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411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doc

自然保护区理论与实践

一、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理论基础

1、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含义和历史发展

自然是自然发生、自然生存和自然发展的事物的总称。

在类似的条件下,自然现象是反复出现,具有普遍的规律。

研究自然现象的科学称为自然科学。

自然资源是自然事物中可供人们利用的部分。

很明显,自然是与人类文化、社会历史和精神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文化是人类为了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活动而产生的事物的总称,有些事物早巳存在,因其有价值而特别加以保护而得到发展,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自然和文化是互为对应的,从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待自然,在目前的条件下,主要把它看作为文化财富的一部分,因为把本来没有明确价值的自然事物附上具体的价值,这样一来,自然也就成为文化财富了。

价值是由人定的,所以严格地说,真正的自然只存在于人类出现以前,人类出现以后,原有的自然的意义开始变化,自然就不再是本来的自然,而是加上了人类的影响,变成文化性的自然了。

原始森林作为一个概念是存在的,但现实中真正没有受到人为影响的原始森林几乎是不存在了。

人们开创自然保护事业,就是针对由于破坏自然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的一项措施。

自然保护目前已经引起了国际的重视,成为一项世界性事业。

由于自然保护已属文化性的自然保护,因此,必须由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参加研究,并有决策者的参加和领导,才能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保护的含义已仅限于爱护自然,不允许破坏自然,而且还要以人们的要求为中心,着手来保护自然,维持生物进化的多样性,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也包括保护人类环境,防止由于发展工农业生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在内。

这样,自然保护就成为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管理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了。

我国古代便有了朴素的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思想,意识到保护相利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许多朝代曾设立“大司徒”、“山虞”、“泽虞”、“川衡”、“川师”、“迹人”、“囿人”、“牧百兽”、“渔人”、“主章”等官员,主管土地合理利用、山林、沼泽、河流、渔业和动植物资源等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也颁布过一些有关自然资源利用的规定和禁令。

“周礼”、“月令”、“管子·轻重篇”、“管子.立政篇”、“吕氏春秋·上农篇”、“汉书·合资志(下)”、“九章律”、“宋史·食货志”、“孟子·梁惠王(下)“、“墨于·非乐(上)”、“苟于·王制篇”、“列于‘黄帝篇”、“国语”、“永语曲礼”、“木语王制”、“淮南子·主术训”等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规定采伐和捕猎的一定时机,不准捕杀幼乌、幼兽,禁止采集马卵,禁伐幼树,禁捕孕兽,禁捕奇禽异兽,春夏两季禁止捕鱼射乌、禁止乱烧山,禁众随意图涸造田等相应的管理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条例。

历代帝王的禁猎区、园圃和庙宇园林等,虽然主要为其享乐和宗教神权服务,但从当前的观点来看多少也具有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客观上保护了一部分自然环境,保存了许多物种,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宝贵经验。

例如,案殆皇相汉武帝建立了规模沿大的”上林死”和“甘泉园”,以后各朝代的“灵禽苑”(晋)、“西苑”(隋)、“华清官”(唐)、“寿山艮岳”(宋)、“琼花岛”(元)、“西苑”(明)、“避暑山庄”(清)等都是很著名的。

河北省围场县就是清代皇室打猎习武的场所,这个图场1万平方公里。

北京南郊南海于皇家苑囿使濒临灭绝的糜度能够保存下来。

我国许多名山、星空陵园、富家宗祠和少数民族的龙山风水地,由于封山育林也保存许多完好的山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泰山、华山、嵩山、恒山、衡山、峨眉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部是大家知道的。

当前,仅保存有一株树的普陀鹅耳枥(Carpinusputoensis),就残留在浙江舟山普陀岛佛顶山的庙宇旁边。

为数不多的天目铁木(Ostryarehdriana)也只残存在西天目山中。

作为科学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首推美国1872年建立的黄石国家公园。

目前,美国已有300多个国家公园初400多个保护区,两者共计有9360多方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0拜。

世界第二个国家公园为澳大利亚1879年建立的皇家国家公园,位于悉尼附近。

目前,澳大利亚有国家公园618处,自然保护区1014处.其它类型助保护区270处,总面积达167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形。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相继建立国家公园相保费区,英国、日本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都占国土总面积Io形以上。

苏联现有各种类型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弗。

非洲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也很重视,例如,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好茨瓦纳等,他们的国家公园保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多是著名的旅游区域,共经济收入占有相当的地位.

我国近代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才逐渐开展起来。

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科学家们提出我国自然和自然资源急需加强保护,并需建立自然保护区,提出了结92号提案“请政府在全国备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甲案”,并就开展自然保护工作作了系统发言*提案得到会议员过,并引起政府的重视,当即采取了措施。

同年10月第七次全国林业会议上,提出了<狩猎管理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在云南、四川、贵州、黑龙江、吉林、广东、广西、陕西、湖南、新疆、青海、浙江、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划定40余处自然保护区。

1962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明确规定对珍贵稀有特产的鸟兽,应在其主要栖息繁殖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1963年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规定保护稀有珍贵林木和禁猎区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1964年国务院又批发了4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草案)>。

这些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自然保护工作的发展。

70年代开始.由于国际上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又把我国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起来。

农林部在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暂行条例(草案)>,供会议讨论,并得到通过。

1975年3月国务院45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珍稀动物资海,加强保护区的建立,切实做好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文件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以后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1977、1978年间,有关基础学科规划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有关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颧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问题。

2978年2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总纲第六条提出“矿藏、水流、国有森林、荒地和其它陆诲资源部属于全民所有”,第九条提出。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识‘。

第十一条还规定“国家保护冲取州M州Mm,八治污染初公害”。

lg79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同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要求在珍贵稀有动物相植物的生长繁殖地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加强保护管理,开展科学研究。

同年p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部、地质部h国家水产总局等有关部门,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区别和科学考察等问题进行研究,并联合下了文件,对所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提出明确规定。

1987年国家颁布了国民经济韧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共56篇章,其中第52章是环境保护,基本任务五条,第五条是保护颧改善生态环境,要求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建立一批珍稀濒危的培育繁殖基地和基因库。

同时建立代表不同自然条件的生态农业试点.以后备有关主管部门还在全国或省区范围,定期召开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会议和学术讨论会,研究相布署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4入。

M,近年来,备省区邦陆续税准建立了—’批自然保护区,据人民日报1986年11月6日刊载,全国已有固然保护区333个,总面积1933万公顷以上,占国土总面积的2.01穷,又格1988年5月中国环境报报道.全国自然保护区已有481处,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47舞,其中环保部门管辖的自然保护区70个,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保护区面积的40弗,还包括确定了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保护区,由国家主管部门须导管理,其它由省县两级管理,大多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适当人员,无论在科研和管理上都有了明显的进展。

有华省区还制定颁布了有关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条例、规定相布告”入e。

dM。

实际上,目前在主管部门备案的自然保护区巳达500多处。

尽管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进展还是缓慢的,远远啪E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科学事业发展酌需要。

在我们看来虽然自然保护事业已纳入国家计划,但对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还没有真正的了解,在思想认识上没有把它看作为经济建设的一部分,因而一些明荫要求、全面规划和经费保证还没有落实列具体年度计划之中,没有专门的统一管理机构来督促检查。

许多保护区在群众舆论的冲击下建设起来了,由于缺乏正确的有效管理的方针,大多是处在勉强维持的状况,有些还被看作为包袱。

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够充分,考虑眼前利益较多,忽视长远利益,所以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始终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

而且对群众性的自然保护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法制不健全,执法也不严。

同时,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因而就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去探索和负责工作,当然也就难以总结出来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名无实的情况依然存在。

当前,自然保护区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事业,国际自然初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没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负责主持和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活动十分频繁。

他们制定每隔十年召开一次世界国家公园大会,交流经验,制定进一步发展的方针和具体措施,已开过三次大会,以后要缩短为每隔五年召开一次,以适应工作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图”研究计划中,有一项“自然区域及其所包含的遗传材料的保护”就是专门研究自然保护区的课题,计划还要求建立全球生物圈保护区网,使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类型都得到应有的保护,以促进经济、文化和科学事业的稳步发展。

他们所提出的生构圈保护区的按念以及对保护区的一套有效管理的方法,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I2l、II6、II,‘[Ilb1II—tl0.10。

、Io0、I03、I40、10t,t6ll10t、』l2、26『、,I7、’ae、;?

M*还有侥K界混地公约》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公约>等实际L也是讨治凶然保护区的建设问题。

eM。

美国自然保护局是一个私人的非盈利组织,它划分国内初国际计划两部分,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工作的发展部有很大的作用。

它在中南美的工作是很有特色的.’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UN更P)、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野生生物基全会(wWF)等国际组织.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相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特别对热带森林、干旱的草原和荒模区域、湿地、冻源相极地、海洋和海岸自然保护区建设稍差的区域和类型.给予更多的注意。

有人建议把南极建立为一个国际公园。

当前,国家之间合作建设的国际公园正在发展,如美国相加拿大建立有国际和平公园、库伦尼国际公园、龙枯尔爱里埃斯国际纪念砷遗产地.南非相得茨瓦纳合建的卡拉哈里奇穆斯博克国际公园以及欧洲的几处国际公园等”人。

人:

iM。

中国和尼泊尔、巴基斯坦建立国际公园也是有条件的*有关国际组织还制定了保护区建立的标准、术语、分类系统和有效管理的制度等,大力开展资料交流,培训干部,有关环境教育初立法也在积极开展“列.MhMM。

所有这些活动我国也都有相应的人员参加,国际合作正在日益加强。

卫.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对象自然界中大多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无计划的滥用将会导致枯竭现象的产生。

因此,提出自然资源应当加以保护或节约开发利用的建议愈来愈多*为了使人们了解自然资源需要注意保护,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事实。

在古代人口不多的时候,人类基本上是生活在末受干扰或者干扰很少的生态环绕中。

我国历史上传说的“构木为巢”、“钻木取火”、“荧林而田”以及“沾丝苔以供衣着等”,都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努力’。

后来利用了火,汗姑了农业耕作,采伐森林,加强狩猎等活动,最初开发强度不大,对自然环境变化影响甚微。

随着让会生严力的发展和人类对改造环境的能力增强,利用自然资源的强度不断增加。

在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缺乏有计划的全面考虑的情况下,许多生态系统枝人类过度利用所破坏;甚至消失,且被对人的作用不大甚至有害的生寐系统所代替。

这就导致某些资源估竭、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难以再恢复原来的面貌。

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规律认识逐渐加深,人们意识到,原来的天然生态系统不仅对自然保护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个丰富的资源贮藏库,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今后可能需要大量繁殖,以供利用。

如果这些资源全被毁灭,对人类的损失将是不可估最的。

所以,对目前尚保存的为数不多的森林、草原、沼泽等天然生态系统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或采取其它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科学的生态管理,使其能长期保存下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资源。

当刘,在世界范围内,以生态学的观点来合理利用棚改造自然还做得远远不够,但也意识到必须走这样—‘条道路,只有实行科学的生态管理,大多数生态系统的生产率才会大大增加。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提高能量、矿质养分和水分循环的有效性。

人们从自然界中所取得的许多资源实际上是取之不尽的,但有一些是用得尽的。

不管怎样,只有采取合理的生态管理,才可能持续高产或进行更新。

否则有一些就可能会全部耗尽。

地球上的水分、空气和岩石的总量是有限的,但是数量很大,在现在的条件下,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但是,地球上的许多水是含盐的,至今主要靠太阳使它转变成淡水进行水分循环,而且大部分又迅速地回到海洋。

虽然,水的本身在总量上来说是取之不尽的,但淡水却不是那样,许多地方缺水并成为一个限制生产发展的因素。

据统计,全国233个大、中城市每天共缺水约800万吨,其中包括上海、杭州、苏州、常州、广州和昆明等南方城市;而北京、天津和青海等北方城市,问题更为严重。

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水不足的矛盾只会更加尖锐,甚至有些地方可能出现水荒。

尽管淡水星是能耗尽的,但依靠合理的生忠管理水域,许多地方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由大自然的水分循环得到补充.但是利用不当也会发生危机,影响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

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愈来愈成为许多地区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新鲜的未经污染的空气是一种不断地被消耗又可以再生的资源。

工业不断发展使烟尘、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气态碳以及许多其它异常的成分,污染了空气。

其中,大多数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和其它产品所引起。

幸好新鲜的未经污染的空气在整个地球上仍然是丰富的,在局部受污染的地区,如果污染物的来源被排除,自然的大气循环就能保证地球任何地方有充足纯净的空气。

对大多数动植物,如果能注意合理利用并保护,在一般的情况下也不致于全被毁灭,并能逐步恢复起来。

当然,这种生物资源的更新也会造成在某种程度上动、植物区系成分的变化,难免有某些种或遗传类型局部的消灭。

如果大面积的火烧、乱砍乱伐相任您捕狱,植被及动物种群的恢复就比较困难,并且会产生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引发环境恶化。

然憎地区许多地方实行刀耕火种的轮歇农业,只注意种植,不注意保护森林和防止水土流失,就使得当地的热带森林面积愈来愈少,致使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的境地。

与这些能再生的资源相比,有些资源一旦被破坏殆尽,就很难恢复,例如,土壤就是这样。

土壤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基本矿质营养成分和水分的直接源泉。

虽然植物可以生长在没有土壤而有营养液的容器内,但是大面积推广目前还是不实际的,所以,可以说,没有土壤就不会有生物。

土壤是千百年来气候和植被缓慢地利用在地质母岩上形成的产物,但它可以在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因受侵蚀成风蚀而丧失掉。

就连放射性微粒、某些有机化合构成盐类的长期污染,也可能使土壤失去生产的效用。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即使利用目前现代工业技术和科学创造,也还不能生产出代替它的物质。

在所有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中,土壤就是其中最经受不起丧失的一种。

一个区域只要有土壤,花费一些人力、物力,就有生产的能力,如果没有土壤或者遭受污染而破坏,无论其它资源多么齐全,也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人们就难以在那里立足。

当然,缺乏水分也不可能有持久的生产力。

与土壤保护有密切联系的景观保护问题,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所谓景观保护就是指一个地区各个生态系统总体的保护。

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已经毁坏了许多天然景观,建设城市、工厂、矿山以及高速公路,引起大气和水域的污染,也不断地改变着天然景观的面貌。

许多风景区也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威胁,如不迅速采取果断的措施,就很难维持其优美的景观。

制定城市及工业发展规划,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列人民生活长远的多方面的要求。

有些地方由于天然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人们就无法知道那里原来的面貌,要制定改造它的计划,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根据而遇到困难。

许多自然景观保护较好,而且风景优美的地区,对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消除疲劳和疗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珍贵动、植物的保护是很重要的。

这些物种的进化经历了干百万年,但是,近100、200年来.许多种类巳完全消失,不少种类处在濒危状态,由于原来的生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种源缺乏,如不采取适当措施就很难恢复和繁殖起来。

对于动植物的保护来说,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于,这是关系到为了增加动植物优良新品种而不失去遗传基因的问题。

一旦这些遗传种质消失,对农林牧副业生产将带来很大的损失。

例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稻、大豆等的产量,人们正在干方百计去寻换它们的野生种和本地品种来进行杂交。

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大豆遗传资源,美国从1804年开始从我国引种大豆,直到1924年才有较大的发展,最近其大豆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占世界大豆出口置的87.3%。

在本世纪40年代,美国大豆生产上遇到了一种泡重线虫病,对大豆生产构成了致病危险,最后,还是在大豆的原产地——中国的半野生大豆中找到抗抱重线虫病的新品种,才使美国大豆的生产转危为安。

由此可见,保护野生种源及其生境,是人类用来弥补遗传物质基础的狭窄,使物种持续发展,保证生产提高的重要手段。

有些物种已经灭绝,但有些地区还存在与消失的种相近似的种,通过重复杂交和选择,再培育出已消失的种,有时也还是可能的。

虽然,生物物种因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逐渐走向消灭是一种古老的现象,但人们自己忽视也加速了这种过程。

一个地区如果完全由引进外来的所谓优良的作物、果、蔬菜、林木的品种和广布的杂草这样单调的没有多大变化的群落所组成,而一些长期适应本地环境的品种全披淘汰,天然植被破坏殆尽,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情。

一旦发生新的病虫害、就可能完全消灭没有抵御能力的单一品种或单一的种。

很明显,具有多种多样生物种类的群落就比较稳定,并有一定的自动凋节的能力。

在热带雨林中,小生境变化复杂,生物种类多种多样,这种环境往往避免了任何一个种的数员激增,来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热带雨林中昆虫激增几乎是感觉不到的,因为常常有许多天敌和寄生物很快地利用了这些新食物。

然而,比较均匀单纯的针叶林中,常常没有足够的自然抑制和平衡来控制某些昆虫的激增而造成破环。

大片马尾松约林常常遭受松毛虫的危害而衰亡,大片的毛竹幼林遭受竹蝗危害而枯黄,最近大片杉木纯林也出现病虫害的侵袭,这是过去小片杉林间杂在其它天然森林中的情况所少见的。

看来,要保持连续的生物稳定性,就必须保持品种的生态多样性和不同类型的天然植被不受破坏,也就是说,要保持自然界的多样化。

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如果说在古代人口不多的时候,人类基本上是生活在未受干扰或者干扰很少的生态环境中,随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到了今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科学技术日益的发展,如不制定科学的规则,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导致某些资源估竭,环境恶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繁荣这就引起人们呼吁要注意自然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但是应该明确,保护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利用,正因为要得到持续的利用,必须要强调保护,两者是辨证的统一。

生态发展的基本概念正在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指导原则。

生态发展是联合园环境开发署一贯提倡的,它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和布局应当符合生态发展的原则,即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工矿的布局、规模以不违反生态学规律为限度,不使自然环境造成恶性循环,否则最终导致生产不能持续发展。

生态发展是实现协调发展方针的有效原则和策略,也就是说它的最根本的原则在于设法协调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目标,以保证各个区域都能科学地管理环境。

它的最主要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①在每一生态区域,既要尽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对食物、住房、卫生及教育等方面最基本的需要,也要考虑保持生态环境免遭破环,使资源不致枯竭,并能持续的提供应用。

这里特别强调的基本的需要,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现实的可能的基础上来确定的,避免脱离实际的模仿一些富国消费作风所产生的某些消极的影响。

②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所以人必须为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目的,科学地安排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要尊重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目标统一起来。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需要,掠夺性的做法是绝不允许的。

对一些不可更新的资源利用,要从清除浪费和利用的观点出发;对可更新的资源利用,要从持续的最大限度的要求来考虑,避免出现枯竭的现象。

④认真研究掌握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注意变废为利,不浪费任何物质财富。

⑤农业生产的发展要考虑各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并因地制宜地安排高产稳产的耕作制度,也要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提高复种指数,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不断地提高产量水平。

⑥要实现生态发展的目标,最根本的措施是在实行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方针,指导并制订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方案,同时要在科研及教育上下功夫,要组织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参加工作,要有决策者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才有可能。

⑦一个区域生态发展规划的实现,必须在决策者统一领导下,建立一个综合管理协调部门,在统一目标的要求下,组织各有关方面开展多学科的综合及专题的研究,要克服过分强调部门的观点。

⑧生态发展是建立在研究了解每一生态区域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条件来逐步实现,但也应积极吸取外来的援助和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和科学的全面发展。

总的说来,生态发展是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及利用的基本原则,它的要求就是要遵重生态规律,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的活动和自然保持一种相对的协调,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要求。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认识到,要真正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一方面要强调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另一方面要考虑在生态学目标的基础上去规划利用,特别是通过人工的方法扩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光靠自然的恩赐。

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最主要的任务不外下列几个方而:

(1)保护原生性的生态系统:

一个区域原生性的生态系统是其宝贵的财富。

它不仅反映出这个区域的环境特点,达反映出其生物资源状况,无论对科学研究韧经济发展,都只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不断的发展,各地自然环境发生急剧的变化,备生物地理省范围内的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的面积愈来愈小,有些区域甚至已全部破坏殆尽,自然界的真正面目已无法辨认,这对人们的生产活动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各个生物地理省内部都要选择有汽表性的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的地段建立保护区。

进行严格的保护,以提供研究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相环境监测的基地,并作为自然资源库门M。

(2)保护生态多样性:

有些区域地质地貌变化复杂,土壤相生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如果只注意保护带有代表性的原生性生态系统或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是不够的。

所以,在建立保护区时,应选择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的地区,例如,包括不同地貌类型、海拔高皮、生物群落及其各种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