日

B.1991年4月2日

C.1991年6月10日

D.1991年6月18日

17、甲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刑罚执行3年之后,发现他在判决宣告前还实施了盗窃罪和抢劫罪,这二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12年。

对甲最多还可以执行()有期徒刑

A.10年

B.13年

C.15年

D.20年

18、王某犯了三个罪,审判时只判了两个罪,甲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乙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决定执行的刑期为8年。

执行2年以后,发现他还有一个丙罪没有判决,又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对王某还将执行的刑期幅度是()

A.6年以上10年以下

B.9年以上13年以下

C.8年以上13年以下

D.8年以上12年以下

19、王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无期徒刑。

服刑13年后,因表现良好而获假释。

在假释考验期内的第4年,王某又犯强奸罪,被判刑9年。

根据刑法规定,对王某应撤销假释,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

对王某应适用何种刑罚幅度或刑种?

()

A.应在9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B.应在4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C.应在9年以上16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决定执行的刑期

D.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20、甲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1年,甲在服刑3年时,因有立功表现,被减为6年有期徒刑,那么在裁定减刑之后,甲还须关押()

A.2年

B.3年

C.4年

D.1年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情形中,应当数罪并罚的有()

A.判决宣告前,查明甲分别实施了3次受贿行为,数额分别为2万元、3万元、5万元

B.乙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在缓刑考验期内,又查明其另外一起受贿2万元的罪行

C.丙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服刑期间又犯故意伤害罪

D.丁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执行完毕后,又发现其在该次盗窃以前还有一起重大盗窃犯罪行为

2、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人员中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是()

A.不满14周岁的人

B.又聋又哑的人

C.生理性醉酒的人

D.病理性醉酒的人

3、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A.预备阶段

B.实行阶段

C.犯意表示阶段

D.犯罪结果发生之前

4、对于教唆犯()

A.一律加重处罚

B.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予以处罚

C.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D.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在以下犯罪形态中,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的有()

A.结果加重犯

B.继续犯

C.连续犯

D.吸收犯

6、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与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的规定有下列相同点()

A.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B.按照法定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C.未经有关法定机关批准,不得行使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D.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法定机关批准

7、在死缓执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A.有过失犯罪

B.有一般立功表现

C.有故意犯罪

D.无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表现

8、下列各项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的有()

A.在刑满释放后5年内再犯新罪的

B.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

C.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新罪的

D.在假释考验期满之后5年之内再犯新罪的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过失

2、一般累犯

3、犯罪中止

4、假释

5、不作为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述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制度的区别。

2、如何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3、一般缓刑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

(一)甲于1997年12月7日被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

在缓刑考验期间,甲某日骑车外出,将残疾人乙撞倒。

乙指责甲,甲挥拳便打乙的脸部、胸部,致乙受伤。

问:

1、如果对乙仅造成轻伤,对甲应如何处理?

并说明理由(4分)

2、如果对乙造成严重伤害,并对甲追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并判有期徒刑4年,则对甲应如何处理?

(3分)甲最后应执行的刑罚范围是多少?

如何计算?

(3分)

(二)甲因犯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服刑13年后被假释。

在假释考验期的第5年,甲盗窃汽车一辆,未被发现。

假释考验期满后的第4年,甲因抢劫被捕,交代了自己在假释考验期内盗窃汽车的行为。

而甲的盗窃行为,司法机关尚未掌握。

问:

1、对甲应否撤销假释?

请说明理由。

(4分)

2、对于甲的盗窃行为及抢劫行为该如何处理?

(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

1、A2、D3、D4、C5、B6、C7、A8、A9、D10、D11、A12、C13、A14、C15、D16、B17、D18、A19、D20、A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BC2、AD3、ABD4、BCD5、CD6、ABD7、ABD8、BC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过失:

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2、一般累犯:

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故意犯罪的犯罪人。

3、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4、假释:

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制度。

5、不作为:

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述我国刑法中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制度的区别。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而给他人的某种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都是正当行为。

但是二者区别为:

紧急避险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问题;而正当防卫则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

具体区别如下:

(1)危险来源不同。

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多种多样,除了人的不法侵害外,还包括自然的力量、动物的侵袭,以及人的生理、病理过程;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限于人的不法侵害。

(2分)

(2)损害对象不同。

紧急避险是损害与造成危险无关第三者的合法权益;而正当防卫则只能是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2分)

(3)实施条件不同。

紧急避险只能在没有任何其他方法排除危险的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而正当防卫则无此限制,公民只要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就可以实施,而不论他是否有条件采取逃跑、劝阻等方法制止不法侵害。

(2分)

(4)限度标准不同。

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损害,不能等于甚至大于所避险的损害;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则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只要所造成的损害不明显超过不法侵害的损害即可。

(2分)

2、如何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

犯罪的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心理,在认识因素上都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上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容易混淆。

但二者在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上都有重要的区别。

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

二者虽然都是预见到行为发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但它们对这种可能性是否转化为现实性,即实际上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估计不同。

间接故意的心理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并未发生错误的认识和估计,不是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因而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发生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产生错误,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

(2分)过于自信的过失,则在主观上认为,由于他的自身能力、技术、经验和某些外部条件,实施行为时,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会转化为现实性。

在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其主观与客观是不一致的。

(2分)

2、意志因素上的区别。

二者虽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二者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仍是不同的。

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不希望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危害结果的发生,因而也不会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听之任之,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2分)而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希望危害结果不要发生,而且也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即排斥、反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2分)

3、一般缓刑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所谓一般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如果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其内没有发生法律规定应当撤销缓刑的事由,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3分)

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

(1)犯罪分子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1分)

(2)犯罪分子必须不是累犯。

(2分)

(3)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2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20分)

(一)答:

1、如果对乙仅造成轻伤,则应对甲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宣告缓期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4分)

2、如果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进行数罪并罚。

对于本案,法院首先应当对甲撤销缓刑。

对其新犯的故意伤害罪与原来的2年有期徒刑进行并罚。

(3分)依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应该在数罪中最高刑期以上,总和刑期以下决定执行的刑罚。

本案中,应当在4年至6年决定执行的刑罚。

(3分)

(二)答:

1、根据我国刑法第86条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不论新罪是在假释考验期内发现,还是在假释考验期满以后发现,都应当撤销假释,并对新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因此,在本案中,甲在假释考验期内犯盗窃罪,虽然是在假释考验期满后的第4年自动交代,仍应撤销假释。

(4分)

2、应当对所犯的盗窃罪作出判决,将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7年有期徒刑和盗窃罪所判处的刑罚,按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决定执行的刑罚。

(2分)由于盗窃行为是甲自己交代的,而且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因此符合特别自首的条件,应当以自首论。

(2分)至于甲在假释考验期满以后第4年所犯的抢劫罪,也应作出判决,将所判处的刑罚和撤销假释后实行数罪并罚所决定的刑罚,按照刑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