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472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新疆专用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2.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古诗所描绘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

1.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当时作诗的情绪。

2.课堂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古诗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2.自选一首古诗配画;

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进行赏析,体会诗人当时作诗的情绪。

重点

难点

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时目标

正确认读“牢记”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保、护、伙、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个性化修改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课件,告诉学生这是山西省的一个旅游胜地。

板书“鹳雀楼”,指名读。

2.介绍“鹳雀楼”名字的来历:

“鹳雀”是一种与鹤相像的鸟,传说这座楼上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

3.介绍背景,引入课文:

这座楼在山西省永济县,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在登上这座楼后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

让这座楼名扬四海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登鹳雀楼》。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

2.检查读诗,注意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教师范读;

指名读。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小组交流:

作者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1)提问:

白日指什么?

(太阳。

(2)提问: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请学生想象。

(3)提问:

“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学生再说说古诗描绘的情景。

(5)全班齐读诗句。

二、自主

学习、探究新知

(合作)

3.读“黄河入海流”,指名说这句诗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1)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

(入海流)

(2)提问: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

指导学生看图或想象,指名说。

(3)让学生说清楚: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

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4)指导朗读:

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吗?

(5)指名读,全班齐读。

4.总结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脚下的黄河正滚滚流入大海。

指导学生再读。

5.引导学生:

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

教师引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

(想要看很远的地方,看更多的风景。

要看到很远的地方,必须要做什么?

(更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

(出示“更”字。

(4)引导说话:

“诗人要想……,就要……”,让学生试着说说。

(5)出示: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6)指导学生读后两行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

三、过关检测

(四)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四、课堂总结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诗人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

后两行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业

把本课生字写一写,预读下一首古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6-10小节,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鸡、蓝、百”3个生字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1.导语: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深入大自然,你会得到许多乐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庐山。

(板书:

庐山。

2.提问:

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呢?

3.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庐山的图片。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4.引出课题:

庐山不仅有奇山,还有秀水。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在登上庐山时,被庐山瀑布的壮美所深深震撼,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庐山的瀑布。

瀑布、望。

5.解读课题。

(1)指名读课题。

题目中为什么用“望”而不用“看”?

(3)全班齐读课题。

(二)品读诗文,领悟诗意

1.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诵读。

(1)品读前两行诗:

说说这两句诗都说了哪些景物?

①出示“香炉、紫烟、遥看、山川”词卡,解释词义。

②感受“生、挂”的妙用:

“生”字让你想到什么场景?

“挂”字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生”字写出了瀑布远看时烟雾缭绕的场景,犹如置身仙境;

一个“挂”字又展现了瀑布的高大。

你能试着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③指导诵读:

诗要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这是一首七言诗,斜线的地方代表语气的停顿,不仅如此,七言诗中第五个字要读得响亮一些。

教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学生试着练读。

(2)品读后两行诗,提出问题:

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

连起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教师导读:

庐山山顶紫烟缭绕,山间如同挂着一条白布,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了一幅雄伟壮观的美景。

那么你对大自然这位雕塑家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自由读;

(三)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诗仙”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形象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

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本子上正确书写生字

第三课时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说出生字的结构、偏旁部首、组词等。

(一)乐曲播放伴奏,学生朗读两首古诗。

(二)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诗、入、望、炉、烟、尺”。

2师指名朗读。

3.指导书写生字,老师黑板上范写。

注意书写要点:

诗左窄右宽,言字旁的第二笔是横折提“寺”字中第二横稍长。

入强调撇低捺高,捺从左半格起笔,要写得舒展。

望第三笔是竖提,上边两部分要聚拢,“王”字要托住上部,最后一横稍长。

炉火字做偏旁的时候,捺变成点;

注意火的笔顺先两点后撇捺。

烟“火”“大”的末笔捺改点。

尺第一笔是横折,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三)词句理解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行是诗人登楼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朝着

东海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

壮观。

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

“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完美的形式,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行是诗人登楼所思。

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

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读到“生紫烟”一句,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上不断升腾起紫色的云雾。

“生”有升腾之意。

4.师问学生:

谁见过瀑布,能不能说一说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看瀑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然后再启发提问:

瀑布像什么?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

“三千尺”是虚数,诗人采用夸张手法,强调山之高耸,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

(四)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个别学生背诵。

4古诗两首

诗诗人、古诗、诗集

入进入、入口、入学

望希望、失望、期望

炉锅炉、火炉、炉子

烟烟火、冒烟、烟筒

尺尺子、直尺、卷尺

1.巩固抄写生字,并组词。

2.背诵古诗。

3.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北京

课件、生字卡

1.初读课文,学习第1、2自然段。

2.正确认读、书写“丽、旁”等4个字。

课堂主要结合学生自主读文和教师提问的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来了解北京的景物。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

正确认读、书写“丽、旁”等4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正初读课文,学习第1、2自然段。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

我国的首都是哪儿?

说说你知道的北京。

如果去过北京,给大家讲讲你印象中的北京。

2.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北京的位置。

语言引入:

看!

五角星所在的位置就是我国的首都北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北京,去看看这座美丽的城市。

3.板书课题,学生跟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这座美丽的城市的呢?

2.出示两组词语。

(1)人民英雄纪念碑、柏油马路、立交桥、拼成图案的花坛、高楼大厦。

(2)绿树成荫、川流不息、名胜古迹、矗立。

第一组词语结合插图认读、理解。

第二组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

3.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过渡:

为什么说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呢?

北京都有哪些美丽的地方?

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一看。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1)学习“首都”。

强调读(dū)和读(dōu)时的义项不同,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2)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换句式说话:

我国的首都是……

(3)全班齐读。

指导: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学生体会“美丽”一词重读。

(4)提醒学生写景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方位来写。

(四)学习书写“丽、旁、交、爱”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领读。

2.指导写“丽、旁、交、爱”。

(1)课件演示笔顺,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在黑板上范写,相机指导。

(3)和学生一起交流这4个字的书写要点。

3.学生在书上仿写,在本上练写。

(五)课堂听写“丽、旁、交、爱”四个字,并组一个词语。

学习了第1、2自然段,我们了解了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那么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北京都有哪些美丽的地方吗?

5.北京

丽美丽、秀丽、丽人

旁旁边、两旁、旁人

交交通、交钱、上交

爱爱人、相爱、爱情

1.抄写“丽、旁、交、爱”四个字,并组两个词语。

2.熟读第1、2自然段。

正确认读“首都、中央、红墙”等词语;

正确读写“我国、美丽、天安门”等。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北京有了哪些了解?

首都,美丽)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参观美丽的北京。

(板书课题,学生跟写)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引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天安门广场,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北京其他

美丽的地方,我们先去看看北京的马路。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

幻灯片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的画面,或利用课文插图,指名读,让学生边跟读边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

(1)学生交流从照片中看到了什么。

(2)学生借助图片理解“绿树成荫”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川流不息”等词语。

(3)朗诵课文,一边朗读一边回忆照片中的情景。

让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方法,再说一说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如,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词语的意思。

3.男女生比赛朗读。

教师重点指导较长语句的停顿。

如:

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4.对比句子。

学生读课后第3题中的两组句子,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学生再读课文中的原句,体会在朗读的时候加点的词语要重点强调。

试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教师可提示:

横线上补充的内容说明这个事物是“什么样的”,

例句:

公园里有什么样的花和什么样的树?

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北京美在哪里。

首都庄严建立立交桥

中央优美大厦英雄纪念碑

红墙我国美丽天安门

拼成图案花坛

1.正确书写“首都、庄严”等词语。

2.熟读课文第3自然段。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

(一)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思考:

这一段介绍了北京哪些美丽的地方?

2.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北京的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的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

3.出示天坛、故宫等名胜古迹的图片,告诉学生它们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所以叫做名胜古迹。

出示风景漂亮的公园图景,理解“优美”一词。

提示学生利用“高楼”来理解“大厦”的意思。

4.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重读两个“到处”。

5.全班齐读第5自然段。

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读出对北京的赞美。

6.回顾全文。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你喜欢课文中谈到的北京的哪些地方?

(二)书写“桥、楼、优、站”

1.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2.指导写“桥、楼、优、站”。

(1)出示课件演示笔顺并让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黑板上范写,相机指导。

(3)和学生一起观察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书写要点。

3学生在书上仿写,在本上练写。

学生回顾全文,同桌交流:

课文中讲了北京哪些地方的名胜古迹?

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对北京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美在哪里。

桥大桥、桥面、桥东

优优美、优秀、优异

楼大楼、高楼、楼层

站站立、站着、罚站

1.抄写“桥、优、楼、站”四个字,并组两个词语。

2.熟读第1、2自然段,并做到背诵。

3.回去给家人讲一讲北京美在哪里。

6、葡萄沟

3

1.通读全文,认识生字词;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正确书写“最、喜、客、常”四个字。

课堂通过默读,老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葡萄沟的特产。

体会葡萄沟的风土之情,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书写“最、喜、客、常”四个字。

正确流利地通读全文。

通读全文,认识生字词;

(一)导入

1.联系实际生活导入,与学生交流。

提问:

你们知不知道葡萄沟,能不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葡萄沟?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葡萄沟》,看看作者笔下的葡萄沟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教师配乐深情诵读课文。

学生跟读,圈画生字。

2.借助地图,认识葡萄沟。

(1)认读词语卡片:

新疆、葡萄沟、吐鲁番。

(2)出示地图,让学生分别找找具体位置。

(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个地名,并说说理由。

3.语境归类识字。

(1)暗红、淡绿。

(2)葡萄干、水分、热情好客。

(3)山坡、梯田、足够、钉在、出产、一串。

(三)书写“最、喜、客、常”

1.出示“最、客、常”。

(1)选一个字组词、说句子。

(2)观察比较,小结写好这类字的规律。

(3)教师范写——学生临写——对照品评——二次临写。

2.出示“喜”。

(1)观察“喜”字,让学生说说字体的结构,注意字体横画较多。

(2)学生交流写字的要点:

上面的“士”上横长,下横短;

第九笔横最长。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都介绍了葡萄沟的哪些水果?

(出产杏子,出产香梨,还出

产蜜桃、沙果和葡萄。

2.提问:

杏子几月成熟?

七八月什么水果成熟了?

让学生用“成熟”说句子。

3.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八九月份——人们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4.发现: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水果的?

(时间顺序。

5.用自己的话按时间顺序介绍葡萄沟的水果。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葡萄沟的水果。

那么多水果让人馋涎欲滴!

但人们最喜欢吃的还是——葡萄,下节课我们去葡萄沟一睹为快!

6.葡萄沟

最最多、最好、最快

喜喜欢、喜爱、喜好

客顾客、客人、好客

常经常、常常、常人

1.本子抄写“最、喜、客、常”四个字,并组两个词语。

2.熟读第1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吐鲁番各个季节的特产,我们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课文《葡萄沟》,看看作者笔下的葡萄沟到底有什么迷人的景象。

(板书课题。

(四)学习第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葡萄长得怎样?

维吾尔族老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读“到了秋季……美丽极了”一句,教师可抓住“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葡萄长势喜人,色彩明亮鲜丽,种类繁多。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顿号的停顿。

读“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一句时,可指导学生重读加点的词语,通过朗读表现出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2.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老师提问引导

学生理解。

阴房修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葡萄是怎样变成葡萄干的?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课文当中“五光十色”的意思。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地方杏子沙果新疆

葡萄沟吐鲁番暗红淡绿

葡萄干水分梯田足够

出产钉在味道碉堡

1.抄写课文词语,熟读课文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