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491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docx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练习

人教版2020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恣意       家眷       难以质信

B.悬殊       震憾       落英缤纷

C.缄默       奠定       多多益善

D.致密       彗星       若无其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狩猎(shǒu)       蒙昧(mèi)           深恶痛疾(wù)

B.羸弱(léi)           缅怀(miǎn)           前仆后继(pū)

C.胆怯(qiè)       校补(jiào)           不醒人事(xǐng)

D.亵渎(dú)           抖擞(shǒu)           抑扬顿挫(cuò)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能不能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事迹如此感人,值得可歌可泣。

B.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5.下列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

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为躲避仇人追杀,与花和尚雪夜上梁山。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选自《朝花夕拾》,《故乡》《社戏》选自《呐喊》。

C.《我的叔叔于勒》题目交代了小说的线索人物于勒与“我”的关系,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D.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曾听到这样两句唱词: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其中的“金玉良姻”指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而“木石前盟”指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

二、现代文阅读

回归阅读,拓展生活的光谱

①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布的一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近八成,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与2015年相比均有增长。

而在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仅1.7%的人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逾四成的人感觉自己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

国民阅读率的与日俱增和个人对阅读量的“不知足”,说明人们对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在乎了。

②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

阅读有益于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更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

也正因此,古人有“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的感慨,而在忙碌非常的信息时代,“全民阅读”这一关键词连续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③杨绛小的时候,有一次被父亲询问:

“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回答:

“一星期都白活了。

”对于热爱读书者,书籍如同亲密的精神伴侣。

书海里,有远比眼中更生动的风景。

你不必穿越时空,通过《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经典,便可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不必舟车劳顿,借助唯美的文字,便可领略“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邈远;不必远渡重洋,翻阅《哈姆雷特》《红与黑》《老人与海》等西方名著,便可感受山海之外的民情、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

书籍,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

④读书,意味着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

一个人的阅读史,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

茨威格认为,“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

的确,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

融入一本书的具体场景,就不再仅仅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是与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

“人是知识的这种特定存在和自为存在”,如果说书籍是知识的载体,那么阅读则堪称人类的生存之道。

⑤(A)今日之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交流迅捷、价值多元多变,不少人常感慨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苦闷于庸常的局限。

读书,无疑为吮吸生活精华提供了一条捷径。

(B)面对现实生活的芜杂丛林,驻足阅读,何尝不是在为人生掬一捧清泉?

以书籍为灯塔,不断开掘、延展生活的光谱,必能找寻到通向美好的林中之路。

⑥“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把书籍当作生活必需品,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个体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自然越来越强。

也许,读书日正确的打开方式,恰在于此。

6.试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7.第①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8.为文章第②段的画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9.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0.下列道理论据,放在第⑤段(A)(B)两处的哪个位置更合适?

为什么?

热爱自然而独居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动情地写道: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文学类作品阅读

那时的歌

史铁生

那时,爱情常被认为是一种错误。

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独身。

那时的歌曲除了《国歌》,外国歌曲除了《国际歌》,一概被指责为“黄色”。

我们去插队的二十个人,都是十七八岁。

从北京到延安,一路上互相勉励:

“咱们不能消沉。

”“对!

”“咱们不能学坏。

”“对!

“咱们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

”“唏,谈恋爱?

”所有人都一副厌恶的表情。

但是插队的第二年,我们竟然纷纷唱起“黄歌”来。

不知是谁弄来一本《外国名歌200首》,里面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有《喀秋莎》,有《灯光》《小路》……大家先被歌词吸引,譬如: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譬如: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

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透过淡淡的薄雾,青年看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烁着灯光。

”多美的歌词,大家都说不仅不黄而且很革命。

于是学唱。

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唱,认真的程度不亚于学《毛选》。

推开窑门,坐在崖畔,对面是月色中的群山,脚下就是清平河,哗哗啦啦日夜不歇。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荡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歌声在大山上撞起回声,顺着清平川漫散得很远。

唱一阵,歇下来,大家都感动了,默不作声。

不过仍不敢当着女生唱这些歌,怕被骂作流氓。

有几回下工回来,唱得正忘情,迎头撞上了女生,料必那歌声已进入姑娘的耳朵。

这可咋办?

大家慌一阵,说:

“没事。

”“管她们的!

”壮自己的胆。

“她们听见了吗?

”“那还能听不见?

”“她们的脸都红了。

”“是吗?

不久,我们听见女生们也唱起来了:

“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

为什么低着你的头?

是谁叫你这样伤心?

问他的是那赶车的人……”

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数不完的日子和心事需要诉说。

想来,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这样起源。

在山里受苦,熬煎了,老乡们就扯开嗓子唱。

爱嘛,又不是偷。

“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三年两年忘不了你。

有朝一日见了面,知心的话儿要拉遍。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

”我们听得心惊,听得沉醉。

陕北民歌中常有些哀婉低回的拖腔,或欢快嘹亮的呐喊,在大山里,这拖腔或呐喊便可随意短长。

比如《三十里铺》:

“提起——这家来家有名……”比如《赶牲灵》: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儿哟——三盏盏的那个灯……”“提起”和“骡子儿哟”之后可以自由地延长。

根据什么?

我看是地势,在狭窄的沟壑里要短一些,在开阔的川地里或山顶上就必须长,可能为了照顾听者的位置,更可能是为了满足唱者的感觉:

天人合一,这歌声这心灵,都要与天地构成和谐的形式。

民歌的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因为它不想在众人之上,它想在大家中间。

它的意蕴是生命的全息,要在天长地久中去体味。

道法自然,民歌以真诚和素朴为美。

真诚而素朴的喜怒哀乐,变成曲调,贴着山走,沿着水流,顺着天游信着天游;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

也许是我老了,怎么当前的流行歌曲能打动我的那么少?

我想,经几十甚至几百年而流传至今的歌曲,或许当初都算得流行歌曲。

它们所以没有随风刮走,那是因为一辈辈人都从中听见自己的心,乃至自己的命。

“门前有棵菩提树,站在古井边,我做过无数美梦,在它的绿荫间……”“老人河啊,老人河,你知道一切,但总是沉默……”不管是异时的还是异域的,只要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必定能够流进心里去。

可惜,在此我只能列举出一些歌词,但是通过这些歌词您或许能够想象到它的曲调,那曲调必定是与市场疏离而与心血紧密的。

我听有人说起对流行歌曲的不满,多是从技术方面考虑,技术是重要的,但是单纯的技术观点对歌曲是极不利的,歌么,还是得从心那儿去找它的源头和它的归宿。

写到这儿我反省了很久:

也许是我错了?

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历史是不同的,这是代沟的永恒保障。

沟不是坏东西,有山有水就有沟,地球上如果都是那么平展展的,虽然希望那都是良田,但事实也可能全是沙漠。

别做暴君式的父辈,让儿女都跟自己一般高。

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愿意唱什么就让他唱什么吧。

(选自《好运设计》,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11.下列对作品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插队的青年一开始谈及“恋爱”这样的字眼表示厌恶是因为怕别人觉得自己不上进。

B.知识青年在偷偷得到的外国名歌歌词里感受到特定战争年代里不乏美好纯洁的情愫。

C.女生们开始唱起这些歌,说明她们对插队的某位小伙有好感,通过歌唱来传递爱意。

D.作者用传统陕北民歌与时下流行歌曲类比,想说明好歌都具有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12.作者在作品发表前又作了修改。

比较原稿和改定稿,说说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通观全文,作者写“那时的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4.班上同学想参加学校《经典咏流传》活动,想把《十五从军征》加上民歌曲调进行演绎。

作为同学,你会给他怎样的建议?

同学:

我想在“十五从军征,八十使得归”这一句里加上叹词,可不知如何下手。

你:

_______________

同学:

嗯,好像不错,你能具体说说理由吗?

你: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聪明的大脑分男女

①人,被称作万物之灵,好牛哇!

咦,想想看,人跑跳不如马、力大不如牛、灵敏不如猫、游水不如鱼、挨饿不如狼……可人类为什么还能稳坐地球上“老大”的宝座呢?

嘻嘻,秘密就在于人类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大脑还分男女哦。

②大脑是怎么进化来的?

唔,这个问题好深奥。

一般认为,大脑的进化经历了“三部曲”,是的,也就是三个重要的阶段。

   

③首先是劳动,这是大脑进化的主要因素。

在漫长的劳动中,古猿渐渐领悟到了四肢和大脑的协调配合,慢慢区别开了前肢和后肢的功能,懂得了信息的沟通——语言。

④其次是直立行走。

当古猿开始直立行走后,它的前肢慢慢地进化成“手”,后肢则进化成“脚”。

“手”和“脚”配合着大脑的指令一起运动,变得越来越灵活,反应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准确。

⑤最后,火的使用让古猿吃上了熟食,身体素质和抵抗力极大提高,十分有助于脑髓发展。

    

⑥大脑也要“吃”东西?

没错,大脑也需要营养哦。

它每一次的思维运动都需要营养和能量来支持的。

如果让大脑饿到了,人就没有精神好好思考,而且思维也没那么灵活。

即使人一天不思考问题,大脑消耗的葡萄糖依然很高,而且会高达人体摄入葡萄糖总量的40%。

这下明白喽,一旦人类的大脑葡萄糖供养不足,就会疲惫、容易生气,还可能会头晕和失眠。

⑦大脑也需要休息?

当然了,当你头脑昏昏的时候就是大脑在抗议呢。

科学家证明,大脑工作时需要的供血是肌肉工作时所需供血的15~25倍。

可见,脑力劳动是多么疲劳啊。

脑细胞一直在运转,脑部的血液也就不断地在聚集。

这样积血的体积会一点点地膨胀,一旦超过正常值,大脑就会感到闷胀和头晕。

这个时候最好站起来做一些调节活动,比如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或用手指按摩太阳穴,以便消除大脑疲劳。

⑧大脑也分男女?

别误会,并不是说大脑本身有性别,而是不同性别的人大脑分工会不同。

⑨人脑分为左脑右脑,并且实行“交叉管理”,左脑协管右半身,右脑协管左半身。

一般来说,男性右脑较发达,因而左耳、左眼比较敏感;而女性呢,则左脑比较发达,所以右眼、右耳更灵敏些。

同时,因为语言能力被左脑管着,所以,女性语言能力普遍强于男性,开始说话也更早些。

⑩另外,医生们说,男性大脑分工严格,而女性呢,却没有那么明显。

德国有位妇女,右脑损伤后被送进医院,她不仅没死,还没有后遗症。

医生说,要是男性,肯定不能说话了。

瞧,大脑也有“男女偏见”哦!

15.16.阅读全文,简要说明本文介绍了大脑哪些方面的知识。

17.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19.20.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或谈谈你的理解。

21.22.你的一位同学最近有时头晕,请根据文章内容帮他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二)中贵人①将骑数十纵②,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

“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

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③。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解鞍下马!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①中贵人:

有地位、受宠信的宦官。

②纵:

放马奔驰。

③陈:

同“阵”,这里指布阵。

23.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并填在相应空格处。

加点字

《古代汉语词典》常用义

字义选项

(1)三人还射

A.返回  B.环绕  C.回头,回身  D.反而

____

(2)即有急,奈何?

A.走近,接近  B.如果  C.即使  D.就,就是

____

(3)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A.认为,以为  B.因为  C.用

D.表目的,相当于“用来”“以便”

____

(4)胡皆引兵而去

A.拉弓   B.延长   C.引导,诱导   D.率领

____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25.战场,是对将领智慧的考验。

请结合两则选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曹刿和李广的智慧分别体现在哪里。

四、句子默写

26.默写。

将相关诗文名句用正楷字体写在答题卡上面的田字格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2)_____,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_____。

(郦道元《三峡》)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

(4)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即所谓“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27.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

(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增删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政府将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负责环境保护和保障公民权利。

②短期爆发的经济奇迹和长期透支的环境和生态代价,格外令人痛心。

③持续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让国家创造了世界公认的经济奇迹。

六、名著阅读

28.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作者是____,范爱农是个_______的人。

全文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2)《狗猫鼠》中,下面哪个不是我仇视猫的理由?

(____)

A吃老鼠,并且折磨老鼠    B夜间叫唤扰人   C表现出媚态     D非常懒

七、作文

29.请以“都挺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工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二、现代文阅读

1、

2、

3、

三、文言文阅读

1、

四、句子默写

1、

五、语言表达

1、

六、名著阅读

1、

七、作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