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39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生猪生产情况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008年,我区制定了“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技术规范”,作为自治区级地方标准发布。

目前我区80%的乡镇成立了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我区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94家,其中2013年新增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2家,省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44个,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由2007年的不到10%提高到目前的30%以上。

(四)猪肉在整个肉类总产量中仍占主要地位。

猪肉一直是我区居民肉类消费的主体。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猪肉占居民肉类消费比重的95%以上。

进入80年代,随着肉类消费的多样化发展,尽管猪肉消费量不断增加,但其比重下降。

到目前为止,猪肉占整个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已由2002年的76.8%下降为2013年的62%。

2013年我区猪肉产量261.34万吨,人均猪肉占有量49.5公斤,比2002年增加25.1%。

(五)产业化链条逐步完善。

以养殖生产为核心,从饲料生产、种猪繁育到流通、屠宰加工、肥料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新建规模养殖场向集团型、资本运作型发展,龙头企业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到2011年底,我区共建设种猪场355个,其中原种猪场17个,一级种猪扩繁场176个,二级种猪扩繁场160个,地方猪资源场7个。

种猪场存栏基础种猪16.4万头,年供种量108万头。

已建设108个种公猪站和1326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11年人工受精配种母猪498.6万胎次。

我区有省级以上畜禽养殖加工龙头企业73个,总注册资金124亿元,年销售收入800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个、省级63个,上市公司4个。

我区有饲料生产企业670家,其中年产量过10万吨的企业16家,全年商品饲料产量达到1000万吨,饲料工业产值300多亿元;

有兽药生产企业46家,年产值10亿元。

有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以上的龙头企业9家。

(六)生猪生产周期缩短。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在科学饲养技术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大大的缩短了饲养周期,节约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

一般情况下,规模户饲养的母猪怀孕114天,仔猪出生28天后断奶,40天左右时间出栏,断奶后一周经过人工受精母猪又开始怀孕,一头母猪年生产2.2胎左右,这种几乎“机械化”的仔猪生产,比自然状态下(农户散养)的仔猪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保证了仔猪货源。

据调查,规模户饲养的仔猪(公猪)出生40天后的就可以添槽作为育肥猪,养殖时间4个半月后,重量在100到120公斤,就必须出栏,这个时期是出栏的最佳时期,如果超过4个半月出栏则大大降低养殖效益。

但育肥猪在40—50公斤的生长期,生长最快,如果这个时期出栏,亦很不划算。

按照规模户育肥猪4个半月的养殖周期,比一般散养户提前4—6个月时间出栏,由于饲养周期大大缩短,使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

 

(七)生猪生产波动频率加快。

农业生产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特征的背景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由于农民不掌握市场信息,不了解市场预期变化情况,更不具备抵御市场变化的风险能力,农户种什么、养什么,只能根据当期市场情况,决定下期生产,往往造成一哄而上,形成农产品“卖难”,城镇居民“买贵”的情况,农业生产跌入低谷—高峰—低谷的恶性循环,生猪生产也不例外。

而养猪规模户在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掌握市场信息、疫情防治、仔猪生育生产等等方面,相比一般农户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大大地减少了生猪生产的波动。

据分析,当前我区生猪生产的波动周期为1年半左右时间,比过去一般农户养猪的波动周期减少1年左右时间,而且波动的幅度也大大减小。

(八)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正在投资或扩大生猪投资。

总投资3亿元的湖南鑫广安集团武宣30万头生猪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全部竣工,并已于2013年年底投产,兴宾区仙境猪业有限公司新建4万头养猪场也顺利投产,目前存栏量13500头,能繁母猪2100多头,象州县华金养殖场新建2万头养猪场已于2013年顺利投产,桂林桂都生态养殖公司年产4万头肉猪生产线已实现投产运行,年产15万头猪苗的桂林温氏公司林村种猪场正式投产并满负荷生产,年产20万头猪苗的桂林温氏公司罗锦种猪场也正在抓紧施工建设。

二、我区生猪与全国及相邻云南省的差距

(一)生猪存栏量减少,全国排名下降,所占全国比重下降且排名由在云南的前面变为落后于云南。

2012年我区生猪存栏量比2002年下降了18.6%,而同期全国却是上涨了2.8%,占全国的比重为5.18%,比2002年下降了1.38个百分点,生猪存栏量在全国的排名下降了三位,由第4名下降为第7名;

同期,云南省生猪存栏量比2002年上涨了8.9%,占全国的比重为5.69%,提高了0.32个百分点,生猪存栏总量在全国的排名前进了二位,由第7名上升为第5名,排在了广西前面。

(见表一)

2002年—2012年全国、广西和云南生猪存栏情况(表一)

年份

生猪存栏(万头)

生猪存栏占全国比重%

全国

广西

云南

2002年

46291.5

3029.3

2486.9

6.54

5.37

2003年

46601.7

2637.7

2554.1

5.66

5.48

2004年

48189.1

2671

2605.5

5.54

5.41

2005年

43319.1

3015

2601.7

6.96

6.01

2006年

41850.4

2259.9

2365

5.40

5.65

2007年

43989.5

2169.5

2457

4.93

5.59

2008年

46291.3

2307

2669

4.98

5.77

2009年

46996

2332.4

2736

4.96

5.82

2010年

46460

2344

2766.8

5.05

5.96

2011年

46766.9

2412

2689.8

5.16

5.75

2012年

47592

2466.6

2708.65

5.18

5.69

(二)我区生猪出栏量全国排名上升,依然排在云南前面,但所占全国比重下降且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速度和云南增长速度。

2012年我区生猪出栏量在全国的排名为第8位,比2002年前进了一位,但所占全国的比重为4.8%,比2002年下降了0.1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25.8%,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少2.8个百分点,比云南增长速度慢14.9个百分点;

2012年云南省生猪出栏量在全国的排第9位,比2002年前进了二位,所占全国的比重由4.17上升为4.57%,提高了0.4个百分点,增长速度为40.7%,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快12.1个百分点,比广西增长速度快14.9个百分点。

(见表二)

2002年—2012年全国、广西和云南生猪出栏情况(表二)

生猪出栏(万头)

生猪出栏占全国比重%

54143.9

2656.5

4.91

4.17

55701.8

2555.1

2384.5

4.59

4.28

57278.5

2462.5

2585.9

4.30

4.51

60367.4

2831.9

2733.6

4.69

4.53

61207.3

2957.2

2755.2

4.83

4.50

56508.3

2767.3

2536.1

4.90

4.49

61016.6

2935

2701.7

4.81

4.43

64538.6

3119.9

2824.5

4.38

66687.4

3230

2961.8

4.84

4.44

66170.3

3195.1

2964.7

4.48

69628

3342.09

3180.13

4.80

4.57

(三)我区猪肉产量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云南增长速度,猪肉产量排名由在云南的前面变为落后于云南。

2012年我区猪肉总产量为252.5万吨,比2002年增长32.3%,高于全国29.4的增长速度,但却比云南34.8%的速度低2.5个百分点。

我区猪肉占全国的比重为4.73%,比2002年上升了0.11个百分点,猪肉产量在全国的排名由第11名上升为第9名,人均猪肉占有量48.2公斤,比2002年增长21.8%,增长速度比全国慢1.15个百分点;

云南省由4.75%上升为4.95%,提高了0.2个百分点,猪肉产量在全国的排名由第10名上升为第7名,人均猪肉占有量56.7公斤,比我区高17.6%,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4个百分点,比我区高3.6个百分点。

(见表三)

2002年—2012年全国、广西和云南猪肉产量情况(表三)

年份

猪肉产量(万吨)

猪肉产量占全国比重%

4123.1

190.8

195.9

4.63

4.75

4238.6

179.8

208.8

4.24

4341

161.7

228.3

3.72

5.26

4555.3

186

244.2

4.08

5.36

4650.5

210.3

235.9

4.52

5.07

4287.8

206.2

203.6

4620.5

218.4

219.6

4.73

4890.8

232.3

230.8

4.72

5071.2

241.5

242.5

4.76

4.78

5053.1

239.8

243.9

5335

252.5

264.08

4.95

(四)从生猪规模养殖户情况看,我区规模养殖户明显高于云南。

(四)广西生猪调出大县远少于云南。

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是从2007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精神,为调动地方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猪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专项惠农政策。

目前,我区生猪调出大县为20个,比2008年增加了10个,而2013年云南有生猪大县33个,比2008年增加了23个。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以“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为原则,以有关县市区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存栏量等因素计算,对达到规定标准的县予以奖励。

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增强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和生猪品种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增强防疫能力等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区生猪生产发展速度

三、当前我区生猪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加大。

近十年来,生猪养殖户犹如坐过山车,生猪的价格可谓起伏跌宕,在大赚与大亏之间艰难地与市场博弈。

最近十年,广西生猪价格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三轮明显的价格波动,平均周期长度为30个月左右。

前两轮分别在2004年9月和2008年4月形成峰值,而最近一轮猪价上涨峰值“窗口期”为2011年9月。

2003年以前生猪市场供求相对平衡、价格波动幅度不大。

2003年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养殖户宰杀母猪,补栏停滞,造成生猪供应紧张。

同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禽流感”,引发居民对禽肉消费的恐慌,进一步助推了猪肉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生猪价格开始明显反弹,并一直持续到2004年下半年,猪价进入十年中的第一个高峰期。

2006年下半年,具有急性高致死性蓝耳病爆发。

一时间人们“谈猪色变”,养猪业遭受重创。

2007年初至2008年2月,疫情对猪价的影响开始显现,猪价经历了历史性的高涨。

从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猪肉价格进入回调期。

从2010年7月起,本轮猪肉价格上涨开始启动,生猪价格开始回升,直至2011年9月份,三元杂生猪价格超过20元/公斤,创历史新高,去骨带皮鲜猪肉价格高达30.20元/公斤,之后,缓慢回落。

目前,目前全区二元杂、三元杂活猪平均价格11.35元/公斤、12.14元/公斤,全区猪肉平均价格20.27元/公斤。

养殖户明显亏损,出栏1头肥猪亏损200元左右,部分小型养殖单位选择退出市场。

近年来猪价波动频繁,周期趋短,往往是大涨之后即大跌,一年形成一个周期,养殖户调整适应能力和政府部门的调控能力难以赶得上市场节拍,陷入越调波动越剧烈的循环。

并且有些调控政策只重短期效应,特别是价格高峰时,有利好产业政策出台,很容易引起外来资金盲目跟风;

一旦价格进入低谷,这些资金投入者大多不能坚持,最终“受伤”的还是养殖户和养猪产业。

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的23个月内,全国生猪价格由5.96元/公斤上涨至16.87元/公斤,涨幅达183%,生猪价格窜至历史高位;

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的14个月内,全国生猪价格由9.53元/公斤上涨至17.54元/公斤,涨幅达85%。

2006年以来生猪价格的两次剧烈波动,对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价格下跌致养殖户亏损。

2010上半年,供过于求的生猪市场和季节性消费淡季使得生猪价格快速下滑,由1月的12.09元/公斤迅速下跌为6月的9.64元/公斤。

据对近6000个生猪养殖户的监测,2010年6月出栏每头生猪亏损70元。

若某一规模养殖场本月出栏3000头生猪,则亏损额将达21万元。

2010年6月,全国生猪养殖平均亏损面达到58.23%,亏损严重的地区达到90%以上。

生猪价格下跌养殖户亏损严重,而生猪价格的快速上涨则使得居民消费水平大幅下降,对农村居民及城市贫困人口日常生活带来显著影响,价格上涨使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猪价变化周期趋短,调控难度加大。

  

(二)劳动力短缺对生猪产业的影响已经显现。

“用工难”使养殖业劳动力不足问题凸现。

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一些地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出现,尽管养殖场用工工资不断上涨,但是与进城打工相比,养殖场地理位置偏僻、工作形式单一且劳务繁重、外出机会和工作条件较差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宁愿在城市工资略低的单位上班,也不愿意在养殖场上班,养猪场“用工难”问题凸现。

近年来我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减少导致散养户大量退出,但在生猪生产领域,机器设备不能像在种植业中那样大量代替劳动,养殖业劳动力短缺的状况仍将持续。

当前我区普通规模养殖场聘用养殖工人的工资为1700元/月左右,而大型的养殖厂由于对工人素质要求更高,雇工费用会达到2500元/月。

但,即使这样,也很难请到合适工人。

(三)生态环境对生猪业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随着养猪场数量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中小型养殖散户,由于管理粗放、设施简陋,标准化程度不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极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国内首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于2013年10月8日通过,对规模养殖场或者养殖小区的环境条件要求更严格,养殖养殖风险增大,利润空间小。

一方面使养殖污染得到控制,环境状况得到好转,但另一方面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养猪业环保法律法规客观上提高进入养殖业的门槛,限制了一部分有养殖意愿但条件不能达标的农户或企业加入养殖业,对生猪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融资难”长期困扰规模养殖户,养殖户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

农业是弱势产业,养猪行业是传统的农业生产项目之一,传统的养殖业资本运营特点表现为低投入、低产出、低风险,具有小农经济的显著特征。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户经济的壮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养猪业以现代化规模养殖迅速发展,资本运营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按照现有银行规定,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必须要有国有土地上的房产做抵押,而大部分用于畜禽养殖场都是属于租赁集体土地。

由于畜牧业生产不确定性较大,风险偏高,银行要求较高的风险收益率,同时养殖户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抵押品,导致贷款获得难度较大。

据养殖户反映,金融部门对养猪放贷比较谨慎,而且贷款手续繁杂,部分养殖户只好东拼西凑,缺乏稳定的融资渠道,无力改造圈舍,扩大生产规模,如果遇到市场疲软时,难以抵御风险,无耐只能走向“破产”。

目前,养殖户通常的融资渠道一是向亲友借钱,但借贷规模受一定限制;

二是向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借款,但手续繁杂,利率较高,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成本上升,压缩利润空间

据畜禽监测推算资料显示,目前生猪养殖的多项成本出现上升。

2011年一季度玉米价格达到1.81元/公斤,同比上涨13.8%;

普通饲养员工资每人每月为1200元左右,比去年上涨了20%;

仔猪出售价格为20.85元/公斤,同比上涨46%。

生猪养殖成本的“刚性”增加,且不断上涨,加大了养殖风险,压缩了利润空间,一旦猪肉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养猪出现行业性亏损在所难免。

(四)“定价难”使养殖户定价话语权微弱

目前生猪销售大多依赖于中间商上门收购,销售渠道比较单一。

在养猪专业协会(组织)不健全的地区,养殖户在出售价格谈判中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由中间商任意“宰割”,无论是价格上涨期,还是下跌期,中间商都保证其取得相对利润。

一旦遇到生猪出栏集中,收购价格下跌,销售发生困难,中间商就采用压价、少算重量等方式来保障自己利润,亏损的只是养殖户。

(六)“用地难”困惑新生规模养殖户

规模养殖需要一定的场所,又不能在人口密集的村镇区,需要占用相当规模的农业用地。

据一些农民反映,想投资养猪业,用地审批手续很难办,只好望而止步。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证生猪生产平稳发展。

畜牧业事关国计民生,带有公共产品性质,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调控。

利润是决定养猪规模的关键因素,农民养猪有没有积极性、养殖规模保持多大才合适,关键是要看养猪是否有利可图,利润是指导生产的有力杠杆。

政府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杠杆来调节生产,建立健全快速、灵活、有效的猪肉产品市场调节机制,保持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生猪收购价格与当时市场玉米价格应保持6∶1左右比例关系,当这种关系确立时,养猪就有利可图,农民就愿意养;

当这个比例关系跌破5∶1时,政府就应当通过收购市场猪肉产品,降低养猪户的损失;

当这个比例关系突破7∶1时,政府应通过投放市场猪肉产品,使养猪户的利润保持在合 

理水平,从而平抑市场物价,保持市场繁荣稳定。

政府加强对生猪生产的宏观调控,不是建几个生猪养殖大县就能解决的问题。

各级政府应该着重做好建立市场调解机制、资金扶持规模养殖户、防疫防控、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由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规模,由经济发展规律决定养多少,由养殖户根据利润来调节养殖行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哄而上导致全盘皆输。

由于生猪生产运输条件的限制,在全国大市场下,陕西生猪走扩大调出的路子困难较大。

在目前生猪生产产业链条还没有大的发展,新的较大规模的深加工能力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要立足本省“内需”,稳定生猪生产。

为了避免走进“猪贱伤农”、“猪贵伤民”恶性循环的轨道,陕西生猪生产不宜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应保持适度增长。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综合生产率。

一是要针对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全国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力争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难点,尽快提升我区生猪产业科技水平。

二是加强生猪养殖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提高养殖业科技含量。

进一步完善养殖业技术推广体系,针对当前我区仍然存在大量散养户的基本形势,充分发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调动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深入养殖场户开展生猪饲养、繁育技术指导和服务,指导养殖场户合理调整生产结构。

  (三)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生产持续发展。

一是要提高生猪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程度。

要以发展各种类型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要途径,推行标准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提高规模效率。

二是要创新产业化模式,提高散户的组织化程度。

在鼓励发展“公司+农户”的传统产业化模式的基础上,要支持养猪户发展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改变散户的弱势地位。

三是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散户在养殖中难题。

  (四)切实加强疫病防控,减少生产波动。

一是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