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docx
《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
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
基于山西现状的经济发展概述
摘要:
山西是中国的缩影,是我国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
长期以来,山西形成了煤炭、化工、钢铁、水泥等主导产业,集聚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创造了大量的税收,但不幸的是,这些产业均属于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但不受国家鼓励,而且在市场的恶性竞争下快速走向衰落,由于这些产业占到山西经济规模的80%以上,与山西经济一损俱损,如果这些产业走向衰落,山西社会经济将会受到重大影响。
鉴于本人的自身经历和知识经验,将对此作出简单陈述和思考。
关键词:
山西经济发展思路经济转型
近年来,山西经济发展状况,对每位山西老百姓而言,越来越感受深刻。
从北京到山西路程并不远,高铁开通后,只需要3-4小时的时间,越接近山西,天空越变成灰霾色,
路看着沿途的风景,心情越发沉重,浑浊的空气、冒着白烟的化工厂和四处堆放的煤炭似乎已经形成外界对山西的固有印象。
山西经济到底有多困难?
面对现状山西应该怎么办?
带着这些问题,广泛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若干了解。
各种经济数据均显示,过去几年来,山西经济遭遇了断
问题。
第推动“煤炭革命”,包括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坚持总量控制、节约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推动煤炭供给革命,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重点推动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推动煤炭科技革命,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为方向,加大煤炭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煤炭管理革命,落实好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如果不能把非煤产业发展起来,那么经济结构调整就没有实质内容,单靠煤炭产业既难强省也难富民。
经过精心谋划,省委、省政府将着力点选定在文化旅游、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上。
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山西有着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灿烂辉煌的旅游文化、璀璨夺目的现代文化。
丰富的文化资源表现在:
(1)文化资源数量可观。
丰富的古代建筑资源使山西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遍布全身的精美绝伦的石窟、石雕、木塔、庙宇、彩塑、壁画等艺术珍品更使山西成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艺术的博物馆”。
(2)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全过程。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
。
(3)文化资源层次分明: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歌舞文化、晋商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面食文化、民间工艺文化等非物质文明资源熠熠生辉。
(4)文化资源形式多样。
山西的旅游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大放已异彩,文化产品不断推出。
面对这样的历史文化禀赋,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全面发展经济。
“手挖煤,一手挖文化”,煤炭和文化两个优势同时并重。
当前我省文化旅游产业,从产业规模看,2014年全年实现产值27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5%,文化旅游产业有望成为山西省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具体应做到:
(1)整合资源优势,实施精品战略;有计划地建立三大品牌,即以晋北佛教古建筑文化游、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游以及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游,来体现山西旅游特色,打造山西旅游品牌。
(2)加快旅游市场的开放步伐,开展与周边省份合作,开发跨区旅游线路,促进资源的优势组合,实现共赢。
(3)从带动力看,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度高,可以带动交通餐饮演艺等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经济社会效益高,更符合“新常态”的要求。
我们要发掘三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将山西打造成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强省。
二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山西省最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已形成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装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
作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点扶持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已连续3年成为继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下步,要按照集群化、园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铁路、煤机等装备制造基地;按照标准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集成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煤层气探采储用装备等新兴产业;以“数字化、精密化、成套化”为导向,提升改造重型机械、电力装备、煤化工装备、液压件、纺机等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
三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
发展新材料产业,山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按照《山西新材料产业三年推进计划》,下步,山西将以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等四大领域为重点,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方面的优势,使国有大企业成为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支持新材料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培育批生产专业化、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中小企业群体。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新材料产业有序、集聚发展,提高我省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山西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选择。
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够带动新材料、新技术、装备制造、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山西省必须紧紧抓住这次产业转型的历史机遇,努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山西是全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全年日照约3000小时,仅次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也很丰富。
要充分发挥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推进黄河大北干流古贤、碛口、禹门口水利枢纽和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五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山西是资源大省,理应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大省。
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山西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能源资源制约日益突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解决节能环保问题,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
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扩大内需,拉动我省投资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存在整体实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集聚程度不高、服务环境不优等四大问题。
按照计划,三年内,将重点培育壮大节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三大产业,培育十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山西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
六要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
山西具有生产健康食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较为扎实的医药产业基础。
要做大做强酒类、食醋、乳品三大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功能食品等五大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大饮料、淀粉制品、方便食品等三大现代食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塑造山西特色食品品牌。
医药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新型战略产业,也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特色医药产业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晋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积极引导、鼓励食品药品行业整合资源、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做大做强。
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促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显现出资源整合的明显优势和生机活力。
同时,积极主动与金融机构沟通协商,寻求合作支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七要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资源环境等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普通百姓的共识。
山西作为全国能源和重化工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要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助推器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定要抓住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既是山西省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发展之计。
此外,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动力及源泉。
是发挥科技创新城高地效应,引领全省产业创新发展。
将山西科技创新城打造成为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创新型省份建设引领区、煤基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智慧城市建设样板区,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城核心区。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全面提升太钢、太重、富士康等重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培育,尽快使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在全国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中,山西民营企业多数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创新能力也弱,加上经营分散,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针对这些问题,山西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民营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
同时要大力实施经营者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综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多年未有的负增长,未来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把握好山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把握好未来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实现山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