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8265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现母亲到4Word文件下载.docx

  17世纪,杰出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认为人的童年在人的个性发展和形成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他号召所有的母亲要正确地培养和教导儿童,并且断言,人在以后的教育效果是由他在童年里是否进行了正确合理的与轻松愉快的教学与教育来决定的,因此,孩子从出生到6岁应当由母亲来教育。

为此他提出了母育学校的构想,并且还特地为这个时期的母亲和孩子编出了相应的教材。

  与此同时,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写出了早期教育的名著《教育漫话》,他在这本书里正确地指出:

“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那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到了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这部教育著作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指出:

“最初的教育是最为重要的,而这最初的教育无可争辨地是属于妇女的事情:

如果造物主要把这件事情交给男子,那他就会给男子以乳汁去哺育小孩。

”针对当时母亲们轻视育儿这一头等责任的状况,他极为痛心地指出:

“母不母,则子不子。

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

孩子知道了应该爱他的母亲,他才会爱她。

如果血亲之情得不到习惯和母亲关心照料的加强,它在最初的几年中就会消失,孩子的心可以说在他还没有出生以前就死了。

  这个时期,西方教育家已经不满足于经验性描述性的论述这一问题了,瑞士杰出的儿童教育家裴斯塔洛齐,在1774年对他一个3岁前的孩子,用日记法记下了大约一个月的观察记录,并发表了《母亲必读》。

  进入19世纪,人类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最待开发的领地,教育家们不仅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阐明,而且对儿童教育的年龄也提出了越来越具体的设定。

  俄国杰出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人的性格大都是在人一生的最初几年内形成的,而且在这几年内在人的性格中所形成的东西是很牢固的,它将成为人的第二天性。

  美国教育家阿诺德·

格塞尔说得更具体:

“在学龄前阶段,大脑发育的速度非常快,6岁前,大脑的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以后人的脑力、性格和心灵将永远不会再象形成学前发育阶段那样迅速发展了。

我们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智力健康的基础了。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

“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

换句话说,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

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

  更多的教育家、科学家、作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或体会,认为孩子的一切在5岁前就已形成并决定了。

  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列夫·

托尔斯泰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这样说道:

“我难道不是在那一时期里获得了我现在赖以生存的一切东西吗?

那时我获得了如此多的东西,并且如此地迅速。

在我一生的其余岁月中所获得的东西都及不上那时所获得的百分之一。

从5岁的我到现在的我之间只是一步的路程。

从新生儿到5岁之间则是巨大得骇人的距离,而从胎儿到新生儿之间却是无底的深渊。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

“教育的基础主要在5岁前奠定的。

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

在这以后,还要继续进行。

人的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你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

  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孩子在3岁前的教育甚至已经决定了他的一切。

  杰出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

“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著名法国儿童教育家洛朗斯·

佩尔努说:

“孩子3岁以后一直到青春期,在他的生活中,再也不会有象第一次微笑、说第一句话、迈第一步这样值得注意的事件发生了,再也不会有象智力显露和自我发现这样重要的情况出现了。

他的主要品质已经形成,基础已经打好,只要对它们进行精雕细刻(如平衡)和加以发展(如智力)就成了。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伯顿·

怀特甚至断定:

“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益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

这个判断会有一些例外,但是‘开端与追踪’处境不利幼儿发展计划(美国旨在帮助贫困儿童补偿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会成长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教育补偿计划──作者注)和其他补救计划的研究结果,都明确支持这个适合于美国多数儿童的意见。

  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1966年提供的报告指出,到6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发展了他们成年后所有的智力的很大一部分,因此过去的那种将6岁视为正常入学年龄的做法已经过时,“所有的孩子自4岁始都应有公费入学的机会。

”与此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强调:

“生命最初的三年很可能比第四年或第五年更为关键。

但是,关于这样小的孩子如何在家庭以外的环境加以教育,人们所知太少。

因而帮助父母或未来的父母改进家庭生活方式的努力可能更为实用。

我们强烈倡导这种努力。

  可是,就是3岁也同样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科学家们所摈弃,他们提出了更加绝对的零岁教育。

  日本杰出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智力发展的递减规律:

如果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培养,儿童可以发展自己智力的百分之百,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才进行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儿童也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80%;

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发展自己智力的60%,也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智力发展所受的阻力越大。

  美国著名教育家本杰明·

布卢姆和他的芝加哥大学同事所做的研究论文指出:

人的智力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根据他们对17岁青少年所测得的智力来看,大约50%的智力发展是在胎儿期到4岁之际完成的;

30%是在4~8岁时完成的,大约20%是在8~17岁时完成的。

换言之,智力在人生的最初4年中的发展等于随后13年中的发展。

或者说,到了8岁,不管孩子上什么学校,处于什么环境,他心智能力能受影响的余地,只有20%。

  创造出“井深理论”从而享誉教育界的日本儿童教育家、企业家井深大认为,过去的教育都是从孩子懂话的时候开始,但是这种教育已经迟了,因为在孩子会讲话之前,他就已经获得了比利用语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东西,因此,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既不是《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太迟了》,也不是3岁。

真正重要的时期是无限接近零岁的时候。

至于妊娠期,更是有许多必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果存在着培育精神、性格或气质的时期,那么,就是在懂语言前这一段时期。

”科学的发展似乎总是比教育家的猜想与实践还要超前与迫切,在70年代,科学界还认为母亲的大脑和胎儿的大脑之间没有直接的神经纤维相联,因此,无论母亲的大脑受到什么样的刺激,对胎儿不会直接产生影响。

  但是,到了80年代,科学就已经表明母亲与婴儿之间传递着一种与电信号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信号,母亲一紧张,其内分泌就发生变化,通过脐带进入婴儿体内的血液成份的浓度也就发生变化,直接对胎儿的状况产生影响。

  因此,胎教不再是一种无稽之谈,因此,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胎儿大学”,因此,继“零岁教育”之后,又提出了“负1岁教育”、“负2岁教育”……

  那么,上面这些是否仅是教育家和科学家们的呓语呢?

不是!

事实比理论更加神奇。

  小威特生下时并不称心,邻里都认为是个白痴。

老威特在悲伤的同时没有放弃教育,在他更加细心的教育下,这个傻儿子不过几年时间就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

八、九岁时就已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

9岁那年入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最终成为但丁研究的权威。

  作为教育者的老威特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他说:

“即时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是爱尔维修的话。

我在儿子没生下来之前就相信这一说法,并常常向别人宣传。

”“我一向认为,如果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材。

由于我教育的结果,使我的孩子成了这样的青年。

  或许有人认为老威特在吹牛或卖乖:

孩子成才了,做父亲的当然可以往自己脸上贴金!

如果有人存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不妨再来看几位早教的获益者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杰出的数学家维纳是一位早教的获益者,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

“要记住这一点:

所有儿童早期的学习都是一个奇迹,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也是如此。

当一个孩子开始讲话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学习他的第一外语。

从出生到两岁这一段期间,是取得新知识的旺盛时期,这是在后期生活中无法比拟的,不管他是个天才或是个低能者都是如此。

……就我而论,我开始认字看书的年龄,还不到其他许多儿童牙牙学语的年龄的二倍。

(维纳三岁半就已经开始看书──作者注),这是事实。

  而另一位早教获益者,杰出的哲学家穆勒在他的自传中说得更加详细:

“关于我接受教育过程中表面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我幼年时代,父亲尽极大努力授予我被认为属于高等教育的知识,这种知识在成人前是很少得到的(如果能得到的话)。

实验的结果表明,实施这种教育并不困难,同时充分说明,让小学生接受一点点拉丁文和希腊文知识,用多年宝贵的光阴,这是多么值得惋惜的浪费啊!

由于这种浪费许多教育改革家便产生错误的见解,要在普通教育中完全取消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课程。

倘若我生来理解力特别敏锐,或者记忆非常强而精确,或者性格特别主动,精力特别旺盛,那么对我的试验可能不是结论性的;

可是我所有的天赋并不在一般人之上而在其下,凡是我能做到的,无论哪个具有中等智力和健康体格的男孩和女孩肯定也能做到。

如果说我学业上有所成就,应归功于父亲赐予我的早期教育,当然还有其他有利条件,公正地说,由于父亲的教导,我开始的时间要比同代人早25年。

  多么可怕又是多么神奇,仅仅是由于父亲的早期教育,一个人的开始时间竟比他的同代人要早25年!

没有太阳的天空

  养牛、养鸟、养鱼、养花都要懂专门的方法,那么养孩子呢?

──开一个小小的面食铺都要层层批准、督察,那么养孩子呢?

──买一件电器、家俱、衣服都要跑遍全城,可又有谁为育子中的一个问题也如此做呢──把母亲往沼泽地里驱赶的现代社会──鸟要换毛、蛇要蜕皮、蟹要脱壳,母亲难道就不需要……

  面对如此重要的人的童年,面对如此迫切的早期教育,我们的社会行动了吗?

没有!

  陈鹤琴曾说:

“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养好;

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好;

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先要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孩子,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可是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反不如养蜂、养蚕、养牛、养猪看得重要。

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象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我国到处都可以看见,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斯宾塞更是在一个半世纪前就已这样写道:

“乡绅们在宴会散席之后,农民们在集市上或酒店里,除了谈论当前政局外,豢养动物是一个最普遍引起兴趣的话题。

狩猎完毕走马回家的时候,人们的谈锋总是转到养马、遗传和对这个那个‘优点’的品评;

在郊野一天,很难不谈谈养狗。

佃户们从教堂出来路经田野,很自然地从评论牧师讲道转到评论天气、收成、牲畜,从这又讨论到各种饲料和它们的饲养价值。

……可是在茶余酒后或其他类似的交际场合,谁听到有人谈到养育儿童的事?

  我的第一个专业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读了之后才知道,一个报栏、一个厕所、一个花坛不过区区几千元钱,但却都要经过建筑师设计、工程师计算、会计师审核,然后得到上级部门批准才能建造!

后来走上社会,又发现在家门口摆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开一个小小的面食馆,却都要让工商局注册、税务局登记、街道办同意、卫生防疫站许可,主管部门批准,甚至在西方国家连做妓女都要领取执照;

可是似乎唯独生养孩子不需要训练,结婚登记不过是为了单位分房子、夫妻调动而提供的法律手续。

社会只管你不生第二胎,至于你如何生第一胎,你是打了几次胎再生的,还是生了几次大病后生的,社会却不去要求。

至于你如何去养孩子,那更是另外的事情了!

  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

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

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里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门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最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地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

  德国学者倍倍尔说:

“所有的医生都认为,妇女教育最缺乏的,是她们担任母亲和儿童教育者的职责所必需的教育。

‘要教士兵学会使用武器;

要教手工业工人学会使用工具;

任何官职人员都要培训;

甚至僧侣也有时间修行。

唯独妇女不能受到做母亲的严格教育。

’年轻妇女,十个有九个在快要结婚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婚后怎样做母亲,自己的义务是什么。

  在今天,人类连手纸都研究到了分子的程度,但对孩子的养育却仍是如此的放任自流!

  然而比这些还要不可思议的事多着呢?

为了他人权益不受侵犯,公众场合禁止吸烟,甚至禁止喧哗,但是一个母亲却可以不顾未来孩子的权益,在医院这个同谋犯的帮助下不断地往乳房里填充硅胶;

为了公共场合的卫生,我们不慎吐了一口痰,撒了一泡尿,拉了一堆屎尚还要被罚款、批评,但是一个母亲却可以为了一时的痛快而将一个孩子漫不经心地生下来却不受任何谴责;

我们不小心把隔壁人家的一棵树砍倒,一只鸡杀死尚还要上门道歉,但是一个母亲将自己的胎儿、婴儿遗弃乃至溺死却若无其事;

我们一个耳光把别人耳朵打聋,起吗要赔偿乃至拘留,但是一个母亲用药不慎让孩子致聋不仅无人追究,相反母亲还一再怨责孩子……

  社会如此,我们的母亲对孩子的漠视同样如此。

  如果要买一台电器,一件家具,甚至是一件外衣,我们的母亲几乎要将一个城市跑遍,几乎要向所有懂行的人咨询遍,甚至要投书报刊请求指点。

在商品紧俏的时候,甚至要托人走关系。

在过去为了一辆自行车,为了一块手表,为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我们都曾这样做过,甚至沾沾自喜。

为了一件裙子,不仅跑遍全城去买合意的时装书,不惜对照书去上街买布,不惜买布后自己对照裁剪缝纫,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一件一年里仅仅穿几次的裙子!

  但是,我们的母亲什么时候为了孩子的一个问题这样热心过呢?

我们什么时候为了怀孕的时间去咨询医生,我们什么时候为了打胎听进长者一句忠告的话,我们什么时候想到要为将到来的一个生命去打电话咨询,去购买一本书籍、去拜访一个教育成功的母亲呢?

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里开设了很多热线导购,可何曾看到热线家教的繁荣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们每个人应当懂得,尊敬的父亲和母亲们,凡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学无术的人、一知半解的人、就象安装了一个坏发动机的飞机起飞了一样,不仅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了牺牲。

  但是,不幸的是社会却将母亲们向另外一个方向去拉,去引诱母亲们上当,很多的生意经竟然直接提出要对准女人和孩子:

时装令人眼花缭乱:

羊织、皮毛、草编、金属,是颓废还是文明;

发型让人瞪目结舌:

局油、染发、摩丝,是效率还是浪费;

护肤令人无所适从:

增白、消斑、退毛、除臭,是相信还是怀疑;

美容让人啼笑皆非,割双眼皮、隆胸、甚至人造处女膜,是可笑还是可怜!

  社会将眼光对准女人,但却从来不将眼光认真地看一眼母亲,因为社会仿佛惧怕女性们去做母亲,因为好母亲都是一样的!

好母亲不会为广告所蛊惑,因为她最聪明,因为她总是把钱用在最有益的地方。

在一个崇尚母亲的国度,虚伪一定很少,因为母亲能一眼就可以看穿。

在一个崇尚母亲的国度,诚实一定更多,当母亲用成熟的眼光为自己为孩子挑选东西的时候,她事实上是在进行极严格的内心检验。

母亲的世界是一个博大、实在、雍容的爱和责任的世界,而不是一个虚荣、争夺、欺骗的恶的世界。

  但是,商业广告不断地在母性们的头顶轰炸,男性的偏见和社会的恶习不断地将母亲们从一个个孩子的身边夺走,变成一个个轻佻的女郎,而最后这些安装了坏发动机的孩子,不仅毁灭了自身,也毁了社会,毁灭了母亲!

  鲁迅说: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

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碾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我们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每天都有大量的足球消息,都有围棋、象棋、桥牌讲座,都有马经、股市述评,可是我们何曾看到一个有深度的活泼的动人心弦的育儿讲座、育儿论评呢?

即使是这一两年应运而生的家教讲座,也是教科书式的,主讲人不要说是育儿高手,有的甚至是由连育儿经验也没有的年轻主持人替代!

试想,让一个节目主持人去讲围棋、去讲足球的效果将会怎样呢?

育儿是真枪实弹,是拿孩子一生的健康、幸福做靶标的实弹射击,可是我们何曾认真地对待过呢?

我们有那么多的棋谱、牌谱,可是我们何曾有过象棋、牌那样的复盘复牌,把一个人的教育、成长复盘,看看其中的对与错,成功与失败呢?

我们何曾有过类似菜谱、画谱、棋谱、牌谱那样的儿谱呢?

  由于从来不把教育孩子当成一件正事,由于从来不把母亲当成一种职业,所以我们今天才出现了那么多让人不可思议的怪事。

  什么都有职称:

高级(一级)作家、高级(一级)画家、高级(一级)演员、高级厨师、高级理发师、高级美容师、高级按摩师、高级调酒师、高级品酒师、高级政工师、高级……,唯独育儿不需要职称;

什么都是艺术:

火花艺术、时装艺术、发型艺术、裸体艺术、悲剧艺术……,唯独育儿不是艺术;

什么都是文化:

酒文化、烟文化、茶文化、赌文化、棋文化、死文化、鬼文化、火锅文化、菜蓝子文化、米袋子文化……,就是育儿不是文化;

什么都可以办节:

粽子节、汤园节、石榴节、啤酒节、风筝节……,就是育儿没有节;

什么都可以评选十佳:

十佳运动员,十大杰出青年,十佳少先队员、十佳民警、十佳公民……,就是没有十佳母亲;

什么都可以一本正经地比赛:

钓鱼、下棋、打牌、选美、斗鸡、斗蟋蟀……,就是育儿没有什么可比赛;

什么都可以冠“名”:

名丑、名怪、名偷、名妓、名……,就是没有名母!

什么都可以名“星”:

影星、歌星、笑星,星级饭店、星级服务……,就是母亲没有星。

  在今天,什么发财致富的技术都在超速传播:

种植庄稼、驾驶汽车、各种疑难杂症,各地电线杆上张贴的豆芽机、煤球机、人造变蛋等等,可是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健康、聪明、活泼,有益于社会的真正人才的知识从那里获取呢?

  在今天,连方便面都被恬不知耻地奉为“珍品”,连三角内裤都被印上花花绿绿的商标捧为“名牌”,连地摊上的烟灰缸、老鼠药,用避孕套做的气球都贴上了“优”……,在现在,什么都讲策划,什么都在讲包装,什么都在讲品牌,可是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谁注意到了这个世界──母亲这个本质呢?

  其实,我们的母亲并没有从这个星球上消失,她们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呢?

当她们的好儿女为社会的利益牺牲了的时候,她们出现在纪念的现场,可是她们的镜头我们是不喜欢的,因为她们总是抑制不住那种真情的流露,我们不喜欢看到一个母亲从心底里象乳汁一样流出来的泪水!

而即使是这个时候,也是出现在需要煽动人们情绪的新闻里,除此之外我们实在想象不出母亲的形象还曾出现在哪里:

在饥荒里?

在洪水中?

在地震后?

总之母亲的泪水总是在流!

  一个作家为了一个字可以花上几天的时间,甚至“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个学者甚至要“板凳要坐十年冷”,一个学生甚至要“十年寒窗苦”,一个武士甚至要“十年磨一剑”,一个树农甚至要“十年树一木”,在这里“十年”已经成为一个起码的年限,但是有谁想到为了一个孩子他应该也花上十天的时间呢?

难道我们的孩子就如此不值父亲手里的书、文章、剑和树木吗?

难道我们的孩子就如此不如母亲的一件衣裙、一只手表、一只戒指吗?

  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说过:

“化学正在取得异常迅速的成就,而希望赶上它的化学家们则处于不断脱毛的状态。

不适于飞翔的旧羽毛从翅膀上脱落下来,而代之以新生的羽毛,这样飞起来就更有力更轻快。

  可是,我们仔细地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的呢?

是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学到的!

我们的父母又是从哪里学习教育孩子的呢?

是从我们的祖父母那里学到的!

我们的祖父母是从哪里学习教育孩子的呢?

……于是,我们追索到了我们的祖先──猿人!

追索到了类猿人!

追索到了大猩猩!

  鸟要换毛、蛇要蜕皮、蟹要脱壳,我们的生活也都在更新换代:

洗衣机从单缸到全自动,手表从机械式到电子式,火车从蒸汽机车到磁浮列车,个人电脑从286到现在的奔腾Ⅱ代,思想从传统到后现代……,母亲难道就不需要不断进化吗?

  我们的一切似乎都如此现代,但我们的本质却还如此古老,我们终于发现我们陷入了一个雾区,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审视和批判这种文化了!

教育:

僧侣式的学校

  性教育还是性教唆──为父为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倍倍尔:

违反自然的事情始于小学──苏霍姆林斯基:

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轻率态度──潘光旦:

师范教育也是一样的不着边际──许广平:

结婚的女性,总有做母亲的一天──斯宾塞:

这是他们某个僧院宗派的学校课程

对这一问题采取完全忽视态度的,首推教育。

这些年随着大众传媒的过程性紊乱,青少年性犯罪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问题。

因此,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呼声甚嚣尘上。

让学生正确对待性,对待月经和遗精,对待性器官、性兴奋、性快感,对待手淫、性幻想、性诱惑,对待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学生的性神秘面纱揭开了,于是学校里和社会上传来一阵阵欢呼。

  但是,效果却决不象我们开始预期的那样理想。

过去封锁信息固然欠妥,但现在这样耀人眼目地大加刺激似乎更为有害。

性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是孩子!

可是我们有哪一种性教育的指向不是对着性器官,而是将学生引向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