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3780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则翻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

恕(道)'

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

1、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

“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

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

有时指有道德的人;

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

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

“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

朱熹注云: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

“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

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

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

他曾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

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

孔子又对他说: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

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

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6孔子说: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善人,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

“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

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何晏集解:

“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

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

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朱熹引范氏曰:

“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讲解〕曾子曾说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

“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知识储备】

三、字词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yuè

)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

)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是,古义:

这,这个,这样。

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已,古义:

停止。

已经。

(4)三人行(三,古义:

表示多。

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1)而:

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温故而知新。

)②表转折,却(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

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

(是知(zhì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

不也快乐吗?

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

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

担子沉重,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

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

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论(lú

n)语不亦说(yuè

)乎愠(yù

n)三省(xǐng)传(chuá

n)不习乎曾(zēng)子罔(wǎng)殆(dà

i)诲(huì

)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

)也自省(xǐng)弘(hó

ng)毅(yì

)凋(diāo)己(jǐ)所不欲,勿(wù

)施于人死而后已(yǐ)焉(yān)哉(zāi)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

(不亦……乎:

不也是……吗?

五、区分内容: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其恕乎!

4、名句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01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

七年级上册:

(一)《论语十则》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

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

三.填空。

“学而时习之,    。

” //孔子说:

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

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见贤思齐焉,     。

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三人行,。

,。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 ,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

“岁寒, 。

”  // 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

“其恕乎,   ,   。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

“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

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台州一中:

董琳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总说:

《论语》及其教学

一,《论语》的历史价值: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

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

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

2、口语性:

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

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

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

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

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

⑵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⑶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⑷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

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

⑸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⑹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

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

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

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3、教材共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

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

第一课: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第二课: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第三课:

“中国知识分子:

从政治到人生”

第四课:

“孔子的政治品格”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十五课:

“孔子的价值本源观”

《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定的解读角度。

四、解读《论语》的途径:

解读《论语》有不同角度,解读途径也是多样。

⑴从对人及人的生活的关怀角度来解读:

如:

“节用而爱人”“仁者爱人”等

⑵从政治(政治原则与社会治理)角度来解读:

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⑶从教育(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来解读: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等。

⑷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解读:

不仅包括《论语》对文学的看法与观点,还可以分析《论语》的文学性、艺术性等。

⑸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论语》中所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角度。

⑹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

除上述几个角度而外,还可以从美学角度、从思想史角度、从史学角度等方面来解读。

总之,解读《论语》的角度很多,每个人读它,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方面。

作为教学,我们应当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入手,适当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化、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以之培养学生的素养。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把握和处理教材。

五、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

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

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

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张岱年

尽管对《论语》的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与途径,但我想,对它的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的基本理念来教学,特别是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如此。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应从“语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做起。

就《〈论语〉选读》整本书的教学而言,我想,我们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把握必要的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了解必要的古汉语句式;

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文言阅读基本功

2,明确《论语》所选篇章的思想意义,初步懂得一些人生哲理,并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