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3548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docx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

是前苏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个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并没有选择回避,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从中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分析: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

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学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的不良现象。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

  “如何面对爱情?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

”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由于学生对爱情这个话题比较好奇、兴趣较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但学生可能有羞于发言或不敢发言的现象,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当中。

同时,相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丰富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另外,学生对于课文中一些含义较深较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好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感官的刺激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通过讨论去交流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从中探讨爱情的真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结合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

  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这封信与其说是写给女儿的,同时也是对无数少男少女的谆谆教诲。

  1、字词积累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怒不可遏è伫立zhù幢zhuàng麦穗suì忐忑:

心神不定。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化为乌有:

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

  怒不可遏:

愤怒之极,不可抵制。

  真谛:

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2、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听录音朗读一遍。

思考

  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为什么?

思考

  2、大屏幕出示:

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

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

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5—24段:

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25段:

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三、合作交流解读推究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

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

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

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

善待爱情:

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三)品读上帝问题

  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

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

  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

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

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更重要的是感动,他觉的是他创造了人类,可是却主宰不了人类的爱情,那就让人类自己主宰自己吧。

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尊严是任何力量艘阻挡不了的,于是人就成了大帝上的上帝。

  齐读最后一段,谈感悟。

  四、拓展训练大屏幕展示:

霍姆林斯基在给他女儿的另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的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其实是在暗示女儿应当如何善待爱情,结合中学生早恋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

爱情很美,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

就象文中所说:

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屏幕展示:

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