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6756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柱形固体和液体压强变化.doc

压强变化专题

一.内容分析

本专题有关柱形压强变化的问题,由于涉及了密度、压强、重力、力的合成等多个主要的力学知识,其中所涉及到的密度、压强、浮力等物理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与此同时还涉及到工具性学科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柱体压强的问题具有知识高综合度的特征,因而出现解决问题的高思维度特征。

初中学生逻辑推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薄弱,对知识综合度较高的柱体压强相关判断存在一定困难。

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必须有我们教师承担起教学研究的重任。

在第二轮复习时,拟尝试将大量的相关题目加以细化分类,从简单入手,层层深入,梳理合理和相对统一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期逐步解决柱体压强及其变化的问题。

就学业考试而言压强及压强的变化,是历年学业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题型主要是选择与计算,也偶见实验题。

或是定性分析,或是定量计算,涉及分析、归纳、推理与综合分析的能力。

2012届学生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业要求的学习;经历了基于《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考试手册》的知识单元复习。

学生对于力学基础知识;压强与所涉及的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变化而影响到压强的变化。

因为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对这类题在解题过程中失分较多。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压强与相关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推理,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析压强变化知识。

2、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解答与课堂练习的反馈,归纳总结解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领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感受比较、推理和归纳的方法,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柱体压强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关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推理,灵活掌握压强知识。

难点:

根据不同的题设条件及问题,选择正确合理的公式和方法进行分析求解,提高综合能力。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题设计基本思路以分析:

压强、压力、密度、质量、体积、高度(深度)、受力面积等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突破口;掌握分析压强变化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引起液柱压强、柱体压强等相关物理量的变化,从而导致其它物理量变化的过程分析,分析归纳基本思路与方法,学生学会分析柱体(液柱)压强切割与叠加(自身与互叠)所导致压强变化的方法,运用所掌握的技能通过定量运算解决所遇到的各类型压强题。

本专题有引言、压强与相关物理量变化关系;固柱压强变化分析;液柱压强变化分析;柱体(液柱)压强由切割、叠加、互叠的变化分析;压强的计算五部分组成。

五.教学资源

历年学业与调研试卷、各区模拟卷、共同体自编试题与自编练习。

六.课时安排:

共需4课时

共四课时:

第1课时几个柱体(固或液)压强相关量大小关系及固体压强变化分析;

第2课时液柱压强变化分析;

第3课时柱体压强由切割后自叠或互叠的变化分析;

第4课时压强变化的计算。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几个柱体压强相关量关系及固体压强变化分析

一、教学背景

柱体的压强,是历年中考的必考题,难度较大,需要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基础出发,逐步夯实。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学生对这类题有了一定的思路,但对于不同的题设条件下,应该选择不同的公式和方法还有欠缺,甚至思路不清或混乱,导致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较低,需要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细化题型分类,并加以有效指导。

二、设计思路

柱体压强变化的题目包括固体和液体两大类,其中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柱形固体压强相关各物理量的变化更为直观,学生较为容易理解,因此本节先复习固体压强变化问题。

本节分为三个类型:

首先从最简单的几个柱体相关物理量(压强、压力、密度、质量、体积、高度(深度)、受力面积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突破口,掌握分析压强变化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然后分析竖直切割的各物理量的变化关系,因为竖直时,压强、密度、高度等各量前后保持不变,相对容易理解;最后再分析水平面上加、减(底面积保持不变)而引起前后各相关物理量关系变化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灵活变换压强、密度、力的合成等公式,正确判断各量之间的关系,尤其学会根据不同的题设条件,如:

压力相等、压强相等、高度相同等等,选择并变形出便于进行比较的代数式。

为后续更为复杂的液体和切割后叠加的问题的分析比较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类型一、几个柱体(固体或液体)进行压强相关量的比较:

【例1】三个实心立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3,且ρ1>ρ2>ρ3,则三个立方体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S1、S2、S3的大小关系为,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1、F2、F3的大小关系。

分析与解答:

本题已知条件是压强P和密度ρ,选用P=ρgh来分析。

因为P1=P2=P3,ρ1>ρ2>ρ3,所以h1

【变式1】三个实心正方体的质量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是,且则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的大小关系是(  )

A.P1<P2<P3 B.P1=P2=P3 C.P1>P2>P3 D.以上都有可能

方法归纳:

应用P=F/s、p=ρgh、ρ=m/v、面积和体积公式进行比较。

类型二、竖切

【例2】8.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ρ甲<ρ乙。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右侧,沿竖直方向分别截去相同质量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中正确的是()

A.P甲>P乙B.P甲=P乙C.P甲

图11

分析与解答:

用压强公式P=F/s、p=ρgh均可分析出,竖直切割,两柱体压强均保持不变。

因此P甲和P乙与截去前相同,即:

压强仍相等。

选A

【变式2】如图1所示,质量相同的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

若分别沿竖直方向截去厚度相等的部分后,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甲和p乙的关系为()

A.p甲<p乙B.p甲=p乙C.p甲>p乙D.以上都有可能

方法归纳:

竖直切割柱体的质量、体积、厚度,压强均与原来切割前相等。

类型三、在水平面上竖直施加力:

向下(或叠加)、向上(或横切)

【例3】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物体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甲、F乙、、F丙,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仍然相同,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

A.F甲=F乙、=F丙B.F甲>F乙、>F丙

C.F甲

分析与解答:

完成下列表格即可得到所求。

原来各主要物理量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变式3】甲、乙、丙三个质量相同的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P甲

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甲、F乙、、F丙,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仍然相同,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

A.F甲=F乙、=F丙B.F甲>F乙、>F丙

C.F甲

【例4】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物体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若沿水平方向三个正方体上部切去质量相等的部分,则甲、乙、丙余下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为()

A.P甲=P乙=P丙B.P甲P乙>P丙D.无法确定

分析与解答:

完成下列表格即可得到所求。

原来各主要物理量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变式4】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3,

且ρ1>ρ2>ρ3。

若分别在三个正方体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方向大小相同的力,施加的力小于正方体所受的重力,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压强的变化量分别为△P1、△P2、△P3()

A.△P1>△P2>△P3B.△P1=△P2=△P3

C.△P1<△P2<△P3D.无法判断

方法归纳:

若原来的“压强相等”,选择P’=P0±△P1;若原来的“压力(或质量)相等”,选择P’=(F0±△F1)/S

【课后反馈】

1.三个实心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是,且则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F3B.F1=F2=F3

C.F1>F2>F3 D.以上都有可能

图2

2.如图2所示.实心正方体M、N放置在水平地面上,此时M、N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竖直向下截去相同宽度,则M、N的剩余部分M’、N’对地面的压力、压强()

A.M’对地面的压强可能小于N’对地面的压强

B.M’对地面的压强可能大于N’对地面的压强

C.M’对地面的压力一定等于N’对地面的压力

图3

D.M’对地面的压力一定大干N’对地面的压力

3..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已知物体密度关系为ρ甲<ρ乙<ρ丙。

若在甲、乙、丙三个正方体上分别放置一个质量相等的铜块D,如图3所示,则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大小关系为()

A.P甲=P乙=P丙B.P甲

C.P甲>P乙>P丙D.不能确定

4.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实心长方体分别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为P甲>P乙>P丙。

若在它们的上表面分别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甲、F乙、、F丙,使它们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增加量相等,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

A.F甲=F乙、=F丙B.F甲>F乙、>F丙C.F甲

图4

5如图4所示,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它们各自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分别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相同高度后,则甲、乙的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p以及剩余部分质量m的大小关系为

Ap甲

Bp甲m乙。

Cp甲>p乙;m甲>m乙。

Dp甲>p乙;m甲=m乙。

6.甲、乙、丙三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已知ρ甲<ρ乙<ρ丙。

若沿水平方向分别在甲、乙、丙三个正方体上部切去一块,使三个正方体的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则切去部分的质量关系为()

A.△m甲=△m乙=△m丙B.△m甲>△m乙>△m丙

C.△m甲<△m乙<△m丙D.△m甲>△m丙>△m

7.三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同,它们的密度分别为r甲、r乙、r丙,且r甲>r乙>r丙。

若在三个正方体上方分别施加一个竖直且同方向的力F甲、F乙、F丙,施加的力小于正方体的重力,使三个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则力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 ( )

A可能是F甲>F乙>F丙。

B可能是F甲=F乙=F丙。

C一定是F甲

D一定是F甲=F乙=F丙。

8.如图4所示,甲、乙两个均匀实心正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沿水平方向切去某一厚度,使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同,则此时它们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和切去的厚度Δh甲、Δh乙的关系是()

Ap甲>p乙,Δh甲=Δh乙。

Bp甲<p乙,Δh甲>Δh乙。

Cp甲<p乙,Δh甲=Δh乙。

Dp甲<p乙,Δh甲<Δh乙。

9.甲、乙两个质量相同的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p甲>p乙。

经过下列变化后,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变为p¢甲和p¢乙,其中可能使p¢甲<p¢乙的为( )

A分别沿水平方向截去高度相等的部分。

B分别沿水平方向截去质量相等的部分。

C分别在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向上大小相等的力。

D分别在上表面中央施加一个竖直向下大小相等的力。

图5

10.如图5所示,质量相同的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若沿水平方向切去某一厚度,使甲、乙对地面的压力相同,则此时它们对地面的压强p甲、p乙和切去的厚度h甲、h乙的关系是()

Ap甲>p乙,h甲=h乙。

Bp甲<p乙,h甲>h乙。

Cp甲<p乙,h甲=h乙。

Dp甲<p乙,h甲<h乙。

图6

12.如图6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它们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F甲、△F乙的关系是()

A.△F甲一定小于△F乙乙B.△F甲可能大于△F乙

C.△F甲一定大于△FD.△F甲可能小于△F乙

图7

S甲>S乙h甲>h乙

12.如图7所示,甲、乙两个实心长方体物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做法中有可能使两物体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相等的是()

A.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体积

B.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质量

C.体积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强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体积

D.如果它们原来的压力相等,将它们沿水平方向切去相等质量

第二课时柱形液体压力、压强专题

一、教学背景

柱体压强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而柱形液体的压力、压强及其变化常常因为选用公式繁多,先判断压力还是先判断压强、是求ΔF还是求ΔP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即使找到结果也不能有清晰的思路,更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本专题是柱形液体压力、压强选择题的专项复习。

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柱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或压强大小的方法以后,当柱形液体发生一些变化时,如何比较柱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或压强的大小。

本专题分成两个类型,类型一是加入液体或放入固体使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增加类的;类型二是抽出液体或取出固体后使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减小类的。

二、设计思路

本专题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例题1和例题2组成,分别是加入液体或放入固体(无液体溢出),使柱体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压强增加的一类问题;第二部分为抽出液体或取出固体,使柱形容器底部受到液体压力、压强减小的一类问题。

这两类问题基本的解决办法都是通过已知条件(包括图中提供的),选择公式m=ρv、p=ρgh、P=F/s等相关公式先确定原来两种液体的质量关系(或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关系)、密度关系和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如果已知的是变化的体积(或高度或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就通过公式Δm=ρΔv、Δp=ρgΔh、ΔP=ΔF/s等确定变化部分的质量Δm、压强Δp、压力ΔF等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后来的压力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如果已知的是后来的压力或压强的相互关系,那么就先确定变化的压力ΔF或Δp的大小关系后,在利用公式Δm=ρΔv、Δp=ρgΔh、ΔP=ΔF/s等确定变化部分的质量Δm、压强Δp、压力ΔF等的相互关系。

在解题中画出变化前后液面高低关系可以使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化,帮助快速找到某些量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

类型一:

倒入液体或加入固体后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力、压强的变化

图1

B

A

【例1】如图1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不同的液体A、B,已知A液体的质量小于B液体的质量。

现在两容器中分别倒入体积相同的原有液体,且均无液体溢出,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A′FB′,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PA′PB′。

(均选填“>”、“=”或“<”)

课堂笔记:

原来各主要物理量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的公式有:

图2

A

B

【变式练习1】如图2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SA>SB)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不同的液体A、B,已知A液体的质量小于B液体的质量。

现在两容器中分别倒入体积相同的原有液体,且均无液体溢出,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A′FB′,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PA′PB′。

(均选填“>”、“=”或“<”)

原来各主要物理量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了公式:

图3

AB

煤油酒精

【变式练习2】如图3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SA<SB)的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水和煤油(ρ水>ρ煤油)。

水对容器A底部的压强小于煤油对容器B底部的压强。

现向A容器中倒入水,B容器中倒入煤油,容器中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则一定倒入的()

A水的体积小于煤油的体积

B水的体积大于煤油的体积

C水的质量小于煤油的质量

D水的质量大于煤油的质量

原来各主要物理量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了公式:

A

B

图4

【例2】如图4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SA<SB),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两种液体,且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若在容器A中浸没实心铁球甲,在容器B中浸没实心铜球乙后(ρ铜>ρ铁),

均无液体溢出,且甲、乙两球质量相等,则放入球后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PA′、PB′和压力FA′、FB′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A′=FB′,PA′=PB′

BFA′=FB′,PA′>PB′

CFA′>FB′,PA′>PB′

DFA′>FB′,PA′<PB′

各主要物理量原来的关系

变化(等效为加同体积的原液体)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了公式:

【变式练习3】如图5所示,两个盛有不同液体的圆柱形容器A和B,底面积不同

(SA﹥S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现将甲球浸没在A容器的液体中,乙球浸没在B容器的液体中,且均无液体溢出,若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一定是()

图5

A

B

A甲球的体积大于乙球的体积

B甲球的体积小于乙球的体积

C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

D甲球的质量小于乙球的质量

原来各主要物理量的关系

变化(等效为加同体积的原液体)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了公式:

类型二:

抽出液体或取出固体后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压力、压强的变化

【例3】如图6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水和酒精(ρ水>ρ酒精),且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一定能使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大于酒精对容器底部压强的方法是()

酒精

AB

图6

A抽出相同高度的水和酒精

B按相同比例分别抽出水和酒精

C抽出相同质量的水和酒精

D抽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各主要物理量原来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了公式:

【变式练习4】图7中,底面积不同的两个圆柱形容器(SA>SB)分别装有不同的液体,两液体对A、B底部的压强相等。

若从A、B中抽取液体,且被抽取液体的体积相同,则剩余液体对A、B底部的压力FA′、FB′与压强PA′、PB′的大小关系为()

B

A

图7

AFA′<FB′,PA′>PB′

BFA′<FB′,PA′=PB′

CFA′>FB′,PA′>PB′

DFA′>FB′,PA′<PB′

各主要物理量原来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选择了公式:

图8

【例4】底面积不同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液体甲和乙,里面放入相同的金属球,如图87所示,此时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等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再将两金属球从液体中小心取出后,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可能等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B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一定大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C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可能小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D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一定等于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各主要物理量原来的关系

变化

后来压力压强的关系

课堂小结:

【反馈练习】

A

B

图1

1.如图1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两液面相平且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若在两容器中分别加入原有液体后,液面仍保持相平,则此时液体对各自容器底部的压强PA、PB和压力FA、FB的关系是()

A.一定是PA<PB和FA=FBB.一定是PA<PB和FA>FB

C.一定是PA>PB和FA>FBD.一定是PA>PB,可能是FA=FB

A

B

图2

2.如图2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SA<SB),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两种液体,且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

若在容器A中浸没金属球甲,在容器B中浸没金属球乙后,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甲、乙两金属球相比,不可能存在的是()

A甲的质量大B甲的密度大

C乙的体积小D乙的密度小

3.如图3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不同的液体A和B,已知A液体的质量小于B液体的质量。

下列措施中,有可能使两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的是(容器中有液体,也无液体溢出)(ρ铁>ρ铝)()

图3

A

B

A分别在A、B中浸没相同质量的实心铁球和铝球

B分别在A、B中浸没相同体积的实心铁球和铝球

C分别从A、B中抽出相同质量的液体

D分别从A、B中抽出相同体积的液体

甲乙

图4

4.如图4所示,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甲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