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7619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部分解读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同时,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针对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十八大报告在后面部分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十八大报告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

但是用比较大的篇幅讲了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依然突出;

比如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间收入差距大;

比如有些基层组织涣散,有些领导干部腐败等,这表明中央对于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困难是非常清醒的,充满忧患意识。

在总结十年工作时,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段良:

“对我们当前所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这个判断和党中央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提法是一致的,就是我们仍然处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点可以说也是实事求是的,我们今后就是要进一步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9%的增速。

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更成为全球经济成长的最大贡献来源。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既往开来。

最为重大的一个亮点——创新,就是明确的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而且列入到大会的主题。

胡锦涛总书记说的很清楚,我们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这个科学发展观,我们十六大强调了是作为一个根本的指针、重大战略思想,但是科学发展观这次是直接,不仅写入了党的代表大会,而且是作为大会的主题,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问题。

旗帜鲜明、主题突出,继往开来。

我们想继续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指导。

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定位。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了出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十年来实践经验的结晶,也对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趋向。

这次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当作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来,这肯定是第一次。

这次十八大报告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当做新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是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提出来的,强调必须要贯彻落实,而且要长期贯彻落实,这个显然是有意义的。

这个意义,我觉得主要在于科学发展观真正认清了今天包括以后我们发展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我们大家都会注意到了报告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份量的一段话: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这次明确把科学发展观当作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来,这肯定是第一次。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且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经验,针对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回答。

科学发展观具有明确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清晰界定,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做过系统阐述,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内涵更丰富、更深刻、更具体了,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实际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都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我觉得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阐述,使我们真正认清了今天包括以后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并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在近十年前提出来的,也就是2003年“非典”之后不久提出来的。

对“非典”,很多人记忆犹新,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事情发生以后我们有些措手不及。

经过反思发现,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相比是一个短腿,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

通过更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发现,不平衡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不断扩大的资源压力、能源压力和环境压力。

如果一直按照粗放发展的方式走下去,中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肯定是不够的。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提出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很快在实践中体现出良好效果。

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救灾工作的思路与理念就跟过去大不相同了。

比如,过去我们往往是把抢救国家的财产放在第一位,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甚至不惜牺牲人的生命。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生命和财产的关系整个就反过来了,把人的生命看做是第一位的,花费多少资产也要挽救人的生命。

以人为本在这个例子上体现得很充分。

科学发展要求全面的发展。

所谓全面,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要实现发展。

科学发展要求协调发展。

社会事业的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是短腿,其他诸如区域不协调、城乡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也必须解决。

科学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

由于环境的制约、资源能源的制约,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粗放的方式进行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原则。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科学发展观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接近十年前提出来的,也就是2003年“非典”之后不久提出来的,非典很多人记忆犹新,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

这个事来了以后,我们措手不及,我们反思发现,社会事业和经济发展相比是一个短腿,不平衡问题看出来了。

后来在这个问题上进一步思考,发现我们不仅有这个问题,还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有资源压力、能源压力、环境压力,我们粗放式发展下去,中国现有的资源和能源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不注重环保,粗放式发展下去,到底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难?

在有的地方已经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不就是这个问题吗?

所以,我们的领导层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

我们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如果不改变发展方式,粗放的发展方式,第一它肯定无法持续,不协调就是矛盾了,就容易出问题;

第二它也不会是全面的,可能我们只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卫生的发展就会是瘸腿,起码是一个短腿;

第三,如果这种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严重污染了水和空气,还叫做以人为本吗?

那就谈不上了。

所以科学补发展观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很简单,但其实它的内涵很丰富。

科学发展观首先产生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

2003年初,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履职不久,就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

2003年的“非典”,中国内地是最大的“重灾区”,有的西方人士甚至借此讥讽我们“仍然是东亚病夫”。

通过抗击“非典”,我们党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协调;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经济发展这一条腿比较长,社会事业发展这一条腿比较短。

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最早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于我们党和政府吸取了“非典”教训、在公共卫生领域首先提出和践行科学发展观。

接踵而来的禽流感,尽管也在世界上闹得风声鹤唳,但令很多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士惊诧的是,在家禽家畜候鸟等容易传播疫病的动物数量最多的中国内地,竟然仅有15例死亡。

而只相当我国一个省的面积和人口的越南,死了40多人,印尼死了100多人。

当时,摩根士丹利公司在《中国的警醒》报告中,做出了一个现在看起来是惊人的预言:

“非典疫症可能成为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可从这场或会演变成大灾难的疫症中汲取经验,崛起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突出反映在我们善于汲取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曾长期奉行“重城市、轻乡村;

重开发、轻环保;

重增长、轻分配;

重经济、轻社会”的“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的教训上。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列举了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一是“无工作的增长”:

增长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失业群体不断扩大;

二是“无声的增长”:

经济快速增长,但人的民主与自由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

三是“无情的增长”:

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穷人数量有增无减;

四是“无根的增长”:

由于受外国文化影响,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化或正在消失;

五、“无未来的增长”:

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对后代子孙的生存带来毁灭性损害。

一言以蔽之,“五无”的增长就是无视人的增长。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吸收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并针对我国发展在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重大关系,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原则要求。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架构,适时地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历史性的成就,都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分不开。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正好和我们着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期而遇,新挑战加旧矛盾,加大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但我们党并没有因此乱了方寸。

在2010年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就指出: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要以危机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保增长还要转方式这双重的繁重任务下,我们党抓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措施不放松;

推动民主法制、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不停步;

同时在改善民生上还迈出了最大的步伐:

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超过13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

还在席卷西方的“失业潮”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千万;

还有我们在住房、教育、医疗及“三农”方面的投入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同时还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一系列盛事。

  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这样一种特殊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党为13亿中国人做了这么多的大事、好事,可以说没有一个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可以相比。

一些不带偏见的西方观察家都承认,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冲击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执政能力和非常娴熟的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手段,一点不次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家。

而他们所不了解或不理解的深层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有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当有些国家在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理论非此即彼的选择中陷入死胡同时,我国却能够出现“风景这边独好”的新局面。

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胡锦涛强调了“四个更加自觉”:

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还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韩振峰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趋势、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

这一科学理论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回顾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觉得可以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七个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简称“七步曲”:

一、科学概念的正式提出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而形成的。

科学发展观也是适应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而提出来的。

在经历了2003年“非典”后,我们党开始把科学发展问题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这年的4月15日,胡锦涛在赴广东地区考察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7月1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

“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7月28日,他在《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

”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即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0月1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二、地位作用的最早阐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3年11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

“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到“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高度。

三、科学表述的正式形成

从2004年初开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再次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其具体标志就是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内容正式纳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之中,从而使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更为明确,精神实质更加鲜明。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他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由此开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便正式表述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胡锦涛在这次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作出全面、系统的阐释。

四、战略地位的重要提升

从2005年开始,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在2006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在这里,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称之为“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提升。

五、理论框架的初步概括

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进行概括和总结起始于2007年。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和基本要求。

如以往对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解,主要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而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再比如对“统筹兼顾”的解释,以往强调的主要是“五个统筹”,十七大报告则在原来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具体内涵作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统筹兼顾”的内容范围。

至此,党中央已经初步总结和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除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外,还进一步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段话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和精确表述。

六、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

党的十七大之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新的论述。

这些新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了深刻阐释。

2010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切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上述重要论述,尤其是其中关于两个“以”、五个“更加注重”、三个“加快”、两个“促进”、两个“不断”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时代本质和基本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新阐释、新拓展。

七、指导地位的最新阐释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要地位作了高度概括。

他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胡锦涛这段话是对科学发展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