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507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根据大纲).doc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复习要点: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的结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这个侧链基团用R表示。

结构通式如下:

NH2—CH—COOH

R

2.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

脱水缩合。

即: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NH-CO-.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由此类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做肽链。

肽链能盘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每种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蛋白质的功能:

a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

如头发,肌肉,羽毛。

B催化功能,如酶c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d信息传递功能,如胰岛素e免疫功能,如抗体。

3.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

核酸分为两类:

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分布: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糖类的种类:

单糖,二糖和多糖。

单糖:

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二糖:

水解后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常见的有麦芽糖,蔗糖和乳糖。

多糖:

水解后产生多个单糖的糖,常见的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糖类的作用: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5.脂质的种类:

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的作用:

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起到保温的作用,如鲸鱼,海豹的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如企鹅。

磷脂的作用:

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类物质包括:

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中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的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6.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例如:

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7.水有两种存在形式:

结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的作用:

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细胞内的许多生物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总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无机盐的作用:

构成细胞中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如血红蛋白中有铁元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缺钙会抽搐,缺碘,大脖子病;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1.2细胞的结构

1.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a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b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他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

C魏尔肖补充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学说的内容: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如细菌的结构有:

鞭毛,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绝大多数的细菌是异养生物。

蓝藻的结构有: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拟核,此外还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

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分子。

不同点:

原核细胞内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而有拟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

3.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是流动的。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也是可以运动的。

(见书本68页图4-6)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细胞膜具体选择透过性:

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利用这个特点,可以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

生物膜系统:

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功能:

a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

C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4.线粒体:

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具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少量DNA,RNA;叶绿体:

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具有双层膜,有基粒(类囊体垛叠成),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少量DNA,RNA。

核糖体: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内质网:

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

溶酶体:

是“消化车间”。

细胞器之间是协调配合的:

例如: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线粒体供能。

(见书本45,46页的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图)

5.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核仁和核孔。

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3细胞的代谢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水,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的方式。

小肠吸收葡萄糖,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的特点:

不需要消耗能量,是顺浓度梯度进行,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

主动运输的特点:

既需要消耗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进行,也需要载体。

(见书本71页图4-7和72页图4-8)

2.细胞代谢的概念: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3.酶:

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所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和PH.酶的作用:

催化作用,同无极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4.ATP:

中文名:

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

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是高能磷酸键。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

ATP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水解,所以脱离下来,形成游离的磷酸,同时释放大量能量,ATP就转化成ADP。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结合,重新形成ATP.特点:

这种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的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中。

(见书本89页图5-6)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也就是说,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因此,可以形象的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

5.细胞呼吸: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有氧呼吸过程: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一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上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无氧呼吸过程:

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一阶段:

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

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见书本93页)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相同点:

都有丙酮酸这一中间产物;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都释放能量。

不同点:

a进行场所不同:

有氧呼吸先在细胞质基质,后在线粒体。

无氧呼吸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有氧呼吸需要氧气,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c分解产物不同,有氧呼吸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是酒精,二氧化碳或乳酸。

D释放能量不同:

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花盆里的土壤要及时松土透气;稻田要定期排水;包扎伤口要用透气的纱布;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种子储存时要干燥,低温;水果保鲜,温度零度以上低温。

6.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1779年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在阳光照射下才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845年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

他把绿叶先放在暗处几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得营养物质。

然后,一半叶片曝光,另一半遮光。

用碘蒸汽处理这片叶,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不变色。

这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1941年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卡尔文证明了二氧化碳中得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得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见书本101页到102页)

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

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作用: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光合作用的过程:

a光反应阶段:

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第一步:

水在光下发生分解,生成氧气和【H】;第二步:

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DP与磷酸基团发生反应生成ATP.B.暗反应阶段:

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第一步:

二氧化碳的固定:

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两分子C3。

第二步:

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最终形成糖类。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矿质元素(N,P,Mg)等。

(见书本103页图5-15)

1.4细胞的增殖

1.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的意义:

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

过程:

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A前期:

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B中期:

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C后期:

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这样,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级。

D末期:

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细丝,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

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见书本113页图6-3)

有丝分裂的意义:

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直接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1.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如果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就不可能正常发育;使多细胞生物体中得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细胞的全能性: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体细胞内含有本生物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

3.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减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细胞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做细胞凋亡。

实验部分:

1.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三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四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

2.显微镜的使用:

先在低倍镜下观察,调节粗准焦螺旋,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此时,调节细准焦螺旋。

3.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作用:

有助于研磨的充分;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作用:

溶解色素。

结果:

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

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也就是:

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步骤: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进行。

解离时候已经杀死植物细胞,所以看不到动态的过程。

观察时找到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

在视野中看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复习要点:

2.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

实验方法:

假说—演绎法.处理方法: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全是高茎的.用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而且比例接近于3: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如纯种高茎豌豆:

DD,纯种矮茎豌豆,dd.子一代就是Dd.c.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和是随机的。

验证方法:

测交法。

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是1:

1.分离定律内容: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见书本第5页图1-5和第7页图1-6.)

3.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都是黄色圆粒,子一代自交,子二代有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比例接近于9:

3:

3:

1.(见书本第10页图1-8)

验证方法:

测交法。

让子一代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进行杂交,结果后代是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比例接近于1:

1:

1:

1.(见书本第10页图1-9).自由组合定律内容: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有关概念: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纯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

杂合子: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

等位基因: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

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5.伴性遗传: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遗传特点: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一定是色盲。

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遗传特点: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2遗传的细胞基础

1.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

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特征:

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四分体中得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减数第二次分裂特征:

染色体不在复制。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的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

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详见课本23页“模型建构”。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减一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都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不久,初级精母细胞中得同源染色体进行两两配对,称为联会。

随后,各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附着在纺锤丝上。

不久,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样,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了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

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精细胞,再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见书本第17页图2-2)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与精子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卵原细胞增大,染色体进行复制,成为初级卵母细胞,然后,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一和减二,形成卵细胞。

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

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大的叫次级卵母细胞,小的叫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进行减二分裂,形成一个大的卵细胞和一个小的极体,在减一中形成的极体也分裂成为两个极体。

这样,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就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三个极体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见书本第20页图2-5)

4.受精作用:

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在进入。

不久后,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这样,受精卵中得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得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2.3遗传的分子基础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摩尔根的实验:

亲本:

红眼雌果蝇(XWXW),白眼雄果蝇(XwY),子一代:

无论雌雄全是红眼:

红眼雌:

XWXW,红眼雄:

XWY.子一代中雌雄交配:

子二代:

红眼雌:

XWXW,XWXw红眼雄:

XWY,白眼雄:

XwY.(见书本第29页图2-10)

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R型菌无毒,S型菌有毒。

格里菲斯的实验:

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从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书本43页图3-2)艾弗里的实验:

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

只有加入DNA,R型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

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见书本44页图3-3)。

实验证明:

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证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见书本第45页图3-6).

4.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某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HIV病毒,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5.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主要特点:

两条链,反向平行,脱氧核糖和磷酸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见书本第49页图3-11).DNA分子中得遗传信息蕴藏在4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中。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特点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DNA分子的复制:

概念:

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过程:

开始时,DNA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双链解开,然后,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后,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条件:

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7.遗传信息的转录:

概念:

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过程:

第一步:

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解开,碱基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的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碱基互补时,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双链恢复。

(见课本63页图4-4)

8.遗传信息的翻译:

概念:

游离在细胞质中得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过程:

详见课本第66页图4-6.

9.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一: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

豌豆的皱粒,人的白化病。

二: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

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10.中心法则的内容: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遗传信息也可以从RNA流向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RNA的逆转录过程。

2.4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

概念:

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例如: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意义:

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基因突变:

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原因:

外部因素:

物理因素:

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

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生物因素:

某些病毒;内部因素:

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特点:

普遍性,低频性,不定向性,随机性,多害少利性。

意义:

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诱变育种:

原理:

基因突变。

应用:

“黑农五号”大豆,高产青霉菌株等。

3.染色体结构变异:

有四种:

a缺失,如果蝇的缺刻翅;b重复,如果蝇的棒状眼c易位,如夜来香和d倒位。

4.染色体组:

细胞中得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单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