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145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docx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

——听课有感

陶维林(江苏南京师大附中210003)

我们常说,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思维教学?

思维教学的材料从哪里来?

如何适时介入把握思维教学的契机?

最近我听了一堂课,就颇有感触.这里先把教学的主要过程写出来,并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思维教学的问题谈一点想法,供同行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教学过程简述

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4》[3],三角函数的应用.

数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上课伊始,教师亮出问题1:

如图1,在一个半径为r的所有内接矩形中,怎样的矩形面积最大?

师:

(不到2分钟教师开始提问)我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解法.

这不是一道难题,同学们稍作思考是能够说出解法的.

生1:

设∠AOD=θ,θ∈(0,π).

S矩形ABCD=4S△AOD=2r2sinθ.

当θ=

时,sinθ=1,(S矩形ABCD)max=2r2.图1

所有内接矩形中,正方形面积最大.

生2:

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设∠EOC=θ,θ∈(0,

).

CE=rsinθ,OE=rcosθ,S矩形ABCD=

4r2sinθcosθ=2r2sin2θ.当θ=

时,

sin2θ=1,(S矩形ABCD)max=2r2.图2图3

生3:

(主动要求发言)如图3,连结AC.在(直径AC所分的)每一个半圆中,直角三角形斜边长2r一定,斜边AC上的高最大时,每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最大,矩形面积最大.在Rt△ABC中,过B作AC的垂线,垂足为H,当H与圆心O重合时,BH最大,Rt△ABC面积最大.

同学们鼓起掌来,赞扬他主动发言的勇气,赞扬他解法的巧妙.

正当同学们为前一位同学的解法鼓掌叫好时,又一位同学要求发言.

生4:

设AB=x,则BC=

,x∈(0,2r).S矩形ABCD=x

教室里很安静,大家都在看他怎样对付x

,求出最大值.

他不慌不忙地说,x

=2r2,最大值是2r2.

同学们又鼓起掌来,而且掌声更响.因为,“平均不等式”还没有学,在《数学5》的第三章呢.

教师指出还要给出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生4补充说,等号在x=

r时成立.

还有生5提出,在图2中,设OE=x,得到

S矩形ABCD=4x

=4

=4

当x2=

,x=

r时,S矩形ABCD取得最大值2r2.

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热烈.

师:

同学们给出了这道题的多种解法,很好.我们把题目改一下,把圆改成半圆,请看下一道题.教师又亮出问题2:

如图4,在所有内接于半径为r的半圆的矩形中,怎样的矩形面积最大?

有了解前一题的经验,同学们也很快给出了类似于前的几种解法.

紧接着,教师又亮出问题3:

如图5,矩形MNPQ内接于半径为r,圆心角为60°的扇形AOB,点M,N在半径OA上,点P在弧AB上,点Q在半径OB上.求矩形MNPQ面积最大值.

这道题可不容易,同学们不知道怎样选择图4图5

自变量好.如何列出函数式?

即便列出了函数式求出最大值也决非易事.

各自埋头演算起来,教室里静悄悄.片刻,教师着急起来,要求同学们抬起头听他讲.有少数几个人抬起头来,多数学生并不想听老师讲,还在埋头演算.虽然没几个学生抬起头来,但是教师还是讲起来了.显然,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了.

2对教学过程的几点思考

应该说这堂课并不差,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许并不少见.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从一个问题开始,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实施“变式教学”,发挥开放题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意到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同学们活动起来.但是,笔者总觉得意犹未尽.

2.1适时介入,捕捉思维教学的契机.在问题1的解答过程中,笔者以为还有许多“金子”可挖.

比如,追问学生:

“你怎么想到设AB=x,用边长做自变量的?

”“你怎么想到设∠AOD=θ,用角做自变量的?

”“你的解法怎么这么巧,只要关注点B到直径AC的距离就可以了?

”“你是怎么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的?

”等等,这是一些更值得关注的深层问题,是实施思维教学的极好材料.教学实践表明,在学生回答问题、板演、练习、作业等各种活动中,都存在思维教学的材料.教师适时介入,把这些活动背后的思维过程挖掘出来,不放过实施思维教学的契机,把思维活动引向纵深,推向高潮,提高思维的层次,发展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来自学生的思维教学的丰富材料往往不被注意,白白流失了.因此,捕捉来自学生的思维材料用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不仅解题教学中有思维,同样概念形成的背后也充满思维教学的材料.为什么要定义这个概念?

这样定义合理吗?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等等.

2.2思维教学提倡学生独立思考.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把题目朝黑板上刚写完,没等学生弄清怎么回事,就开始头头是道地分析起来,或者没等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就开始提问,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只能用教师的思维,被提问同学的思维填补其他同学的思维.这样做的结果是强迫学生接受,破坏了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有碍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其暴露出来,即便是错误的甚至可笑的,而这是实际存在的,你不可以视而不见.有一个例子说,教师问学生“天上的云彩象什么?

”一学生回答“象狗”.教师很不高兴,答案是“象棉花”.“象狗”就很形象,为什么非象棉花不可呢?

一个有关洗衣机的广告,把洗衣机滚筒想像成海底世界就极具想像力.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有奇思妙想,教师可能始料未及.让学生的思维暴露出来,有错误就找原因,经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要特别注意寻找其中合理的成分.同时,也要关注他们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交流.发展是多方面的,除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有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其他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学会倾听,让人把话讲完,不要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就要敢于挑战自我,不怕“挂黑板”,丢面子,让自己活动在能力的边缘.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还要有耐心,学会等待,注意推迟判断,不能图省事,把结果“抛”给学生.必须真正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重结果,轻过程”不可取.

2.3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习惯.问题3写上黑板以后,同学们都埋头在纸上画起来,积极思考着,并不想马上就听老师讲.“老师,你先让我想一想”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十分可贵.只有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才是最有效的.要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至关重要,是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那种老师写完题目后就等老师讲的学习习惯是思维懒惰,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要越俎代庖,是教学的一条原则.不要剥夺学生能力发展的每一时机,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教师的思维.这堂课的教学意图是三角函数的应用,而实际上许多同学并不理会教师课前的“预设”,并不朝这个方向想,后面3位同学的解法就很能说明问题.这就是思维,十分自然的思维.

2.4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尤其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大势下,几乎没有学生不活动的课堂.特别是“新课改展示课”更是如此.但是,笔者从听过的一些课中发现,教师对“为什么要活动?

”“活动在哪里?

”“怎样活动?

”等许多问题并不十分清晰,并没有完全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意义,并没有认识到“数学活动是思维活动”这一特点.这样一来,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就难免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几乎没有多少思维价值,并不处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不需要“跳一跳摘果子”,也要4人一个小组讨论一番.甚至教师已经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也让学生开展一番“探究活动”.课堂上确实是热热闹闹,但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解题训练也不等于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热热闹闹,也要看思维价值的高低.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有没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重操作,轻思维”不可取.教师提出一个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思考,教室里静悄悄,这算不算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写完题目,让学生想一想,这时需要静悄悄,不要立即滔滔不绝地讲,打搅学生思维.实施思维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活动”的意识.数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交流.这个交流是独立思考后的交流,不进行独立思考哪来交流?

通过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发展思维能力.

2.5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适时介入挖掘思维过程是其中之一,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概括.比如,在挖掘对问题1多种解法的思维过程以后,比较生2与生5的解法:

生2设∠EOC=θ,得到S=4r2sinθcosθ;生5设OE=x,得到S=4x

,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这几种解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如都关注图形的对称性这一重要特征)?

不同点在哪里(如造成矩形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尽相同)?

哪一种方法最好(如选择角作为自变量的方法比较简便)?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再比如,研究函数最大、最小值的应用问题,要关注引起函数值变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是某个角的变化引起的,可能是某条边的变化引起的,可能是某个点到某条线的距离的变化引起的,等等.一类问题解决以后可以归纳解这类问题的大致步骤,形成简缩思维,努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更教人以“渔”.这样,在遇到问题3时,学生就可能把从解答问题1所产生的经验迁移过来.在问题3中,矩形面积之所以变动是因为点P在变动,而点P绕点A转动(在圆上运动),刻画转动用角比较恰当,因此可以设∠AOP=θ,建立矩形MNPQ的面积与θ的函数关系;也可以说,是因为点M的变动引起了矩形MNPQ面积的变动,设OM=x,建立矩形MNPQ的面积与x的函数关系,等等,教学生学会思考.这样做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只会感到合理、自然,乐于接受.虽然“设OM=x”不如“设∠AOP=θ”简单,但是,两种方法的繁简、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比较过程又是一次思维教学的过程.教师不应把“设∠AOP=θ”强加给学生.否则就显得很生硬,学生就会常常有“老师想得真好,离开老师,我怎么总想不到”的困惑.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也许采用过“设OM=x”的方法,但是建立起的函数式比较复杂,难以求出它的最大值.教师所走过的“弯路”也是实施思维教学的好材料,有时让学生经历一次也并非坏事.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实施思维教学的好材料,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也是实施思维教学的好材料.要暴露怎样由失败走向胜利的思维过程,还要敢于暴露失败了没有结果的思维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引导学生反思,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条件用到哪里?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这样做行吗?

等等.尤其要注意使用元认知提示语,反思监控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承载着培养思维能力的特殊任务,应该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第2版

2钱佩玲.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通报,2004,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第3版

 

2008年3月发表于《数学通报》。

 

从几道题的不同解法中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算法”。

这就是,

S1:

找出影响函数值变动的因素,选择自变量;

S2:

用含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函数式中要用到的其他量;

S3:

建立目标函数,明确定义域;

S4:

求出最大(或最小)值,并指出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S5:

回答实际问题。

这一回顾、反思,示范出解答这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大大提高了解题质量,发挥了这道题的教育作用。

这道题目似乎很简单,但是,要挖掘简单后面的“不简单”。

——提炼思想与方法。

做题目,为什么?

做任何事都有目的,目的不清楚是做不好那件事的!

 

弄清目的,你就会把反思作为自觉行动。

反思出算法,反思出方法,出“渔”,出“宗”,反思出规律,反思出经验,反思更容易看到宏观,反思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反思往往能够把书读薄……

例题是话题,借题发挥,把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再看下一道题,同学们就可能把从解答这道题中获得的经验迁移过来,感觉到有“门”,不困难了。

例2如图11,矩形MNPQ内接于半径为r的扇形AOB,点P在弧AB上,点Q在半径OB上,点MN在半径OA上,∠AOB=α(α是锐角),求矩形MNPQ面积的最大值。

图11

数学教学不仅要讲过程,更要讲思想!

思想蕴涵在过程之中,没有过程等于没有思想。

 

教师要经常问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

”“你凭什么这么说?

”挖掘背后的思维过程。

有了“第三”,你的数学课就有“味道”了。

第一是提出问题,第二是解决问题,第三是挖掘解决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

当然,这里还有谁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

应该尽可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

不要总是由教师来提出问题。

在挖掘对例1的多种解法的思维过程以后,比较生1与生2的解法:

生1设∠AOD=θ,得到S=2r2sinθ;生2设AB=x,得到S=4x

,表面上不同,能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这几种解法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哪一种方法最好?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

在例2中,矩形MNPQ的面积之所以变动是因为点P在变动,而点P绕点A转动(在圆上运动),刻画转动用角比较恰当,因此可以设∠AOP=θ,建立矩形MNPQ的面积与θ的函数关系;也可以说,是因为点M的变动引起了矩形MNPQ面积的变动,设OM=x,建立矩形MNPQ的面积与x的函数关系,等等。

这样做,同学们不仅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只会感到合理、自然,乐于接受,是上面哪个算法的运用。

虽然“设OM=x”不如“设∠AOP=θ”简单,但是,两种方法的繁简、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比较过程又是一次思维教学的过程。

教师不应把“设∠AOP=θ”强加给学生。

否则就显得很生硬,学生就会常常有“老师想得真好,离开老师,我怎么总想不到”的困惑。

实际上,教师在备课时也许采用过“设OM=x”的方法,但是建立起的函数式比较复杂,求出它的最大值比较困难。

教师所走过的“弯路”也是实施思维教学的好材料,有时让学生经历一次也并非坏事。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实施思维教学的好材料,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也是实施思维教学的好材料。

要暴露怎样由失败走向胜利的思维过程,还要敢于暴露失败了没有结果的思维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又是一次思维教学的过程。

不放过每一次思维教学的机会。

要教学生学会思考!

让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对于(3),经过分析(什么引起面积的变化),较好的方法(怎么知道较好?

)是设θ=∠AOP,θ∈(0,

)。

让学生感到自然。

对于(3),如果出了下面的解法,怎么办?

设OM=x,x∈(0,r)。

S=

x(

-x)。

对于这个函数,怎么办?

判别式法:

12x4+(2

S-3r2)x2+S2=0。

△≥0,得3r4-4

Sr2-12S2≥0,(

r2+2S)(

r2-6S)≥0,

S≤

r2。

等号在x=

r∈(0,r)时成立。

三角换元法(设x=

cosα,α∈(0,

))。

S=

r2sin(2α-

)-

r2。

当α=

,x=

r时,Smax=

r2。

几种方法之间要加以比较。

这样,教育作用就大了。

不能获得结果则罢,更不能追求结果。

而综观解题教学,基本是为结果而教。

数学“难学”,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高是原因之一,数学“好学”是因为“万变不离其宗”。

要经常把那个“宗”教给学生。

要“活中找死”,形成“套路”。

当问题(3)求出结果后,还可以提出:

如果矩形这样放置呢?

为什么一定是对称的呢?

(PN的中垂线一定经过圆心,而MN,PQ是与PN垂直的)

为结果?

开始的那道题就不必讲。

从教育价值上选择例题,而不是难题?

教师要做充分准备。

讲一道题就讲深、讲透,在“质”上狠下功夫,把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定要反思。

变解决问题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才会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数学是思维科学,你承认吗?

那你教思维吗?

你不教思维,那叫做教数学吗?

带领学生琢磨问题,学生有会觉得数学有趣,学习积极性会高起来。

只有把思考当乐趣的人才能学好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