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138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美主义研究知识讲解文档格式.docx

完美主义在心理学上或咨询界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统一的定义,至今仍没有一个概念结构能为学术界广泛接受。

为了探究“完美主义”的可能根源以及“完美主义”所带来的相关现象和问题,首先必须对“完美主义”的概念加以了解和界定。

下面以“完美主义”的研究发展为主要脉络线索,介绍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认识的不断演变及其领域的研究现状。

从要求标准这个层面来定义完美主义,是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

在《心理与心理分析综合字典》(AcomprehensivedictionaryofPsychologicalandpsychoanalyticalterms,1958)中,完美主义被定义为要求自己或他人有超出环境要求的高水准表现之习惯。

Hollender(1965)强调,完美主义指的是个人表现或企图表现出来的样子,而不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观感或是试着看待自己的态度。

Burns(1980)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认知网络”,包括期待、对事件的解释、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

完美主义者把目标定得过高,同时又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追求这种遥不可及的目标。

Pacht(1984)指出,完美主义者倾向于采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只能看到两个极端而看不到中间地带,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

Halgin(1989)为完美主义者下的定义是,为实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受到自我不良激励(ego-dystonic)和强迫性内驱力折磨的个体,他们称这些完美主义者为“永不满足的完美主义”。

Frost(1990)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力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这种过高标准与恐惧失败相联系,恐惧导致回避行为,而回避行为意味着一个人必须不断处于警戒和防御中,以避开他所恐惧的事物,因而出现了完美主义的行为成分,如仔细检查、反复考虑、拖延等。

《张氏心理学辞典》(1992)中认为,完美主义指的是在工作表现上对己或对人所要求的一种态度。

持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只按理想的工作标准苛求,而不按现实情境考虑应否留有弹性或余地。

1993年的韦氏字典将完美主义定义为若事情没有达到完美就是不可接受的倾向。

强迫症认知工作团体(OCCWG,1997)从强迫症状出发,认为完美主义是“相信对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法,完美地做每件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甚至微小的错误也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台湾学者陈玫伶(1999)指出,完美主义者最明显的特征可归纳为:

设定完美的目标、要求最完美的表现、对于不完美的表现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

Johnson和Slaney认为,完美主义可定义为对个人的工作和表现持有高标准,这种高标准也包括了整洁、次序和合适宜的倾向。

Shafran和Cooper提出临床完美主义的概念,认为临床完美主义是指最少在一个突出领域内,自我评价过度取决于个体努力追求和达到自我强加的极高标准,而不顾消极后果,甚至当他们无法达到个人要求的高标准且产生消极后果时也不放弃过高的标准。

近来,对完美主义普遍认同的定义是“正常完美主义”和“神经质性完美主义”,或“适应性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即将完美主义看成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由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组成的,积极成分主要表现为积极追求高标准并从中获得快乐,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成分主要表现为努力避免失败并容易受到心理伤害,不利于心理健康。

从程度上可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完美主义,有时也将前二者理解为完美主义倾向。

三、完美主义的结构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开展了大范围的定量研究,从关注完美主义的行为层面发展到深入探究完美主义的结构特点,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分类方法使完美主义的结构从单一维度发展到更为全面和宽泛的多维度理解,并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理论框架。

(一)完美主义单维结构

单维度的完美主义主要支持适应不良观点。

对完美主义的早期研究和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多持这种观点,从临床研究角度描述完美主义者的认知及行为倾向,他们单维度地提出完美主义倾向将导致心理上的适应不良并与一些心理障碍相关。

Hollender(1956)认为完美主义者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表现提出过高的要求,抱着全或无的观点来生活。

他们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工作表现的缺点上,并对负性事件产生过度类化的倾向。

因此,“应该”、“一定要”、“必须”等想法常会出现在其头脑中。

Burns(1980)指出,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那些把目标定的过高,然后又过度的要求自己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目标的人,他们会以结果和成就来衡量自己本身的价值,然而过度地要求自己去达到这种目标,往往反而会伤害到自己;

当他们发现自己未能达成设定目标时,会以此结果来界定自己,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足,甚至产生无助感,进而导致情绪和人际障碍。

Pacht强调完美主义者所要求的标准是自我强加的,往往超出自我限度,需要依赖成功或成就表现作自我评价,尤其会留意他们所知觉到的失败,具有高度自我批评倾向。

王敬群等人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

具有四个核心特征:

(1)自我强加的高标准;

(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

(3)较高的自我批评;

(4)恐惧失败。

只从单一维度出发对完美主义进行研究,难以涵盖完美主义结构的全部内容,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此后研究者们逐渐把眼光投向完美主义的两维和多维结构上。

(二)完美主义两维结构

从行为及行为结果是否正常的价值判断角度来划分完美主义,将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与神经质性的或是适应性的与适应不良的两种类型。

Hamachek(1978)首先提出完美主义的二维观,划分出常态的完美主义和神经症性完美主义(或称适应性完美主义和不适应性完美主义)。

常态的完美主义者会积极追求成就,也能从辛苦的代价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并能依据环境及个人的限制来设立合理且实际的目标,以追求自我满足与增强自尊。

他们考虑客观条件和个人能力,持有理性的个人期望和较高的自尊,虽然给自己设置高标准,但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仍可以接受目标的不完全实现;

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也设置高标准,但是不允许出现丝毫错误和偏离。

这类人惧怕失败,并且他们很难有目标完全实现的感觉,并没有任何事情可让其感到满意,无法从成就中获得满足,有强烈自我挫败感,并一直寻求他人的赞美与接纳,极力避免错误及失败。

这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个人行为的评估是否存在过分苛求的趋势。

划分的依据主要在于是否出现行为评估标准的过高倾向,而非设置高的行为目标本身。

基于斯金纳行为强化理论,Slade和Owens(1998)提出完美主义的双加工模型(Dualprocessmodel),根据趋避行为、目标、自我概念、情绪相关性和促进环境的不同,将完美主义者划分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两种类型。

由于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不同,导致两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存在着差异:

积极完美主义者倾向于追求成功的动机系统,并且将完美主义标准内化到自我概念当中,面对不良刺激,积极完美主义者采用情绪重估的应对机制。

相反,消极完美主义者力求避免平庸或个人的失败,倾向于使用压抑情绪的应对机制,因而此类型的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失调、抑郁和后悔。

(三)完美主义三维结构

Hewitt的三维结构:

Hewitt(1991)等人考虑到个人和社会因素,依据个体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指向对象的不同,将完美主义分为三个特质维度:

自我指向完美主义、他人指向完美主义和社会指向完美主义。

这三个维度是一些稳定的、长期形成的人格特质。

这些维度的区别并非是行为方式,而是完美行为指向的目标,即是指向于自我还是他人,或者将完美行为归因于社会。

自我指向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简称SOP):

是指向于自我的完美行为,包括为自己设立苛刻的标准以及严格地评价和指责自己的行为。

自我指向完美主义是个体内部维度,完美行为来源于自我同时又将完美的要求指向自我。

自我导向完美主义只要求自己是完美的,具有明显的动机成分,这种动机通过做事力求完美和避免失败的方式反映出来。

他人指向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简称OOP):

是指对他人能力的信念和期望。

对重要他人有不切实际的标准及要求,严格评价他人的行为表现。

他人指向完美主义来源于自我但将完美的要求指向于他人(包括子女、配偶、下属、雇员等),他人指向完美主义者要求他人是完美的并严格评价他人的成就。

社会指向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简称SPP)”:

是指个体感知到的达到有意义他人所寄予的标准和期望的需要。

自己认为重要他人对自己的很高的期望,而自身必须尽力符合这些标准,以获得他人的赞赏。

社会取向完美主义者认为有意义他人对他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标准,严格评价他们的行为并对他们施加压力要求他们达到完美。

Parker的三维结构:

Parker(1997)使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对820名资质优异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将完美主义者分为非完美主义者、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和健康的完美主义者。

其中的非完美主义者有较低的个人标准、对父母的期望有较低的感受,组织性、次序性都较低,做事比较随意无条理;

健康的完美主义者有较高但又不是极高的标准,做事有条理有组织能为自己将来的成功及成就而不懈努力,表现出更高的自尊、社会融入度和学习适应性;

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者有极高的个人标准,过度在乎错误,个人标准、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责难、怀疑行动的分数都是最高的。

因此其具有焦虑、抑郁、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人际问题、躯体症状和心理问题的水平也比其他两种完美主义者要高很多。

(四)完美主义2×

2结构模型

近些年来的实证研究多关注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与个人标准完美主义、评价关注完美主义之间的关系。

PatrickGaudreau和AmandaThompson(2010)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考虑评价关注完美主义(ECP)和个人标准完美主义(PSP)各维度上作用的交互重叠,将完美主义核心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作为划分完美主义四种类型,据此提出了完美主义的2×

2理论模型。

2理论模型的四种完美主义亚型,包括非完美主义、纯个人标准完美主义、纯评价关注完美主义和混合完美主义。

非完美主义亚型无论是在个人标准的设定还是对外部评价的关注程度上得分都比较低,这个类型的完美主义者既不会给自己设定过高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关注他人对自己有哪些期待和要求;

纯个人标准完美主义者更关心自己所期望达到的标准和目标,而不太在乎他人的期望和要求;

纯评价关注完美主义者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评价,而较不关心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混合型完美主义者既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同时也为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

混合型完美主义既来源于自己也来源于外部他人,因此,此类型完美主义者较之纯评价关注完美主义者的内部个人标准更高,而较之纯个人标准完美主义者则在对他人评价的关注度上也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纯个人评价的完美主义比非完美主义表现出更多的正向积极作用,但在消极评价方面无显著差异。

此类型的人在学术满意度、自我决策和目标管理方面的得分均较高于非完美主义者。

该研究通过探讨ECP和PSP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完美主义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为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提供有效途径。

可以预期,进一步验证2×

2模型,探讨不同亚型完美主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未来完美主义类型研究领域颇具前景的研究生长点之一。

图1完美主义2×

(五)完美主义六维结构

Frost从描述完美主义的特征的角度,提出六维度结构,这六个维度分别为:

错误关注、个人标准、怀疑行为、条理组织化、父母期望、父母批评。

Frost所指的完美主义的内容包括:

1)错误关注(concernovermakingmistakes,简称CM),即对于错误的负面反应,倾向于把错误理解成失败,如果失败了个人将失去了他人的尊敬。

有些个体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这种心态使个体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

2)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简称PS),个人对自己设定非常高的标准,而这些高标准是自我评估的重要依据。

极高的和不现实的个人标准是神经质完美主义者的特征之一,这种个体遇到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时,不能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己的标准,始终期望完全胜任每一件工作并且超过别人。

3)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简称PE),个体对来自父母较高期望的认识。

4)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简称PC),是指个体对父母过于挑剔的感知,个人非常重视父母对自己的批评。

5)对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简称DA),是指个体对其完成任务能力的怀疑程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一件事时,常感到不能满意,犹豫不决,不能真正结束已经完成的工作,是一种工作没有被完成的感觉。

6)条理组织化(organization,简称OR),是指个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强调精确秩序和日常工作的有序性。

其中个人标准和组织性两个维度构成顺应良好的完美主义,其他四个维度构成顺应不良的完美主义。

四、完美主义形成的心理机制

王敬群,梁宝勇(2005)介绍了五种完美主义发展模型,并对他们作了简要的评论。

(一)社会期望模型(socialexpectationsmodel)

社会期望模型是由Missild和Hamachek提出的,他们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高期望是儿童完美主义产生的根源,如果父母只在儿童表现完美时才给予赞赏,儿童就会习得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倾向的本质是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或“关联的自我价值感”,他们在遭到他人消极评价时往往产生强烈的无助和绝望。

该理论主要来自于罗杰斯的价值条件作用,罗杰斯认为,凡不能满足父母期望的儿童都会体验到慢性的无助感,并且这种无助感会导致他们对强加于自身的高标准无能为力,而有条件的自我价值感会增强无助感的发展。

之后,Hewitt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我价值感是社会取向型完美主义的核心成分,社会取向型完美主义者特别容易对别人的消极反馈产生无助感。

(二)社会学习模型(sociallearningmodel)

Bab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型认为,儿童的完美主义倾向是通过模仿父母而发展起来的。

由于儿童对父母都有一种理想化的观念,无论其父母是否是完美主义者,都会把父母视为“完美的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像父母一样“完美的人”,于是就出现了社会学习。

Babdura和Kupers的经典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

他们用两组成人作为榜样让儿童观察学习,一组成人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另一组则用低标准要求自己,达到标准后两组成人都奖励自己。

结果表明,观察第一组成人的儿童也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达到高标准不奖励自己;

而观察第二组成人的儿童则相反,他们一旦达到低标准便奖励自己。

另一些研究者则通过考察大学生及其父母的完美主义间接验证了社会学习理论,他们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的模仿学习可能更多地存在于同性子女与父母之间。

社会学习模型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完美主义形成的原因,但还不能排除是否存在遗传因素的可能影响。

(三)社会反应模型(socialreactionmodel)

社会反应模型是由Kaner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完美主义是对严酷环境条件(如身体虐待、心理折磨、爱的剥夺、羞辱以及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等)或者逆境的社会反应,儿童对这种环境的应对机制是尽可能让自己变得完美。

儿童的应对目的可以是多样的,如为了逃避虐待或减少进一步的虐待或羞辱等(如“如果我完美无缺,就没有人会伤害我”),为了在不可预见的环境中获得控制感或预见性等。

这种心理是对父母或监护人缺乏稳定性的反应,这也是该模型区别于社会期望模型的关键所在。

社会期望模型描述的过高期望虽会使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但不会不爱子女,而社会反应模型描述的是缺乏温暖、父母对子女充满敌意的家庭。

Frost等让女大学生和父母完成完美主义量表和父母教养的严厉程度量表,结果发现,女生的完美主义与父母的严厉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四)焦虑抚养模型(anxiousrearingmodel)

Barret等人提出的焦虑抚养模型认为,一方面,父母的焦虑特征会使他们过分关注子女的错误和消极面,子女为了避免错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就会发展完美主义倾向;

另一方面,父母的焦虑特征又会使他们过分保护子女以避免子女犯错误,他们常常教育子女“当心犯错误”,提醒子女一旦犯错误时他人可能给予消极评价,甚至威胁子女如果犯错误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这种抚养方式会导致子女的完美主义倾向,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可能犯错误,从而免遭各种可能的惩罚。

以往研究表明,焦虑抚养模型能很好地解释完美主义的某些维度与焦虑、胆怯的关系,但该模型还须进一步验证。

(五)整合模型(integratedmodel)

Hewitt&

Flett(1991)认为,以上模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完美主义发展的根源,但完美主义发展的影响因素远比这些模型复杂,因此,他们提出整合模型,该模型认为,影响完美主义形成和发展有四种因素:

父母因素、儿童因素、环境压力以及内化、外化和拒绝。

这些因素间的不同组合和交互影响,成为完美主义形成的心理机制。

该模型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完美主义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1、父母因素

包含目标和价值、特殊的教养实践(指特殊情境中的特殊行为)、一般的教养实践(指教养态度和父母行为营造的情绪氛围)和父母个性。

2、儿童因素

来自父母和环境中的完美主义压力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在因素起作用。

这些因素主要有:

个人能力、气质、依恋风格。

3、环境因素

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如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人主义文化有更强的社会取向完美主义倾向。

又如,北美文化对女性体像即苗条的完美要求对女性产生着强大的压力,以致厌食症患者不断增加。

同伴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对完美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达到期望和标准的重要性,获得社会赞许的重要性,创造竞争环境和强调社会比较等。

4、内化、外化或拒绝

有的人内化完美压力而发展自我取向完美主义,有的人外化完美压力而发展他人取向完美主义,还有的人拒绝完美压力而成为非完美主义者。

决定内化的主要因素有:

(1)儿童是否对社会化开放,是否有强烈的愿望通过追求完美取悦他人;

(2)儿童是否接触并模仿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者;

(3)家庭是否重视高标准的成就;

(4)儿童是否至少有一个领域有能力追求完美;

(5)儿童是否有极端固执和一定程度的胆怯气质。

决定外化的主要因素有:

(1)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否是极端评价性的而非描述性的,且明确强调人人都应该追求完美;

(2)父母是否严厉和控制性的,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往往有自恋倾向,认为自己有能力追求完美,因而他人也应该完美;

(3)是否经历动荡的环境和创伤性事件,以致对他人的支持有过分的要求。

决定拒绝的主要因素有:

(1)是否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者确实没有能力追求完美;

(2)是否因为讨厌父母的完美主义特征而强烈希望与之不同;

(3)是否知觉到完美压力尤其是社会取向完美主义中存在的控制和失去自由的威胁,而采取抗拒和反叛的反应。

整合模型最近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如Young(2004),MeifenWei(2004)的研究发现社会趋向完美主义与多项因子都相关。

以上完美主义发展模型都以早期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其形成机制,不同的模型选择了家庭早期教育中的不同要素进行研究,不仅有理论构思,而且有一些实证调查支持其模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尤其是整合模型,试图在各种简单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更有说服力的模型,既考虑内部因素(儿童因素)和外部因素(父母因素和环境压力),也考虑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内化、外化和拒绝),在思想方法上更为辩证。

这些模型及其相关研究意味着,早期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因素对完美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比较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并不是机械地起作用,而是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完美主义的发展。

图2完美主义形成的基本模型

研究者们试图把模型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符合现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

但这些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实证的同时比较忽视理论的探讨,显得比较琐碎,理论深度不足;

二是提供的证据大都是间接的,如父母完美主义、父母教养方式基本上都是子女对父母的知觉,即使是父母自己完成的测量,与子女完美主义的相关也不能肯定其间的因果关系;

三是多数模型只从早期教育的某个侧面阐述完美主义的发展机制,整合模型虽然比较全面,但缺乏经典研究的支持,并且儿童因素、父母因素和环境压力中的各种成分的区分与界定缺乏依据,也没有论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说明从总体上说,完美主义发展模型研究尚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探讨。

五、完美主义的测量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目前,研究者大多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完美主义进行定量的研究。

用问卷调查法测量被试的完美主义倾向开创了对完美主义进行定量研究的先河,在以往的很多对完美主义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