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57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docx

上海中考物理复习之实验题

2011年上海各区实验题汇总

静安25.在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电源由几节干电池组成(即电源电压为1.5伏的整数倍且保持不变),待测小灯泡标有“2.2伏”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1A”的字样。

(b)

①实验电路如图16(a)所示,请在图中的○内填入电表,使之成为正确的电路。

(9)(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答题)

②实验中,正确连接电路,且操作正确。

闭合电键S后,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16(b)所示,但小灯泡不发光。

那么接下来合适的实验操作应该是(10)(选填序号)

(a)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继续实验。

(b)检查电路是否短路,替换同一规格的小灯泡。

(c)检查电路是否断路,替换同一规格的小灯泡。

③实验中,当电压表示数为(11)伏,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指针位于图16(b)刻度板的中央,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2)瓦。

本实验所用电源的电压为(13)伏。

卢湾

23.图12(a)所示的托盘天平使用时被测物体应放置在

(1)盘(选填“左”或“右”)。

在图12(b)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2)℃。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需保持烛焰、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在(3),若在图12(c)所示位置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烛焰像,则该像一定是(4)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图12

 

24.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带刻度)、支架、(5)、钩码若干和细线(或弹簧夹)等。

实验步骤:

1.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6),使杠杆在(7)位置平衡。

2.用线系着钩码,分别挂在杠杆的两侧,改变钩码的(8),使杠杆在原

来的位置仍保持平衡。

3.记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的数值。

……

 

 

25.小明和小红二位同学各自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实验中使用的小灯均标有“3.8V”字样,所用电源和滑动变阻器相同。

2

 

R

①小明按图13(a)正确连接电路,并将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

闭合电键后,三个电表的示数如图13(b)、(c)、(d)所示,则他们所用的电源电压为(9)伏。

接着他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小灯正常发光时,观察到变阻器的滑片恰好在中点上(即它接入电路的电阻为最大阻值的一半),小灯的额定功率为(10)瓦。

②小红连接的电路如图14所示,图中尚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中正确连接。

要求:

闭合电键S后,能使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11)(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连线)

正确连接电路后,小红闭合电键,电路正常工作。

一段时间后,三个电表中只有一个电表的示数变大。

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小灯L或变阻器R上,则示数变大的电表可能是(12)(选填“A”、“V1”或“V2”),此时电路中存在的故障可能是(13)。

26.为了探究导体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小华、小海和小强同学用A、B两个导体进行实验,实验中他们利用改变干电池的节数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

表一

表二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A

1

1.2

0.08

2

2.4

0.16

3

3.6

0.24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B

4

2.4

0.40

5

3.6

0.60

6

4.8

0.80

①小华按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II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中电压相等时的电流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电压相等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大小不同。

表三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A

1

1.5

0.12

2

3.0

0.18

3

4.5

0.28

②小海按图15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根据所接入干电池的节数填入电压值,利用电流表正确测出相应的电流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三中。

 

分析小海的实验过程和方法,你认为他的实验数据是(16)(选填“可信”或“不可信”)的,理由是(17)。

表四

表五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A

1

1.4

0.06

2

2.8

0.12

3

4.2

0.18

导体

实验序号

电压(伏)

电流(安)

B

4

2.8

0.40

5

4.2

0.60

6

5.6

0.80

③小强通过加热方式使A、B两导体都升高一定的温度,按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将测量的数据分别记录在表四、表五中。

 

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与表四(或表二与表五)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徐汇

图8

23.图8所示的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

(1)的仪器,被测物体应放在仪器的

(2)盘中;在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中,电压表应该(3)在被测导体的两端(选填“串联”或“并联”),电压表的“+”接线柱应与被测导体靠近电源(4)极的一端相连。

24.为测定牛奶的密度,小明同学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

实验目的: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牛奶的密度。

…………

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质量(千克)

(5)

(6)

(7)

1

(注:

此栏目不用填写)

2

3

…………

 

25.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电源电压为几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选用的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2A”字样,小灯标有“0.3安”字样。

某小组同学按正确的电路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

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可能是(8)。

图9

 

②乙同学连接好电路,闭合电键后发现小灯泡比正常工作时亮,这说明他在闭合电键前没有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9)的位置。

③丙同学正确连接电路,且实验步骤正确。

闭合电键后,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如图9所示,则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为(10)安,电源电压为(11)伏。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中点时,该灯恰好正常发光,小灯的额定功率为(12)瓦。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光具座、凸透镜、光屏、发光物体等器材,做其中“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部分实验。

实验中他们首先观察、记录了所用凸透镜的(13),并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接着他们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要移动光屏直至在其上观察到发光物体清晰的像,并将相应的像距v及像高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f=10厘米,物高4厘米)

表二(f=10厘米,物高4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实验

序号

物距u

(厘米)

像距v

(厘米)

像高

(厘米)

1

50

12.5

1

4

18

22.5

5

2

35

14

1.6

5

15

30

8

3

30

15

2

6

12

60

2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且像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与5与6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

③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像距v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凸透镜成实像时,(16)。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凸透镜成实像时,

(17)。

⑤你认为该组同学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是否完善?

请简述主要理由:

(18)。

闸北

23.图12(a)所示器材名称是

(1),图12(b)所示器材的物理原理是

(2),图12(c)中电压表的示数为(3)伏,最大能测量的电压值为(4)伏。

 

   (a)               (b)          (c)

                   图12

24.在“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填写空格处内容。

(5):

伏安法测电阻,要求多次测量,求电阻的平均值。

实验原理:

(6)。

实验步骤:

①在连接实验器材的过程中,电键应该处于(7)的位置;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放在(8)的位置。

……

25.某同学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所用实验器材有:

6伏的电源、标有“0.3安”字样的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及若干导线,实验器材均完好。

他把实验情况填写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电流(安)

电压(伏)

灯泡亮暗

1

1.4

3.8

比正常发光时暗

2

1.5

3.5

正常发光

3

1.6

3.2

比正常发光时亮

①请指出该同学实验中的一个错误(9)。

②小灯的额定电压为(10)伏,额定功率为(11)瓦。

③比正常发光暗时,小灯的实际功率为(12)瓦。

26.小陈和小王为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他们用A、B两种物质进行实验,实验中多次改变物体的体积,并将体积和质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表二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A

1

10

20

2

20

40

3

30

60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B

4

10

10

5

29

29

6

31

31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质量与体积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对同一物质,(13)。

②小陈认为B物质的物体选取存在不足,请你帮助小陈找出不足之处:

(14)。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的数据,他们提出了猜想:

体积相等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同的。

表三

物质

实验

序号

体积

(厘米3)

质量

(克)

B

7

12

12

8

24

24

9

36

36

 

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陈重新选取了B物质中的物体,并测出了相应的体积和质量如表三所示。

为了达到验证上述猜想的目的,请结合表一、表二的实验数据,分析表三设计的不足之处:

(15)。

虹口

23、图13(a)所示的实验仪器称为

(1),此时它的示数为

(2)牛。

在图13(b)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3)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4)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24、在“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红同学观察到杠杆静止在如图14所示位置,此时杠杆处于(5),状态(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她应将平衡螺母向(6)调节(选填“左”或“右”)。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分别施加动力、阻力,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同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小红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请判断,小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是(7)的(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动力

(牛)

动力臂

(厘米)

阻力

(牛)

阻力臂

(厘米)

2

10

5

4

25、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小红同学所用电源电压不变,小灯标有“2.5V”字样。

她正确连接电路,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1.3伏和0.16安。

然后她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中点位置时,发现小灯正常发光。

接着她将滑片移动到另一端,发现小灯闪亮一下熄灭了,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8)安,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5(a)所示。

于是她更换电压表量程,发现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5(b)所示,则电源电压为(9)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欧,小灯的额定功率为(11)瓦。

26、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1)猜想:

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16所示:

根据图16(a)和(b),小明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12)(选填“有关”或“无关”)。

根据图16(13),小红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根据图16(c)和(d),小华猜想:

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14)有关。

(2)探究:

该小组同学继续实验,将玻璃管扎有橡皮薄膜的一端浸入盛有液体的烧杯中,然后改变管内外液体的种类和深度,使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凹进、保持平整或向下凸出,如图17(a)、(b)、(c)所示。

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

序号

管外液体

管内液体

橡皮薄膜

密度(×103千克/米3)

深度(厘米)

密度(×103千克/米3)

深度

(厘米)

1

0.8

10

1.0

8

保持平整

2

0.8

10

1.0

9

向下凸出

3

0.8

10

1.0

7

向上凹进

4

1.2

8

0.8

12

保持平整

5

1.2

8

0.9

12

向下凸出

6

1.2

8

0.7

12

向上凹进

7

1.1

7

0.7

11

保持平整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可验证(15)的猜想是正确的(选填“小明”、“小红”或“小华”),而且可以得出:

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深度越深,液体内部的压强越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可验证小红的猜想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得出:

当液体的深度相同时,(17)。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18)。

上海

23.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

实验时,应保持⑴和⑵的位置不变,再移动光屏找像。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使用⑶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前,要对它进行⑷;

24.在“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小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目的: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实验器材:

⑸、⑹、水、铁钉和玻璃弹子。

实验步骤:

1.设计记录表格(请在空格处填上栏目)

物质:

实验序号

⑺(单位:

厘米3)

⑻(单位:

克)

1

/

/

2

/

/

3

/

/

4

/

/

2.每组同学只选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如铁钉(或玻璃弹子等),利用提供的器材测出

4组对应的数据,填入上表。

3.对测得的数据各自进行处理。

4.合作交流。

(……)

2.物体(重物)做匀速直线运动

(……)

实验结论: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25.小华同学做“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电源电压为6伏且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标有“2A10Ω”的字样,所用小灯泡是额定电压为“2.2V”和“2.5V”中的一个。

①小华连接的电路如图12(a)所示,图中尚有一根导线未连接,请用笔线代替导线在图中正确连接,(9)(用2B铅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连线)

15

②闭合电键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滑片在中点附近某位置时,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12(b)所示,则该实验中所用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0)瓦。

接着,小华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发出耀眼的亮光,则此时小灯泡的电功率(11)额定功率(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可判断他是将滑片向变阻器的(12)端移动(选填“左”或“右”)。

26.某小组四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阻特性,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

⑴猜想和问题:

他们在完成“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后,接着又将另一电阻R2并接在电阻R1两端,如图13所示,再次闭合电键后,发现电压表示数几乎不变,电流表示数增大一点。

据此现象,他们提出:

(i)猜想:

R1R2两个电阻组成的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一定比R1⒀(选填“大”或“小”)。

(ii)问题:

两个电阻R1R2并联在一起后,这段电路的等效电阻与每个导体的电阻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2)探究:

他们利用图13所示的电路继续实验,先后将两个电阻并接在电路AB两点上,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相应的电流和电压,并计算出对应的电阻。

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同学

R1(欧)

R2(欧)

R(欧)

小王

30

30

15

小李

15

10

6

小张

60

30

20

小徐

30

15

10

①通过交流各自的实验数据,大家初步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后得出: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比电路中的任何一条支路中的电阻要⒁。

由此他们验证了猜想是⒂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四位同学对表一中数据进行进一步计算处理得到表一中的每个电阻的倒数值(如表二所示)。

表二

同学

R1(欧)

R2(欧)

R(欧)

(欧-1)

(欧-1)

(欧-1)

小华

30

30

15

小红

15

10

6

小蒋

60

30

20

小葛

30

15

10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二中每位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各电阻倒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得到它们间的定量关系是:

⒃。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材料

A

A

A

A

B

C

A

B

C

材料的密度(×103千克/米3)

6

6

6

6

4

3

6

4

3

高度(×10-2米)

8

8

8

6

9

12

4

6

8

底面积(×10-4米2)

30

20

10

10

10

10

10

10

1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高度相同时,它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底面积大小(13)(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与7(或5与8或6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实心圆柱体的高度相同时,材料的密度越大,它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归纳并得出的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或7、8与9)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6(和7、8与9)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7)。

⑤小明同学经过上面的探究分析及归纳,又进一步得出了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圆柱体的高度成正比,与圆柱体材料的密度成正比的结论。

你认为此结论能得出吗?

(18)。

(选填“能”或“不能”)

青浦

图11

(3)

(2)

(1)

(4)

23.在图11(a)中所示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被测物体应放置在仪器的________盘(选填“左”或“右”)。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中心在_________,图11(b)所示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现在光屏上的像比较模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

 

24.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小华填写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带刻度的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支架。

实验步骤:

1.将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调节(5),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6),将它作为动力并记录。

3.将钩码挂在杠杆的一侧,用弹簧测力计在(7)方向上拉住杠杆,使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4.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在杠杆上分别测出(8)并记录。

……

(a)(b)

(13)

(12)

(11)

(10)

(9)

25.小王同学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所用电源电压不变,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2A”字样,小灯标有“0.3A”字样,估计小灯的额定功率在1.2瓦以上。

实验时他正确连接了电路并严格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闭合电键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_________欧,电压表示数如图12(a)所示,电流表示数为0.2安,此时小灯发光较暗。

为了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他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的示数等于_________安时,小灯正常发光,此时电压表的示数如图14(b)所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压为_________伏,小王同学在实验中所用电源的电压为_________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瓦。

26.小华和小海同学为了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他们用A、B两种物质制成的不同体积的实心物体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表二

物质

实验序号

体积(米3)

质量(千克)

A

1

0.5×10-3

1

2

1×10-3

2

3

1.5×10-3

3

物质

实验序号

体积(米3)

质量(千克)

B

4

0.2×10-3

0.8

5

0.4×10-3

1.6

6

1×10-3

4

(14)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中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对同一物质,。

表三

(15)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和6的数据,他们可以提出的猜想是:

物质

实验序号

体积(米3)

质量(千克)

C

7

0.2×10-3

1.6

8

0.5×10-3

4

9

1×10-3

8

①为验证上述猜想,在已有表一、表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小华测量了用C物质制成的实心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如表三所示。

你认为分析比较三个表中的实验序号

(16)

的数据可以验证上述的猜想。

②在上述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两位同学又对三个表格中的数据作了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并归纳得出了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