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64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Word下载.docx

生活教育的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而反对以文化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文字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给幼儿教育的启示是幼儿教育应该以幼儿生活为中心,要从幼儿生活的需要出发开展教育,在健康的、科学的、有趣的生活中使幼儿受到生动活泼的教育,得到和谐愉快的发展。

农村幼儿园应该关注农村生活及农村幼儿的生活,并从农村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幼儿受健康的、科学的、有趣的教育。

十年前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核心的观念,就是要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开展教育。

在《纲要》中共有33处使用“生活”一词,出现的频率仅次于教育(76)、活动(60)、学习(35),居于第四位,是纲要中使用最多的五个关键词之一(还有一个是发展,出现29次)。

在前面各位老师的讲座中,也时时处处体现着生活教育的理念。

(二)社会的、应济社会需要的、运用社会力量进行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含义及启示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场所论。

这一原理是与“生活即教育”密切联系的,既然生活就是教育,那么生活的场所就是教育的场所,整个社会都是我们生活的场所,所以整个社会就都是教育的场所。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并不是主张完全取消学校与社会的区别,使教育退回到原始社会去。

对这一问题,陶行知有句名言:

“不应济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

”可见,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的目的一是要应济社会的需要,二是要运用社会的力量。

也就是要运用社会的力量解决社会的问题。

这条原理启示我们:

幼儿教育不能关门(园)办学,而要与社会打成一片,社会中的工厂、农村、部队、机关……,自然界的鸟兽鱼虫、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四季交替……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工人、农民、干部、幼儿家长……都是可以依靠的教育力量。

目前,我国的许多幼儿园都是紧关大门的,据说这是出于安全的需要。

陶行知并不反对保护儿童安全,相反,他把儿童的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不应该从心理上与社会隔绝,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要拆除我们与社会之间的“心墙”。

自然,农村幼儿园不能脱离开农村社会而独立存在,农村幼儿园必须运用农村社会的力量,解决农村幼儿生活、成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三)行动的、为了行动和在行动中进行的教育——“教学做合一”的含义及启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从字面上来看,可以理解为,教法、学法、做法是合而为一的,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做的过程。

比如游泳,教师(教练)是边游泳,边示范,这既是一个做的过程,也是一个教的过程;

学生是边游泳,边模仿,既是一个做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包含有教学做三层意思。

三者统一于一个方面,即“做”的方面。

教与学都是以做为基础的。

做是什么,做就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行动,也可以理解为实践。

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动手,做既需要动手,也需要动脑。

真正的做是在动手的同时去动脑,是手脑并用,手脑双挥。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基本的“事理”,也是基本的“学理”,这一原理具有普世价值。

真正的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也必然是“教学做合一”的。

这一原理的提出来源于陶行知对行知关系的科学认识。

陶行知早年曾信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把自己的名字由陶文濬改为陶知行,后来陶行知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先知后行、知而后行的理论是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正确的提法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他又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了“行知”。

在此后的实践中,陶行知又进一步认识到行动产生知识,知识又进一步指挥行动,在行动中又进一步产生知识,行——知——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行知是合一的。

所以,他第三次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行知行,并创造了一个字“”,陶行知说,就把这个字读作“干”吧。

有的老师在给大家做讲座时说幼儿学习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并说成人是“知易行难”,幼儿是“知难行亦难”,这种观点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是站不住脚的。

这一原理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是:

幼儿教育不能搞纯粹的知识灌输,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而应该引导孩子在行动中探索外部世界,认识客观事物,促进身心发展。

在幼儿园的“做”是什么?

幼儿的做我们可以称之为游戏,可以称之为学习,也可以称之为活动,还可以称之为工作。

在《纲要》中,有60处提到“活动”,有35处提到学习,仅有3处提到游戏,虽然有14次提到工作,但指的是教师的工作,而不是幼儿的工作。

这对幼儿活动特征的把握上我个人认为是有一点欠缺与不足的。

幼儿的活动能称之为工作吗?

他们做的是什么工作呢?

与陶行知同时代的,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在从事着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叫做“创造人”的工作。

蒙台梭利认为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是成人创造了儿童。

“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可以施行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是说我们可以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生活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不知道生活教育理论,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必须是一名生活教育者。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学说,至今无人能超越,那是因为她是一名真正的生活教育者。

在她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书中,专门有一章是论述“生活教育”的。

我把这一章的开头一段内容给大家抄录如下:

“为了在本文开头即阐明自出生起开始的生活教育的真正含义,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叙述。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的领袖——他就是甘地——不久前宣布教育必须与生活共存,不仅如此,他还说教育的中心点必须是维护生活。

世俗和宗教领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还是第一次。

另一方面科学不仅已经宣布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在证实将教育延伸至整个生活是切实可行的,然而却没有一个公共教育部接受这一思想。

我们当前的教育只重视方法、目标及社会目的,但人们仍然可以说它并未将生活本身考虑在内,在不同国家所有法定的教育方法中没有一个旨在帮助自出生开始的个体,并保护其发展。

目前形成的教育是一种既与个体生活分离又与社会生活分离的教育。

三、陶行知关于幼儿教育的具体主张

(一)论幼儿教育的对象

对幼儿教育的对象,陶行知未曾有过专门的论述,但从陶行知对幼儿教育意义的论述和陶行知幼儿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所指的幼儿教育是指六岁以前的教育。

陶行知当时称之为幼稚教育。

不能单纯理解为幼儿期(3-6岁)的教育。

这样理解,才符合陶行知所倡导的“出世但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关于幼儿教育的意义,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教人要从小教起

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说:

“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这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

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

真可算事倍功半。

至于不负责任的教师,那里顾得到这些。

他们只一味的放任,偶然亲自看见学生做坏事,也不过给儿童一个消极的处分。

于是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蓬蓬勃勃的长,不到自害害人不止。

”因此,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教人要从小教起。

2、幼儿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

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不仅是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而且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

他说:

“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

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国家要兴旺,社会要发展,都必须从幼年起开始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3、幼儿教育有利于妇女劳动力的解放

陶行知认为,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儿园,如果工厂附近办起了幼儿园,可以使女工既不必心挂两头,又能使他们手边无拖累,则做工效率自然也要提高好多。

至于农村,同样需要幼儿园,农家妇女在农忙时,小孩子跟前跟后,真是麻烦,假如有一个地方替他看孩子,他们真是感激不尽了。

陶行知认为:

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要使人民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下去。

“倘使农村有了幼稚园,就能给这些孩子一种相当的教育,并能给农民一种最切要的帮助。

”总之,无论是工厂还是农村,工人、农民都需要幼儿园。

有了幼儿园,孩子们既能接受教育,又能解放劳动力,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富裕。

(三)建设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幼儿园——幼儿园的标准

在旧中国,幼儿园同其他学校教育一样,先是照搬日本,后又仿效欧美,不仅严重脱离中国实际,而且还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阵地之一。

陶行知对旧中国幼儿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提出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的主张。

陶行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时国内幼儿园害了“三种大病”。

一是外国病。

这就是“取法外国,不适国情”。

“他们弹的是外国的钢琴,唱的是外国歌,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吃的是外国点心。

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货的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

”二是花钱病。

这就是“费用太大,不能普及”。

国内幼儿园花钱太多,有时甚至超过小学的好几倍,原因是所用的东西都是外国货,费钱既多,自然不易推广。

三是富贵病。

幼儿园花钱多,家长就得多弄钱。

学费高了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才能进得起,才可以享受幼儿教育,穷人家的孩子是进不去的。

所以,幼儿园成了富贵人家的专用品,成了富贵人家显示特权的专门场所,平民是没有份的。

陶行知认为,我国是农业国,国民的85%是农民,住在乡下,要想推广幼儿教育,让农民孩子接受教育,就必须彻底革除三种流弊,幼儿园只有下乡,才能收到普及的效果。

陶行知下定决心改革幼儿园的三种弊病,要把外国化的幼儿园变成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把花钱多的幼儿园变成省钱的幼儿园,把富贵人家的幼儿园变成平民的幼儿园,其具体措施是:

1、建设中国的幼儿园。

陶行知针对当时幼儿园的外国化弊端指出,“我们在这里要力谋幼儿教育之适合国情,但不采取狭义的国家主义。

”他说:

“我们要充分利用眼前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陶冶儿童,必须以家园所出的为中心,至于外国的也不能一概地摒弃。

对于那些合乎科学的,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性的,在中国当时社会条件下可行的、有用的东西都要加以吸收应用。

我们要把英国的、法国的、德国的、日本的、意大利的、美利坚的……一切关于幼儿教育的经验都吸收进来,我们来截长补短冶成一炉,造成一个今日的中国式的幼儿园。

2、建设省钱的幼儿园。

陶行知始终坚持一定要用少的金钱办出好的教育的观点。

他一再指出,最需要幼儿园的地方是乡村与女工区,女工区的幼儿园还可由工厂负担经费,而乡间是民穷财尽,费钱较少的小学尚且不易普及,何况费钱加倍的幼儿园呢?

他认为只有用省钱的办法去谋根本的改革,幼儿园才有普及的希望。

第一个办法是打破外国偶像,不迷信外国人。

第二个办法是自己培养师资,首先是挑选本乡天资聪敏、善良厚道的妇女对其进行训练,之后由他们教导本乡儿童。

其次是实行“艺友制”。

艺友就是从师做徒弟,从做上学,从做上教。

“艺友制”采“徒弟制”的精华而去除其糟粕,由每所幼儿园有经验的教师每年训练两三位“徒弟”,这样,多办一年幼儿园,就多训练一年师资,有了教师就能开办幼儿园。

第三个办法是发动本村小学及本村工匠仿制玩具。

陶行知认为这三个办法同时实行,即可以实现办省钱的幼儿园的愿望。

3、建设平民的幼儿园。

要建设平民的幼儿园,一是要省钱,二是要适合乡村儿童的生活习惯,三是要应济平民的需要。

花钱既省,取费自廉,平民的儿童当能享受机会均等。

教师取之乡间,与村儿童生活气味相投,自易亲近。

能应济平民的需要,自有彻底平民化之可能。

所以,倘使办理得当,乡村幼儿园可以先小学而普及。

(四)实施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

陶行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积极倡导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幼儿教育,不仅明确了方向问题,而且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特别是“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在幼儿教育与实践中同样体现,他提出并实践了以幼儿生活为中心,改革幼儿教育学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

1、培养健康的生活,实施健康的教育

陶行知十分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把保障儿童健康看做是幼儿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儿童健康比什么都要紧”,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做幼儿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

为此,陶行知主张幼儿园教师必须受过严格的卫生训练,否则幼儿园恐怕要变成传染病中心。

当然,陶行知倡导健康教育,并不是主张消极地防止疾病,而是主张积极地锻炼身体,增强儿童对于疾病的抵抗力。

在他创办的幼儿园里,为使幼儿身体得到锻炼,教师除组织好室内活动外,还开展更多的户外活动,同时,教师还针对幼儿实际生活向他们进行日常卫生常识教育,如饮食卫生、睡眠卫生、活动卫生等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地维护身体健康,长大以后成为有生活能力的国民。

2、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

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的科学教育,早在1925年就指出:

“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代下手”。

他还说:

“整个世界都是向科学猛进,我们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才能在科学世界中适于生存。

但是要想创造科学的中国,必须培养科学人才幼苗,才能达到目的。

”1932年,陶行知特意指出,幼儿园要重视科学训练,要求幼儿园开辟新途径,创造新材料,重新改造现有的故事、游戏、歌曲,公主、王子的童话时代已经过去了。

他提倡小孩子“玩科学把戏”,他说:

“我们提倡科学,就是提倡玩把戏,提倡玩科学把戏,科学的小孩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

我们要小孩玩科学的把戏,先要自己将把戏玩给他看,任小孩子自由的去玩,不能加以禁止,不能说玩把戏的孩子是坏蛋。

”1937年秋,他给二子晓光、三子陶刚写信说:

“你们知道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

要小孩子去创造!

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的变成科学的中国了。

”陶行知不仅重视儿童早期的科学教育,而且身体力行,亲自教儿童“玩科学把戏”,积极创办自然学园,提倡把科学下嫁给儿童。

他亲自主编儿童科学丛书近百种,为儿童学科学、爱科学创造了条件。

3、重视幼儿的劳动教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

陶行知一贯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尤其重视对幼儿从小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教育。

他主张每个幼儿园必须有一个小农场供幼儿从事劳动,让孩子们“种几颗黄豆”,“养几只老母鸡”,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而且对开发幼儿智力,提高他们接触和认识环境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192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设计教学创造者克伯屈(1871-1965)访华,来参观中国的教育,当时对中国的幼儿园有一句很尖刻的批评,他说:

“现在中国的幼儿园还是25年前的幼儿园。

”陶行知就问克伯屈:

“中国的幼儿园还是25年前的幼儿园,当然不是今日的幼儿园,究竟什么叫做25年前的幼儿园,什么叫做今日的幼儿园呢?

”克伯屈说:

“25年前的幼儿园,就是一切都是机械的,同是一律的天天在那里拍拍手,走走圆圈,一个教师在那里弹着琴。

……总之,一切活动都是机械的,千篇一律,万篇一律,一成不变的。

”陶行知说:

“你只是看到中国幼儿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不是这样的,我可以带你去看看。

”陶行知带他到晓庄幼稚园和燕子矶幼稚园的农场去看小朋友所种植的东西,克伯屈看后大加赞赏,说:

“这些我在外国倒还没有看见过,这是很好的一种方法。

(五)幼儿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1、以幼儿生活为中心,以家乡教材为中心

陶行知非常重视幼儿园的教材建设问题。

为了使幼儿教育同幼儿实际生活相联系,陶行知主张对过去幼儿园的课程和教材进行审查和重新编写。

他在《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中提出,全国所有幼儿园的课程与教材多半是从外国来的,不太适合国情,“叫小孩子爬在地上做猫捉老鼠的游戏,是要有极干净的地板才好做的……用极精致的纸印刷极美丽的图来给小孩子认字,这是不适宜大多数的一般的幼稚园的”。

因此,他要求以幼儿生活为中心,以家乡教材为中心,就地取材。

乡村幼儿园更应适合乡村儿童的生活。

“我们不要搬洋货,也不要骛时髦,只求适合于乡村儿童的生活。

”为了勉励小孩子“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陶行知经常亲自为幼儿编写教材,编写有《我是小孙文》、《我是小牛顿》、《我是小盘古》等儿歌。

同时,为了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思想,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他为儿童编写了许多反帝爱国的诗歌,教育孩子们打倒帝国主义,联合起小拳头向敌人进攻。

2、改革传统方法,依据年龄施教

陶行知坚决反对脱离幼儿年龄特征,把他们视为“小大人”的传统的幼儿教育方法。

他认为,幼儿园教师必须热爱幼教工作,要关心和爱护幼儿,懂得幼儿心理特征,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施教,决不可漠视小孩子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和情感。

“中国以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念,就是看不起小孩子。

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也能做。

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要他读《大学》、《中庸》。

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有地位。

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陶行知还告诫人们:

“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

一是忽视;

二是期望太切。

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难免有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所以合理的辅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我们必须沿这路线进行,才能使儿童脱离苦海进入乐园。

3、重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重视幼儿教育,不是创办几个幼儿园,把孩子往幼儿园一送就完事大吉了。

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是家长与幼儿园共同的责任。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陶行知在倡导开办幼儿园的同时,对家庭教育也进行了研究。

在家庭教育方面,他有三点意见值得重视。

(1)母亲在幼儿教育中的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所以需要对母亲进行培训。

陶行知指出:

“要培养小学生,先须培养幼稚生,更须培养婴儿,即须培养婴儿的母亲,那才是根本的办法。

不注重母教要想把小学办好,比如是水中捞月,如何可能?

(2)父母对于子女教育应该有一致的态度。

“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

中国家庭教育素主刚柔并济。

父亲往往失之过严;

母亲往往失之过宽。

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

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

因为父母所施方法之宽严不同,子女竟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

并且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

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

关于宽严问题,陶行知认为只能根据事体的大小来确定,哪些事应该严?

哪些事应该宽?

父母需要有一致的态度。

该宽的父母都要宽,该严的父母都应严。

不能是父亲一味地严,而母亲一味地宽。

这样做是有害于儿童的成长的。

(3)反对溺爱。

陶行知倡导“爱满天下”,但这种“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教育,不是对孩子行为的限制,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碰,更不是溺爱。

针对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的教育方式,陶行知指出:

“爱的教育容易捧,容易哄。

溺爱是有害的,把小孩拉住使他们不能向前跑。

小孩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了解。

(六)六大解放——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使命就是解放人,即“使人成为人”。

儿童不是知识的容器,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创造者。

幼儿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儿童创造的品质,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儿童的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自己去想。

2、解放儿童的双手。

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以来,前脚变成了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进步便一日千里,超越一切动物。

假使人类把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就不能有创造发明。

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只有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自己去干,才会有创造发明。

3、解放儿童的眼睛。

要让儿童自己去观察,自己去看世界,不要给儿童戴上有色眼镜。

4、解放儿童的嘴。

“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

……但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

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

“我们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认为,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批评当时的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不能创造,特别是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