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084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语文高三总复习作业15新闻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

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

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

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

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

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

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2014年4月23日《解放日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答案 D

解析 无中生有,“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在文中没有依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答案 BE

解析 A项,“任何内容”在文中没有体现。

C项,“作者因其碎片化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错误,由“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可知作者并没有持否定态度。

D项,说法缺乏因果关系,由原文“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不能直接得出选项内容。

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种新型阅读方式有利有弊。

利:

阅读方便、简捷,容易及时获取信息。

弊:

容易助长功利化、实用化阅读趋势。

(答出有利有弊给1分,利、弊每一方面做出阐述,阐述一方面1分,两方面3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这道题目的答题区间是在材料三中,材料三既说明了数字化阅读的优点,也说明数字化阅读的缺陷。

我们可以根据“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

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XX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等语句提炼出数字化阅读的优缺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据游戏咨询机构伽马数据估计,2017年第一季度,《王者荣耀》取得了55~60亿元的收入,估计占整个手游市场收入的20%左右。

与市场上巨大成功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上的争议不断。

小学生沉迷游戏后刷爆家长的银行卡之类的新闻不断出现。

在社会关注之下,7月4日,《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

系统推出当天,港股收盘时,腾讯股价下跌4.13%,市值蒸发151亿美元。

《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被众多媒体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

目前,各大网络游戏厂商都制定了相似的防沉迷系统规则。

厂商

实名认证规定

防沉迷系统基本原则

网易、

暴雪

(1)创建游戏通行证必须输入本人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

健康时间(3小时以下)不作限制;

疲劳时间(3-5小时)游戏收益[注]下降为50%;

不健康时间(5小时以上)游戏收益为0

王者

荣耀

(腾讯)

(1)实名认证流程同上

(2)未满18岁纳入防沉迷系统,对应措施分未满12周岁及13~18周岁两档。

未实名认证的被默认为12周岁以下

(1)每日此类账号累计登录游戏时长:

12周岁及以下用户不可超过1小时;

13-18周岁用户不可超过2小时

(2)所有未满18周岁用户,家长可以在“成长守护平台”关联账号,查询其游戏记录,自主设置游戏时间、消费额度,可以一键禁止子女继续游戏

  实际上,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

2005年到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曾联合中央文明办、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游戏防沉迷”条例。

然而,以上政策执行得仍不到位。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报告》,自2013年以来,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当年所有测评游戏中的占比却在下降。

而且,2016年没有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数量仍占到当年所有测评游戏数量的71%。

(摘编自《澎湃网:

防止小学生沉迷游戏,防沉迷系统是最佳方案吗?

》)

材料二 《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去年网游用户数量达到5.66亿人,同比增长5.9%。

记者调查发现,从几岁的中小学生到40多岁的中青年都有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因为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同伴负面影响等种种原因,许多青少年愿意到网游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

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希望在网游的虚拟世界里获得在现实工作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

据一些游戏设计师介绍,企业内部对游戏设计的考评就是靠每日活跃玩家(DU)等指标,为了达到目的,游戏就会每天搞整点活动等,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

某些游戏厂商虽然推出游戏防沉迷系统,但通过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未成年人依然可以“畅游”该游戏。

因为网游后台没有核查申请人和玩家是否为同一人,实名制根本落不到实处。

以游客身份登录的,虽然系统默认为未成年人,但仍然可以凭游客身份充值买游戏装备。

(摘编自《凤凰网:

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亟须实行游戏分级制》)

材料三 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主任王一凡说,防止沉迷网游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多培养孩子现实中的兴趣爱好,加强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应该进行管控和限制。

另一方面,作为游戏运营企业应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实名认证。

社会公众以及网络平台对涉及色情暴力的游戏及时举报。

同时,网络平台还应大力推荐、宣传积极向上并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

“扬清是激浊最有效的手段,当前亟待扶持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吸引力的绿色游戏。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说,青少年受到网游的吸引,说明网游有强大的吸引力,文化需求的出口还不够。

为此,应建立有效的推动机制,把绿色游戏当成产业来做,并对整个行业进行引导,推动更多的企业越来越绿色。

要用运动锻炼、兴趣爱好、绿色游戏等来占据青少年的闲暇时光,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摘编自《新华网:

网游在和我们争时间?

【注】 游戏收益:

指在游戏中取得的经验值和虚拟货币。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者荣耀》防沉迷系统上线

腾讯公司的股价下跌

防沉迷系统上线会减少公司收益

B.网易按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执行

《王者荣耀》分档限制游戏时间

后者执行防沉迷条例更为积极

C.要求部分运营商限制游戏时间

要求全部网游执行实名认证规定

相关条例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强

D.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占比下降

未设置防沉迷系统的游戏超七成以上

不少厂商在防沉迷方面表现消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一第1段的叙述,《王者荣耀》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是迫于公众压力,因此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比其他企业更为积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十多年前游戏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就已经在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中推行。

B.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允许游客充值等行为,违反游戏防沉迷条例相关规定。

C.当前不少成年玩家沉溺于网游,其心理成因与那些青少年玩家有某些相似之处。

D.那些家庭关怀缺失、学校教育不足的青少年,比较容易成为沉溺于网游的玩家。

E.大力推行绿色游戏,运动锻炼等有益活动,就能做到真正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

答案 CD

解析 A项,是对原文“网易、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所遵循的防沉迷系统标准版本已有超十年历史”的歪曲,十余年前标准出台时是在“7家运营商11家游戏”中推行,并不一定包括网易和暴雪等各大游戏厂商,实际上名单中也没有暴雪。

B项,刺激玩家提高在线时长、允许游客充值等行为虽然以逐利为目的,但并不是游戏防沉迷条例所禁止的,“违反”一说不成立。

E项,即使是“最有效手段”也不可能做到“真正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游”,说法太绝对。

6.当前游戏防沉迷系统取得的效果欠佳,主要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答案 游戏厂商为了经济利益执行不力;

不少青少年希望在网游中寻求精神寄托;

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家庭关怀、学校教育有所缺失。

(每点1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和材料二,从中提炼出要点,然后进行整合。

专题十五 新闻阅读

(二)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

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就是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

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

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

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

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删改)

材料三

(资料来源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

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

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解析 B项,“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言过其实,文中并无此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因而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E.相对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预报员的优势是有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因为气象系统很复杂,对其研判需要思维的参与。

答案 BE(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得满分)

解析 A项,“它总是不准确的”推断错误。

虽然原来的定点预报所预报的是某一个“点”的天气情况,但不能武断地说它总是不准确的。

C项,“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这一表述于文无据,也不符合事实。

D项,网格化预报目前并不能做到“全国范围内”“分钟级滚动更新”,由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这只是部分省份能够做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答案 示例:

①天气预报精细化。

空间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网格化预报,覆盖更全面;

时间上更新和发布的频次更高,有些省份可以做到分钟级天气预报。

②预报内容更细致丰富。

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③具有协调性和协同性。

能实现主客观预报相结合,能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

(空间精细化1分,时间精细化1分,内容丰富性1分,协调性和协同性1分)

解析 从材料二可知,天气预报现在的精细化,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体现在时间上。

逐句分析材料二的第一段和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第①点。

材料二第1段提到了预报内容的“细致丰富”,据此可整合出第②点。

材料三的图片介绍了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的特点,细读其文字可以发现,它不仅可以补充前两条内容,还含有前两条没有包括的内容,挑出来转换成文字,就是第③点。

材料一 进入十月,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

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

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

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

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

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

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

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

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

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

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

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

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间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

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和“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

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

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

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

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

本质是掩耳盗铃》)

4.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解析 “‘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妄加推论,“慢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E.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慢就业”者最关心的。

答案 CE

解析 A项,“‘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范围扩大,原文是说不是部分大学生的主动选择。

B项,“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夸大事实,文中只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心”这样的假设。

D项,“所有学生的家庭”概括不当,原文是“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可见不是所有家庭都会有收入压力。

(答出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慢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

②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慢就业”一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分别从原文中找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有关认识和看法的相关内容,然后再区别他们发文的立足点的不同之处。

专题十五 新闻阅读(三)

毕淑敏:

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