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5756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幼儿陶艺教育教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陶艺教育的研究”以陶艺教育为载体,以区域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增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适合幼儿的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理论基础:

幼儿年龄阶段具有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阶段,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随意联想、拟人、神化。

而泥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它的趣味性、可塑性、创造性,常让孩子陶醉其中、乐此不疲。

陶艺区域教育活动以自由宽松为前提,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保障。

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提倡以活动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论”理论,强调要“以孩子快乐为本”,其中指出“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一切的知识和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活动获得的。

2、教育学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思想就是操作”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阶段,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操作活动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

并认为儿童的教育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和不断建构的活动。

即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活动过程。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思想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的教育原则,倡导“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鼓励儿童通过操作和活动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3)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思想是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发展的哲学基础。

因此,本课题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作为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及方法论。

不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以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幼儿教育指导《规程》中倡导的个性化教育理论《规程》强调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从自身发展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幼儿发展的要求。

二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个别化、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

这一培养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出统一规格模式的产品,教育不能压抑儿童的个性特点,而应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人,造就一代有着丰富个性的新人。

因此,个性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区域活动是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以创设幼儿陶艺区域为手段,实现最大的陶艺教育的作用,探索陶艺区域教育的价值所在。

具体的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

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主题教育的目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区域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充分享受陶艺创作的乐趣。

从而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2.工作目标:

设置开放的幼儿园陶艺公共区域,为幼儿和家长提供自由玩泥的空间使陶艺特色教育深入家长心中。

将《规程》与《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我园的教育实践中,构建陶艺区域活动课程,完善我园的陶艺园本课程。

3.教师发展目标:

理顺教育关系,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角色的转变,为区域活动的指导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专业水平。

五、研究内容

(1)开发和优化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2)以陶艺为核心,探索各区域之间的整合。

(3)研究陶艺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4)研究和开发陶艺公共区域。

(5)在陶艺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情感、个性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主要任务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4、8~2004、9)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与理论学习,制订课题设计方案和目标,实验班设定子课题并提交计划。

2.实施阶段(2004、10~2006、6)

围绕课题的各项内容开展研究,撰写有关论文,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案例。

3.总结阶段(2006、7~2006、8)结题阶段的各项准备:

完成结题报告、汇编陶艺区域活动课程、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论文集和案例集、有关照片影像资料等)。

(二)主要任务:

1.分阶段实施研究计划。

2.组织开展陶艺区域教育活动观摩与探讨。

3.开发陶艺公共区域,研究其价值。

4.阶段性测试及展示阶段研究成果。

5.整理、完善陶艺区域教育活动的教材、教案,构建陶艺区域园本活动课程。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区域活动的特点,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

在进行具体项目的研究时,同时辅以相关文献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我园通过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入手,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理解区域活动的内涵,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将区域活动当作一种对话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环境对话、与材料对话,积极为幼儿创设开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以观察者、引导者、鼓励者的身份组织参与活动,给幼儿留有充分自由活动、探索、创作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幼儿自主、自信、创造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建构幼儿陶艺区域教育活动的目标

根据新《纲要》的精神,依据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特点,以幼儿的自发活动为基点,建构幼儿陶艺区域教育的目标,“以娱乐为基本的功能,以幼儿的动手操为主,以激发、保护、增强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为前提,在生动有趣的陶艺区域活动中,在老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个性自由发展。

”并分各年龄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活动目标。

*3——4岁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目标1、初步感受泥性,认识泥塑的材料和工具。

2、掌握简单的泥塑技能(搓、团圆、压扁、捏合),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立体形象。

3、进入区域活动氛围,愿意参加陶艺活动,体验自由的区域活动的快乐。

4、愿意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养成良好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5、对美的事物感兴趣,感受操作中泥的变化,并尝试塑造简单的立体形象。

*4——5岁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目标1、主动观察区域环境,主动参加陶艺区域活动,对陶艺区域活动有兴趣。

2、初步理解形象和主题的意义,尝试用泥塑形象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

3、能欣赏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泥塑作品,并尝试评价。

4、在区域活动中与同伴初步合作,正确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注意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性,并学习收拾整理。

5、根据区域的内容、泥的性质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发挥想象和联想,尝试用团、捏、压、搓、擀等技能作出泥塑作品。

*5——6岁区域陶艺区域活动目标1、能主动参与多种陶艺区域活动,并能创造性的表现。

2、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能进行陶艺区域活动,制作玩具、礼品、道具等,并注意装饰美丽。

3、学会合作创作,共同完成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增强合作能力。

4、进一步开拓思维空间,想象创作,提高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创设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陶艺公共区域,保障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

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1.陶艺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各班创设幼儿玩泥的活动区域,同时,营造陶艺活动的氛围,区域内提供湿度合适的泥巴和一些操作工具、辅助材料,幼儿可以自由操作。

(1)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陶艺活动区域必须具备能满足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相关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A)供幼儿操作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准备软硬、颜色、质地不一的陶土,及清水等。

(B)供幼儿操作用的各种工具,如:

泥工板、竹木制的刮板、刻刀、铲子、转盘等,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如:

绳子、钉子、牙签、树枝、竹管等。

(C)适合幼儿欣赏、模仿的各种各样的陶瓷工艺品、小品,如:

茶具、烟具、花瓶、酒瓶、泥娃娃、储蓄罐等。

(2)幼儿陶艺区域活动的布局设计。

陶艺活动区域的布置我们主要采取了分区布局设计的方法。

(A)陶瓷艺术作品陈列区:

将家长、社会人士捐赠或向他们借用的陶瓷工艺品,集中陈列展示。

(B)幼儿作品陈列区:

将幼儿较成功的作品集中陈列展示,展示幼儿自己的作品有利于幼儿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进对陶艺这一动手操作活动感兴趣。

(C)陶艺操作区:

是幼儿陶艺技能的学习发展区,是幼儿陶艺活动区域的核心部分。

2.陶艺区域活动体现出时间的灵活性。

幼儿可以在晨间活动时间、区域活动时间、午餐后等自由活动时间,自由地去玩,是自主活动。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时间的长短,在同一时间内,幼儿可以进行不同的活动,保证幼儿有自己充分使用和支配时间的自由,又有与别人交谈分享的时间。

3.陶艺区域活动体现出开放性和共享性。

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空间是开放的,以往幼儿虽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自由选择玩,可是对区域的布局,材料的取放都是有一定限制的,现在我们允许幼儿不受区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区域的范围、布局和功用。

区域活动中各个区域之间是彼此开放的,虽然表面上看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内在却始终有一条灵魂与“气”,构成神聚的有机体。

充分利用幼儿的陶艺作品,发挥它们在不同区域的互动作用。

如在幼儿制作的小花盆里种植小花与小草;

引导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比轻重;

启发幼儿利用陶艺作品开展娃娃家、菜场游戏;

鼓励幼儿利用陶艺作品进行故事创编与表演?

?

如:

主题性区域活动“我们爱小鸟”中,陶艺区幼儿给小鸟安家,制作食物、礼物送给了小鸟,与表演区、生活区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活动的内容不断走向丰富和深化,各区域间实现了内在有机的联系,正是这种开放的区域活动加强了区域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区域活动中,资源实现共享,如在大班的主题性区域“秋天”中,“泥巴”是一种共享的资源,“陶艺”这个元素渗透到了各区域中。

其中,“准备过冬了”活动区,幼儿用泥塑造各种动物的家或食物等,“种子储存罐”活动区中,幼儿用泥塑造各种各样的容器造型,“丰收的水果”活动区幼儿用泥塑造各种水果的造型,体验丰收的喜悦等,各区域的幼儿可以互相交流经验,物品互赠。

这种区域的设置由“划地为圈”向开发、互动的方向转变,实现了艺区域显性资源和潜在资源的充分挖掘。

区域的共享还体现在开辟了设立在公共场所的陶艺区域,如走廊、楼道、陶艺室,随时为幼儿和家长开放,教师分工负责服务,幼儿和家长可以在放学后的时间段进入陶艺区域活动,使幼儿和家长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为幼儿和家长创设了自由玩泥的空间。

开放的公共陶艺区域使幼儿在活动中玩得更加自由大胆、积极主动,也更富有创造性,更是为陶艺爱好者开辟的新天地。

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带来的是幼儿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活动中,自由地创造,主动地发展。

(三)陶艺区域后动组织形式多样化,调动幼儿参与区域后动的积极性

陶艺区域活动可以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两种形式,无组织的形式一般是幼儿在晨间活动或饭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幼儿已经在形成常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组织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生成的区域活动,有一定的目标性,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这里要阐述的是有组织的陶艺区域活动。

丰富区域活动的形式,调动了幼儿参与陶艺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1.参观

陶艺活动区域为幼儿陈列了丰富多样非常吸引幼儿眼球的陶艺作品,营造了鲜亮的陶艺主题环境,我们经常诱导,启发孩子到陶艺活动区域参观、浏览,并启发他们进行对作品的评价、讨论,从而给孩子强烈的直观的视觉感受,让作品和环境成为一位不说话的教师,默默地散发它们特殊的潜在的熏陶作用。

在幼儿参观陈列的陶艺作品时,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对培养幼儿的陶艺兴趣、强化幼儿的陶艺技能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们也邀请家长到陶艺活动区域参观,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配合我们搞好陶艺活动。

2.与游戏相结合这是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启发引导幼儿进行陶艺活动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开展陶艺活动,幼儿会感觉陶艺很好玩,能自觉愉快地投入,在游戏中增进知识,启迪智慧,开拓想象力。

例如:

启发幼儿办“娃娃家”的陶艺游戏活动。

教师问幼儿:

“娃娃的家里有什么?

”幼儿答:

“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有碗筷”“有床”……教师再问“娃娃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幼儿说:

“我会用泥做碗筷。

”“我会做汤团、元宵”……于是,幼儿将陶土在手中团、搓、揉、捏、压,忙得不亦乐乎,随着泥团的变化,各种用陶泥做成的幼稚作品一个个诞生了,“娃娃家”办起来了。

3.在主题活动中进行

教学主题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陶艺区域活动应该是在主题下的活动,可能是相关主题活动的前期准备,也可能是主题系列活动的拓展和延伸。

主题活动中不断引发幼儿的问题和兴趣,了解幼儿的需求,并随之创设相应的区角活动环境。

我们在实施“秋天的水果”主题活动时,布置了不同的活动区:

观看影像资料,欣赏实物、果叶配对、泥塑水果等。

由于有了区域提供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的创作不再是凭空想象、不再是无所适从,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与观点,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每样水果都充满了个性与想象,陶艺区域活动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如,组织一次足球赛后生成“足球”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先提供足球场的图片背景,启发、引导幼儿进行围绕“足球”进行的想象思维,幼儿会自选操作工具和材料,塑造各种动态的运动员形象,形成与“足球”相关的各种作品。

主题与区域是密不可分的。

区域是为主题而创设的,而主题必须依靠区域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展开。

4.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即以课堂教学的某一内容为题材,启发幼儿进行陶艺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学了“数与物相匹配”的科学活动内容,课后,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预先投放5只小熊,由幼儿用泥制作5只小碗,分别放到5只小熊的旁边,进行匹配。

如果5只小熊从大到小排列,幼儿与之相匹配的泥塑小碗也能从大到小排列。

这样既可以加深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幼儿的陶艺活动能力。

5.综合的活动形式

教师有意识地将陶艺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渗透,相互交叉。

比如讲故事和陶艺区域活动相结合,可以是教师边讲故事,边引导幼儿进行陶艺创作,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制作泥塑形象,自己编故事。

故事“乌鸦和狐狸”,在老师讲到“乌鸦知道自己很愚蠢”后,引导孩子续编故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孩子将自己的设想用泥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讲讲自己的故事,会很有趣。

又如春游活动和陶艺活动相结合在组织幼儿春游“恐龙园”后,教师启发孩子回忆在恐龙园看到的情景,然后引导孩子进行陶艺制作,幼儿制作的憨态可掬的恐龙就会一一展现出来,成为陶艺区域一次生动有趣的活动。

陶艺区域活动还能与生活结合起来,比如,把幼儿制作的陶艺小花盆里,种植小花、小草;

启发幼儿用陶艺作品进行打击乐练习?

,让幼儿感受到陶艺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幼儿的区域生活密切联系。

以上是我们开展陶艺区域活动常用的方法,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好的活动方法在等待我们去创造、开发、总结。

(四)转变教师在角色活动中的角色身份,“变不指导为指导”,为区域活动的指导积累经验,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

幼儿的活动区域是幼儿最自由的活动空间,但教师并不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是如潺潺细流般的指导,促使幼儿在不经意间受到启发和提高。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应该营造的是宽松的心理环境和相应的物质环境。

1.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

一些研究表明,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

首先,教师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想法和提问,肯定他们的观点,而不要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给他们足够的信任。

其次要减少规定。

如在区域活动中并不拾所有的幼儿都能按照老师或同学的提议来有目的的操作,有的幼儿看到操作工具,特别喜欢用,用刀子在泥巴上画几条线,戳几个洞,所做的动作与内容无关,而且幼儿在操作中特别喜欢说话。

我们不要简单地禁止,而是要个别对待,理解幼儿行为的特点,从情感的归宿点进行引导。

其三,要给予幼儿区域活动一段不受评价的时间,使其想象不受阻碍。

这是一条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即不轻易评价幼儿的创新成果,这样会给幼儿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怕被批判的紧张情绪,以使幼儿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

教师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进行操作,适时地给予他们信息反馈、提供容许、赞赏的环境,在这里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这正是区域活动的特点。

2.创设区域活动背景,引发幼儿创造。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创造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方法手段,掌握哪些技能,幼儿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物质环境中获得启发,而不是受到老师的指挥。

我们非常重视陶艺区域活动的背景的创设,特别是主题活动。

如“冬天”的主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提供冬天的图片和冬天的物品在陶艺区域中,幼儿就会受到启发,用泥塑造冬天人们的活动、冬天的景物等,表现出对冬天的认识和情感。

3.提供丰富的、开放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创作。

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材料,分期分批地不断更新,由易到难,不断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有新鲜感。

如小班上半学期,在区域内放置碗筷,幼儿能受到启发制作简单的元宵、面条等,在中班放置一些插花,幼儿会制作形态各异的花瓶,在大班设置绳子、铁钉、树枝、麻布等材料,幼儿巧妙地用各种富有纹理的物品进行创作,远比用刻刀刻效果好得多,幼儿觉得非常有趣,并乐意尝试。

4.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隐性指导。

教师们对在区角活动的指导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践证明,教师的隐性指导,能有效提高幼儿对材料的敏感度,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尝试在操作和实践中解决问题。

“变不指导为指导”,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玩泥巴的游戏。

提高幼儿探索环境、自主学习、主动收集信息、个性化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比如在大班“秋天”的陶艺主题区域活动中,教师采取了多种隐性指导的方式,教师以“秋姑娘”地身份参与活动,而不是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幼儿心理的环境就宽松了。

在制作树叶拓印的区域内,由于幼儿以前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操作,老师通过示意图的方式,暗示幼儿有序操作,帮助了幼儿获得成功。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意愿,努力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并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促进幼儿的多方面的发展。

5.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置有关游戏与问题情景,启发幼儿探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进而进行尝试、操作。

如在陶艺区,教师投放干裂的泥、水分适当的泥、烂泥,让幼儿尝试做同一样东西,幼儿会发现干裂的泥造型有困难,会崩开,而烂泥做的东西会坍塌。

如何让干裂的泥和烂泥变成软硬干湿合适的泥?

水分不同的泥适合做哪种类型的泥塑?

通过老师的启发,幼儿自发探讨与尝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引导观察,鼓励探索。

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所提供的材料,讨论可以做些什么?

怎样玩?

当幼儿操作时发生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启发或援助,帮助鼓励幼儿获得成功。

(3)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让幼儿介绍自己探索操作时碰到的困难、作品制作方法的演示等,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坚持性及探索精神,并学会分享。

(五)形成陶艺特色的园本课程

幼儿的陶艺教育,我园在近几年中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不断积累,依据新《纲要》的指导精神、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在陶艺活动中开发幼儿潜能的研究”课题结题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陶艺区域活动课程《让陶艺走进区域》。

以年龄特点为的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单元,各单元的划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开发性的陶艺课程。

(六)陶艺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宣传、交流、请家长来园观摩陶艺区域活动、参与陶艺制作活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陶艺教育的认识,增强幼儿园与家庭对话与沟通。

使家长能协同幼儿园共同保护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给幼儿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与幼儿园合作。

我园与同创办陶艺特色的市三中、博爱路小学“手拉手”,建立了交流合作的关系,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我园还充分挖掘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于2002年6月、2003年11月、2005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三届陶艺节,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陶艺,参与陶艺活动的同时,提升了幼儿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并整合幼儿园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幼儿园陶艺教育的发展。

八、结论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以陶艺为特色的幼儿园新风貌。

我园以《纲要》为指导,从幼儿园实际出发,开发了幼儿园陶艺区域活动课程,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丰富多彩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活动内容和开放的区域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鼓励幼儿去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和表现、创造美,使幼儿富有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

以陶艺区域为主线,突出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与陶艺园本课程相融合,初步构建陶艺区域活动课程。

2、幼儿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潜能得以最大能量的开发。

通过自然观察法和调查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感到:

(1)幼儿对陶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幼儿对陶艺活动更有了自信。

(3)幼儿进行陶艺创作有了更加丰富的手段。

(4)幼儿的陶艺创作更有灵感。

(5)幼儿在陶艺活动中显得更为快乐。

(6)幼儿更加学会观察、合作。

3、教师的成长: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还是实验班的幼儿,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

(1)课题研究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