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6278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

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

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三、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4C+[C/4]+5y+[y/4]+[3*(M+1)/5]+d-3

Z=8C+[C/4]+5y+[y/4]+[3*(M+1)/5]+d+7+i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

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

奇数月i=0,偶数月i=6。

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的数表示取整。

例如:

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将数值代入计算公式。

G=4*20+[20/4]+5*06+[06/4]+[3*(4+1)/5]+1-3=197

除以10余数为7,天干的第7位是'

庚’。

Z=8*20+[20/4]+5*06+[06/4]+[3*(4+1)/5]+1+7+6=213

除以12余数为9,地支的第9位是'

申’。

答案是:

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是庚申日。

四、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

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

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

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

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

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

中国旧历农历纪年中,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

一般年份为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

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

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

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公历1982年至2042年与农历闰年闰月对照表

公历所在月份闰月(初一日)干支年

1982年5月23日闰四月小壬戊年

1984年11月23日闰十月大甲子年

1987年7月26日闰六月大丁卯年

1990年6月23日闰五月大庚午年

1993年4月22日闰三月大癸酉年

1995年9月25日闰八月大乙亥年

1998年6月24日闰五月小戊寅年

2001年5月23日闰四月大辛巳年

2004年3月21日闰二月大甲申年

2006年8月24日闰七月大丙戊年

2009年6月23日闰五月大己丑年

2012年5月21日闰四月小壬辰年

2014年10月24日闰九月小甲午年

2017年7月23日闰六月大丁酉年

2020年5月23日闰四月小庚子年

2023年3月22日闰二月大癸卯年

2025年7月25日闰六月大己巳年

2028年6月23日闰五月大戊申年

2031年4月22日闰三月大辛亥年

2033年8月25日闰七月大癸丑年

2036年7月23日闰六月小丙辰年

2039年6月22日闰五月大己未年

2042年3月22日闰二月大壬戊年

2004年是公历“闰年”,2月为29天,比平年2月28天多一天。

古代埃及人及我国春秋时代的历法家都测算出一年为365天。

实际上,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即阳历的一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这样,4年时间就要多出23时15分4秒,接近一天(24小时)的时间,于是,历法家便规定每四年置一个“闰年”,即在这一年的2月增加一天,这一天也称“闰日”,后来又规定每400年置97个闰年。

2004年是农历甲申年,也是闰年,农历称“闰月”,即一年中多出一个月,为13个月。

我国古代历法中有太阴(月亮)历,是以月圆的周期为一个月,单数月为大月30天,双数月为小月29天,一年为354天,这就比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3年就少了33天多,于是历法家规定逢3年置一个“闰月”。

为精确起见,又规定在19年中置7个“闰月”年

(一)推算年、月、日、时干支,可以用笔算、心算,也可单以手掌推算。

要能达到单用手掌推算年、月、日、时干支,首先要熟悉干支在手掌上的定位。

地支属阴,阴主静,又因十二地支与十二月和十二时辰都有固定的搭配,所以十二地支在手掌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我们把十二地支分别定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尖和横纹上,并将其熟记。

天干属阳,阳主动,所以天干在手掌上无固定位置,而是根据干支的配合把它们放在手掌地支图上运转。

用左拇指尖在上述地支定位上顺次点数,便可求得所需的干支。

天干在手掌地支图上可以顺时针方向运转,也可以逆时针方向运转,均据实际需要而定,如:

已知1983年的干支是癸亥,要求该年以后各年的年干支。

方法是:

把癸定于“亥”位上,地支在手掌上的位置固定不变,天干在手掌地支图上按顺时针方向运转,便可知道1984年的干支是甲子、1985年是乙丑、1986年是丙寅……。

(二)六十甲子掌上推算法

以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组成六十个不同的名词叫做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组合方法就是以十干与十二支相配,天干从甲开始,地支从子开始,阳干与阳支配,阴干与阴支配,按着干支各自次序顺序相加,天干有十,须相加六次得六十,地支有十二,须相加五次得六十,相加的结果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个名词,组合成六十甲子表(见表6)。

 

干支是用作纪述年、月、日、时的符号,所以干支各自的次序也就等于代数123456789101112的次序。

代数的单数为奇属阳,代数的双数为偶属阴,干支分属阴阳同样照此类推,即天干的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干支组合六十甲子是计算年、月、日、时干支的基础,如《素问·

六微旨大论》所说: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名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临床上要预测疾病,离不开干支甲子;

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就是根据阳日阳时开阳经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经阴穴的规律,故须知干支所属阴阳及六十甲子才能推算。

图4六十甲子掌上

图缺

六十甲子掌上推算方法如图4所示:

把甲定于左手掌的子位上,天干按顺时针方向在手掌地支图上运转,即得:

甲子

(1)、乙丑

(2)、丙寅(3)、丁卯(4)……辛酉(58)、壬戌(59)、癸亥(60)等六十对干支组合,即六十甲子。

从图4可以看出:

代数为1、11、21、31、41、51的,其天干都是甲,亦即代数的个位数是1的,其天干都是甲;

天干不变,地支从子位开始,退两位为11(甲戌),退四位为21(甲申),退六位为31(甲午),退八位为41(甲辰),退十位为51(甲寅)。

代数为2、12、22、32、42、52的,其天干都是乙,即代数的个位数是2的,其天干都是乙,地支从丑位开始,退两位为12(乙亥),退四位为22(乙酉),退六位为32(乙未),退八位为42(乙巳),退十位为52(乙卯)。

由此可见:

干支代数的个位数即为天干及地支各自的代数,如代数31中的1为天干甲及地支子的代数;

地支所退位数等于干支代数中十位数数字的倍数(即十位数的数字剩2)。

如干支代数为31,该代数中的十位数是3,3×

2=6,地支退六位,该代数中个位数为1,1为天干甲及地支子的代数,即地支从子位开始按逆时针方向退六位,即得代数为31的干支——甲午。

又如:

代数为51,该代数中十位数是5,5×

2=10;

个位数是1,1为甲与子的代数。

天干甲不变,地支从子位开始退10位,即得代数51的干支——甲寅(见图4)。

地支在手掌地支图上按顺时针方向运转为进,反之为退。

已知干支代数为35,欲求此代数的干支。

先把甲定于子位上(甲子的代数为1),从子位开始(包括子),按顺时针方向在手掌地支图上顺次点数至5,5为戊辰的代数;

然后根据代数十位数数字的倍数找地支,3×

2=6,天干戊不变,地支从辰位开始退六位,即得代数为35的干支——戊戌(见图4)。

(三)年干支推算法

年干支的推算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按六十甲子的次序在手掌地支图上顺推。

已知1983年为癸亥年,把癸定于亥位上,以左拇指尖(按顺时针方向)顺次点数,便可知1984年为甲子年,1985年为乙丑年……(见图3)。

另一种方法是用公式推算,方法是:

用所求的公元年数减3,把所得的差除以60(60为干支周转数)得商和余数,余数就是所求年干支的代数,若余数为零,可将余数看成是60(癸亥),附公式于下:

(所求公元年数-3)÷

60=商……余数。

用上述公式求得的余数即为所求年干支的代数,用此代数查六十甲子表即得所求的年干支,或者用掌上法推算更为方便(见图4)。

求1980年的干支,按公式:

(1980-3)÷

60=32……余数为57。

“7”是庚和午的代数,5×

2=10地支退十位。

从庚午开始,天干不变,地支后退十位是申,所以1980年的年干支便是庚申(见图5)。

用上述方法可以快速求出公元3年后任何一年的年干支。

(四)月干支推算法

甲己起丙寅,是说每逢甲年、己年,它的一月月干支都是丙寅,用掌上法推算,把丙定于寅位上,顺推下去,二月便是丁卯,三月便是戊辰,十二月便是丁丑(见图7)。

余皆类推。

为什么称此歌诀为“五虎建元”呢?

因为寅象属虎,五虎即是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寅等五寅,五虎都代表一月,所以称为“五虎建元”,为了便于理解此歌诀,列表如下:

甲年、己年——一月为丙寅

乙年、庚年——一月为戊寅

图7甲年和己年月干支图(“甲己起丙寅”)

丙年、辛年——一月为庚寅

丁年、壬年——一月为壬寅

戊年、癸年——一月为甲寅

已知1984年为甲子年,求该年各月的月干支,该年的年干是甲,根据歌诀:

甲己起丙寅,所以该年一月是丙寅,把丙定于寅位上,顺数下去便是:

二月丁卯,三月戊辰,四月己巳,五月庚午,六月辛未,七月壬申,八月癸酉,九月甲戌,十月乙亥,十一月丙子,十二月丁丑(见图7及表7)。

(五)年元旦干支推算法

年元旦干支是指年元旦日干支,即每年一月一日的干支,实际上它是某一日的日干支。

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日、时干支来推算开穴的,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日、时干支的推算。

但是,要知道日、时干支,又必须先知道年元旦干支和月元干支。

年元旦干支的求法是:

以本年元旦干支为基础,求下一年的元旦干支,本年若为平年,则本年元旦干支加五,即得下一年的元旦干支;

本年若为闰年,则本年元旦干支加六,即得下一年的年元旦干支。

列公式如下:

本年(平年)元旦干支+5=下一年元旦干支

本年(闰年)元旦干支+6=下一年元旦干支

何谓“加五”、“加六”?

加五、加六是指天干、地支都进五位或六位。

已知1983年为平年,其元旦干支为己丑(见表8),则1984年元旦干支为:

己丑+5=甲午。

掌上推算方法是:

把己定在丑位上,干支进五位即为甲午。

已知1984年为闰年,其元旦干支为甲午,求1985年元旦干支,按上述公式:

甲午+6=庚子。

为什么平年加五、闰年加六呢?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平年为365天,余下的5小时48分46秒,积四年得23小时15分零4秒,约为一天,所以每隔四年立一闰,闰年二月比平年二月多一天,即29天,即闰年为366天。

平年365天,365÷

60(干支周转数)=6……余5,所以平年元旦到次年元旦干支相差5天。

闰年366天,366÷

60(干支周转数)=6……余6,所以闰年元旦到次年元旦干支相差6天。

这就是平年加五闰年加六的缘故。

但是,怎么知道其为平年或闰年呢?

下面介绍两种识别平年和闰年的简单方法:

(1)用四去除公元年数,凡能除尽者为闰年、除不尽者为平年。

公元1983年(癸亥年),1983÷

4=495……余3,即1983年不能被4除尽,所以1983年为平年。

1984年能被4除尽,所以该年为闰年。

但是,在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

由于4年加1天又多了44分56秒(24小时-23小时15分4秒=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1天(23小时57分52秒),也就是说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为了把这3天抵消掉,所以必须每百年停闰,每400年又不停闰。

历法规定:

公元数(非公元世纪整数)能被4除尽的,就是闰年;

凡公元世纪的整数,能被400除尽的,才算闰年。

如公元400年、800年、1200年、1600年、2000年等都是闰年;

如公元1000年、15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等虽能被4除尽,但不能被400除尽,所以不是闰年。

(2)凡年支是申、子、辰的,该年就是闰年。

如1984年(甲子年),其年支是子,所以该年是闰年。

但需注意,如遇公元世纪的整数,不能被四百除尽的,其年支虽为申、子、辰,亦不是闰年,道理同上。

(六)月元干支推算法

月元干支是指每月第一日的干支。

知道了每月第一日的干支,以后各日的干支就可顺推而知。

推算月元干支,以当年的年元旦干支为基础,根据月元歌诀推算。

月元歌诀:

“二六加一七,三月双减一,四月加零六,五上零零加,七月双加一,八加二八齐,九月双加三,十一双加四,十月加三九,十二加四十。

闰从三月起,每月多加一。

”(注:

每年的年元旦干支亦即是当年一月的月元干支。

每句歌诀前面的数字是指月数,加或减后的数字是指干支加减数。

如“二六加一七”中的二六是指二月和六月,加一七是指天干加一,地支加七,亦即是天干进一位,地支进七位。

“闰从三月起,每月多加一”意为每逢闰年,三月至十二月间的任一月,其月元干支在上述加减数的基础上多加一(见表10)。

已知1984年元旦干支为甲午,求1984年2月1日的干支,根据歌诀:

“二六加一七”,天干从甲进1位为乙,地支从午进7位为丑,所以1984年2月1日的干支为乙丑。

又如,求1984年6月1日的干支,因该年为闰年,根据歌诀:

“二六加一七,闰从三月起,每月多加一,”天干由甲进两位为丙,地支由午进八位为寅,所以1984年6月1日的干支为丙寅(见表12)。

其余类推。

(七)日干支推算法

日干支的推算比较简单,只要知道了月元干支,日干支便可顺序推算而得。

知道了1984年2月月元干支为乙丑,把乙定在掌中的丑位上,以左拇指顺次点数下去,很快就可知道2月2日的干支是丙寅、3日是丁卯、4日是戊辰……29日是癸巳。

但为了使推算更快捷,日期数在11到20之间的,可用捷腾法先求出11日的干支;

日期数在21到30之间的,可先求出21日的干支,然后再求其它各日的干支。

以当月月元干支为基础,天干不变,地支倒退两位为11日的干支;

地支倒退四位为21日的干支,如遇有31日者,同样,天干不变,地支倒退六位即为31日的干支。

已知1984年2月月元干支是乙丑,按上法,把乙定在丑位上,天干不变,地支由丑退两位为亥,即该月11日的干支是乙亥;

地支由丑退四位为酉,即该月21日的干支是乙酉.

(八)时干支推算法

推算时干支,首先要知道日干支,才能在日上起时。

地支有十二数,一日有十二时辰,一个地支配一个时辰。

每日都始于夜半的子时,因此,推算时要先算出子时所配的天干,然后顺推下去,就可知道一天的时辰干支。

要知道每日子时所配的天干,根据“日上起时歌”而得。

日上起时歌:

“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丙辛起戊子,丁壬起庚子,戊癸起壬子,周而又复始。

从上述歌诀可知,甲日和己日的子时都是甲子时,顺推下去就是乙丑时、丙寅时、丁卯时……甲戌时、乙亥时;

乙日和庚日的子时都是丙子时,顺推下去就是丁丑时、戊寅时、己卯时……丙戌时,丁亥时。

余皆类推(见表13)。

如1984年2月21日上午8时,根据上述知识知道该日干支为乙酉(见“日干支推算法”),上午8时为辰时,但该日辰时所配的天干是什么呢?

根据日上起时歌:

“甲己起甲子,乙庚起丙子。

”即乙日和庚日都始于丙子时,把丙定在子位上,天干在手掌地支图上按顺时针运转至辰,则辰时所配天干为庚.所以1984年2月21日上午8时为庚辰时。

时干支推算表

附:

地方时测算法

子午流注针法及其它时间医学疗法所用的时间都是地方时。

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的每个地点都有自己的子午线,太阳经过当地子午线的时刻就是正午。

各个地点根据太阳和本地子午线所定出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我国面积广大,疆域辽阔,东西横跨经度64°

(东经71°

~东经135°

),从东五区到东九区,分布在五个时区内,东西时间相差达5小时。

为了便于东西间的联系,现在全国都一律采用东八区(也就是东经120°

)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又叫“北京时间”,实际上它并不是北京地区的时间,因为北京地区位于东经116°

“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的时刻,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居、邮电、通讯、交通等都是必要的。

但作为时间医学所用的时刻,只能用地方时,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地球上各点与太阳、月球及其它星体的相对位置是不同的;

不同的时间、地点,自然界对人体及其它生物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古代,人们就发明了日晷仪,用以测定地方时,现在北京故宫里还摆放着这种日晷仪,供人们参观。

日晷仪又叫太阳钟,它是由上盘和下盘两个部分构成的,如图12所示,在上盘中间直立一根金属棒,周围的一侧标上时间刻度。

使上盘和水平放置的下盘倾斜相连,倾角是活动的,根据测定时所在地的纬度不同而调节其倾角,上盘与下盘之间的倾角等于“90°

—φ”(φ为当地纬度)。

这样就可使金属棒与地轴平行,上盘与赤道平行。

这样安装好了之后,从盘面上金属棒的影子就可以看出当地的时间了。

人类在使用钟表以前,主要是用这种方法计时的。

图12日晷仪

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钟表计时,根据经度来求出地方时就显得比较方便了。

在1884年,世界各国根据协议,把整个地球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区跨经度15°

,时间相差1小时,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定为0度经线,作为0度中央经线,从西经7.5度至东经7.5度为中时区,向东划分十二个时区,向西划分十二个时区。

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

利用经度求地方时,首先须找出两地经度之差;

再根据经度和时间的关系,算出两地的时间差;

然后根据“东早西晚”的时间演变原则,所求地点如在东边就加上时间差,反之,就减去时间差。

这样,就可以算出所求地区的地方时了。

求地方时的公式如下:

①|(某地经度)-(另一地经度)|×

4=两地时差(分)

②(东区某地经度+西区某地经度)÷

15=两地时差(小时)

注:

公式①用于计算同一方向的两地时差,即用于计算同在东区或西区的两地时差。

公式②用于计算不同方向的东、西两地时差(如东方的北京与西方的纽约)。

以“北京时间”为准,求哈尔滨、成都、南宁等地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所处时区的经度为东经120°

,哈尔滨位于东经126°

,成都位于东经116°

,南宁位于东经108°

,根据上述公式,得:

哈尔滨:

|120-126|×

4=|-6|×

4=24(分)。

成都:

|120-116|×

4=16(分)。

南宁:

|120-108|×

4=48(分)。

哈尔滨所处经度为东经126°

,位于“北京时”时区东经120°

以东,根据“东早西晚”的时间演变原则,哈尔滨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早24分钟,即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的时候,哈尔滨已是中午12点24分了。

成都位于东经116°

,它们都位于“北京时间”时区东经120°

以西,所以成都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南宁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48分,即当“北京时间”为正午12点正的时候,成都还是上午11点44分(还差16分才到正午12点);

南宁还是上午11点12分(还差48分才到正午12点)。

换句话说,当南宁地方时为正午12点正时,“北京时间”已是中午12点48分了。

广西的西林县位于东经约105°

,天峨县位于东经107°

,百色、龙州位于东经106.5°

,南宁、河池位于东经108°

,桂林、玉林位于东经110°

,昭平、全州位于东经111°

,梧州位于东经111.5°

其余地区的经度都可以从地图上查到。

六十甲子快速记忆法

六十甲子分别为: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每十个为一组,共分六组,初学者看到这么多,进行死记硬背,基本上会本关未过,已对学好周易失去信心。

其实学周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