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111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 第6单元牲畜林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答案】 瞄 描 藓 鲜 斧 釜 棘 刺 膘剽 摽 峭 诮 俏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熟悉·

熟习

“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

“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这村子使他回忆起了________(熟悉/熟习)的东西和气味。

②司马迁的文化访古之举,来源于他对《尚书》和《春秋》等古史的________(熟悉/熟习)。

【答案】 ①熟悉 ②熟习

2.祈求·

乞求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乞求”即请求给予。

①他合掌向朱阿________(祈求/乞求)说:

“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

你瞄准点。

②有些聪明的流浪狗还会把头放在孩子们的膝盖上,眼巴巴地望着他们的眼睛,________(祈求/乞求)同情和食物。

【答案】 ①祈求 ②乞求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由“鬼才导演”方亚熙执导的惊悚片《夜店诡谈》近日曝光一组海报,通过一系列令人不寒而栗又富有创意的画面,呈现出影片中所蕴含的时空怪圈等多元化故事结构。

(√)

请说明理由:

本词的意思是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能成为公司的小股东,我自然是聊以自慰,但关键是我没那么多钱,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

根据语意,能够成为公司的小股东,“我”很满意,只是为没有钱而发愁罢了,而“聊以自慰”的意思是“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主要是不满意,原句缺少使用前提。

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

应改为“心满意足”。

(3)走进这座海滨城市,五彩斑斓的奇花异草比比皆是,充满异国情调的风格各异的建筑错落有致,包含传奇色彩的历史遗迹引人深思。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常识·

速览]

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当代欧洲文学大师之一。

他的父母都是侨居拉丁美洲的意大利人。

卡尔维诺生于古巴,两岁时回到意大利,后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不久这部作品得了奖,他就此步入文坛。

卡尔维诺当过新闻记者,后来从事儿童文学编辑工作。

主要作品有《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阿根廷蚂蚁》《不存在的骑士》等。

另有科幻小说《宇宙奇趣》《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和《意大利民间故事》《看不见的城市》等。

《牲畜林》是一篇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小说。

二战期间,在意大利被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漫长时间里,作者与他的弟弟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父母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做人质。

[整体·

感知]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牲畜林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充满生命力,是受苦难的百姓逃难的地方,也是涤荡罪恶的地方。

全文以平实但又调侃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意大利农民同入侵的德国纳粹士兵抗争的心态,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文脉·

①保全财产 ②胜利

[文本·

精析]

1.简要概括朱阿的形象特征。

【答案】 朱阿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爱喝酒过多,所以有手颤的毛病;

惜财如命,所以为了一头花母牛冒险回村;

胆小多虑爱推脱,这使得他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

这个形象成为抗击纳粹侵略者的典型代表,最后受到欢迎,预示着抗战的美好前景。

2.举例说明主人公朱阿出场的典型背景。

【答案】 小说的第一段这样写道: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

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

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开篇树林内的狂欢节般的逃难景象就对战争的劫掠作了一次迂回的反抗,这种气氛中,主人公——农民朱阿出场了。

小说开头两段为全文故事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在扫荡的日子,人们在逃难,尽管通过生动的描写大大减弱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血腥和残忍,但依然传达给读者战争密布的阴云。

3.文中第二段描写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文中第二段作者用很轻松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童话般的动物世界,在这片小林子里充满了和谐的气息,生活着自由自在的动物。

而这一片和睦,也是当地村民的生活反映,他们也渴望这种平淡自由的生活。

但侵略者的战争将这一切碾得粉碎,不仅人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连牲畜们的一切也被搅乱。

第二段的描写既回应了题目,又为后文故事设置了一个背景,参加反侵略战斗的不仅仅是受害的人,连动物们也加入了这场斗争,幽默含蓄地表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4.《牲畜林》使用了几次“延迟”,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对表现主题作用较大的有五次:

第一次,朱阿的母牛被抢,朱阿则是思前虑后,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结果是放弃。

母牛带德国兵走进牲畜林。

第二次,牲畜林里一头粉红色的小猪吸引了德国兵,朱阿举枪,两个小孩阻止了他。

第三次,山洞里跑出一只小羊,德国兵去抓羊,朱阿正要和动扳机,白胡子的老牧羊人阻止了他。

第四次,接着是一只火鸡,德国兵爬树抓鸡,朱阿举枪,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阻止了他。

第五次,德国兵抓住一只兔子,朱阿要开枪,一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阻止了他。

最后,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

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

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朱阿六次打算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射击。

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里面。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话题·

互动]

话题:

这篇小说最后写道:

“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

”纵观全文,朱阿拙劣的射击技术和十分怯懦的心理素质,更多的倒像个小丑。

那么,他到底是英雄还是小丑呢?

学生甲:

他是一位英雄。

虽然文中的德国兵不是朱阿直接击毙的,但间接上也是因他而死,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功的。

再者,朱阿的一举一动充满趣味,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朱阿在一次次举枪而没有射击的犹豫不决中,也表现出他十分善良的一面,这与战争的残酷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英雄未必要有惊天动地的事业,只要给人们带来好处的都是英雄,从以上角度来说,他当然是一位英雄。

我的观点:

【答案】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他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还是一头牲畜:

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写法·

借鉴]

1.写作特色

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全文多处运用幽默与讽刺的手法,详细描写了农民朱阿的小母牛“花大姐”将一个扫荡的德国士兵引入林子后的故事。

幽默讽刺,往往通过曲折、夸张、有特殊风趣的语言,突出矛盾所在与可笑可鄙之处,并表露自己的信心和优势。

那么实现讽刺的手法又有哪些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

1.漫画法。

鲁迅说:

“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

2.对比法。

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3.托物法。

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4.反说法。

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

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2.迁移应用

请以“怀想天空”为话题,借鉴以上幽默讽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240字左右。

【答案】 仰望天空,我的心飞了起来,不禁触动了心中那个天大的、原始的问题:

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的人因为家太小,没有地方睡而烦恼,有的人则因家太大,不知睡哪个房间而发愁;

有的人因为收入太少,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而发愁,有的人则是余钱太多,不知放哪儿安全而烦恼;

有人吃腻了大鱼大肉,尝遍了山珍海味,想来点绿色食品,有人则是一天到晚绿色食品,想来点“红色”食品(肉);

有人开烦了私家车、想骑一下自行车体验体验生活,有人骑够了自行车,想买辆私家车享受享受生活,但苦于囊中羞涩……想到这些,我的猪脑子开始乱了,我不禁仰天长嚎:

苍天啊,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天上马上打了一个响雷,我吓得立马闭上了猪嘴。

看来,老天爷也正在为这个烦恼。

[佳作·

领悟]

黑 羊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

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

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的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

该国政府也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

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国定居。

到了晚上,他没有携带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待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有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

该国的人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

他天天晚上待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

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

但他不行窃。

他是诚实的。

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

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

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

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

不,总之是他的行为使其他的人很不安。

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家的一切却不从别人家那儿偷任何东西。

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

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别的人家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

糟糕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

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

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

他们就想:

“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

”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

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相互欺骗。

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

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

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个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

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

【精要赏析】 卡尔维诺令人惊讶地在《黑羊》之中塑造了一个子虚乌有的国家,这个国家所有的人都是贼。

他们幸福而又祥和地居住在一起。

但是每到晚上,他们就去偷别人的东西。

卡尔维诺揭示了文明社会在华丽外衣之下掩饰着的卑鄙和龌龊,罪恶与冷酷。

毫无疑问,卡尔维诺的小说在揭示人类的普遍生存状况时,也对生命个体的生存给予了人性的或者说人的关怀以及充分的理解。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电影《咆哮无声》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历史,让观众在现实与历史的比照中有所________,从而冷静客观地对待生活。

②继开封斥巨资重建汴梁城后,许多城市纷纷行动,这种群起________的做法是以复兴文化之名,行败坏文化之实。

③中国的文人对大自然总有一种乡愁式的________,他们常常把自然中的灵山秀水作为自己抒写情怀的寄托之物。

A.省悟 效尤 眷恋B.醒悟 效尤 眷顾

C.醒悟 效法 眷顾D.省悟 效法 眷恋

【解析】 “醒悟”指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省悟”的“省”有反省的意思,因此多指经过自省、内省、反省而醒悟过来。

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该填“省悟”,因为有“反省”之意。

“效法”指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

学习(别人的长处)。

“效尤”指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含有贬义。

从语境中看,作者对这些人有讽刺意味,所以用“效尤”。

“眷恋”指(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眷顾”指关心照顾。

从搭配对象来看,“眷恋大自然”是正确的。

所以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B.德国人七手八脚地在抓猪,想要紧紧地抱住它,但猪还是挣脱了。

C.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俯拾即是。

D.现在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解析】 B项,“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此处应用“手忙脚乱”;

C项,“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很多,此处应用“比比皆是”;

D项,“肆无忌惮”指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地做坏事),此处应用“毫无顾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宜居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最可贵的品质。

几年来,合肥坚持打造山川秀美、环境幽雅、经济繁荣的和谐绿色家园。

展现了街区整齐、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伦敦作为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其规划中的奥运村就在船坞区,因该地土地价格低廉,所以吸引了福特汽车等国际财团前来开发船坞区的改造。

C.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舟曲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主要为“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三条河流在县境内共有支流40多条。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最后加上“的新风貌”等。

B项,“开发”与“改造”搭配不当。

C项,“交寄”后要加上“的”。

【答案】 D

4.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创建诺贝尔奖,授予“一年来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在授奖前,组委会要给出授奖理由,比如:

英国女作家莱辛获奖。

她的主要作品是《金色笔记》《青草在歌唱》等。

获奖理由是“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化做了详尽细致的考察”。

假如卡尔维诺也可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请你写出推荐作品和获奖理由。

要求语言精练,特点突出。

推荐作品:

______________

获奖理由:

【答案】 示例:

(推荐作品:

)《牲畜林》

(获奖理由:

)这是一场发生在“牲畜林”里的人畜大战,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这篇小说的人物是漫画式的,情节是荒诞可笑的,手法是幽默夸张的,而叙述则是充满了智慧和想象力的。

这篇带有童话色彩的战争小说充满着一种乐观精神又不乏悲悯情怀,可以说是寓严肃于诙谐,寓沉重于轻松,寓眼泪于笑声。

他是最富魅力的后现代派大师,最独出心裁、最富有创作才能、最有趣的寓言式作家。

5.请以教学大纲推荐的高中生阅读的外国名著为材料,依照所给的语句形式,补写完后面的句子。

我来到法兰西,听到了雨果在叙述一位少女在一个大教堂里的悲惨经历。

我来到____________,听到了

【解析】 应注意作者、人物及相应情节的统一,还要兼顾仿句的要求。

【答案】 (我来到)英国,(听到了)匹克威克在叙述自己游历中的种种奇遇。

(我来到)俄罗斯,(听到了)普希金讴歌自由光明、呼唤祖国的慷慨激情。

6.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80字。

【解析】 考生要仔细观察这幅漫画,漫画中,三人明显为一家三口,从孩子欣喜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猜测全家去游玩,但其中的爸爸却戴着枷锁,愁眉苦脸。

从枷锁上的封条可以看出,这个枷锁是客户、老板。

另外,枷锁是一个手机的形状,可想爸爸在家庭出游中工作方面的电话不断。

考生明确了这些,便可以描述出画面内容,然后从生活和工作的角度来思考这幅漫画的寓意即可。

【答案】 (示例)画面中,一家三口出游,爸爸愁眉不展,戴着手机状的“枷锁”,其上有封条,写着“老板”“客户”。

这幅漫画讽刺了一些人让工作“绑架”了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敌人的眼睛

一天早上,彼得罗在路上走着,忽然觉得有什么东西在烦扰他,不过他也吃不准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好像是有人在后面盯他的梢,可他看不见。

不管他自己如何想,那种不安越来越拽住他,有一阵他觉得这种不安感就聚集在他的脖子上、背上、肩膀上,就像他永远躲不开的目光,如同某种充满敌意的东西在慢慢地逼近他。

在电车上,彼得罗认出了他的朋友考拉多的身影。

他正坐下来,没看见彼得罗,心神不宁地朝窗外打量着,用一手指甲抠着脸。

“考拉多!

”他冲着他头上叫了一声。

“啊,是你!

我没看见你。

我在想事。

“你知道我的感觉吗?

”彼得罗说,“我觉得就像是有双眼睛在盯着我看。

“眼睛,你这是什么意思?

“某个我遇到过的人的眼睛,可我记不得了。

冷冷的眼睛,敌意的……”

“像是德国人的?

”考拉多问。

“对对,像是德国人的眼睛。

“那么,很明显了,他们又出现在我们背后了。

”考拉多边说边打开了他的报纸,“比如这条新闻……”他指着标题:

凯瑟林被特赦……SS重整旗鼓……美国资助新纳粹……“奇怪他们又出现在我们背后了。

“凯瑟林和SS的存在都很有些年头了,一年,甚至两年。

可能那时他们还在监狱里,但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那儿,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他们……”

“那眼睛,”考拉多说,“他们是过去的敌人,我们恨他们过去所做的,不是现在的他们。

不过,……他们八年前盯人的方式……我们是记得的,开始感到他们的眼睛又在盯着我们了……”

在过去,彼得罗和考拉多,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记忆。

而且他们,一如从前,不是什么幸福的人。

彼得罗的哥哥死在一个集中营里,彼得罗和他的母亲一起生活,在他们家的老房子里。

傍晚时,他回到家。

门照例地嘎嘎响,碎石子在他的鞋底下吱吱叫,就像白天,每次如果你仔细听,它们发出的声音就像是脚步声。

[甲]那个晚上出来的德国人,他现在走在什么地方?

可能他现在正穿过一座桥,在运河边或一排矮房子边踱步,房子里的灯亮着,在一个满是煤和碎石的德国——他现在是普通人的打扮,扣子一路扣到下颌的黑外套上,绿帽子,眼镜,他此刻正盯着,盯着他,彼得罗。

他打开门。

“是你!

”传来他母亲的声音,“终于回来了!

一整天我的心都在嗓子眼上……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条新闻……那些将军又接管了……说是他们一直都是对的……”

母亲的手在他脸上挥了一下,“彼得罗,是不是要打仗了?

他们是不是回来了?

“这个,”彼得罗想,“直到昨天,当你听人谈起另一场战争的危险性时,你是不会想到这有什么特别的,因为过去的战争有它们自己的模样,而且也没人知道新战争会是什么样子。

但现在我们知道了,战争又找回它过去的脸了,还是他们那些脸。

吃过晚饭,彼得罗出门,外面下着雨。

“这种天气还出门?

“怎么啦?

“没什么……别太晚……”

“我不是小孩了,妈妈。

[乙]他的母亲在他身后关上门,停下来听他在石子路上的脚步声,门的叮当声。

她站在那儿听雨的声音。

德国在遥远的地方,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那一头。

那儿可能也下着雨。

凯瑟林驱车经过,他的车溅起了泥浆;

把她儿子带走的SS正要去重整旗鼓,穿着闪亮黑雨衣,他们老兵的雨衣。

当然,在今天晚上去担什么心是愚蠢的;

同样明天也不必担心;

甚至这一年都不必担心。

但她不知道她可以有多长时间不必担心。

即使在战争年代,有些晚上你也不必担心。

但你现在却早就开始为第二天担心了。

[丙]她一个人,外面是喧闹的雨声。

穿过这个被雨浸透了的欧洲,过去的敌人的眼睛刺穿了这夜,正好刺中她。

[丁]“我能看见他们的眼睛。

”她想,“但他们也该看见我们的。

”她于是牢牢站住,紧紧地盯住黑暗。

【注】 本文写于20世纪50年代。

凯瑟林:

纳粹德国空军元帅,二战结束时被英军俘虏并被判死刑,1952年获特赦。

SS指党卫军。

7.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请简要回答。

【答案】 线索是“敌人的眼睛”。

小说以“敌人的眼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彼得罗感到有敌意的眼睛而心灵焦躁不安。

朋友考拉多揭示出“敌人的眼睛”的具体所指和纳粹可能复活的现实。

彼得罗的母亲也感到“敌人的眼睛”并回视“敌人的眼睛”。

8.考拉多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概述之。

【答案】 考拉多解开了彼得罗被“敌人的眼睛”困扰的原因是战争的阴影,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考拉多的心理也不平静,生活也不幸福,说明战争留下的心灵创伤具有普遍性。

9.这篇小说中的描写很典型,请品味下面这一句子的描写类型和表达作用。

门照例地嘎嘎响,碎石子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