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54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检测题答案09Word文档格式.docx

6、在研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小明在烧杯中放入了两只长短不一地蜡烛,点燃蜡烛,然后沿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发现(A)蜡烛先灭,(B)最后灭,这说明(DEF)。

A、杯底的B、上面的C、同时D、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E、二氧化碳比空气重F、二氧化碳能灭火

7、用冰块保存食物时,应把冰块放在食物的(A)。

A、上方B、下方C、中间D、都一样

三、科学阅读

火焰为什么总是向上燃烧

不论是夏天或冬天,是早晨还是晚上,你大概都会遇到一阵阵或大或小的风。

有时候微风拂面,非常惬意;

有时候狂风怒号,飞沙走石。

可是你是否想过,风是怎样形成的?

大大小小的风,都是太阳照射的结果。

我们知道地面附近1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厚厚地覆盖着一层空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的空气冷热程度是不一样的,假如你去同样体积、不同温度的空气来称一下,就会发现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一些。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温度较高的热空气就会从地面向天空升起;

当四周冷空气流过来补充的时候,就形成了我们每天所遇到的风。

正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总是上升,所以人们在烧水煮饭的时候,总是把水壶或锅放在火的上面。

明白热空气轻而上升的道理,你就懂得为什么火焰总是向上的缘故了。

很明显,在火眼周围的空气是比较热的,热空气一上升,四周的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因此就形成了燃着的火焰总是熊熊向上。

但是,有时是同一支蜡烛的火焰,为什么又会时高时低呢?

这同样是空气玩的把戏。

当火焰的四周“风平浪静”时,火焰是十分稳定的,温度相应也高些,看起来就比较高。

当火焰的四周,你来我往的气流十分紊乱时,甚至有从上向下的气流掠过时,火焰就左右摇曳不停,或者显得分外的低了。

本文选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1、风是怎么形成的?

答:

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2、为什么蜡烛的火焰总是向上的?

在火眼周围的空气是比较热的,热空气一上升,四周的冷空气就流过来补充,因此就形成了燃着的火焰总是熊熊向上。

3、为什么同一支蜡烛的火焰会时高时低?

当火焰的四周,你来我往的气流十分紊乱时,甚至有

从上向下的气流掠过时,火焰就左右摇曳不停,或者显得分外的低了。

四、科学探究

1、制作喷气气球,让它们模拟喷气式飞机的飞行,探究喷气气球跑的距离有什么因素有关系?

因素

研究材料

研究过程

研究结论

喷气气球的充气量

气球、吸管、胶带、打气筒、绳子

1、用绳子穿过吸管,把绳子绷直。

2、用气筒给气球打气,一个打10下,一个打20下,旋转喷口。

3、用胶带把气球固定在吸管上。

4、两人同时松开气球的口,让气球沿着绳子向前“飞行”,测量比较两个气球飞出去的距离。

充气量多,气球跑出去的距离远,充气量少,气球跑出去的距离近。

2、下图是小刚做实验时的步骤,将一支蜡烛站在玻璃板上,点燃蜡烛,将一只玻璃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过一会儿发生什么现象?

蜡烛会慢慢熄灭,大杯子中的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一些。

小刚认为蜡烛熄灭后,玻璃杯内就没有空气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小刚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蜡烛熄灭了,并不是因为玻璃杯中没有空气,而是玻璃杯中没有了可支持燃烧的气体。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对号入座(将科学关键词填写在合适的横线上)。

热胀冷缩、温度计、外焰、内焰、焰心、干冰、液体的热胀冷缩、凝结、蒸发、升华、传导、对流

1.能准确测出物体温度的仪器:

温度计。

2.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热胀冷缩。

3.水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冷热水相互混合的传热方式:

对流。

4.酒精灯火焰温度最高的部分:

外焰。

5.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

干冰。

6.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冷却体积收缩:

7.给水加热,水变成水蒸气:

蒸发。

8.水蒸气遇冷后又变成水:

凝结。

9.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导温度低的地方的传热方式:

传导。

二.火眼金睛(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都填写在括号里)

1.夏天,我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是因为(A)。

A.浅色衣服比较好看B.浅色衣服吸热能力差C.浅色衣服吸热能力强

2.造霜时为了使温度降到0℃以下,我们一般会采用(B)。

A.加糖B.加盐C.加水

3.深色物体升温(A);

浅色物体升温(B)。

A.快B.慢

4.冬天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双手握住我们的小手,使我们的手变温暖。

这属于(C)现象。

A.热对流B.热辐射C.热传导

5.乒乓球瘪了后,我们把它放入热水中可以让乒乓球变圆,这种方法是利用了(B)的热胀冷缩。

A.固体B.液体C.气体

6.在夏天的烈日下,很多物体摸上去都很烫,这是因为(B)的原因。

A.热对流B.热辐射C.热传导

7.实验课上,老师准备了一杯热水,让三位同学来测量,可是他们三个测量的温度却不相同:

小明测得的温度是74℃,小红测得的温度是73℃,而小刚测得的温度则是75℃。

这时,老师看了看温度计后,告诉大家小明测得的结果是正确的。

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B)。

A.热水的温度有变化B.两位同学的视线没有与液注的凹面相平

C.温度计的刻度模糊D.温度计的误差

8.下面图示中使用温度计方法正确的是(B)。

ABCD

9.造霜时加进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C)。

A.0℃B.0℃以上C.0℃以下

三.科学阅读

为什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有一天,我正在餐桌前写作业,妈妈让我烧一壶水。

我烧上水后接着写作业,因为离水壶比较近,可以听到水壶里发出的“嘶嘶”声。

过了一会儿,我突然听到水壶里传来“咯拉咯拉”的声响,我想这会儿水应该开了吧。

我正想去关火,妈妈却说:

“水还没开呢,你想喝生水啊?

再等一会儿。

”我疑惑不解地又回到餐桌前。

一会儿,水壶里发出的响声消失了,壶盖也叫了,这时妈妈才不慌不忙地去关火。

我问妈妈:

“为什么要等到现在才去关火呀?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嘛。

”妈妈说。

“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我很好奇。

“这还不简单,你再接一壶水,仔细看看壶里的变化不就知道了?

”我又接了一壶水放在灶上,打开煤气仔细观察起来。

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壶内的侧壁和壶底都有小气泡向上钻。

老师讲过水受热会形成水蒸气,这就是包裹水蒸气的气泡吧,这时的水壶有了些“嘶嘶”的响声。

再给水继续加热,水中的小气泡聚成了大一些的气泡,大气泡往上升,上升的过程中发出了我刚才听到的“咯拉咯拉”的响声。

随着水温越来越高,气泡越来越大,响声也越来越大。

这时大概就是妈妈说的响水不开的阶段。

我继续看,边看边吹着冒上来的“白气”,奇怪,响声渐渐听不见了,只看到壶里上面的水哗哗地翻滚,我把壶盖盖上去,这时壶盖的口哨声传来了,还真是开水不响。

至于为什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妈妈解释不了。

我通过网络搜索这个问题,小博士终于把其中的道理弄明白了。

原来水在加热过程中,尤其是水快开时,靠近壶底部的水就不断地变成水蒸气,这水蒸气在水中形成了许多的小气泡,小气泡较轻,被周围的水挤到壶的上部,而壶上部的水还没有达到100℃,小气泡因冷却收缩而被压破,于是发出了声响。

当水烧开时,虽然小气泡增多了,但是壶上部的水已达到100℃,气泡直至上升至水面才破裂,对水的震荡减弱,几乎听不到“嗡嗡声”,这就是“开水不响”的原因。

连烧开水都有学问,生活中的科学真是无处不在啊!

本文摘自《科学课》

1、读了这篇短文,你知道为什么响水不开,开水不响了吗?

水在加热过程中,尤其是水快开时,靠近壶底部的水就不断地变成水蒸气,这水蒸气在水中形成了许多的小气泡,小气泡较轻,被周围的水挤到壶的上部,而壶上部的水还没有达到100℃,小气泡因冷却收缩而被压破,于是发出了声响。

2、文中的小朋友用了什么方法来研究问题的?

提出问题→观察研究→上网查阅资料。

3、文中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说明原因。

文中“壶上部的水还没有达到100℃”及“但是壶上部的水已达到100℃”中的“100℃”不完全科学,科学中的100℃是指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而我们在做实验研究时,水不到100℃就沸腾了。

四.科学探究

1.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

研究过程及现象

我的结论

广口瓶、气球、水槽、冷水、热水

1、将气球套在广口瓶上。

2、将广口瓶放入热水中,发现气球鼓了起来。

3、将广口瓶放入冷水中,发现气球瘪了。

气体就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设计实验研究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任选一组进行对比)。

实验结论

水、油、2盏酒精灯、2个铁架台、2个烧杯、2片石棉网、火柴、2个温度计

1、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一分钟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2、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六分钟

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不同,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

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五.数据分析

一小组在研究一杯热水温度变化的过程时,用表格做了记录,。

请你根据表格记录的数据绘制统计图,并谈谈你的发现。

时间(分)

2

4

6

8

10

温度(℃)

83

75

69

64

61

58

我的发现: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我认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直线传播、停止振动、四面八方、物体振动、伏罂而听、音调、音量、土电话、无线电、有线话筒、耳廓、外耳道

1.声音的传播方向:

四面八方。

2.声音产生的条件:

物体振动。

3.固体能够传播声音的例子:

有线话筒。

4.耳朵中负责收集声波的部分:

耳廓。

5.声音的高低:

音调。

6.耳朵中起到传递声波作用的器官:

外耳道。

7.声音的大小:

音量。

8.在太空中,宇航员交流的方式:

无线电。

1.我们在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上课的铃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C中传播;

制作土电话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B中传播。

在水中敲击石块,我们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A中传播。

A.液体B.固体C.气体

2.我们听到的风声是B振动产生的;

水声是A振动产生的;

同学们的声音是D振动产生的。

A.水B.空气C.树叶D.声带

3.用同样大的力分别敲击三根长短相同、材质相同、粗细不同的玻璃管,结合你的研究,你认为B的音调高,A的音调低。

A.较粗的玻璃管B.较细的玻璃管C.一样

4.拨动拉紧的橡皮筋时,音调变得A,让橡皮筋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再拨动橡皮筋时听到的音调又变得B。

A.高B.低C.没变化

5.说话声音的大小是A不同的表现。

A、音量B、音调

6.当物体快速振动时,我们听到的声音A,当物体振动减慢时声音B。

A、高B、低C、没变化

7.耳朵中起到传递声波作用的器官是B。

A、耳廓B、外耳道C、听小骨D、听神经

8.古代,将士们常常将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声音来判断敌人的位置和人数的多少,这其实是利用了声音可以在B中传播的道理。

A、气体B、固体C、液体

噪声的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噪声,但又不得不在自己制造的噪声中工作和生活。

长期下去,人类的健康将会极大的损害。

根据声音测定仪测定,人们正常呼吸声为10分贝;

一般说话声为40分贝左右;

汽车发动机声为80分贝;

警笛为90分贝;

雷声在120分贝以上;

飞机起飞发出的声音超过140分贝;

火炮射击时的声音为160分贝。

超过85分贝的噪声,时间一长会对耳朵造成损害。

超过120分贝的噪声,就会引起永久性耳聋。

噪声不仅使耳朵的听觉受损,还会使人的血压升高,内分泌失调,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让人感到烦躁不安,头痛失眠,还会导致神经方面的疾病。

噪声还会使胎儿在母腹中的供血量减少。

据上海一家医院统计:

三分之一的耳科病是因噪声引起的。

长期生活在噪声为85分贝的环境里的人,竟有10%变成聋子。

噪声污染是继空气、水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它已经对人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减少噪声、降低噪声,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宁静的氛围中,使我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也是当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奋斗目标。

选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1、对人体有害的声音为多少分贝?

通过以上数据,请你分析你居住的地区是否被噪声污染?

超过85分贝的噪声就是对人体有害的声音。

2、通过阅读短文,你知道噪声有哪些危害?

3、你知道哪些减少噪声的方法?

减少噪音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从房屋的设计、噪音的来源等以下几种方法仅供参考:

1.密闭声源,在声源处建造隔声墙,防止噪声直接向外传播。

2.加强绿化,在繁杂的公路两旁植树造林,形成屏障。

3.给添置隔音设施。

4.给机器上足润滑油,即防止产生噪音,又能保护机器。

4、星期天,小明在家听他最喜欢的摇滚乐,你看他将音量调到最大,在客厅里,边听边随着节奏扭着身子……突然,一阵猛烈地敲门声惊醒了沉醉在音乐声中的小明,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上李奶奶,可是今天的李奶奶失去了原来慈祥和蔼的样子,她满脸气愤,生气地指着客厅中的音响,说:

“乱死了,快把它关掉!

”小明一头雾水,不知道为什么李奶奶会生这么大的气,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

小明非常喜欢听摇滚乐,于是他将音量调到最大,享受音乐的乐趣。

可是这样的声音对于年事已高的李奶奶来说是一种噪音,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受这样的节奏让李奶奶心情烦躁,这样所以李奶奶会很生气。

1.相信大家都已经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了研究,研究尺子时,用手按压尺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尺子上下颤动,同时听到了尺子发出的声音。

可是在研究其他物体的时候,却发现有些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它们的细微变化的。

请你结合你的研究,试着完成下面的题目。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你的发现

空气

吹饮料瓶口,并在饮料瓶中悬挂一个泡沫小球。

听到了呼呼的声音,看到了小球在跳动。

空气振动产生声音

在鼓面上放一些豆子,敲击鼓面。

听到了咚咚的鼓声,同时看到豆子在上下跳动。

鼓面振动产生鼓声。

音叉

敲击音叉后,快速将音叉放在水面上。

听到了声音,看到了水花四溅。

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2.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那你认为声音在哪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快呢?

请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来展开你的研究。

研究中保持不变的量

变量

三只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铅笔

沙子、水和空气的袋子要一样大、三种物体的体积、敲击桌面的力度

袋子和耳朵之间的距离

把桌面整理干净,分别将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的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2、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桌子,用耳朵认真倾听。

3、再远些试试看。

沙子传播声音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水和空气。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五单元检测题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蓝色、黑色、小肠、胃、大肠、天然食品、加工食品、火腿肠、豆芽、方便面、鱼、橙子、可乐、分类、排序、组合

1.米饭、面条、面包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能够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碳水化合物。

2.淀粉的探测器:

碘酒。

3.碘酒滴在土豆上后的颜色:

蓝色。

4.人体中具有初步消化功能作用的器官:

胃。

5.人体中具有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作用的器官:

小肠。

6.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

加工食品。

7.天然食品:

豆芽、鱼、橙子。

8.加工食品:

火腿肠、方便面、可乐。

9.将铅笔按照4B、2B、HB、2H、4H进行排列:

排序。

10.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分类。

1.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ABC。

A.成分B.生产日期C.保质期

2.通过给指纹分类,我们发现主要有箕形、A、B三种指纹。

A.弓形B.斗形C.圆形D.回形

3.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C米长的消化系统。

A.5米B.6米C.7米D.10米

4.吃馒头时,感觉有甜味,这是B缘故。

A.蛋白质B.淀粉C.碳水化合物D.糖分

5.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是B。

A.鸡蛋B.芹菜C.馒头

6.下列材料中,导热性能最强的是C,最弱的是B。

A.木板B.棉质毛巾C.金属把手D.瓷砖E.玻璃瓶

7.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B。

A.双明法B.二分法C.四分法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C。

A.食道B.胃C.小肠D.大肠

9.下列物品中属于天然食品的是BC。

A.火腿肠B.苹果C.鱼D.果冻

维生素的作用

维生素是生物体中需要量不大,但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物质。

对人体来说也是这样,一旦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某些疾病。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目前已经发现的有20多种,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能溶解在脂肪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和能溶解在水里的水溶性维生素。

比较熟悉的有维生素A、B、C、D、K等等。

人体必须的维生素中,维生素C是需要量最大的一种,成人每天大约需要60毫克。

有的人一刷牙牙床就出血,一咬苹果或者馒头上面就留下血印,这就是缺少维生素C造成的。

维生素C有保护毛细血管,增强身体抵抗力的作用。

缺少维生素C的人,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维生素A有增进视力的功能,可以帮助眼睛在微弱的光线中看清物体,缺少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

多吃胡萝卜对增进视力大有帮助,因为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会转变成维生素A。

B族维生素有B1、B2、B6、B12等,它们各有各的作用。

如B2又叫核黄素,成人每天需要1毫克-2毫克,缺少了它会引起口角炎、舌炎、眼结膜炎、伤口难愈合等症。

多吃牛奶、蛋黄、花生、黄豆等食品能补充B2。

维生素D能调节骨骼的正常钙化,还能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缺少维生素D,会得佝偻病。

维生素K有协助凝血酶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1.你知道哪些维生素的种类,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维生素A有增进视力的功能,可以帮助眼睛在微弱的光线中看清物体;

2.得夜盲症的病人是因为身体缺少哪种维生素?

请你利用短文内容分析应该怎么补充这种维生素?

得夜盲症的病人是因为身体缺少维生素A,多吃胡萝卜对增进视力大有帮助,因为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会转变成维生素A。

3.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所有有人认为罐装、腌制的蔬菜和水果完全可以起到补充维生素的作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罐装、腌制的蔬菜和水果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会破坏其营养成分,所以罐装和腌制的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远不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1、设计实验检验食物的营养。

被检验的食物

检验方法

我的发现

检验结果

大米饭

碘酒

碘酒变蓝色

大米中含有淀粉

压、烧

纸上留有油迹

烧时闻到有焦的味道

肉中含有脂肪和蛋白质

花生

花生中含有脂肪

2、请你根据制作的消化系统的模型,制作一份食物在人体消化的旅行路线图。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这是一份幼儿园的一周食谱,你认为这份食谱合理吗?

合理的话,说明原因。

不合理的话,指出来并改进。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早点

豆浆、鸡蛋

糕点

牛奶、鸡蛋

稀饭、鸡蛋

油条

午餐

米饭、糖醋熘猪肝、炒大白菜、西红柿鸡蛋汤

猪脚、鲜虾、香菇面汤、肉包

米饭、卤蛋、豆角炒肉

肉包、香菇炒米粉、鸭子萝卜汤

虾仁、香菇肉包、稀饭、排骨海带豆腐汤

午点

香蕉

豆沙包

蛋糕

柚子

绿豆糕

桔子

蛋卷

西瓜

葱油饼

营养师的评价:

营养师小建议(如果你认为食谱不合理请提出你的宝贵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