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089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单元测试】.doc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一.单选择题:

本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年龄组成B.性别C.出生率和死亡率D.种群密度

3.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B.捕食C.互利共生D.寄生

4.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6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

A.通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B.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

C.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D.初步分析,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7.预测一个国家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现有人口的数量B.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C.现有人口的年龄组成D.生态因素的变化趋势

8.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B.依次减少C.基本不变D.没有规律

9.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

则该种群数量为:

()

A.88只B.86只C.90只D.92只

10.下列实例中属于种内斗争的是()

A.培养液中生活着两种草履虫  B.人工密植的乔木树林长得细高,利于夺光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  D.鲈鱼的成鱼以鲤鱼的幼鱼为食

11.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是()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B.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D.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12.如下图所示,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老年组

生殖年龄组

幼年组

D

C

B

A

13.外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促进了种间互助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1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16.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宜采用的做法是()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必须要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C.对某种植物的调查常采用标记重捕法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17.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

18.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

19.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水分D.矿物质

20.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

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组成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21.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B.水葫芦与浮萍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D.螳螂与黄雀

22.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23.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种间斗争 D.种间互助

24.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

25、(4分)右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4分):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B表示

型,C表示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26、(4分)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27.(7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和_____,其中______(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_____。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只计算_________个体。

(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_。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

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_____。

28.(8分)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群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___为基础

(2)在研究池塘群落时,主要研究该群落内种群数量(即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内容。

(3)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_。

(4)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_有关。

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____________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b

a

时间

O

K

1、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为3000吨。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是为()

A、3000吨 B、1650吨 C、1500吨 D、不超过300吨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3.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150只B.小于100只C.200只D.大于300只

4.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

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数量增长率

t0

t1

t2

t3

时间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5.(6分)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

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如右图曲线所示,请回答:

(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型曲线。

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岛环境的。

(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发生短缺,各种人为因素使该岛的遭到破坏,加上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

(如人口被迫离岛)等。

(3)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以上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根据生态学原理,在该岛上合适的人口数量是。

6.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环境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表示种群在环境中的增长,阴影部分表示。

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的结果。

(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投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

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第四章1-5CBCAA6-10CCBAB11-15CDADB16-20DBDCD21-24ADBB25、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各年龄阶段数目大致相同27、

(1)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五点取样法

(2)大(3)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4)10m、约14株/m228.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

(2)丰富度各种群之间的关系、群落演潜情况、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范围和边界等(3)水平结构(4)对光的利用(光照强度)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答案:

1-4DCDB

5、

(1)“J”型允许的最大值(k值)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

内斗争(3)自动调节自身发展规律(4)n/2\

6.

(1)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2)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生存斗争(3)由于食物短缺等因素的限制,种群在达到环境负荷量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增加。

(4)原因:

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

措施:

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

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

(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