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095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13五大核心素养突破之历史解释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D.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答案】B

材料反映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以及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类还有社会科学类,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故选B;

维新变法运动时设立京师大学堂,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维新变法运动时设立京师大学堂,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此前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以往重文轻理的”表述错误,排除C;

材料反映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以及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不能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排除D。

(2021青岛一模)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生产和输出量的变化示意图。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近代茶叶贩卖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

B.前期茶叶出口增加根源于产量激增

C.中期茶叶出口减少表明竞争力减弱

D.后期茶叶产量下降加速小农经济破产

【答案】C

通过观察图中两条曲线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百年间,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近代中期以后,我国茶叶的出口量下降反映出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减弱,C项正确;

图中没有体现茶叶内销情况,不能说明近代茶叶贩卖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A项错误;

近代前期,我国茶叶出口增加的根源是西方列强的经济掠夺,不是茶叶产量的激增,B项错误;

茶叶产量的下降不能加速与市场联系较少的小农经济的破产,D项错误。

(2021浙江适应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

咳!

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

A.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

B.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

D.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

【解析】

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

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

“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2021青岛一模)民国时期,政府支持大学创作校歌,大学校歌作为大学精神的载体弦歌不断,吟唱至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学名称

创作时间

校歌内容(部分)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6年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南开大学

1919年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清华大学

1921年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东西……

复旦大学

1925年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

浙江大学

1938年

……言求是,实启尔求真……尚亨于野,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我们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

我们以热情讴歌民族,不使民族受欺凌。

建筑坚强的城堡,保卫我疆土人民……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摘编自《江汉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

根据材料,概括民国时期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合理的解释。

【答案】示例一: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精神。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内有政局动荡,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正。

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知识分子在传统中发掘优秀文化,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多采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倡导诚信、智仁勇,南开大学倡导偶家君子形象,清华大学倡导立德立言,凸显传承儒家文化,柴尚传统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激励教化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示例二: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浆的时代精神。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救亡的时代精神。

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抗战时期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和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勿忘国耻、自强不息。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激励教化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示例三:

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启蒙的时代精神。

近代中国,内有政局动荡,外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西学东渐,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宣扬民主启蒙,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复且大学侣导学术、思想自由,浙江大学弘扬民主科学精神,有助于推动学生追求进步、与时俱进。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当时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激励教化学生的作用,为当今的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理解概括。

可根据材料的内容概括得出主题为民国时期大学校歌折射出崇尚传统、救亡和启蒙的时代精神。

论述时,可概括材料“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等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形式风格、展现的精神风貌、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理解概括。

选择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亦可。

 

1.区分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

【2017年海南】区分历史观点、历史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解释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任务和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020年山东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020年全国卷2】欧洲联盟的三大支柱

【2020年北京适应卷】借读卡莱尔的英雄观

【2020年山东模拟卷】中国政府没有回复英国信件的解释

3.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本部分考查较多,开放性试题尤其侧重考察

4.客观评价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014年全国卷1】抗日战争教材目录

【2014年全国卷2】世界近现代史教材目录

【2017年海南卷】陈桥驿兵变

(2020年北京卷)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

结论

A

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

D

1864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司法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按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

使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材料“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体现的是巴黎公社政权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维护,也说明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C正确;

材料“1723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体现的是英国民主政治对贵族权力的限制,A排除;

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是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D排除。

故选C。

(2017年海南卷)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

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材料中的“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叙述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所以是历史叙述;

“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这是对前一个历史现象作出的解释说明,所以是历史解释。

故B项正确;

历史观点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评判,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AD;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材料中并未反映,故排除C。

(2017年全国卷2)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是受时代的影响的,即材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是有影响的,C正确;

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并不能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排除A;

回忆录有回忆者主观因素影响,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除B;

版本越新也不一定越接近历史真相,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

(2020年全国卷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表1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l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

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

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

论题:

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论述: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

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

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

本题主要依据对农民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数据可以看出,很赞同的比重为45.2%,比较赞同的为29.2%,同时结合“如果有机会重新作选择你将选择”,选择经商和去乡镇企业工作的分别为35.2%和14.1%,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农民认同经商创业。

因此结合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题。

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联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

(2020年全国卷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欧洲联盟的结构列为三大支柱,如图所示:

图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

——摘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

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列举三点:

“关税同盟与统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

欧洲一体化进程需要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欧盟在其发展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一的合作。

欧洲需要统一的市场,需要实商品、资本与劳务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因此在加强在关税领域的合作,以减少贸易壁垒。

在对外政策上欧盟各国也要达成一致,以一个统一的集体保持统一的立场,为欧盟经济的发展创造外部的空间与市场。

在司法等领域的合作则可以协调欧盟各国间涉及的经济纠纷,为其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与司法保证。

结论:

因此欧洲一体化要进一步加快,必须深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欧盟的三大支柱,即欧共体、欧洲的外交与安全、欧洲的司法与内务。

要求是各选择其中一点,并分析三者的联系,比如选择“关税同盟与统一市场”、“合作、共同立场和措施”、“司法机构的民事与刑事合作”这三个点。

联系之处则可结合所学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合作的角度进行分析。

如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要加强关税与贸易方面的合作,实现商品、资本、劳务等方面的自由流通,建立统一的欧洲市场。

这就需要欧盟国家坚持合作的理念,对外统一立场和统一措施,才能保证欧洲的整体利益。

而在司法领域的合作有为欧洲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

选择其它联系点亦可,言之有理即可。

1.根据1979~1982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如表)可知

项目

1979

1980

1981

1982

自销机构(个)

2832

11180

17373

22052

自销人员(人)

19833

79920

142912

181564

自销零售额(亿元)

103.6

165.0

195.4

216.8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比

5.8%

7.7%

8.3%

8.4%

A.企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B.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C.自产自销成为行业主流D.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2.据统计,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6年为6.6%,1966~1977年为9.2%。

20世纪80年代增速有所放缓,90年代世界贸易额峰值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

这体现出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区域性经济联盟的出现

C.国际石油危机的爆发D.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前行

3.据如表分析,影响当时农民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情况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

14.9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D.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这反映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B.流行语言随社会变迁而逐渐改变

C.外来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D.丰富的物质文化改变了精神生活

5.如表是美国1925-1937年零售市场出售的食物指数表(每人每年消费量)。

1934—1937年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25—1929

1930—1933

1934—1937

谷物

100

93.3

86.7

奶和奶制品

100.9

98.5

瘦肉、鱼类

96.2

94.7

93.7

A.失业人数的剧增B.提供居民农副产品补贴

C.农产品价格提高D.市场零售食物供应过剩

6.新中国成立时,科技人员不足五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一片空白。

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这得益于

①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确立②中央与地方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设立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实施④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后汉书》载:

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

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

A.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B.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

C.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D.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8.下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体现了当时的财政收支变化情况。

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

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

总收入(亿元)

总支出(亿元)

收支差额(亿元)

1959

487.12

543.17

—56.05

1960

572.29

643.68

—71.39

1961

356.06

356.09

—0.03

1962

313.55

294.88

18.67

1963

342.25

332.05

10.20

A.“一五”计划的实施B.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八字方针的有效实行

9.在整个19世纪,来自美洲的白糖简直变成了一种英国穷人的食品。

它是除茶叶外唯一一种对英国大众的饮食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进口商品,“在英国人均卡路里摄入量中所占比例从2%提高到14%”。

这则材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用来探究

A.对外扩张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B.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转型

C.种植园经济与美洲的独立运动D.世界市场与民众日常生活

10.图1、图2分别是创作于1957年、2006年的宣传海报,折射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图1、图2,提取海报中有关体育宣传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答案】B

从1979~1982年全国自销机构及零售额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其机构、人员、额度等都在不断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企业的自主权在不断扩大,B正确;

企业改革此时才刚刚开始,排除A项;

材料只涉及到自产自销的情况,没有与其它渠道比较,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C;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D。

2.【答案】D

根据“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率1948~1966年为6.6%,1966~1977年为9.2%。

20世纪80年代增速有所放缓”可以得出全球的经济发展在二战后呈现时高时低的状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前行,D项正确;

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的是金融,排除A;

材料与区域性联合无关,排除B;

国际石油危机的爆发在70年代,不能反映材料中50-60年代的信息,排除C。

3.【答案】A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由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A正确;

B项是1956年,排除B;

苏联援助的是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与农村没有太大关系,排除C;

D项是三大改造,时间不对,排除D。

4.【答案】B

根据所学可知,原来局限于商业领域的“市场”“推销”“包装”“成交”“投资”“老板”等词汇意义泛化,且使用扩大,主要利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影响到了语言的流行,故B项正确;

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