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868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1Word文件下载.docx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

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

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

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

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南归。

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

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

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

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

由是益与时不合。

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

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叹曰:

“此亦可以为政也。

”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

丁母永安县君①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

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②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

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

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

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

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扞贼者,笑曰:

“此得吾粗也。

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

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

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

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

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

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

①县君:

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

②德明:

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报:

答复,给回信

B.稍用其说 

稍:

逐渐

C.还称旨 

称旨:

称职

D.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 

可否:

褒贬,议论

5、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B.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C.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D.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父辈是幽州人。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

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

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

后来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

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宋)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8、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梦中图景?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片,词人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

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

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

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

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

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

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

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

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

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

对此,罗·

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

“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

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

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

”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

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

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

“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

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

国心!

”于是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

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

”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

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

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教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

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

“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

”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

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们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

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

(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我家的花虽多,但与公园里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____,不值一提。

②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______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微乎其微九牛一毛微不足道

B.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九牛一毛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

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文化的魅力。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14.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

失重感

A.③④⑤①⑥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⑥②⑤③④① 

D.③④⑥②①⑤

15.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5分)

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

(1)树叶(感激地):

(排比)(3分)

(2)阳光(谦逊地):

(比喻)(2分)

16.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两条新闻之间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4分)

(1)因旅馆费用及发票问题与会议中方联系人发生争执,一外籍男子出手,女博士后在美无端遭打被拘。

(据新华社报道)

(2)美国女大学生情定重庆农民,春节后准备举行婚礼,婚后两人将继续在大连打工。

(据《城市晚报》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戏剧家曹禺书房里的架子上有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给他的信。

黄永玉写道:

“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了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信中对曹禺的批评字字严厉,甚至有明显羞辱的味道。

如此一封使自己难堪的信,曹禺为何还精心地裱在精美的册子里呢?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参考答案

1.A.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不符。

2.D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

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

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指出”的。

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3.CC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4.C(称旨:

符合皇帝的心意。

5.B

6.B“一直没有就职”错,与原文不符。

7.

(1)(他)遭母亲永安县君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

(采分点:

“丁母忧”,遭母丧。

“服除”,服丧完。

“通判”,做通判。

“能名”,有才能的名声或者获得好评。

以上4点每点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致力于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

“有”,占有。

“河”,黄河。

“臣属”,臣服,称臣。

“务”,致力于。

“晏然”,安宁。

以上5点每点各1分)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

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

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

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

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

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

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

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

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

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

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

“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

”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

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

曼卿曾感叹说:

“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

”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

他的母亲是永安县君,他遭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

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

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李德明全部占有黄河以南并臣服(北宋),北宋就致力于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

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

不久元昊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

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

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

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

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

“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

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

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

”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

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

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

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

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

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8、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