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556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一轮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课件.ppt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必修1经济生活,考点考向概览,1立足课时结构:

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我们可以从“分什么”、“谁来分”、“怎么分”三个角度来复习。

“分什么”强调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谁来分”主要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怎么分”主要强调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分配过程中强调“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两个方面,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高考复习策略,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

本单元主要强调了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环节,复习本单元必须把握一个重点,认识两个领域,明确三项保障。

一个重点就是社会公平的维护。

两个领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何维护和实现公平。

三项保障就是健全制度保障、财政保障和税收保障、分配政策保障。

立足整个教材必须立足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处理好分配与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高考复习策略,高考复习策略,3本课时的主线是个人收入的分配,所以复习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结合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收入所得,区分各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结合“国强民富”发展规划,认识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

结合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调节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分析社会公平维护的具体策略。

分析财政和税收在维护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运用收入分配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知识,认识我国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

名师点睛:

一个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个关系正确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个举措实现社会公平的两个重要举措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高考复习策略,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分配,决定,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分配制度,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决定,决定,决定,考点一、生产决定分配,【特别提示】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是处于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拓展思维】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

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注意点】,存在性质适用范围分配尺度分配对象分配结果,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劳动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按劳分配,前提条件,物质基础,直接原因,谋生手段,存在差别,不高,不平衡,社会占有,由社会分配,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搞平均主义,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普遍贫穷。

平均主义要不得,3、意义(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2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质检)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直接以钱生钱为主要特点)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和变化,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限制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A、B、C、D、【解析】发展实体经济不能限制非劳动要素参与根本,错误;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选。

说法正确,应选。

C,牛刀小试,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的内容,2.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含义:

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注意点】,分配范围分配对象劳动者特点国家态度,个体经济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而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1)具体形式,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014天津卷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程秀说:

“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

”她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属于按劳分配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BCD,A,【特别提示】:

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

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得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4)科技人员自办实体,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

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特别提示】1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合法的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按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分配。

2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都是按劳分配3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按劳动要素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考点二、按劳分配及其作用,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特别提示】4工资收入不都属于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2)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013岳阳模拟)某乡土地集中连片流转6万亩后,离地农民不但定期得到土地租金和上级财政惠农补贴,而且还可以空出大量时间来打工赚钱,农民领上了“租金+薪金”的“双工资”。

材料中农民凭借土地经营权流转取得的收入属于()A.按劳分配B.按个人劳动成果分配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承包经营所得分配,C,(2011湖南模拟)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农民承包土所得的收入个体劳动所得国有企业工人的工资和奖金、津贴某外资企业员工的工资A、B、C、D、【解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只要抓住“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一范围限定,不难看出符合题意,应选。

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不公,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二者不选。

牛刀小试,C,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C.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D.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C,(2009年安徽文综,1,4分)为了“扩内需、保增长”,2009年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居民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属于()A.债务收入B.红利收入C.劳动收入D.资本收入,D,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

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是()A.29760元;17000元B.49760元;20000元C.48800元;20000元D.44260元;3000元,B,2011年10月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鼓励和促进天津市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加快发展,到2015年民间投资将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近一半。

鼓励民间投资有利于()A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B弥补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优化资源配置C保证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解析】民间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因为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排除A。

民间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排除C。

民间投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参与分配,排除D。

B符合题意。

牛刀小试,B,【误区警示】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误区,

(1)按劳分配不等于每个劳动者的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我国现阶段,在公有制经济中,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报酬。

因为企业、行业的效益不同,而劳动者的报酬同企业的效益直接联系。

(2)劳动收入不等于按劳分配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

而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所以二者不等同。

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非劳动收入不等同于剥削收入剥削收入是指私营企业、外资经济中私营企业主和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现阶段我国非劳动收入还有:

按资金分配的收入。

例如股息、利息等。

风险收入。

这些都不是剥削收入。

(4)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不等同于按劳分配或不等同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误区警示】关于“收入分配”的几个误区,考点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在国企上班在私营或外资企业工作存款利息收入做个体生意炒股股息收入下岗领取生活保障金房屋出租,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社会福利、保障收入,试一试连一连,牛刀小试,(2011高考上海卷)资本要素是构成生产要素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一家IT公司生产软件产品,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属于资本要素的是()运转资金公司办公楼电脑设备程序设计A、B、C、D、【解析】资本要素是构成生产要素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实物资产,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运转资金、公司办公楼、电脑设备都是属于资本要素。

A正确。

程序设计不是属于资本要素,它是属于技术要素,不选。

牛刀小试,A,(2010高考安徽卷)3.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000元,奖金8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

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A.44000元26000元B.36000元19000元C.49000元21000元D.44000元11000元【解析】在去年李某的家庭收入构成中,李某作为国企员工,其工资和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其专利转让收入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妻开的杂货店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其房屋出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故正确选项为D,即36000+8000=44000,5000+6000=11000。

牛刀小试,D,考点四、收入分配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1)公平:

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特别提示】“收入分配公平”的误区

(1)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坚持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2)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分配公平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借收入分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

考点四、收入分配公平,2、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见资料P39页)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见资料P39页),考点四、收入分配公平,【拓展思维】:

国家收入的分配,

(1)初次分配:

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注重效率,利用经济杠杆配置资源,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2)再分配(二次分配):

政府财政调节,提高低收入,扩大中间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第三次分配:

发挥民间的力量,鼓励个人捐助,提高社会慈善机构的公信度。

考点四、收入分配公平,【拓展思维】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

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及其他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

考点四、收入分配公平,考点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效率的含义: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提高效率的意义:

意味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见资料P39页,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公平,对立性:

一致性:

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考点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见资料P39页),考点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6,4分)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这一举措()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A.B.C.D.,B,2014全国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D,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

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才能促进国家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考点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拓展思维】: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特别提示】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平均富裕”、“同等程度富裕”。

想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程度地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否则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正确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我们必须坚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考点五、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38

(1),1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答案:

(1)问题: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2012年安徽文综,38

(2),8分,节选)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

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

答案: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

通过再分配更好实现社会公平。

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

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学生若答出“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举措也可),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