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38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小兵毕业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井田东以大村二井相临,西以第8勘探线为界与大塘勘探区相接,西北到7煤露头,南至-350米水平。

南北走向长4.8公里,东西倾向宽1.4公里,面积约6.7平方公里。

地理坐标:

东经113°

03′54″~113°

06′50″,北纬26°

12′53″~26°

14′20″。

井型为小型矿井,年产量为21万吨;

开拓方式为立井开拓;

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

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井底车场采用折返式梭式车场。

矿井分二个水平开采,一水平为-150水平,二水平为-350水平。

一水平运输大巷布置在7煤底板岩石中,距7煤底板法线距离40米,全矿划分为六个采区,矿井可采储量为715万吨,矿井服务年限为34年。

一水平可采储量为316.18万吨,一水平服务年限为15年。

二水平可采储量为398.82万吨,一水平服务年限为19年。

表1.16煤矿井储量

工业储量A+B+C

(万吨)

损失(万吨)

可采储量

备注

工业场地

井田境界

断层

开采

损失

其他损失

合计

131.8

0.7

1.4

1.5

25.38

1.3

30.28

101.52

165.4

2.1

1.6

32.1

1.2

37

128.4

297.2

3.5

3.1

57.48

2.5

67.28

229.92

表1.27煤矿井储量

7

259.7

1.04

2.08

2.23

37.76

1.93

45.04

214.66

326

3.12

3.48

47.75

1.78

56.13

269.87

585.7

5.2

5.71

85.75

3.71

101.17

484.53

第二节采区概述

第一水平第一采区位于-150水平,命名为11采区。

11采区位于井田第一水平的走向中部。

11采区垂高200米。

上部标高为+50米,下部标高为-150米。

本采区走向长1090米,倾向斜长440米。

与各邻近的采区分别留10米的保护煤柱作为停采线。

区段煤柱为11米,阶段煤柱为28米。

本采区根据6煤层底板等高线设计。

11采区可采储量为114.7万吨,服务年限为5.46年。

本采区准备方式为上山双翼采区集中联合布置方式。

第三节煤层

湘中十矿井田含煤4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2、6、7煤,其中7煤全井田可采,为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6煤局部可采,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表1.3煤层特征表

煤层名称

煤层厚度(m)

最小最大平均

层间距

倾角

°

围岩

顶底板

煤的牌号

硬度f

容重t/m3

煤层构造及稳定性

1煤

0~1.53

3~36

35

泥岩

无烟煤

极不稳定

0.22

11.13

粉砂岩

2煤

0~3.17

5~29

38

砂质泥岩

0.25

12.95

6煤

0~13.54

13~62

27

细砂岩

不稳定

1.21

40

中粒砂岩

7煤

0~9.58

6~79

1.49

较稳定

1.80

60

细中粒砂岩

表1.4煤层分析资料表

煤层工业分析

水份

%

灰份

硫份

磷份

挥发份

可燃性

挥发份

发热量

(大卡/

公斤)

4.36

5.39

0.04

0.01

6.09

7.30

7568

2.69

4.74

0.02

0.005

5.36

6.79

7768

第四节开采技术条件

1.4.1矿井顶底板

顶底板情况及管理:

6、7煤层直接底板一般为粉砂岩、砂质泥岩,滑面及节理发育,厚0~10.5米。

老顶均为细、中粒砂岩,中厚层状为主,裂隙发育,并充填石英、方解石脉,6煤老顶厚12.5~52米,7煤老顶厚5~35米,直接顶板为老顶时,开采首次放顶困难。

湘永煤矿把该井田6、7煤顶、底板均定为Ⅱ级。

1.4.2矿井瓦斯、煤尘及自燃性

湘中十矿属瓦斯矿井,历年瓦斯鉴定,最高相对瓦斯涌出量为9.4m3/T,最低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11m3/T,一般约为5.84m3/T,最高瓦斯绝对涌出量为1.4m3/min、最低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225m3/min。

根据白局(1992)第485号文《关于印发一九九二年度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的通知》及2003年“煤炭工业湖南省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报告”的结果,湘中十矿井煤尘无爆炸性。

根据白局(1992)第485号文《关于印发一九九二年度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的通知》及2003年“煤炭工业湖南省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报告”的结果,湘中十矿井煤层为不易自燃。

1.4.3地质构造

安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涌水量对生产影响较小,煤系地层及围岩含水性弱,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区,有利于地表水径流,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岩层含水性:

经过三次勘探,发现除6煤层顶板中细粒砂岩属微弱含水层外,其他地层均为隔水层或相对隔水层。

断层导水性:

由于岩层含水性较弱,泥岩、砂质泥岩等遇水后又易膨胀,使断层带导水性受到阻碍,过断层时没有漏水现象。

安阳井下可见断层有潮湿、滴水、淋水等现象,但一般导水性较弱,对矿坑水影响较小。

老窑水:

井田内老窑开采深度一般在+100米水平,老窑大多与地表裂隙连通,积水较多,雨季时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来源。

1.4.4水文地质条件及涌水量

湘中十矿井主要开采-50米以下水平,开拓最深达-350米水平,开采面积约为411575m2,依据排水量记录,-150米水平近10年来涌水量最大为417m3/小时,正常涌水量174m3~285m3/小时。

用比拟法对-150~-350涌水量预测得出结果基本和第一水平相一致,但因为第二水平避开了老窑积水,其最大涌水量可能比计算的要小。

矿井主要充水来源是大气降水、老窑水。

工业及居民用水取自耒水河。

第二章采区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储量

储量计算:

本设计的储量是根据矿区的精查资料有开采价值的范围来确定的,本井田6煤层、7煤层参加储量计算,分2个水平计算储量,分别为:

第一水平:

+50~-150

第二水平:

.-150~-350

2.1.16煤层:

西起第8勘探线,东抵F1断层,浅部到+50水平,深部至-350水平。

走向长3250米,倾向宽840米,储量计算面积约2.7平方公里。

2.1.27煤层:

西起第8勘探线,东止F1断层,浅部到+50水平,深部至-350水平。

走向长3300米,倾向宽860米,储量计算面积约2.8平方公里。

2.1.3采用煤层底板等高线平面图地质块段法计算后结果为:

Z地6=L·

r=1090×

392×

1.21×

1.5=77.55(万吨)

Z工6=Z地6-P=Z地-L·

r

=775500-1090×

28×

1.5=72(万吨)

Z设6=Z工6·

=72(万吨)

Z可6=Z设6·

C地(万吨)=72×

85%×

70%

=42.7(万吨)

Z地7=L×

1.8×

1.49=114.5(万吨)

Z工7=Z地7-P=Z地-L×

=1145000-1090×

1.49=106(万吨)

Z设7=Z工7×

=106(万吨)

Z可7=Z设7×

C地(万吨)=106×

80%

=72(万吨)

式中:

L——采区走向长(m)

l——采区斜长(m)

M——煤厚(m)

m——采高(m)

r——煤的容重(t/m3)

P——阶段隔水煤柱储量(万吨)

b——阶段隔水煤柱宽度,一般取20m

C——采区回采率(%)规范规定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

C地——地质构造复杂取70%,地质构造中等稳定取80%。

第二节采区设计能力

2.2.1以采面循环产量A循为基础,计算采煤面班产A班、日产A日、月产A月及年产A年。

A班=A循=232(t)

A日=3A班=696(t)

A月=30×

A日×

K=16718(t)

A年=11×

A月×

=18.39(万t)

式中K——月正规循环率,一般取80%。

2.2.2根据采掘出煤矿量计算采区生产能力AB

AB=K1·

K2

=1.15×

18.39=21.14(万吨/年)

K1——掘进出煤系数,一般取1.15;

K2——工作面同时生产影响系数,1个面取1,2工作面取0.95,3个面取0.9

2.2.3本着采区生产能力应为整数且应等于或略低于计算能力的原则,确定采区设计生产能力AB,即AB≤A′B所以AB=21(万吨/年)

第三节采区服务年限

根据采区可采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计算采区服务年限T:

=114.7÷

21=5.46(年)

第三章采区车场与硐室设计

第一节采区车场

根据采区煤层赋存条件本采区上部车场采用逆向平车场;

采区中部车场采用甩车场中的甩入石门式;

采区下部车场装车形式采用大巷装车式,辅助提升车场采用斜式顶板绕道车场。

第二节采区硐室

3.2.1绞车房:

确定采区轨道上山绞车房布置方式和位置

绞车房应位于围岩稳定、无淋水、矿压小和易维护的地点。

在满足绞车房施工、机械安装和提升运输要求的前提下,绞车房尽量靠近变坡点,以减小巷道工程量;

绞车房与邻近巷道间应有足够的岩柱,一般不小于10米,以利于维护。

本矿底板围岩为粉砂岩或细中粒砂岩比较稳定,受岩石移动的影响较小且为隔水层岩层,所以确定将绞车房布置在7煤底板岩层中,底板标高为+50米。

绞车房施工尺寸图如3-1,3-2,3-3。

图3-1采区绞车房平面图

图3-2采区绞车房施工图

图3-3采区绞车房施工图

3.2..2采区煤仓:

1、以装车站通过能力为约束,按采区高峰生产延续时间计算煤仓容量(60×

qh>Qt时);

Q=Q0+(60×

qh-Qt)×

th×

ad

Q0——防空仓留煤量,一般取5~10t;

qh——采区高峰生产能力t/mim(高峰期的每分钟产量一般为平均产量的1.5~2.0倍);

Qt——采区装车站通过能力,按装车及列车调车能力计算,t/h;

th——采区高峰生产延续时间,炮采一般取1.5~2.0h;

ad——不均衡系数,炮采取1.5。

Q=10+(60×

0.7×

1.5-40)×

=79(T)=53(m3)

2、根据刮板运输机的运输能力的运煤量计算煤仓容量Q。

Q=刮板运输机的小时运煤量(t)

计算煤仓体积V。

V=

(T)=50(m3)

K1——煤仓有效系数,取0.9;

K2——松散煤的容量,取0.9t/m3。

根据1,2计算结果取值为53(m3)

3、根据煤仓体积V和选定的煤仓断面积S,计算煤仓长度L

L=

+I=53/7+2=9.6(m)

式中:

I——为煤仓下部漏斗长度(m),煤仓施工尺寸如图3-4,3-5,3-6:

图3-4采区煤仓施工图

图3-5采区煤仓施工图

图3-6采区煤仓施工图

3.2.3井底车场水泵房

1、水泵选型

a.工作泵能力F2=1.2Q正=1.2×

174=209(m3/h)

b.备用泵能力F备≮FI的70%;

c.FI+F备≥1.2Q大=1.2×

417=500(m3/h)式中:

Q正、Q大——分别为采区正常,最大涌水量

2、水泵参数:

a.根据矿井涌水量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选用250m3/h的工作泵2台,备用泵2台,检修泵1台。

即备用泵不小于工作泵排水能力的70%,检修泵不小于工作泵排水能力的25%。

3.2.3水仓(应分内、外水仓)

有效容量V=8Q正=4×

174=1392(m3);

净面积S≥11.7m2(单轨巷道)

长度

1392÷

(11.7×

0.9)=132m

K——水仓有效利用系数,取0.9

3.2.4确定采区变电所的位置及形式

采区变电所是供电的枢纽。

由于低压输电的电压降较大,故合理地确定采区变电所的位置及尺寸是保证采区正常生产,减小工程费用的重要措施。

采区变电所应设在围岩稳定,无淋水,矿压小,通风良好的地点,并位于采区用电负荷中心,一般设

上山附近或两上山之间。

根据本采区的地质条件和区段个数,确定本采区变电所布

在采区两上山之间的-137水平岩层中。

变电所布置图3-7

图3-7采区变电所平面布置图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与采区生产系统

第一节采区上山

4.1.1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

因本矿为瓦斯矿井,煤尘不具爆炸性,煤层没有自然发火现象,年产量只有21万吨,所以布置二条上山就可满足运输、行人和通风的要求。

以下列出两个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

方案一:

一岩一煤上山布置,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中,运输上山上山布置在岩层中。

方案二:

二岩上山布置,轨道上山,运输上山都布置在7煤底板岩层中。

表4.1采区上山布置方案比较

项目

方案

优点

缺点

方案一

轨道上山布置在煤层中,掘进费用低,掘进速度快,不要掘进区段轨道石门,运输线路短,采区投产速度快。

因此轨上山可使用小功率绞车,采区内双轨巷道少,矿车使用量少,运输安全性高。

运输上山布置在岩层中后期维护少,维护简单,可保证后期正常生产。

执行排矸、运料、排水、行人的工作,任务不重,

轨道上山与区段运输平及区段轨道平巷需交叉,或需设计区段轨道绕道车场,须在区段运输平巷内设置风门,漏网量大,通风系统不稳定。

轨道上山维护困难,维修费用高。

运输上山执行排水工作,影响煤质。

需留设较多的上山护巷煤柱。

减少了采区的煤炭回采率。

方案二

二岩上山布置在岩层中,后期维护少,维护简单,可保证后期正常生产。

二条上山分工明确,运输数量大,可连续运输,可保证采区生产能力的完成。

矿车运输少,安全性高。

可不留上山保安煤柱,可提高采区回采率。

岩巷掘进费用高,投产慢,采煤面投产前掘进工程量大;

需布置区段溜煤眼与区段运输石门及区段轨道石门。

4.1.2选定方案的布置方式

经上述方案比较,结合本矿井年产量,经济因素以及采区服务年限的需要,最终选定方案二作为本矿井采区上山布置方式。

4.1.3采区上山的布置

轨道上山和运输上山均布置在中等稳定的岩层中,运输上山承担运输和采区回风的任务,轨道上山主要是为采区排矸、运料、通风、行人提供服务。

二条上山未在同一层位,可实现跨上山回采,上山两边不留煤柱。

两岩上山的巷道形状,考虑到巷道围岩性质、巷道服务年限、用途及位置确定两上山都为半圆拱形。

上山断面大小根据巷道净断面必须满足行人、通风、安全设施、设备的安装、检修和施工的需要确定运输山上的断面为5.1㎡、净高为2.3米、净宽为2.5米,轨道上山的断面为5.1㎡、净高为2.3米、净宽为2.5米。

支护材料用锚喷支护。

轨道上山、运输上山按倾角27°

布置在岩层中。

运输上山长度为440m,轨道上山长度为440m。

表4.2轨道、运输上山参数表

名称

断面

形状

上山间距

m

斜长

护巷煤柱

支护形式

支护材料

净断面积

轨道上山

半圆拱形

20

440

27°

锚喷

钢筋砂浆锚杆

5.1

运输上山

轨道上山、运输上山断面图4-1、4-2:

图4-1石门、轨道上山断面图

图4-2运输上山断面图

第二节煤柱尺寸

阶段煤柱28m;

无上山护巷煤柱;

区段煤柱11m;

采区边界煤柱20m。

根据资源储量报告提供的资料,井田内老窑开采深度一般在+100米水平,老窑大多与地表裂隙连通,积水较多,雨季时是矿井涌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矿井现有的开采巷道布置,设计将+50m水平之上煤层作为上部防水煤柱;

计算防隔水煤柱:

(米)

3P为测得探放水水压

KP为岩石的抗拉强度

M为采高,

K为系数取2∽5

故留设采区边界防隔水煤柱20米可满足隔水要求。

为满足对区段轨道平巷的矿压影响与隔水要求,根据设计规范要求区段护巷煤柱留设11米,为满足对阶段运输大巷的矿压影响与隔水要求,根据设计规范要求留设阶段护巷煤柱28米,矿井的主副立井从煤层顶板穿煤层至煤层底板,按规定设计留设主副井井筒煤柱,井筒煤柱根据《“三下采煤”规程》要求留设,主副井筒护巷煤柱按一级保护要求设计,根据地表层厚30米,表土层移动角取45度,上山移动角取75度,下山移动角取57度,根据投影法求得保护井筒煤柱走向长度200米,倾向方向标高从-17.5∽-160。

第三节采区生产系统

4.3.1运输系统

1、运煤系统

工作面采用刮板运输机运输→运输平巷采用刮板运输机与带式输送机运输→运输石门采用带式输送机运输→运输上山溜煤眼自溜→运输上山采用溜槽连续运输→采区煤仓。

2、运料系统

采用1t材料车或平板车装运材料及设备,经采区下部车场→采区轨道上山→各车场→各区段轨道平巷→各工作面。

4.3.2排水系统

采掘工作面的水由区段轨道平巷的水沟→区段轨道运输石门水沟→排水巷排→轨道上山水沟→运输大巷水沟→自流至井底车场水仓→水泵排至地面。

4.3.3通风系统

1、采区风量计算

根据采煤面的相对CH4涌出量计算采煤面的风量Q面

Q面=0.1q相对×

K1=0.1×

5.84×

696×

1.3=529(m3/min)

q相对——采煤面的绝对CH4涌出量(m3/min)

A——采煤面的平均日产量(t)

K1,K2——通风系数,低CH4面,K1取1.3,高CH4面,K2取1.5~2.0。

表4.3根据工作面气温与风速的关系计算

回采工作面的空气温度(°

С)

回采工作面的风速V(m/s)

≯15

0.3~0.5

15~18

0.5~0.8

18~20

0.8~1.0

20~23

1.0~1.5

23~26

1.2~1.8

Q面=60×

S=60×

1.5×

5.4=488(m3/min)

工作面温度为23°

С,工作面断面为5.4m2。

根据工作面人数计算:

Q面=4N=4×

30=120(m3/min)

根据工作面炸药使用量计算:

Q面=25A=25×

15=375(m3/min)

根据局扇额定吸风量计算掘进头的风量Q头

=2×

150×

1.3=390(m3/min)

Q局——局扇额定吸风量JBT-51(5.5kW)取150m3/分;

JBT-52(11kW)取200m3/min

n——局扇同时运转台数(即需供风的掘进头数)

k——供风系数,岩巷1.2,半煤岩巷1.25,煤巷1.3

根据经验数据确定硐室风量Q硐:

①采区变电所70m3/分

②采区绞车房150m3/分

③采区水泵房150m3/分

根据上述参数计算采区总进风量Q采:

Q采=(∑Q面+∑Q备面+∑Q头+∑Q硐)·

K

=(529+529×

50%+390+370)×

1.1=1709m3/分

∑Q面、∑Q头、∑Q硐——采区内所有采煤面、备用面、掘进头、硐室风量之和。

K——采区通风系数,取1.1;

备用工作面用风量取生产工作面风量的50%。

采区工作面进风一律由轨道上山进风,采区工作回风一律区段运输石门回至运输上山,再回至回风石门,由回风石门回至回风大巷.

采掘工作面应尽量采用并联通风,不用或少用串联通风,有CH4突出危险的采掘面严禁串联通风。

通风设施的设置:

①、为保证风流不短路、不串联,保证用风地点的风量,应在必要的地点设置风窗、风帘、风桥、密闭等构筑物。

②、每组风门必须有两道(包括正向风门和反向风门),一般应设在平巷内,而不设在倾斜巷道中。

③、调节采掘工作面风量的风窗,一般应设在进风侧,开采突出煤层采掘面时,严禁将风窗设在回风侧。

4.3.4防尘系统

1、采区主防尘水管选用2寸钢管,铺设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