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3667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Word下载.docx

(4)加强苗期管理:

适当早间苗、勤中耕,降低土壤湿度,提高上温,培育壮苗。

2.药剂拌种精选种子,用种子重量0.5~0.8%的50%多菌灵,或种子重量0.6%的50%甲基托布津,或种子重量1%的40%五氯硝基苯,或种子重量0.5%的50%退菌特拌种。

也可用种子重量0.5%的五氯硝基苯十福美双(或炭疽福美)拌种。

[图1] 

棉立枯病苗期症状

[图2] 

棉立枯病病茎(白色部分为病菌的气生菌丝

[图3] 

棉花茎基缢缩状

[图4] 

棉立枯病病菌1.菌丝体2.担子及担孢子

棉炭疽病

全国各棉区均有分布,由普通炭疽菌(CollectotrichumgossypiiSouthw)引起。

棉花整个生长期都能发病,又以苗期和铃期受害严重。

棉苗受害轻的影响生长,严重的成片死苗,棉铃受害引起烂铃。

病原菌有两种,即普通炭疽菌和印度炭疽菌,我国棉花上以普通炭疽菌较常见,只为害棉花一种植物。

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

子叶上病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抱子。

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性物。

铃上病斑初为暗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并凹陷,中部变为灰褐色,上面也有橘红色粘性物质。

病铃腐烂可形成僵瓣。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种子上或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棉籽发病后侵入幼苗,以后在病株上产生大量分生抱子,病菌随风雨或昆虫等传播,形成再次侵染。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

若苗期低温多雨、铃期高温多雨,炭疽病就容易流行。

整地质量差、播种过早或过深、栽培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差或连作多年等,都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

1.农业措施合理轮作,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2.温汤浸种用3份开水加1份凉水,按水量与棉籽重量比为2.5:

1的比例放人棉种,水温保持在55~60℃浸泡0.5小时,捞出后晾干即可播种。

该法只能杀死种子上的病菌,防治炭疽病、红腐病效果较好,防治立枯病等土传病害还要用药剂拌种,参照立枯病防治。

3.药剂防治苗期发病可用20%稻脚青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均匀喷雾;

若将喷雾器喷头中的旋水片取出,对准根茎部喷浇,效果也很好。

蕾铃期发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70%代森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棉炭疽病苗期症状

棉炭疽病病铃

棉炭疽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棉炭疽病病叶

棉红腐病

棉红腐病也叫烂根病,全国各棉区都有发生。

黄河流域棉区苗期红腐病发病率一般在20~50%,最高可达80%以上;

北方棉区苗期发病重,南方棉区铃期发病重。

该病由镰刀菌属的若干个种引起,以串珠镰刀菌(FusarinummoniliformeSheldon)为主,其次为半裸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等。

除侵染棉花外还侵染小麦、玉米、黄瓜和马钧薯等。

幼芽生病后变成红褐色,可烂在土中。

出土的幼苗根部生病后,根尖先由黄变褐色腐烂,以后蔓延到全根,还可发展到幼茎地面部分,重病苗枯死。

病斑不凹陷,土面以下受害的嫩茎和幼根变粗是该病的重要特征。

子叶发病后,多在边缘生灰红色病斑,病斑常破裂,潮湿时产生红粉,即病菌抱子。

铃上病斑形状不规则,外有红粉,再后常粘在一起成为粉红色块状物,重病铃不开裂成为僵瓣。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土壤中的烂铃及枯枝枯叶等病残体上越冬,引起侵染。

低温潮湿、雨日多、日照少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秋季多雨时,病菌借风雨、昆虫等传播到铃上引起烂铃。

病菌在铃上为弱寄生,需借其他病害和虫害伤口引起侵染。

盐碱地、低洼地、连作棉田以及播种过早的棉田发病较重。

1.苗期防治参照炭疽病的防治。

2.铃期防治可用50%福美双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均匀喷雾。

棉红腐病病苗

棉红腐病菌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

棉红腐病病铃

棉苗猝倒病

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特别在潮湿多雨地区发生严重,主要由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引起,除浸染棉花外,还能为害多种植物,如瓜类、茄子、豆类、胡萝卜等

棉苗出土后,病菌先从幼嫩的细根侵入,在幼茎基部呈现黄色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部变软腐烂,颜色加深呈黄褐色,幼苗迅速萎蔫倒伏。

同时子叶也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

高湿条件下,病部常产生日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

与立枯病不同的是,摔倒病棉苗茎基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土壤中所存活的病原菌(卵抱子)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常借水流传播,高温高湿条件下,病组织表面所长出的病菌是再次侵染源。

若土壤温度低于15C,萌动的棉籽出苗慢,就容易发病。

棉苗出土后,若遇上低温降雨天气,特别是含水:

量高的低洼地及多雨地区,地温低于20℃,发病就重,棉苗出苗;

后1个月内是棉苗最感病时期,其他苗病也容易同时发生,使病害加重。

1.农业措施播前精细整地,降低田间湿度,适期播种,培育壮苗。

2.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2%的二氯萘醌拌种;

也可用40%乙磷铝800倍液,或瑞毒霉颗粒剂在播种时沟施;

或用25%瑞毒霉3000倍液在苗期灌根防治效果也很好,而又以用瑞毒霉种衣剂效果较彻底。

棉苗猝倒病幼茎症状

棉苗猝倒病病菌1.孢子囊2.孢囊中的游动孢子3.游动孢子4.雄器、藏卵器及卵孢子

棉苗猝倒病病苗

棉角斑病

棉角斑病也叫角点病,全国各棉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和新疆棉区发生较重,是棉花上的一种常见细菌病害。

由黄单孢菌棉角斑致病变种[Xanthomonascampestrispv.malvacerum(Smith)Dye]引起,寄主范围很窄,以为害棉花为主。

陆地棉抗病力较强,海岛棉比较感病。

棉花整个生育期都能遭受角斑病的为害。

子叶发病后,背面先出现水浸状透明圆形病斑,然后扩大变成黑色,并能扩展到幼茎上,使幼苗折断死亡。

真叶发病后,病斑为灰绿色水浸状,后变成深褐色,因周围受硬化的叶脉限制,故呈多角形病斑。

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在叶脉周围形成褐色条斑,病叶皱缩扭曲。

茎和枝条受害后,出现水浸状黑色病5斑,发病严重的茎易折断。

铃上的病础为绿色透明油浸状斑点,病斑近圆形,几个病斑可相连成不规则形,以后病斑变成褐色或红褐色而收缩下陷。

病菌潜伏在棉籽内外越冬,以棉籽外部短绒上带菌率最高。

带菌棉籽是主要侵染来源,其次是病残体。

幼苗子叶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带菌“溢脓”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起再侵染。

土温10~15℃时角斑病极少发生。

土温24~28℃或相对湿度85%以上,或土壤含水量40%左右时角斑病可严重发生。

若土温30℃以上,或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下,角斑病则明显减轻。

1.药剂拌种参照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2.药剂喷雾苗期或成株期发病,用20%萎锈灵10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炭疽福美800倍液均匀喷雾。

棉角斑病病叶(正面症状)

棉角斑病病叶(背面症状)

棉角斑病病叶(叶脉扭曲状)

棉角斑病病菌1.组织内的病原细菌2.病原细菌放大

[图5] 

棉角斑病病铃

棉枯萎病

棉枯萎病也叫萎蔫病、乌心瘟,是为害棉花的主要病害,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

枯萎病为害棉苗,特别是定苗以后,大量棉苗发病,萎蔫枯死,导致缺株减产,纤维品质降低,不少地区枯黄萎病同株混生,产量损失更大。

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Atk.)SnyderetHansen],寄主范围很窄.只为害棉花、甘薯、条菜和秋葵。

但带菌寄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棉花感染枯萎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局部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或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土壤中的病残体和使用带菌棉籽饼等是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而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菌从棉苗根毛或根部和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生长繁殖后向外扩展,并向地上部分传播,与带菌病因串灌或混用农具等,也可造成病害的传播。

棉花苗期感病出现死苗现象,现蕾前后达到发病高峰,到结铃期发病明显减轻。

枯萎病的发生与地温和雨量的关系密切,当地温达20℃时开始出现苗病,地温上升到25~30℃时为发病高峰期,32℃以上时,枯萎病就受到抑制,成为隐症。

6~7月份降水多、分布均匀,则发病重。

长期连作棉田、病菌积累量大、种植粗放、管理不良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棉田发病重。

酸性土壤或有机质含量低、缺钾的棉田发病重。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就难以防治和消灭。

因此,首先要严禁病害传入,对病区应进行综合治理。

应采取“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1.保护无病区我国棉区有2/3左右为无病区,保护无病区十分关键。

(1)植物检疫: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

对外调的棉种或有怀疑的棉种,都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①硫酸脱绒:

将1公斤粗硫酸加热到110~120℃,倒入装有10公斤棉籽的陶瓷缸或瓦盆内,边倒边搅约10分钟,至棉籽外的短绒脱净,变黑发亮,随即将棉籽移人清水中冲洗到水色不显黄,水味不显酸,再将棉籽晾干播种。

②402药液温汤浸种:

缸内装65℃左右的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毫升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的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③多菌灵浸种:

用含有效成分0.3~0.4%的多菌灵药液,在常温下浸棉籽12~14小时,也能消灭种子内外的病菌。

棉枯萎病病叶(黄色网纹型)

棉枯萎病病株(紫红型)

棉枯萎病病株(黄化型)

棉枯萎病病株(青枯型)

棉枯萎病病株(左:

矮缩型病株右:

健株)

[图6] 

棉枯萎病病株(萎蔫型)

[图7] 

棉枯萎病和棉黄萎病混生型病株

[图8] 

棉枯萎病病菌1.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图9] 

棉茎剖面(左:

棉枯萎病中:

棉黄萎病右:

棉黄萎病

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3成。

由大丽轮枝抱菌(Verticilliumdahliae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中农作物有184种。

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番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棉花现着前后才出现症状,棉株中卜部叶片的叶缘和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斑块,扩大为黄斑,而后变褐色呈掌状斑驳,叶片边缘稍向上卷曲,严重时全株枯死,但叶片一般不脱落。

棉花在结铃期,每逢大雨过后,可出现一种急性黄萎,叶片主脉间产生水浸状淡绿色斑块,叶片很快萎蔫下垂。

棉枯萎病和黄萎病可在同一田块混合发生,二者的区别有如下6点:

一是枯萎病在苗期可严重发生,蕾期是发病盛期,而黄萎病在蕾期才开始发生;

二是枯萎病常自顶端向下发展,而黄萎病则是从下部先发病,再向上扩展;

三是枯萎病可表现矮缩,叶片变小变厚、皱缩,黄萎病则无这些变化;

四是枯萎病叶脉可变黄而呈现为网纹状,黄萎病叶脉为绿色,主脉间叶肉变成黄斑块状;

五是枯萎病早期便可落叶形成光秆,而黄萎病落叶少,又多在后期;

六是病株的根、茎和叶柄剖开后,枯萎病株的导管为深褐色,黄萎病株的导管为浅褐色。

田间还经常见到枯萎病和黄萎病发生在同一株上,或以枯萎病为主,兼生黄萎病,或以黄萎病为主,兼生枯萎病,均称为同株混生型。

以枯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主茎及果枝节间缩短,株型常丛生矮化,病株大部分叶片皱缩变小,叶色加深或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

同时,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上呈现掌状的黄色斑驳及枯死斑的典型黄萎症状,剖视维管束、导管明显地变为褐色或黑褐色。

以黄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大部分叶片呈现块状斑驳或掌状枯死斑的典型黄萎症状,但顶端叶片皱缩,叶色加深,个别叶片有时也呈现黄色网纹的典型枯萎症状导管变为淡褐色或褐色。

棉黄萎病菌主要以微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在棉籽内外、病残体、带菌棉籽壳、棉籽饼中越冬而引起侵染,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病和病区迅速扩大的重要途径。

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28℃,25℃以下和30℃以上发病缓慢,35℃以上时症状就隐蔽,即隐症。

多雨年份或适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其他影响发病的因素同枯萎病。

推广种植抗病优良品种,如中棉12、86—3号、86—4号、陕1155及辽棉5号等。

其他防治措施参照棉枯萎病的防治。

棉黄萎病初期病叶

棉黄萎病中期病叶

棉黄萎病病株

棉黄萎病病菌1.分生孢子梗2.分生孢子

棉黑斑病(棉轮纹病)

全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北方棉区重于南方棉区。

由几种交链孢菌引起,以大孢链格孢菌(AlteariamacrosporaZimm)最常见,其次是细链格孢菌和棉链格孢菌。

大孢链格孢菌仅为害棉花,细链格孢菌还能为害烟草、小麦、甜菜等多种植物。

苗期子叶或真叶发病时,叶面产生红绿色小点,随后逐渐扩展成10~15毫米的红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无明显同心轮纹。

天气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明显的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抱子)。

子叶叶柄受害时,出现黑褐色条斑,常造成子叶脱落。

成株期叶片多为圆形或近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可干裂破碎,病叶枯萎脱落。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叶上和棉籽上越冬。

春季病菌主要靠气流传播,先侵染子叶,再在田间引起多次侵染。

病菌主要是在棉苗受寒冷冻害或各种损伤,抗病力减弱时从伤口处侵染,田间有10%左右的棉苗已出现真叶时,若气温由20℃突然降到6~10℃,并有10毫米以上的降水,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4~5级大风,降温持续3~5天,那么未来1周内田间将普遍发病。

1.农业措施精细整地,精选种子,提高播种质量。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或拌种灵拌棉种。

3.种衣剂用快哺丹与多菌灵按1:

0.5的重量配比,加入少量聚乙二醇或聚乙烯醇粘着剂,配制成棉籽的种衣剂,用棉籽重量1%的种衣剂处理棉籽后播种,对黑斑病和苗期棉蚜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棉黑斑病真叶症状

棉黑斑病子叶症状

棉轮纹病病叶

棉黑斑病菌分生孢

棉花病虫草害实用原色图谱(下)

[日期:

2006-4-11]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棉红粉病

各棉区都有发生,南部棉区较多,北部棉区在秋季多雨年份发生。

由粉红头孢菌[Cephalotheciumroseum(LinketFr.)Corda]引起,除为害棉花外,还侵害苹果、梨、番茄、菜豆和水稻等。

红粉病的症状与红腐病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红粉病在铃壳和棉瓤上的霉层较厚,表现为粉红色松散的绒状物。

天气潮湿时,霉层变成粉白色绒状物。

而红腐病的霉层较薄而紧密。

红粉病病铃不能正常开裂吐絮,纤维变成褐色粘结在一起,棉瓤干腐。

病菌主要在土壤中及铃壳和病残体上越冬,来年从虫害和其他病害在铃上造成的伤口或棉铃裂缝处侵染。

病铃上的病菌传播后再侵染,造成棉铃大量霉烂。

铃期病虫为害重,气候凉爽潮湿,发病就重。

1.农业防治冬季清除烂铃及病残体,减少侵染来源;

棉花与禾本科作物,特别是水稻轮作。

2.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5%的拌种双、炭疽福美或多菌灵等药剂拌种;

棉田刚出现烂铃时用70%代森锰锌400倍液,或80%大富丹700倍液,或25%瑞毒霉600倍液喷雾。

棉红粉病病铃

棉红粉病分生孢子

棉曲霉病

各棉区都有发生,由几种曲霉菌引起,能为害棉花、番茄、苹果、梨等。

表现为铃壳裂缝处或虫孔处产生黄褐色粉状物,棉铃不能正常开裂。

天气潮湿时,粉状物四周生有黄褐色绒毛状霉。

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生长适温为33℃,气温高有利于发病。

棉田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湿度大、虫害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参照红粉病的防治。

棉曲霉病病铃

棉曲霉病病菌子实体、小梗和分生孢子

棉铃疫病

疫病是我国棉铃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约占棉铃病害所致烂铃总数的2/3以上,这是我国棉病发生的特点之一。

由棉铃疫病菌(Phyp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引起,自然寄主主要为棉花和苎麻,通过伤口可侵染苹果、梨、瓜类、烟草等。

多从棉铃基部或铃缝、铃尖先发病,最初出现淡褐色、淡青色至青黑色水渍状小病斑,不软腐,逐渐扩大到全铃变成青绿色或黑褐色油亮状,病健交界处界限不清。

降水高湿时,病铃表面可产生一层霜霉状物(病原菌)。

烂铃壳上的病菌在土中越冬引起下年侵染。

铃期天气多雨是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下部果枝上的棉铃,以及铃龄在30~50天的棉铃最易发病。

棉田多年连作、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氮肥过多、棉田密度大以及结铃期浇水多或遇连阴雨的棉田,铃病发生就重。

在华北棉区,一般8月至9月上旬是疫病的发病盛期。

参照棉红粉病的防治。

棉铃疫病病铃

棉铃疫病病菌1.菌丝2.孢子囊3.雄器、藏卵器及卵孢子

棉花根结线虫病

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仅在浙江省等地发生。

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引起,除侵染棉花外,还能侵染玉米、大豆、小麦、马唐、马齿苋等。

播种后1个月便可看到主根及侧根上有不规则的膨大,即根结。

随着侵染加重,根结增多加大,可造成根部维管束运输中断,地上部可表现矮化,叶片变黄,乃至萎蔫,严重者可造成棉株死亡。

在浙江省1年发生5代,在土中越冬,主要分布在5~30厘米的土层内,温度25~30℃、田间持水量60~80%时最适合其侵染。

4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是为害期。

中性砂质土和连作地块发病重。

1.轮作用抗病的大豆、花生或水稻与棉花轮作3年。

2.消灭病源棉花拔柴后,彻底清除病体集中烧毁。

3.药剂防治每亩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4~5公斤混少量细土,施入播种沟内,或在棉苗附近挖沟施入,然后盖土。

也可用80%二溴氯丙烷每亩5公斤,加水50公斤,按播种行距开15厘米的深沟,用去掉喷头的喷雾器将药液施入沟内,盖严待播种。

南方根结线虫1.卵2.幼虫3.雌虫4.雄虫

棉花根结线虫病根(左)和健根(右)

棉白霉病

各棉区均有发生,多数是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发病,并引起落叶。

由白斑柱隔孢菌(Myxosphaerellaaerela)引起,此菌只侵染棉花。

初期病斑仅限于单个叶脉网间,直径3~4毫米,后呈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叶片正面呈浅绿色至黄绿色,而叶片背面则生出大量白霜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抱子,最后病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