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练习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263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名著练习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练习题.doc

《名著练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练习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著练习题.doc

三国演义练习题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

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三顾茅庐 故事:

 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故事:

 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 煮酒论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  

六出:

 六出祁山 东和:

 东和孙吴 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获 北拒:

 北拒曹魏 排八阵:

摆设八阵图  

 

【知识点】

1、《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

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1)刘备:

忠厚善良、礼贤下士

(2)关羽:

忠肝义胆、一身正气(3)张飞:

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1)曹操:

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2)刘备:

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群英会中计”是谁中谁的计?

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1)设计者:

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

(2)中计者:

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4、七擒孟获是谁擒了猛获?

为什么要七擒?

是诸葛亮擒的孟获。

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5、“巧授连环计”涉及哪两个人物?

为什么要连环计?

人物:

曹操、庞统

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6、《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

斩了谁手下的六将?

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7、“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

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8、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9、《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孙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 诸葛亮

10、《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

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1、《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 “三英”指

(1)刘备

(2)关羽(3)张飞

12、《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谁,被赞誉的人是谁?

说此话者是徐庶。

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13“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

”这一肖像描写写的《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14、曹操说:

“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

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

赞成这观点:

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这仁

15、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

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    曹操  周瑜

1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17、“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

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倍如神。

”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曹操煮酒论英雄

18、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谁?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

人物:

关羽故事:

单刀赴会  大意失荆州

19、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

“既生瑜,何生亮。

20、《三国演义》中“白衣渡江”一段讲的是谁的故事?

吕蒙

21、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两厢情愿的意思。

该歇后语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演绎出来的。

22、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

(1)怒鞭督邮:

张飞

(2)跃马过檀溪:

刘备(3)巧授连环计:

庞统 (4)三气周瑜:

诸葛亮(5)割须弃袍:

曹操(6)木牛流马:

诸葛亮(7)辕门射戟:

吕布(8)智料华容道:

诸葛亮(9)舌战群儒:

诸葛亮(10)义释严颜:

张飞(11)智取瓦口隘:

张飞(12)挂印封金:

关羽

23、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

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刘备:

仁义、善良、能礼贤下士 

(2)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

忠义、为人光明、磊落

(3)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4)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张飞:

勇武鲁莽、耿直豪爽

(5)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

奸诈狡猾、残酷、多疑  

(6)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吕布:

没有主见、目光短浅、见利忘义

24、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

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候公不黍;

徐州降孟德,南群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

关羽

25、“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园睁。

一声好似轰雷吼,独退曹家百万兵。

”这首诗称赞的谁?

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人物:

张飞性格:

勇武鲁莽、耿直豪爽 

26“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

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说的是三英战吕布

27、“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

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

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翎飞箭到时。

豹子尾摇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写是哪件事?

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

事件:

辕门射戟人物:

吕布 刘备 纪灵

28、“‘豫州’当是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其中的“豫州”“卧龙”分别指谁?

本诗写的哪个情节?

豫州:

刘备卧龙:

诸葛亮三顾茅庐

30、“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

所报答的“主”指谁?

“义释”的是谁!

关羽    刘备    曹操

31·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1·曾经和关羽,张飞兄弟两人打的不分上下的第一武将为吕布。

 

32·黄巾贼程志远为关羽所杀?

  

33·赤壁之战中,谁献策诈降曹操。

黄盖 

34·曹操因人进献一吉祥物,劳师动众的搭建了一座巨台,其名为铜雀台。

40.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各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他们使用同一种兵器,出自同一宗室,他们是(   关羽 )、(  关圣   )。

4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联中提到的人物是(  诸葛亮     )

 43.“(    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    三国演义     》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44.“义释严颜”的人物是(  张飞      )“智取瓦口隘”的人物是( 张飞      )“拔箭啖晴”的人物是(   夏侯敦  )“火烧连营七百里”的人物是(      陆逊 )

4 5.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基础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

46.“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汉献帝元年初,长安有童谣说,“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乍一听难解其意。

“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是讲董卓的。

而无论是“千里草”还是“十日卜”都是自下而上解字,而不同于通常的自上而下解的,暗示董卓将自下摩上,以臣凌君。

“青青”指爆发,暗指董卓暴盛当权,却又迅速败亡,落个“不得生”的结局.

 47.从内容和形成俩个方面简要评析下面的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本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六出:

(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擒:

(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东和:

(东和孙权)北拒:

(北拒曹操)排八阵:

(摆设八卦阵)酬三顾:

(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

(攻取西蜀)定南蛮:

(平定南方叛乱)用火攻:

(指赤壁之战)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是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是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讲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伟业,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遗."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对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至于"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和"中军帐里,变金本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讲述的是他知天文地理,懂阴阳续命的本事.

48.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刘备:

仁义,懂得笼络人心,收刮一大批的能臣武将.

诸葛亮:

知天文地理,谋略无敌,聊敌先机,辅助刘备打下一片天地.

曹操:

奸雄!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就可以看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具战略眼光,乱世第一.多疑,造成赤壁之败,错过同意天下的机会.

草船借箭:

三国時期,孙刘联合抗曹。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找个机会除掉他。

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枝箭。

諸葛亮竟然一口答应,并保证在三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如果交不出,愿受軍法處处分。

然后,他准备了二十只船,停在江边,每只船上載有三十個士兵,船的两旁放滿一捆捆稻草,並用布盖着。

到了第三天的深夜,江上大霧弥漫。

諸葛亮率領船队向曹操的軍营驶去。

船队驶近曹營后一字排开,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听見战鼓雷鳴,便命人向敌军射箭。

等雾散后,他才命船队收兵,这时,船上的稻草已經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箭,一共有十多万枝呢!

三顾茅庐:

刘备寄住在刘表处,偏处一隅,难有发展。

听人说人称“卧龙”的诸葛亮极富才学。

便带领两位弟弟前去拜访。

可是,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他不顾两位弟弟的阻止,毅然三次前往,他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出山帮他成就一翻事业。

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诸葛亮扶助刘禅治理国家,当时,南方部落首领孟获作乱。

诸葛亮亲自率兵士南下,多次擒获孟获,但孟获都不服,为了彻底征服当地人心,诸葛亮不惧麻烦,又多次放了孟获,直至第七次,诸葛亮用奇谋破了藤甲兵,又抓获了孟获,这一次,孟获从心底里佩服诸葛亮的宽宏大量,保证不再造反,诸葛亮终于平定了南方的部落。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为共谋大事、积蓄力量,汉室宗后刘备与张飞、关羽在桃园盟誓结义,情义深厚,生死与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忠义的典型代表。

三顾茅庐:

刘备为图谋兴复汉室的大业,思贤若渴,经徐庶的推荐,知诸葛亮有匡世之才,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诸葛亮被其诚心所感动,为他分析天下形势,并决定出山辅助刘备,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为统一天下,又率八十万大军南下,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并使用“苦肉计”,神机妙算借东风,火烧曹连环战船,大胜曹军,曹操元气大伤,从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白帝城托孤:

刘备称帝后,倾力伐吴,在彝陵一战中,被吴军火烧连营七百里。

诸葛亮出川营救,刘备在白帝城含恨而终时,把辅佐后主刘禅的重任托付给诸葛亮,希望他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主要人物形象:

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

字云长。

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

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

曾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

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

后千里走单骑,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

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58岁。

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

张飞:

张飞,刘备义弟,五虎大将中第二位。

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

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

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

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

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

公元221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

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后人有诗叹道: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飞定中州。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

人物性格:

1.诸葛亮——运筹帷幄,济世爱民,谦虚谨慎,仁爱宽厚,知人善任,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

2.刘备——仁义宽厚,任人唯贤,知人善待。

3.张飞——勇猛善战,豪爽义气,有勇无谋。

4.关羽——勇猛威武,讲信义重义气,恩怨分明。

《三国演义》复习资料

(一)

1、主要人物简介:

人物

相关简介

刘备

玄德

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东汉远支皇族,幼贫,贩鞋制席为业,后起兵,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后曾投多人而不得志,自得诸葛亮后,采用联吴抗曹战略,大败曹操于赤壁。

既而夺取荆州、汉中等地。

终成三足鼎立之势。

称帝于成都。

诸葛亮

孔明

蜀军师,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

更被水镜先生说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为开辟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他决胜千里之外,其《出师表》为后人所传诵。

曹操

孟德

终生以“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为信条,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政治家,更于其二子共称为“三曹”。

“挟天子以令诸侯”、北霸中原,三国鼎立的最强盛的霸主。

孙权

仲谋

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与刘备联合,打败曹操与赤壁。

后又打败刘备,称帝于武昌,曾采用设农官、屯田等进步政策,但赋役重、刑罚残酷,民怨大。

关羽

云长

蜀将,汉寿亭侯,刘备结拜二弟,曾过五关斩六将,在被俘时说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壮烈语句,西蜀五虎上将之首。

败走麦城被杀。

张飞

翼德

蜀国骠骑大将军,五虎上将之一,刘备结拜三弟,曾智取瓦口关,长坂桥上大叫一声吓退曹军四十万,其凶猛无比,被后世称为“猛张飞”。

赵云

子龙

蜀将,五虎上将之一,在长坂坡上单骑救主,曹操见之更是欲将其招服。

其智勇双全,无人能比。

黄忠

汉升

蜀将,五虎上将之一,八十多岁尚能拉开百斤之弓智取定军山,刘备深用之。

马超

孟起

蜀将,五虎上将之一,马腾之子,曾率兵夺下长安城,使曹操深为苦恼。

与张飞大战千余合而不份胜负。

吕布

奉先

三国时第一猛将,初从并州刺使丁原;后杀原从董卓;又因貂禅杀卓。

后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后被曹操擒杀。

周瑜

公瑾

三国时吴国名将,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曾率大军大破曹兵于赤壁。

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2、著名战役

火烧新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官渡之战  对战方:

袁绍--曹操兵力对比:

袁绍十倍于曹操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

赤壁之战  对战方:

曹操--孙权兵力对比:

曹操十余倍于孙权结果:

孙权胜利!

周瑜

夷陵之战  对战方:

刘备--孙权兵力对比:

刘备十余倍于孙权结果:

孙权胜利!

陆逊

新野之战: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兵10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昌试图依靠军力优势,打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双方各有胜负,于官渡对峙。

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让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军大败,部下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夷陵之战:

孙权攻杀蜀将关羽于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占领荆州。

刘备为了给关于报仇,亲自挥师东进,连连告捷。

陆逊总督东吴军马,以静制动,等待破蜀良机。

由于天热难耐,刘备让蜀兵避暑林中,犯了兵家大忌。

陆逊见时机已到,调动各路军马一起行动,火烧蜀军边营,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3、重要人物

刘备

忠:

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绝不称帝。

仁:

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

义:

两个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甚至为此而毁国亡身。

厚:

多次寄人篱下有机夺取而不取。

勇:

三英战吕布中体现了他勇武的一面。

重视人才:

“猥自枉屈”,三顾茅庐;赵云单骑救主后,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当然,刘备过于注重一些小德,忽视大德,不但有时给人以“伪”的感觉,而且过于强调兄弟情义不顾国家大义,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让恢复汉室化为泡影。

曹操

胆略:

曹操献刀——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欺主弄权,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

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

—日,曹操藏宝刀来到相府,他走到小阁,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曹操的动作,转身急忙“”你要干什么?

”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

曹操急中生智说:

’’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

”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宝刀。

董卓引曹操山阁看马,曹操谢道:

“愿借马—试。

”然后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逃得无影无踪了。

才智:

望梅止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

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

“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

”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

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奸诈:

梦中杀人——曹操生怕遭人暗算,扬言他有特异功能,谁若在他熟睡时靠近其卧榻,他虽在梦中也能觉察到。

他还对侍臣和姬妾们说:

“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我便杀人,而且我自己也不知道。

”一日,曹操佯装熟睡,故意没盖被子,一个近侍忘了曹操“梦中杀人”的话,好心去给他盖上了被子,结果此人好心未得好报,被一跃而起的曹操一剑砍死了。

从此,在曹操睡觉的时候,左右谁也不敢靠近其卧榻。

冤杀粮官——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曹操曰:

“兵多粮少,当如之何?

”操曰:

“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垕曰:

“兵士倘怨,如何?

”操曰:

“吾自有策。

”垕依命,以小斛分散。

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

操密诏王垕入曰:

“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

”垕曰:

“丞相欲用何物?

”操曰:

“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垕大惊曰:

“某实无罪!

”操曰:

“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

“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于是众怨始解。

多疑:

杀吕伯奢——曹操刺杀董卓未果,逃走,在途中投奔故人吕伯奢,吕杀猪待客,曹操反以为吕将加害自己,杀了吕伯奢的全家。

自此,“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成了他的至理名言。

杀害华佗——曹操得了头痛顽症,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

华佗认为曹操头痛的病根在脑袋中,需要先饮“麻沸散”进行麻醉后,才能开颅做手术,曹操认为华佗想杀害借机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狱中。

虚伪:

割发代首——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

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

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

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认为:

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

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

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

“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别人犯罪就割掉头颅,到他自己犯罪时就是一把头发了事了。

狠毒:

徐州屠城——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鸡犬不留”。

诸葛亮

雄辩口才:

舌战群儒——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强大。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正好诸葛亮也正建议刘备联吴抗曹。

在东吴朝廷,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超人胆识: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

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

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

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司马懿被诸葛亮吓退的原因主要有:

(1)诸葛亮的弄险仅此一次,超出司马懿的预料。

(2)诸葛亮超强的心理控制能力,使空城计出演得滴水不漏。

足智多谋:

草船借箭——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

诸葛亮说只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

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

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

只见江上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

五更时分,船只接近曹营。

诸葛亮让军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周瑜来偷袭。

无奈江上雾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调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

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满了箭,天已放亮,诸葛亮下令收船。

军士们高喊着:

“谢谢曹丞相的箭。

”高高兴兴地往回去了。

回营后,把箭取下,十万有余。

忠心事主:

白帝托孤——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

从此刘备一病不起。

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

“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还是尽力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矢志不渝:

遗恨五丈原——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

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

魏将司马懿深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