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51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 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概述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

在调查分析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找出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

在借助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促使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更好地发展。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重大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而职业培训正式一种能够促进人的综合素质快速提升的教育形式。

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对约有1.2亿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进行职业培训开展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秦皇岛作为“京津后花园”,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

对秦皇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进行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同时也可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区域性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职业培训特别是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相关理论。

1.2.2实践意义

秦皇岛市辖北戴河、山海关、海港区三个市辖区和抚宁、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秦皇岛重点培育和构建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节约型社会三级循环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能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

为了构建和谐城市,秦皇岛把职业教育放在了突出位置,把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提到了重要日程,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然而当前秦皇岛市的结构性失业明显,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市技能型劳动力供不应求,一方面,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非常短缺,其中技师缺口33%,高级技师缺口达到54%,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目前市技能型人才缺考较大,1尤其是企业里中青年技术工人储备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秦皇岛市进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研究,有利于指出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从而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就业,从而对其他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也有借鉴作用。

1.3研究概念界定

1.3.1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以人群的属性“代”为划分依据,相关学者曾从务工年龄、教育背景、外出动机、身份认同、职业期望、群体文化、群体行为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界定,大多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亚群体(刘传江等2009)。

他们处于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加大、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构建的时代背景下,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务工年龄“年轻化”、外出动机“多元化”、身份认同“非农化”、生活方式“城市化”;

、职业期望“高移化”、职业转换“高频化”的典型特征(吴济慧2010)。

1.3.2职业培训概念与特征界定

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新生代农民工提出的更高素质要求与他们自身素质较低下的矛盾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大辞典》中将其定义为:

是使从业人员获取某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或技能而进行的培训工作;

关裕泰在《职业培训50年》中认为职业培训师按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所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旨在把一般的人培养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政治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合格的劳动者,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10015标准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定义是:

培训是提供及开发知识、技巧和行为以使符合要求的过程。

究竟何谓职业培训,对此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研究者对此有一个基本相似或相近的认可,职业教育培训是为了使劳动者能适应、胜任其岗位的工作而对其进行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教育和训练活动。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属于职业教育培训范畴,是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他们进行的岗位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1.3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

1.3.1.1成人学习理论

国外成人学习理论研究分为:

成人学习的可行性;

成人学习的特殊性;

成人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

在可行性研究中,成人学习能力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会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学习与训练是保持成人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这些研究消除了人们对成人不宜学习的担忧和误解,促进了成人学习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特殊性研究方面,成人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实际经验、社会经验和职业经验;

他们深知自己的生活目标以及通过终身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与这些目标的相关性;

就他们准备加强学习的领域而言,他们通常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背景知识;

他们常常认为有必要尽快完成新的学习。

在有效性的研究中成果最为显著的是构建成人学习模式的研究。

“阶段自我导向学习模式”、“同伴互助式学习”、“经验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改造性学习模式”等成为成人学习的经典模式。

后人根据这些模式还总结出了制约成人学习有效性的几大障碍,如意向障碍、角色障碍、信息障碍、机构障碍等,试图有效调控成人学习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成人学习的有效性。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不断成熟和独立,在学习的可行性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能力由于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学习能力在培训练习的基础上还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特殊性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已经步入社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他们知道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对自己获取学习资源有着明确的判断。

在学习成效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在他人或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都能在下列活动中积极主动,诊断学习需求,明确叙述学习目标,识别人力资源和学习材料,选择和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成人而进行的一个培训。

因此,要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3.1.2教育供求理论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论有三种:

一是按国家人力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二是按教育投资收益率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三是按个人教育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

教育供给是指社会为培养合格劳动力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需求是指国家、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教育需求代表着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的支付能力,还表现为受教育者为接受教育所失去的其他收入,也就是教育机会成本。

教育供求矛盾也就是指教育供求失衡,是指教育处于供给小于需求或是需求大于供给的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是由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决定的,教育供求是劳动力供求的派生物。

教育供求,从静态的角度看,存在着平衡问题。

但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由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是由不同的主体来承担的,教育的供给和需求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对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最典型的有两种,即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与现有的教育供给存在突出的矛盾,打破了供求的相对均衡。

理论上讲,应建立起一种教育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良性融合的双重取向的改革战略。

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我国国情特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对教育实行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变限制居民教育消费为鼓励和引导居民的教育消费,变政府办学为全社会办学。

以此筹措开发教育资源,以需求为导向,使教育资源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得以合理配置,从而调节教育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不断趋于均衡。

1.3.1.3准公共产品理论

经济学根据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将各种物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有产品,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便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由于准公共产品既有私人产品的特征,又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所以准公共产品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它的所有者拥有,是可分的,表现为私人产品的特征,但利益的另一部分可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表现为公共产品的特征。

因此,在提供方式上,准公共产品既不能无偿地使用,也不能以完全市场化方式提供,而应该放在政府调控的职能之内。

并且,产品的公共性越强,政府发挥的作用就应该越大。

准公共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效用,而且生产与提供准公共产品需要投入一定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所以必须以某种等价物的交换来取得准公共产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准公共产品的价格也不能过高或过低。

价格过低,不能实现价值补偿,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难以发展;

价格过高,会使消费者负担过重,甚至放弃消费。

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产品性质的意义:

第一,在于探讨不同性质的产品的提供方式及其消费的负担方式;

第二,只有科学、准确地判定产品性质,才能使产品的攻击和需求达到均衡,实现市场效率。

虽然职业培训在总体上属于“准公共产品”,但“将职业培训从整体上看作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教育是同质均匀分布的铁板一块,实际上,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它们在收益外在性和排他性上表现各异。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人的差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出现了不同的利益集团。

按照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消费需求迅速升级,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

现代化应以改善民生,提高全体国民的福利为基础。

因此这个时期要求对财政税收等公共事业进行新的制度安排。

教育培训的公共提供程度将以此不断提高,对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构成的新生代农民工,政府必将对他们承担更多的教育培训责任。

1.3.1.4人力资本理论与技术功能理论

亚当•斯密把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力资本生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明塞尔和贝克尔,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

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教育发展的技术功能理论的文献,集中出现在关于欧洲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之中。

技术功能理论的基本命题是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根据技术功能理论,在工业社会,技术革新发展,通过教育变革来改进教育体制、扩大相应的教育规模,以适应这种科技变革的要求成为必然趋势。

而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熟练工人的技术是在工作中或偶然的机遇中获得。

为了适应技术变革,大多采用非正规的在职培训形式,只有较少受技术变革影响的职业,才需要人在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接受再培训。

1.3.1.5企业培训理论

国外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对员工进行一般性在职培训行为的解释、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各国企业在职培训行为差异的比较制度分析等方面。

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行为进行系统分析源于贝克尔。

他将企业员工培训分为一般性在职培训与特殊性在职培训。

一般培训的收益全部被员工获得,因此,企业不会为员工支付任何培训成本,员工必须自己承担全部培训成本;

特殊培训的收益全部被企业获得,因此,特殊培训的成本应该由企业全部承担。

但在现实中,企业仍然会对员工进行一般培训,这不仅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培训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属于完全特殊培训也不属于完全一般培训;

更主要的是因为是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

员工所在的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员工一般培训的溢出效应以及培训本身对员工的激励效应。

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方面,阿鲁兰帕拉姆等人对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的影响研究表明:

高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会降低去也对员工进行一般性培训的水平。

沃托等人则对企业生产结构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表明:

企业的技术水平越高,越重视对员工的在职培训。

另外,许多学者则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进行了比较制度分析。

许多国家制定了法律规定员工在职培训的最低时限,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水平。

也有些国家对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提供财政补贴或者进行税收减免,这一方面会提高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水平,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即企业向政府谎报员工培训投入,因此,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1.3.1.6终身教育理论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保罗·

郎格郎于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数百年来都是将人的一生截然分成两半,前一半用来学习,后一半用来工作,这是毫无根据的。

教育应是个人从生到死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个人及社会的统一教育。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

富尔的报告《学会生存》正确确认了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理论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时限观,使人们对教育时限的理解,从狭义的青少年阶段延伸到终身。

概括郎格朗终身教育提案的内容,其主要观点大致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要为人的一生(从生至死)提供教育或学习的机会;

(2)从人的发达和综合的统一性观点出发,各级各类教育的实施必须协调和统合;

(3)小学、中学、大学及其地区性的社会教育设施、文化中心所发挥的教育功能、(政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4)(政府或社会)应为本国公民有关劳动日的调整、教育休假、文化休假等措施的实施起促进作用;

(5)为了对以往的教育观念作根本的改变、应使这一理念(终身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

郎格朗本人曾对终身教育作了如此的描述:

“(终身教育)应是为人的一生不断地提供教育与训练的构造”“它又应是人们通过各种形态的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真正最高水准的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

在这里,郎格朗把对终身教育的提倡和推广视作为是现代社会的责任,并且强调这是对应现代社会各种内在变化的必要手段及有效措施。

基于上述这一基本立场,郎格朗继而又提出了如下的主张:

“社会应对每个个人所处的学校、家庭、工厂或训练机构等不同场所,以及对于他们在不同的阶段所接受的教育过程,进行统合及协调而做出的努力予以必要的援助。

”换言之,郎格朗在这里所主张的终身教育,即是在强调对人格的统一及人的继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倡的一种新教育计划及新教育手段的形成;

它所注重的是专门职业的能力,艺术表现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致力于自我充实而必需的教育训练。

郎格朗并还认为,这种教育应渗透到人类所存在的所有领域,并应在人的发展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

简言之,郎格朗倡导的是一种统一的,具有一体化构造的终身教育体系。

1.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从职业培训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两个视角进行阐述研究。

1.3.2.1从职业培训视角的研究

由于我国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和普遍缺乏专业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民工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要确保他们的家庭收入与生活水平不下降,其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教育培训亟待加强。

在新形势下,我国学者们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视角出发,多角度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

第一,关于开展职业培训重要性的研究。

彭国胜、陈成文(2009)指出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以及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潘建华认为新农村农民的职业培训是一项惠及全社会经济发展和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工程,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对于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适应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是增强农村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小凤(2006)从劳务消费、人力资本、农民工就业率和工作质量等五个方面分析指出农民工培训通过培训受训者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等,以增进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特别是在劳务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魏礼群(2006)指出,新增农民工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国家产业素质、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韩俊(2007)认为对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视为教育公平理念的重要体现。

王德文、蔡昉等人(2007)从培训角度看实证研究发现,简单培训、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再流动都有显著作用,但简单培训对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作用不显著,而短期培训和正规培训则对其工资收入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宋言奇(2010)指出,职业教育培训有助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城市文化的适应性,为“文化冲突”提供缓冲与过渡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

第二,关于进行职业培训中政府职能的研究。

潘玉琴、印香俊(2011)从系统科学视角指出从完善政府培训职能,拓展培训成本补偿多元化,加强培训监管,开展个性化培训以及尽快制订有关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机制等方面,推动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沈洊、潘寄青(2009)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财政支持,可以从基础性教育、免费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免费或由财政给予补贴的成人教育进行。

许项发(2007)指出政府应该从战略高度给予充分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影响着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制定农民工培训规划,增加政府投资并促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是各级政府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的主要职能。

陈彩娟(2011)认为政府应该及早规划,明确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重点;

规范管理,提高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

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

王跃进(2010)提出政府应扩大就业与再就业培训的服务范围,落实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

正确处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确保各级政府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上责任清晰、明确;

在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完善中为农民工职业培训获取政府经费支持。

余幸辉、孙志河(2010)认为政府应加强统筹监管、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搭建就业服务一体化服务平台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

周志太(2009)指出政府应该实施培训券制度,完善培训市场机制;

在培训市场化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作用,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

第三,关于举办职业培训模式和内容的研究。

在职业培训模式上,张延程、吴垠、赵玉峰(2010)按照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评价体系对政府主导的输出地培训模式、一般商业培训机构主导模式、人力资源公司模式、NGO主导的项目制培训模式、公助民办市场化运作的非营利性培训模式五个模式特点的分析结果得出,政府应因时因地选取合适的若干种模式来使更多的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李湘萍(2005)指出“富平模式”是“民办公助”的培训就能构建与“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能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

唐文君(2010)借鉴富平模式、民工学校模式、送教上门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一要更新培训观念、提升师资素质、搞活办学模式、减轻学员负担;

二要健全法律法规、引入竞争机制、统筹职教资源等。

刘政昌(2008)在硕士论文中通过新生代农民工在社区教育场域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所起的建构作用,阐述了企业社区教育模式。

龚丽娜认为手机移动学习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新兴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便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我国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一种新尝试。

在职业培训内容上,张琳琳、孔媛媛认为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必须将过去单一化城市生存、就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为集知识、能力、观念意识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现代市民综合素质。

朱力(2010)分析了行业、职业背景和分层后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增强专业工种的专业技术培训,以适应不同行业对不同工种的培训需求,也要在思想上进行培训教育,增强劳动者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感,并根据其技术等级颁发技术等级证,做到结业即能上岗。

杜通平、袁纳宇(2005)谈到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应秉着使农民学有所用的目的,其培训的内容首先是引导性培训,包括开展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可以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也可凭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来开展;

再有就是技能培训要突出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发挥传统优势开展特色培训,创造地方劳务品牌,培训的同时应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培训。

第四,关于实施职业培训成效的研究。

教育部职成教司和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2006)就农民工转移培训问题进行了调研。

调查发现,转移培训效果显著,学员对培训价值的评价较高,从学员的收益看,普遍认为用于培训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很少有人认为不值得;

企业愿意为受过职前培训者支付更高工资。

雅安市统计局综合科(2008)在对新农村农民培训的调研中发现农民工培训项目资金逐年增加;

培训数量项目逐年增加,品牌培训起步良好;

农民工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