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1550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各地的点灯盏习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庙堂敬神、家中祭祖、祝寿之用。

●叶形铜灯此灯形体小造型简易,为蒙古游牧民族流动在大草原上的照明器具

●唐宝莲灯宝莲灯又名孝子灯,两个名字都表达了民间故事《宝莲灯》的内涵。

我国古代孝子为父母祝寿时常点燃此灯。

●唐杯形灯此灯为精湛的唐三彩工艺制作

●宋龙鸟形瓷灯灯形体取壶型,用鸟、龙装饰灯嘴和把手,是造型独特的照明器具

●元人型陶烛台人人将取得贵子之情赋予灯――取婴幼儿造型的灯或烛台,从宋至近代很多。

●明龙形瓷灯取龙头饰灯口,弓形龙尾为灯把手,粗大灯体组成龙身,以龙形体装饰美化生活各种器物盛行于我国明清两代。

●清抓髻娃娃瓷灯抓髻娃娃为内容的民间剪纸、泥人、年画和灯烛是明清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品。

●清高盘戏人灯三个打斗戏人围着灯柱舞动,灯盘是戏台,灯池的火光照亮整个舞台。

●近代房形挂灯挂灯可手提,用玻璃和薄铁皮制作。

●左图为“椅子灯”,此灯为木制,形状很像一把椅子,可摆在桌子上,也可挂在墙上。

图为“小橘灯”。

大家一定还记得冰心散文《小橘灯》吗,故事的主人公爱人、爱灯之情,让人不由得想亲自动手制作了。

下面这些灯盏你可能见过,它们是用面捏的,是在特定的日子里点的民俗灯盏。

有一篇文章详细地讲述了灯盏制作的全过程,大家不妨认真读读。

在我家乡,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必定要做一种叫“灯盏”的食物的。

早些年里,灯盏是用很纯正的荞麦面做的,按照当今的养身之道,用粗粮做成的灯盏可是很健康的食物呀;

可是老一辈儿不用其他面粉而专门用荞面,是因为荞面的特性更适合做灯盏,更能做出灯盏甜丝丝的味道;

另外我猜测,可能是白面(小麦面粉)要比荞面贵好多呢,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家日子困窘,谁能买的起昂贵的麦子面呢?

现今的人们,在和面的时候经常会拌进少许的小麦面粉或者玉米面,这是为了让灯盏的味道更加适合现代人刁之极、钻精细过头的口舌吧。

闲话少说,看看这灯盏的制作过程吧。

本姑娘聪明伶俐,勤劳能干,更重要的是人很贤惠呀,所以经常在厨房给我妈打下手——虽然偶真的不怎么会做饭,尤其是面食。

首先,就是和面啦。

我妈妈既掺进了小麦粉又加了玉米面。

在和面的温水里加一些白糖(或者蜂蜜),消融后进行和面,这样是为了让灯盏更甜,味道更醇美。

然后呢,把和好的面放置到温暖的地方。

我问妈妈,这个是不是发酵。

她说,这样做是为了让灯盏的味道更甜更润一些。

我们家当时是将面盆放在暖气上面的,上午十点左右放的,下午三点多就取下来着手做了。

其实可以放置的更久,时间越久,灯盏越甜,因人而异,只是要把握“物极必反”的普遍规律。

下面这个就是捏灯盏之前的面托。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捏出灯盏的雏形来。

将面揉搓成粗一点的木棒状,然后每隔4~6厘米(或者自己喜欢的大小)切段,将表面揉捏得圆润,再用擀面杖或者其他工具,在小面坨的的一头挤压一个小坑。

最后就是这样的的样子啦:

然后就开始剪灯盏了,其实就是给每个面坨剪出好看的花纹。

用小剪子沿着面坨的边儿以此剪去,剪出火树银花状(我妈妈的形容,我将其称作刺猬状):

其实灯盏的样子不是特定的,有捏十二生肖的,还有捏花朵的。

最普遍的,也是最容易做的灯盏样式里就是上面那种,现代人就图个方便图个快,所以就懒得费心费力,去做更复杂更精致的东西出来。

也可以从面坨的上方开始下剪,就像这样:

我剪了两个以后,就觉得捏小剪子的右手发酸,中指被剪子边儿压得生疼。

嬉笑着说,妈,干脆都保留雏形得了,横竖都是吃进肚子嘛,干嘛这么费劲。

妈妈笑话我是大老粗,她说做饭是一门艺术,要有耐心,要有韧劲,更要有一颗追求美味与完美的心。

所有的灯盏剪好以后,就放进蒸笼里面蒸熟。

现在城市里的人家,早就不用蒸笼了,就放进特制的屉子里蒸制。

灯盏蒸熟了,揭开锅盖,出锅啦!

热气腾腾,浓香四溢,荞麦的香甜味道直往鼻子里钻。

这个就是蒸熟以后的样子了(我拍的角度和光线不好,实际的颜色可是很正点很诱人的呀)!

下面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在灯盏上留个坑。

灯盏灯盏,顾名思意,就是用来点灯的杯盏啦。

不过这个杯盏可不是金属或者陶瓷做得,而是可以吃进肚子里的面粉。

那个小坑就跟油灯的小托盘一样,是拿来盛放“燃料”——香油/清油的。

蜡烛燃烧要靠里面的棉线,灯盏就要靠灯芯儿。

灯芯儿也是自家做的:

将干净的棉花捻在一根根牙签一样细的小木棍(或者直接用牙签)上面,先将它们放进香油里面,让它们彻底地被香油浸透——这样就可以顺利地燃烧;

再将这些小棍儿插在已经盛满香油的小坑里;

最后把小棍儿点燃。

这下,灯盏就名副其实啦。

不过这样的灯芯儿,燃起来煤烟很大,一晚上就可以把白白的墙壁熏得灰不溜秋的,所以一般都不会在客厅放置灯盏。

十五的晚上,因为急着要去紫荆山上拜跪诸神(我一般都不拜神的,只是今年要毕业找工作,因此就多了此举),所以带着老花镜的奶奶制作灯芯儿的过程,以及灯盏点燃后火光跳动,烛光迷离的温馨情景,都没有拍到。

哎吆,错过了点灯盏

点灯盏的讲究就是:

家里面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挑一盏属于自己的灯盏;

等到棉棍儿燃尽之后,谁灯盏的“灯花”(灯芯儿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灰烬)越大,谁在这一年的运气就越好,钱财多,福气多,好运多!

可惜的是,无论是十五晚上点的,还是十六晚上点的,属于我的那两只灯盏,灯花都不怎么大。

倒是妈妈的和弟弟的,灯花又大又黑。

没有关系,只要是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无论亲朋或者好友,都希望他们有很大的灯花,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好人好梦!

在此,向大家拜个晚晚的晚年!

祝无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朋友们,在09年里都能够:

美梦成真!

最后附一张“天灯”的照片——它是比较特殊的灯盏,点燃它时必须要将它放在院子中间。

这是老百姓为感谢老天爷一年来对人们的庇佑,以及祈求苍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而点的。

赶紧要去睡觉了,明天还得早起呢。

最近缺觉,深刻体会到上班人的辛苦。

祝大家工作顺利。

晚安!

我国各地都有点灯盏的习俗,但各地点灯盏在时间和做法上又不尽相同。

在山西省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农家有几个晚上都要“点灯盏”。

届时家家灯火通明,笑语声声,一派欢乐情景。

点灯盏的灯是用面做的,有乔面的、有糕面的、也有莜面、白面的。

糕面的是先蒸成素糕再捏制,其它面先捏好再蒸熟。

灯盏的样式很多,最简单最普通的是单灯。

这种灯先捏底座,为园台形,再捏上边的灯盏,呈酒盅形,可盛灯油。

灯盏中有柱形灯口,也有留在侧边的,都可插灯芯。

妇女们捏灯口有个讲究,要捏的越薄越好,薄了生下的娃娃眼皮薄,机灵。

灯口还要捏出角,用来表示月份。

灯盏蒸出后,看几角的灯盏里汽水多,以此判断哪个月的雨水多。

灯盏的灯芯有用龙须草裹上麻纸做的,直立插在灯口中间,有用棉花捻成的,则搭放于灯盏边上。

灯油多用葫油(葫麻香油),也有用熟猪油的。

单灯只是灯盏的组件,灵巧的妇女们还要配上憨态可掬的各种动物和人物。

或驮、或抱、或衔、或拖,看上去妙趣横生,是活活的花灯。

花灯都有固定的名称和安放位置。

含有不同的祈祷意义。

“满炕炕”是几个活泼可爱的小人儿,手拉手围着一盏灯,小人儿要和本户人口相等。

点在炕上,祝福全家团聚,幸福安康。

“看米老汉(婆)”是一个抱灯的老汉或老婆,笑迷迷地坐在米瓮上,表现出一种广积粮、心不慌的心态。

“水鸭子”和“饮马汉”,是漂放在水瓮里的,为的是风调雨顺。

“牛槽灯”点在牛棚,自然是耕牛日增,头头健壮的意思了。

乡民们想的最周到的是“猫灯”,它放在猫进出的通道上,虎视耽耽,十分警觉威风,这样百邪就不敢入门近户了。

每次点灯盏活动,其用意又不尽相同。

正月初十点灯盏是为了驱鼠。

据说,这一天老鼠娶亲,孩子们把耳朵贴在石磨眼上,还能听到热闹的吹打音乐声呢;

正月二十为小添仓,二十五为大添仓,这两天点灯盏,为的是求个家家仓满囤尖、丰衣足食。

大小添仓点灯盏,家家院里还要“打灰窖”。

就是在院边挖小坑,放入灶灰,灰中播入五谷,上面安放一盏灯,灯形多为肥猪。

灯节过后,灰窖妥善保护,过些日子扒开细看,哪种谷种发芽率高,就说明那种作物当年要丰收。

农民以此确定当年的种植计划;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阳气上升,万物复苏,青草露头。

岢岚是养羊大县,这一天点灯盏,是专为羊群的“小羊年年增,大羊日日肥”而点,养羊户点得最多。

对孩子们来说,点灯盏活动的乐趣更在于“偷灯盏”。

在点灯盏这几天孩子们特别欢快活跃,他们将自家的灯盏欣赏够以后,就三五结伴到别人家去偷灯盏。

“偷灯”是得到大人默许的游戏,因此,家家都备有专门让孩子们“偷”的灯盏。

偷来的灯继续点燃,满屋子顿时青烟缭绕、灯光闪烁,孩子们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洪洞一带正月二十有在门墩上点灯盏,餐桌上吃卷卷的习俗。

 

(李端端的日志)回忆早年,每到正月二十下午太阳落山前,母亲进厨房摊卷卷。

我跟着父亲往陶瓷灯盏倒油、搓捻,将大约五对灯盏放置在大门及各房门的门礅上点燃,然后将母亲摊好的卷卷供各路佛、神后,便与父母兄妹们一起坐在餐桌旁吃卷卷,每到这时父亲总要讲起一段传说。

相传在上古某一时期,人心不古,道德沦散。

玉皇大帝欲惩罚人类,决定于正月二十这一天夜间亥时地动(地震)。

于是派一女神(记忆中可能是王母娘娘,请曾详听详知者纠正)到人间视察并地动。

视察到洪洞一带,女神变化为一漂亮的年轻美女,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装作一副长途走路极度疲劳的样子,等人帮忙。

半饷等到一赶牛车的年轻车夫迤逦走来,美女上前说道:

“大哥,我走了一天的路,实在太累了,麻烦乘您的牛车一程,前村我就到家了。

”年轻车夫从话音中得知,这是一位年轻女子,害羞之中没有抬头答道:

“请便吧!

”美女上车走了一程,车夫并没有抬头看她一眼。

女神心想:

“年轻车夫遇见美貌女郎,连头也没有抬,连一眼也没有看,这不是好人么?

看来人间并不都是坏人,今晚地动,若灭了车夫这样的好人,不就是我的一大过错么?

”于是,女神现了原形,告诉车夫:

“我是某某女神,玉皇大帝委派我惩罚人类,今晚要地动,你回家后尽快将灯盏放在家门口,地动时你家便可以得救。

天机不可泄漏,你可一定要保密。

”车夫听了,吓出一身冷汗,拜别女神,赶紧回家。

回家后他把这消息告诉了尽可能多的人家,正月二十这一天亥时洪洞一带家家门礅上摆着灯盏,大家躲过了地动一劫。

从那以后,每年正月二十晚上,洪洞一带家家门礅上亮起灯盏,家家厨房里摊卷卷,家家餐桌上吃卷卷。

在洪洞,正月二十点灯盏,吃卷卷后,才算过完年。

再看看马国牌记忆中儿时的点灯盏吧:

在家乡农村,新春佳节,从腊月二十三送灶马爷上天言好事时,就有了年的味道了。

年的气氛渐渐地浓了,购物,置办食物,穿新衣,贴对联,垒旺火……村村寨寨,大人小孩,喜气洋洋,一边忙碌着过年,一边享受着快乐。

  从年三十起,院子里就开始了点灯,一直到正月初五,家家灯火通明,屋里屋外,猪窝狗圈,院子里街门上,红灯高挂,彩旗飘扬,甚至连厕所最不起眼的地方也不例外,家家如此,把平日里漆黑一片的村庄点缀的灯火辉煌,五彩缤纷。

  土地爷点灯,财神爷点灯,天地爷点灯,灶马爷也点灯……。

  而从正月初八开始,除了点油灯外还要点面灯。

正月初八是点记心灯,意为让儿孙后代长记性,有长进。

正月初十要点娶亲灯,是为老鼠娶亲点灯。

传说这一天是老鼠结婚的日子,如果供奉好了,他们一年不糟蹋粮食。

而且把耳朵贴在水缸旮旯时还能听到它们敲锣打鼓娶媳妇闹新房的声音。

  正月十五更要点灯,是单盏灯,就是一个面灯只有一个灯蕊,天上的,地下的各路神仙都要供奉。

一个爷爷一个面灯,面灯的原料是用糕面和豆馅做的,平平的底,圆圆的肚儿鼓鼓的,细长的脖颈挺挺的,深深的灯嘴圆圆的,灯嘴里可盛麻油,用做灯盏的燃料。

  而正月二十五的灯盏是最有趣、最齐全、最旺盛的。

  孩子们可以在这天“偷”灯盏,也就是可以将别人家的灯盏乘主家不注意的时候拿回家,与“窃书不算偷”是一样的道理。

这天的灯盏品种繁多,花样翻新,家家户户整个院落随处可见,这么说吧,凡是有叫法的地方都有灯盏,天地爷上叫五盏灯,类似于莲花样,周围的四盏灯围绕着中间的一盏灯,但都在一个灯面上;

水缸里的叫长官爷,一个面人坐骑在包了菜馅的大肚半圆形的菜糕上,身上左右交叉搭了许多的“麻袋”,让长官爷坐在碗里,将碗放在水缸的水面上,再点燃面灯,这样,一个燃着明灯,晃晃悠悠栩栩如生的长官爷就在水面上漂浮着,游荡着,而孩子们则喜滋滋的围拢来观看。

往水缸里放碗的时候,嘴里还念念叨叨:

长官爷,饮马来,麻子黑豆驮回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我家的大黄牛。

小时候,还真以为供奉了长官爷,一年就能给家里驮来许多的粮食呢。

  街门的门墩上点的是看门狗的灯盏盏,煤炭场里点的是打炭小子,一个生动的面人,右肩上扛一把铁锤,栩栩如生还真像那么会事。

而床头炕尾则点的是爬孩人人,一个面娃娃,爬在炕上,腹部和两条腿贴着土炕,两只手匍匐着地,头微微向上翘着,花椒籽做的两只眼睛乌黑耀眼,背上托一盏面灯,形象逼真,煞是可爱,这是意味着,子孙满堂子子孙孙兴旺发达。

  石磨上供的是磨神爷,碾盘上供的是碾神爷,就连粮囤上,瓦罐上,什么鸡窝狗圈马棚都要点上灯盏盏。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捏了一大篦子灯盏。

要想知道谁家的媳妇手巧,你看灯盏就能知晓。

无论是篦子上的灯盏还是到处燃放的灯盏,在农家小院,都是一处不错的风景。

尤其偷灯盏那一幕,让人记忆犹新。

  每年的这一天,大人把一切都准备好后,点灯盏和偷灯盏就是孩子们的事了。

先是点灯盏,将一篦子的灯盏一个个点燃后,微风吹来,那摇摇曳曳的灯光闪闪烁烁,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将灯盏各就各位一一放好,就等着灯灭了时将灯盏收回,同时还得预防别人家的孩子把灯盏偷走。

  而有的孩子早早溜出家去,等候别人家燃灭了的灯盏,以便趁主人不注意时据为己有揣回家中。

然后到灶火里略烤一下,那干硬的灯盏便宣乎乎、鼓胀胀、软溜溜了,孩子们捧在手里,吃在嘴里,那份香甜,那份快乐,那份满足,现在想起来,笑意都写在脸上。

那种侦查,等候,机灵,调皮,眼疾手快,是那个贫穷年代的一种乐趣。

  有一年我负责看灯盏,十分的“认真尽职”。

那一晚,本家的一个哥哥来偷灯盏,我硬是哭着喊着把他已经到手的灯盏要了回来。

  而今的灯盏,年年如期照点不误,但正月二十五偷灯盏盏的游戏却已近失传,孩子们已不缺那份食物,更重要的是,那样的游戏已经引不起现在儿童的兴趣了。

河南的点灯盏又是一种风情。

请看毛海红介绍:

  在我们河南农村有正月十五“点灯盏”的民俗,灯盏又叫面灯。

是用小米面或玉米面做成的,和好面捏成酒杯形,上面凹陷,直径约二寸,高一寸,放笼上蒸熟,然后放凉,用棉线蘸上香油置于灯盏上面的窝窝里做灯芯,这样灯盏就做成了。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做灯盏。

  正月十四下午开始试灯,把准备好的灯盏里倒上香油点燃。

十五日晚上天刚麻黑,人们就开始忙着摆灯点灯,将所有灯盏摆放在自家院内院外的神龛、牌位、水缸、粮囤、房门、墙头、大树下、捶布石,猪圈、羊栏、马棚、牛槽、鸡窝、粪坑,粪堆、厕所、磨盘、碾盘,石滚,井边等。

每处均放两个,大户人家有放百十个灯盏的。

测旱涝的灯盏要放在大门两边,每边六个,院中搭有‘灯山”、“灯树’和竖有‘天灯”,然后统统点燃。

有的人家大门口还挂上一对纸糊红灯笼。

此时满院生辉,灯火通明,油香扑鼻,它象征着家家到处油(有),来年生活一定富裕,六畜平安五谷丰登。

  灯盏要点两天,一般正月十五点的灯盏要点一晚上,让油燃尽,第二天再添上油,继续点燃。

直到正月十七才收灯。

这些燃过的灯盏里面有香油味,非常好吃,吃不完的施舍给穷人家,或讨饭的人。

  最开心的是偷灯盏,这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摆完自家的灯盏,就和小伙伴三五成群地去偷别人家的,一般都去偷摆放在大门外面的牛棚草房里,没有人看守。

再说即使被偷了,主人家也不会生气,因为摆放在院子外面的灯盏就是让人偷的。

有时刚摆好一个灯盏,等端出第二个时,第一个已被人偷了,气得我直跺脚,母亲笑着说,丢了再摆,有人偷还好呢。

偷到灯盏后,要吹灭灯,然后咬一口,据说吃了偷来的灯盏不生病。

记得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去偷灯盏,刚偷出那家大门外牛棚里的灯盏,还没来得及咬上一口,就被这家的大黄狗追赶,吓得我丢了灯盏拼命地跑,大黄狗在后面狂吠追赶,结果一急,我一下子摔倒在地上,还被狗咬伤了膝盖。

被母亲训斥一通,小伙伴们还笑我是个吃嘴精,真是得不偿失。

  如今,点灯盏的民俗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农村早已通上了电,灯盏也在电灯的衬托下也失去了光亮,但我依然十分怀念儿时点灯盏的欢乐时光。

说起点灯盏,豫西南地区流传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作者:

fanny)传说伏牛山下有个万家村,村子不大,人口也不多。

但村里有些人总爱拨弄是非,说东道西。

结果,万家村闹得几十户人家不和睦。

这年的正月十五,太白金星从这里路过,它了解了万家村的情况后,便上天奏给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了非常恼怒,命火星爷赶快下凡,火烧万家村,除去恶人。

火星爷领了圣旨,不敢怠慢,便脚踩风火轮准备投火万家村。

正在这时,火星爷看到通往万家村的田间小路上,一位妇女领着两个孩子从村里出来匆匆赶路。

奇怪的是,妇女抱着大孩子,却让小孩儿跟着跑。

小孩儿光着小脚,一路哭哭啼啼。

于是,火星爷变成一个老汉,向妇女询问详情。

这位妇女告诉他,抱着的这个大孩子是丈夫前妻生的儿子,跟着跑的小孩子是自己的儿子。

大孩子没了母亲,她把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

谁知,丈夫见异思迁,撇下她们母子到处寻花问柳。

村里的人欺她们孤儿寡母,又将她们母子赶出万家村。

火星爷听了,又感动又恼怒。

感动的是这位妇女心地善良,恼怒的是万家村人心肠歹毒。

他告诉那位妇女,让她回家砸开门锁,放心住下。

然后用面蒸两个能盛油的蒸馍,夜里添油点亮,悄悄放在门外,不管夜里有多大动静也不要开门出来。

那妇女按照火星爷的嘱咐去做。

这天夜里,村里果然响起了噼噼啪啪的着火声。

第二天早上,那位妇女开门一看,整个万家村成了一片废墟,唯有自己的房子安然无恙。

那妇女这才恍然大悟,知道那老汉是位神灵。

从此以后,每到农历正月十五,那妇女都要蒸两个灯盏馍放在门口,以答谢神灵的关照。

后来,人们看她点灯盏又好看又好玩,于是纷纷仿效,就形成了正月十五点灯盏的习俗。

再看看大西北的点灯盏吧。

正月初九,甘肃平凉人称为“上九”。

这一天是社火队正式演练的子,锣鼓声会招引爱热闹的人聚拢围观,节日的欢乐气氛又出现新的高潮。

有的社火队在“上九”这天即开始正式表演,串院串村“打过庄”。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整个春节期间高潮迭起中的又一个亮点。

一是耍社火。

在十五前后的三四天内,各村社的社火摊子不仅在本村本社挨门挨户地表演,还要到外村外乡一展各自的看家本事,或舞龙或舞狮,或高跷旱船,或耍高台或扭秧歌,或摆阵或唱曲。

二是看端灯背猴。

此俗指新婚后小夫妻须到岳父母家过第一个元宵节。

届时,主家捏制好仿十二生肖的面灯,其中以“猴灯”最大而醒目。

傍晚时,院中摆放方桌,其上置炕桌,炕桌上再依次放置斗和升,拼成一座底大上小的山形高台。

猴灯雄踞顶端,俗称“看山猴”。

猴灯体形的头、肩、膝、背、足各部也放置不同形状的面灯。

十二生肖灯分别摆在方桌、炕桌及斗、升之上,总称“百盏灯山”。

大门打开后,等候在门外的社火队及街坊邻里一拥而入。

新婚女儿女婿焚香拜灯后,社火中的春官说诗祝福。

说诗毕,人们不约而同地“抢灯”。

机灵女婿早已靠近猴灯,抢灯一开始,便奋力将猴灯端起;

如稍有迟滞,猴灯即为他人夺走。

翌日,新女婿背上猴灯携新妇归家。

背猴者,借口彩谐“辈辈封侯”之吉语。

三是“点灯盏”,也叫“点面灯”。

从正月十四至十六元宵节期间,入夜后,各家都用酒谷面、糜面或玉米面、荞面捏制成各种动物形状且能盛一定数量的清油的面灯,蒸熟后,倒进清油,以棉花搓成捻子备燃。

天黑前,将面灯放置室内或装在灯笼里挂在屋外各处,点亮后举目皆是灯光,衬以九霄皓月,成为一年一度别具特色的时景。

给人们以光明普照的慰藉与期待。

四是除煮元宵品尝外,多蒸包子以应时,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各有不同口味。

其中的麻腐包子和地软软包子最能引起人们食欲。

甘肃西吉刘德飞的《点灯盏》将给你传递另一种西北风情:

又到一年元宵节,又到一年点灯盏节,点灯盏是农村人最传统过正月十五的方式。

每年正月十四前,农村人家家户户要蒸灯盏。

蒸灯盏就需要用开水烫荞面,这样做的灯盏吃起来香甜。

做灯盏就是用开水烫好的荞面,做成大小合适的灯盏胚子,上面头顶大,中间稍收缩,下面底端稍微比顶小些。

在顶口中央,钻一个小小的像小酒杯子那么大小深浅的窝,在灯盏窝口四周用剪刀剪一些尖尖的小花,一共有两三层;

还有的是把做好的灯盏胚子只用手捏四个角,叫月季;

还有根据家庭成员的属相捏各种属相,什么麦垛等,做好蒸熟,就等着元宵节点灯盏了。

元宵节到了,记起奶奶刚去世的前三年,因为我们家里有孝,自己不能蒸灯盏,到十五前,就靠各位姑妈,姨姨等亲戚送灯盏来接济。

虽然我们家为了孝敬祭奠亡故的奶奶,没有蒸灯盏,但是照样人人可以在元宵节点上两个灯盏,享受到节日的喜庆,祥和。

元宵节到了,我们都早早吃了晚饭,盘膝而坐在热炕上,放上炕桌,把提前蒸好的所有灯盏放到炕桌上,并且用胡麻杆,新买的棉花,搓一些棉花到胡麻杆一端,棉花越多越好,越多灯花绣的越大,蘸上胡麻油,一端插到灯盏窝中心,然后用胡麻油浇满每个灯盏窝,同时点燃所有灯盏,每个家庭成员,每人两个灯盏,分配指定到人。

同时把给老天爷的的灯盏送到院子中央,祈福今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还有把牲口圈,甚至粮食栓子(粮食堆成圆锥形状的)也点燃放到各自的位置上。

我们大家坐在炕桌周围,看着绣灯花,没油了加油,谁灯花绣的越大,代表今年最吉祥,财运最好。

灯盏点好大一会儿,就开始找油烟(蚰蜒,蜈蚣一类的昆虫)了(一种动物,浑身是角),先端着一盏灯盏到家里各各屋子找,大人嘴里还念叨“找啥来,找油烟来,油烟哪,张家媳妇拉的马过来踩死了”,完了给每个家庭成员左耳朵找,右耳朵找。

接着就看几个月季灯盏了,根据情况预测今年几个月的雨水多少,在大部分灯盏快熄灭时,听声音来预测孵化早小鸡好,还是迟小鸡好,虽然农村人现在不自己孵化小鸡了,但是点灯盏的一些习惯还存在,民俗文化还存在。

点完灯盏,整个屋子,油味、烟味大、但是充满了希望、欢庆、平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节日的味道,千万别让洋节日冲淡了。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点灯盏。

南方人也点灯盏,请看记者李海荣的专稿《春节,到成安"

点灯盏"

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日,称元宵节。

成安俗称“过小年”。

除同各地一样在这天吃元宵、挂灯笼、放烟火等活动外,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那就是点灯盏。

点灯盏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记者听成安县商城一带的老人们讲,他们爷爷的爷爷那时就盛行点灯盏,这是世代传下来的一种习俗,不过现在做的灯盏比以前花样更多些。

 

灯盏,由粘面(即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