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193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通过漂了解水下钩饵状态文档格式.docx

8目以上:

双钩饵躺底。

即钩饵全部失重。

λ

6目:

下钩躺底,上钩轻触。

λ

4目:

下钩触底,上钩悬浮λ

2目:

下钩轻触底,上钩悬浮λ

1目:

双钩悬浮,可钓浮。

即钩,饵全部承重。

4目以下为钓灵,以上为钓钝。

可任意调目,直到找到适合当天的最佳钓目。

通过移动太空豆来调目,同时保留最上限的太空豆和最下限的太空豆,在这两者之间任意调整即可。

 

悬坠钓法中钩饵和漂尾格目的辩证关系(转载)

先声明一下,发表前自己又看了一次帖子,确实有点“又臭又长”的意思,但是,只要您有点耐心,会发现里面还真有点真东西。

笔者愚钝,确实没有好办法把一些很绕人的东西再简练了,请您多担待吧。

 

看到有不少朋友在关心钩距和漂尾调目的问题,饵料的状态等细节问题,做为一个资深的钓鱼人(资深不代表水平高哦),我很欣慰。

这说明钓鱼的细节问题在逐步被大家重视。

关心细节,是探索钓鱼奥秘的重要步骤之一;

尊重科学,是钓鱼必须的基本功。

在本文成型准备发表前,无意中看到了达奇先生的【达奇说浮漂之“灵.顿”——谈大师误导!

】一文,观点竟然和笔者相同,其专业的阐述和诙谐大胆的“欢迎对号入座”,使人耳目一新。

受其科学性的思路的启发,又一次对本文做了部分修改与完善,谢谢达奇。

科学的才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解钓鱼的每个概念,钓鱼才能少走弯路。

尽管牛有些“杠头”和“牛脾气”,但是,站在科学钓鱼的角度,我愿与“牛”为伍。

一:

钩饵和漂尾格目的关系

为了说明问题,在谈这一问题之前,先设定一个前提:

把线组(浮漂至钩子等)的总体质量在稳定的水体中半水调整平衡后(即:

浮漂露出相应的格目点,也就是调目。

),把八字环以上和以下分别看成两个部分。

即;

八字环(包括八字环)以上的主线、铅座、配铅、太空豆、漂座、浮漂是一部分,下文简称上部;

八字环一下的子线、钩子、饵团是一部分,下文简称下部;

再加一个概念,上部与下部的结合点以下简称支点。

这样分的理由是,在悬坠垂钓的过程中,您设定好的调目后,上部的质量和状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下部则会根据垂钓的要求不同,需要适时根据鱼情调整其受力状态和角度。

比如:

推拉太空豆调整钓目点,实际上主要是延长或者缩短水线,从而达到调整下部的位移和状态(受力平衡)的作用。

改变垂钓饵团的大小和粘散软硬状态来适应鱼情,实际上主要改变的是下部的受力幅度和角度。

当然,我这种说法可能不够严谨,因为上下是有机结合的受力体系。

但是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您姑且受我“误导”一次吧。

因为一起来说,怕我说的明白,您听着糊涂。

本文设定:

上部是一个已经调整到位的稳定体系,即:

调目已经达到了实际垂钓的需求。

这样,线组上部体系中,就可以只关注漂尾的格目了。

那么,影响格目变化的就只有支点和其下部因素了。

悬垂底钓法是最容易出现误区的,理解了悬垂底钓法,其它问题就容易搞懂了。

故这次只谈悬垂底钓法。

上部体系已经设定不变了,现在,便可以只谈钩饵和漂尾格目的关系了。

至于其它因素,我们这次先不谈,“混为一谈”更容易出现概念性错误。

为了更清晰的说明问题,我感觉有必要先简单阐述一下日鲫钓法中的段差底钓法。

笔者认为,日鲫钓法和悬坠钓法二者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做个比较,或许能更好的理解悬垂钓法。

日鲫段差底钓法的钩距很大(一般为十公分以上),确定钩距的大小和子线的长短是玩好段差底钓的关键。

段差底钓法的上钩饵团主要是诱鱼的物化饵料,无需长时间在钩上留存;

下钩饵团则是真正骗鱼索饵的饵料。

通常情况下,下钩饵团很小很轻,但具体的大小当然也是依据鱼情而定的。

下面简单描述其水下之诱钓过程:

抛竿待浮漂立直后,压带水线(大线)至与上部体系与水底和水平面垂直。

钩子饵团到底后,上钩的饵团托底子线绷直(短子线);

下钩的子线(长子线)弯曲,钩饵躺底。

随着上钩饵料的物化,在线组上部的垂直带动下,上钩慢慢离底上浮,下钩子线慢慢绷直。

随着上钩诱食饵团的逐步物化,钩饵上浮,线组上部向上的牵引力逐步将下钩拖近物化区的中心区域。

这时下钩子线微微弯曲,钩饵的重量由池底和(受上部带动的)下钩子线(长子线)共同承担。

鱼在索食物化区域的饵屑时,将钩子和骗饵一同吸入口中.......

再描述此时的漂尾状态:

1;

全目为十一目的漂尾,空钩半水调整浮标为七目。

2;

底钓时,调整好双钩挂饵抛投入水后,标尾格目露出一目。

3;

上钩的钩饵重量在漂尾格目上的显示是五目。

4;

底钩(计算上由池底承载部分的钩饵重量)实际显示在漂尾的格目重量是两目。

这时,漂尾格目随着上钩饵团的物化慢慢升起,逐步在水平面显现,升至接近六目时,上钩的诱饵基本化散。

随着上钩饵离底,漂尾格目上浮,下钩的子线逐渐被绷直,拖动下钩钩饵进入上钩钩饵物化所形成的窝料化散区,直至漂尾露出水面7目左右……。

此时,漂尾如果出现有力顿挫之鱼讯,抬竿、中鱼。

通过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日鲫段差底钓法中,钩饵和浮漂漂尾的显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明白其下钩中鱼的道理所在。

这也是日鲫钓法程式化的步骤之一,其中是有值得深思之理由的。

特别说明一下,日鲫钓法浮漂调整的过程有些繁复,是另一课题,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二:

钩重和漂尾格目的关系

假设在水中,上述的例子中的单钩在漂尾格目刻度上显示的质量是2目,那么双钩的质量在漂尾上所占的格目刻度显示就是4目。

按上文所述漂尾的调整格目为7目,取下双钩,漂尾的格目显示应该为7+4=11目(假设每个格目的承载量相同)。

这时如果上钩离底,下钩的份量完全由池底承担,那么7+2=9,浮漂的格目应该露出水面9目。

现在开始,从主线上向钩饵方向逐步次移动浮标的位置后,再分别抛投。

浮漂的格目可以是九目、八目、七目半,到七目时下钩离底。

这说明:

下钩的持底状态和钩子的重量有直接关系。

下钩的持底状态和漂尾的承载力有直接关系;

漂尾格目的调整决定下钩子线对下钩作用的受程度,也就是子线的弯曲程度;

上钩是线组配重的一部分,其作用之一是配合以线组上部体系(配铅和)八字环为中心形成受力支点,利于鱼索饵拉动下钩时的力在漂尾上显示。

5;

下钩子线的倾斜角度不同传递到主线上的力的大小不同;

6;

下钩子线的弯曲程度不同传递鱼讯的速度不同;

7;

钩距的大小影响下钩子线的弯曲程度,钩距大了下钩子线弯曲的余地就大,反之下钩子线的弯曲余地就小;

以上断章取义的谈了日鲫段差底钓法,举例说明了钩子、钩距和漂尾的关系,目的是为了对悬垂钓法的理解有所启发。

三:

悬坠钓法的钩和漂尾格目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描述您可以看出,日鲫段差底钓法除了钩距超大外,其一钩离底的形式和悬垂底钓法的一钩离底是有想通之处的。

悬坠钓法需要考虑上钩离底后,还有部分饵团的重量存留。

此外,似乎二者没有啥大区别了。

再说了,日鲫钓法的上钩饵料也未必就是全部化散的。

悬坠底钓法的主要特点是:

标尾细承载力度小(特别是冬钓大棚所用的浮漂)。

多数情况是双钩拖底。

钩饵的持底状态不易理性的判断和把握。

这也就是多数钓友所说的找底难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双钩的持底幅度很难在漂尾上准确衡量。

在实际垂钓过程中,调整不当的结果就是,要么不出动作,要么是有动作没鱼。

现在已经不难看出,钩饵和漂尾格目的显现有直接关系。

上部和下部是通过支点才能联动的,不动就没有意思了。

估计那头坏牛看了后第一想法肯定有点黄色,你有没有啊?

道理上悬坠钓法和日鲫钓法是相通的,重叠的部分您在自己体悟一下,日本的苍井空女士和咱们的芙蓉姐姐大概还是有差别的吧。

这个我就不多讲了,如果你特别好奇,就去请教一下老牛达奇先生吧,面板告诉我,他在这一领域是必胜客。

下面分析一下不同点。

打个比方,如果说日鲫钓法和双钩之间的关系是妻妾分明、先后有序的话,那么悬坠钓法和双钩之间的关系就可谓妻妾双飞,主次难分了。

您看下面我分析的对否?

悬坠底钓法在双钩托底的时候,线组受力状态如下:

双钩拖底时,上下钩的作用都是双重作用到线组支点的,二者合力(多数情况是倾斜的,和垂直的线组上部是有角度的)由支点共同作用在线组上部的,直接受力点就是线组上部最下方的支点,下钩子线互为牵扯支点。

从线组下部双钩配重的角度而言,作用也是相互的。

也就是说,鱼索上钩之饵时下钩饵是配重,鱼索下钩之饵时上钩饵是配重。

而日鲫钓法的上钩在完成载饵诱食的作用后,作用就是单独的垂直配重了,下钩则是主钓鱼的。

双钩之中饵团大者起主导牵引配重作用。

因为较大饵团,与池底的摩擦力大。

其子线更容易被饵团与支点间的相互作用力牵引绷直。

双钩之间的距离(钩距)越大,上钩的配重作用越强,作用越明显,下钩则反之。

因为短子线的钩饵和支点之间的距离短,与线组上部垂直面形成的角度小。

同等大小的饵团,上钩作用到支点的作用力会更大(杠杆原理),更直接。

在池底,双钩饵的牵引力的合力的作用,显示到漂尾格目上后,很难分离计算。

只能依据垂钓者的经验,通过中鱼后的情况来判断钩饵的拖底状态。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错误判断而不自知。

从以上几点您不难看出,悬垂底钓法在双钩托底的情况下,如果单独的去考虑单个钩饵重量,得到的很可能是个糊涂的结论。

相对真确的结论,须要综合考虑后,再参照中鱼的情况加以判断才行。

这就好比与两个娘子同床双飞,就必须同时考虑到公粮分配和体力分配的问题,否则肯定有一方有意见,对吗?

悬坠底钓法中,双钩饵的托底程度问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子线太松太紧都对鱼讯有直接的影响。

这就好比享受双飞乐趣的同时,您还必须考虑到保留部分体力,当个“必胜客”,肯定比“麦当(裆)劳”划算的。

怎样科学合理的通过漂尾格目来把握判断双钩双饵的拖底状态来享受高效、准确中鱼的乐趣呢?

这好像要享受双飞的乐趣,就必须先明白双飞的门道才行。

1;

了解钩子的重量在漂尾上显示的格目很有必要。

明确了调目,在除去双钩后,知道漂尾在水面上所显示的格目点,可以相对准确判断在垂钓时是否真正的过底,也就是上部拖底的现象。

之所以说“相对”,是因为此时还没有考虑双钩饵和池底的摩擦力所产生的牵引力对线组上部的影响。

这个格目点一直到漂尾顶点的区域都是悬坠底钓法中可调的有效中鱼显示区域。

只要转圜没托底,就是悬坠的,对吗?

2;

可以根据单钩的重量在格目上显示的距离做为判断钩饵持底状态的参照依据。

挂双钩半水调好漂,除去一个钩子后,漂尾上所显示的调目点,是调整鱼讯显示力度的重要参照点。

调好漂后,漂尾在水面显示的调目是三目,双钩重是六目;

那么单钩重就是三目,底钓单钩着底时,漂尾露出水面部分(调目三目加上单钩三目等于六目)是六目,那么,六目以上都应该是高效鱼讯显示区域。

以上之所以用了一些较为模糊的概念性词语,比如“相对”“参照”等,是因为还没有考虑到饵重对漂尾格目(其实是线组的整体状态)等因素对鱼讯的影响,主要是怕误导您。

早年笔者在《中国钓鱼》杂志上连载钓鱼文章的开篇语就是:

“钓鱼是一个系统工程……”終合全面科学的考虑各种因素是钓鱼真正的基本功。

“教条主义”会害死人的,何况“渔”乎。

四;

悬坠钓法中饵团和漂尾格目的关系。

饵团的诱食作用和状态等等问题,回头单谈。

我多整几次题目就能多换几回酒喝,这点我还不糊涂。

这里只谈饵团的大小轻重和漂尾格目的关系。

饵料的问题不仅关乎到鱼的喜好,针对整个钓组体系而言,是个最大的变量。

垂钓活动中,“饵团”同志是最能混淆是非的。

如:

当单个饵团的重量大于双钩的份量时,前文中设定的很多前提都会被改变。

这就好比你老婆突然发福,平方面积和立方体积都茁壮了,再次享受爱的游戏时,您的体位和姿势也必须有所调整才行,否则……,(具体方法请自己去设想或请教于老牛吧,据说他是医生,而且是那啥科的。

熟悉饵团的大小变量是悬坠钓法“基本功”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针对鱼情设定饵团轻重大小的同时,建议您一定要考虑一下饵团的重量对整体线组体系的影响。

否则,浮漂有可能只能发挥其部分功效而已。

下面给您几点建议和思路,供您参考。

因为饵团的变量对钓组的影响太大了,说的太具体了,怕误导您,还是您“酌情”把握的好。

正常情况下垂钓时,饵团的大小最好以刚好能包裹住鱼钩为好,尽量保持每次的大小一致。

这样更有利于您主动掌控钓组的动态和漂尾格目鱼讯的规律,控制好中鱼频率。

上钩的饵团略大一点,下钩的中鱼率高,锚鱼的几率会小些,有可能鱼讯动作会大点。

3;

尽可能了解每次垂钓时使用的,单个饵团的重量,在你漂尾格目上的显示格目。

这样有益于終合考虑饵团的大小轻重与中鱼率的关系。

4;

请参照“三”钩重与漂尾格目的关系,来考虑饵团与漂尾格目的关系。

5;

不要拘泥与我个人的说法,把饵团重和钩重合起来全面考虑钩饵一体时,钩饵和漂尾格目的关系。

不知不觉爱上你,此情书已经五千多字了,我写累了。

恐怕您看的也够辛苦了吧。

你想给我写点啥呢?

一定要自愿的哦。

再支一招算是本文的结尾吧。

在鱼讯较弱的情况下,尽量在浮漂立直后马上压带水线,回拖大线使线组上部少受下部拖底牵引力的影响,保持上部与水面和池底的垂直度。

回压大线的合理直线距离应该是钓点处向回带50~60公分为宜。

老规矩,本文不欢迎转载。

如需转载需要“牛坛”的“牛人领导”们同意。

说句骄傲的话(脸皮厚是我和老牛学的。

),我在“牛坛”的文章都是绝对的首发,文章中的观点和角度,不说敢说史无前例,起码也是独树一帜的,是我多年经验的积累。

基本是“无保留”的倒出,目的是和老牛、老黑和面板等管理超版们换酒喝(我承认咱好这口)。

前面刊载了几篇,感觉回复率和点击率太不成正比了,有点受打击。

本意是不想设置阅读门槛的,但回复率低了怕老牛面板他们耍赖克扣酒菜,所以这次只能部分对不起广大“游客”朋友了,这里先说声对不起了。

您想想啊,如果您同那些所谓的大师高手们讨点招数,学点东西会付出啥样的代价啊?

这里可是全部免费的。

我感觉您在“牛坛”注册一下,是不会“怀孕”的,而且还有可能钓到“美人鱼”。

何乐而不为呢?

状态调钓浅谈

一、引述

“悬坠钓法”风靡大陆已经十多个寒暑,其间,各种调钓理论,可谓五花八门。

凡尝试过悬坠钓法的朋友,不论您涉足深浅,其实无意中都已经在运用一种最基本的调钓方法,那就是控制钩饵的水下不同状态来应对变化的鱼情,即本篇所谈——状态调钓法。

以往大家所喜闻乐道的所有调钓方法,不论其着眼点在哪里,最终都会涉及到“状态调钓”的简单内涵。

只不过有人意识到,有人还限于巧合,有人直接运用、有人愿意绕弯儿罢了。

以往如:

双钩离底、一触一悬、一拖一触、双钩拖底、8字环触底、活坠、跑铅等等形容施钓状态的一般叙述,都应属于“状态调钓”的本质范畴。

也有钓友认为:

不同情况下的调钓,实际上是掌控双钩饵在水下的“摆放位置”,来应对不同鱼情,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所指的调控区域不同。

可以说,状态调钓是钓友们根据不同鱼情水情实践,及中鱼效果等方面的经验,所采取的最直接、也最惯用的实战思路、方法之一。

今本人斗胆,想就状态调钓的整体轮廓,原理步骤等方面,作一集中探索,希望能对感兴趣的钓友有所助益。

二、影响状态调控的系统参数

1、浮漂

浮漂是浮体,入水后所受浮力除克服自身重量外,还具有不同的“承载力”。

随材质、体积、漂型等不同,池钓成套浮漂一般分1-8号不等,最常用的是1-5号,号数越大,固有承载力越大。

此“承载力”实际上就是钓友们通常所说的浮漂“浮力”,却也是大师们最初创造“剩余浮力”这一新词汇时的“动态意义”所指!

但是,我们控制钩饵状态所使用的,基本是经过钓组配铅初设调目后,浮漂静态的“剩余载力”,其大小,仅等于水上剩余漂尾的纯体积排水量!

因为“调漂”后,浮漂整体已经处于平衡失重状态,不需要再考虑漂尾的密度和自重问题了。

换言之,我们调整状态所运用的“剩余载力”,一般仅与漂尾的体积、直径相关(体积关乎排水量,直径决定动、静态的浮漂行程),而与漂号大小无关。

漂号大小影响的是系统动态特性,即——由浮漂号数、浮力的不同,以及调钓状态的不同,使得浮漂的上牵制力(即动态剩余浮力)不同,会导致线组状态不同,从而最终影响到实际钩饵状态!

这些更深层的内容不在静态平衡原理分析范畴,搅在一起容易造成混淆!

因此,可留以后有机会陆续再谈。

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浮漂静态“承载力”、“剩余载力”、及动态“上牵力”三者的概念区别,及其运用范围,目的是不想将钓界长期以来某些以讹传讹的模糊认识扩大化,希望钓友们理解。

2、系统参数

①线组钓线的比重、粗细、切水性、柔软度等,对实际状态判断具有影响。

比如说,现实中的“子线支撑力”或“母线支撑力”,如果漏失考虑,则容易产生状态上的谬判。

主线、子线的扭曲变形(有时子线甚至已呈“麻花”状),及风浪水流造成线组弯曲等,都会影响实际状态判别和信号传递,这一点,钓友们都有实际体会。

②饵重饵重对悬坠钓组的状态影响比较直观,以前也多见分析。

“台钓”引入初期,就有钓友对其“以饵代坠”方面深有探究,甚至被定义为“台钓”的主要特征之一。

实际上,饵大小、比重、溶散度等,都对实钓状态具有更随时,和更深层的影响,是个大的状态变量,因此常被有经验的钓手们作为辅助调整“工具”来运用。

③钩重钩重对钓组状态的掌控,非常关键!

有些钓友不太重视每次对实钓钩重的秤量,甚至根本忽视钩重在平衡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在状态调钓中是不可取的!

简单说:

我们一般所指的“调目”平衡系统,是在有双钩重量参与的情况下形成的。

而底钓时,钩饵一旦触底,其“重量”即会被池底承托,钩重这一配重参数就会逐渐脱离原“调目平衡系统”,浮标会恢复所失钩重的“浮力”。

钩饵触底程度越大,脱离就越彻底;

钩重越大,对原“调目”改变越大。

因此,要想清楚判别底钓状态,钩重参数不能忽视。

④8字环重8字环的重量和它更深层的实用意义是近年来才被钓手们探索和运用到的,很多朋友也许以为它只是个起连接和释放子线扭力作用的一般配件。

其实除此之外,小小8字环在实战中另有重要派场。

⑤系统四段论既然提到了8字环,就会联想以前,钓技研讨中一般认为,线组系统是由浮漂以上的压水风线、铅座与漂座之间的母线和子线三部分组成的(把8字环与铅座看作一个整体),即系统三段论。

近年来引申和实践8字环的另类用途后,钓界又有了“四段论”的新说法。

即系统可分为风线、铅座和漂座之间的母线、8字环与铅座之间的主线、8字环以下的子线四个部分,即系统实战四段论。

⑥其它因素如表面张力对浮漂的影响、水流对风线水线的影响、风线压水与否对调钓目数的影响、虚底情况、主线伸缩性对钓目的影响、吃水性和水温变化使浮漂浮力变化而导致的影响等等,不再细谈。

三、“状态底”说法

大家在水边一定遇到过,针对不佳钓况,有人求助、有人指点的场面。

这在钓鱼人中应该不算希奇。

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指点迷津的“师傅”们嘴里说出同样的一句话来,那就是:

“你没找到底”。

奇怪了!

难道那么多钓友真的初学到不懂探底的程度吗?

细究起来,一种可能是那位钓友确实忽视了钩重、饵重、饵态等重要参数的分析判断,虽然以为是在钓底,实则瞎钓。

第二种可能就是师傅们所说找“底”的概念不同。

近年来,不少钓手习惯所称的“找底”,多数是指每次开钓之前,找准“状态底”的意思。

即大家常说的轻触底(长子线钩饵拖底,短子线钩饵轻触底),即所谓一拖一触状态。

曾听有人把不同的正确底浮钓层称作“鱼底”,这是另一码事,有点故弄玄虚了。

个人以为:

“一拖一触”仅是底钓双钩饵的一个基准状态,并不宜牵扯理论上的“灵钝”概念进来,它只是一般鱼情水情条件下使我们作到心中有数,稳定钓获的一个状态控制“基点”而已,随后才是根据鱼情的双向变化,钓目可高可低,双钩可悬可拖,甚或浮钓与跑铅等等,一切依鱼情而掌控。

四、基本调钓原理、方法

1、调目设定

调目设定方法以前有不少口诀流传,如:

调4钓2、调几钓几、双饵调平水、单饵调漂等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我们最好能够清楚理解这些方法最初的设计思想,及实钓状态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①“调4钓2”,是当年廖心阳肖春平两位前辈为配合仅有的“东峻钓饵”,在大陆推广悬坠钓法时所采用的一种简单明了、行之有效的教授记忆口诀。

“东峻钓饵”的比重特点是,搓饵的单饵重量约压当时流行的7目软尾达摩示标1~2目,针对的鱼情多为较大的鲫鱼。

如果排除用饵超大超小等特殊因素外,“调4钓2”底钓时,双钩饵的状态应该是在“一拖一悬”或“一触一悬”之间(即“单立”状态)。

光阴无情,技术演进。

如今,浮漂形状材质、饵料比重大小、上饵方法不同、鱼种丰富、水域环境、钓组钓法等等条件的改变,如果新钓友们再不问因果,一上来就照搬“调4钓2”原始口诀来实施调钓,则底钓双钩饵的状态结果可能有:

A、双钩离底,钓不到2目——原因是饵比重过轻(或饵型过小,如拉饵),双饵重不足以压下2目示标,因此挂双饵后,茫然不觉,很可能永远钓不到2目,找不到底;

B、双饵压底——如果饵重过大,压目过多,甚至单饵重就足以压下全部剩余示标,此时若依然采用“调4钓2”并追求“单立”状态已经不可能了。

随所用饵重不同,短子线钩饵压底程度不一。

②“双饵调平水”,这是一种根据实钓饵重来设定调目的方法,去掉双饵后则为实际调目。

此法推行较早,优点是入手就考虑了饵重参量,尤其是对使用空心粗尾浮漂和很大很重的钓饵而言。

假如个人上饵技术非常熟练,每次抛竿可以钓得比较“准确”。

最早推行此法时,宣传的是“双饵调平水,钓1目”。

从原理上看,其钓组应该是在下钩触底,上钩悬底状态。

比较适合重饵钓生口鱼等情况。

缺点是:

假如一味追求单立状态(比如就钓1目),钓组则显得过于“灵敏”(呈饵动标即动趋势)。

虽然此法被很多江湖钓友应用于重饵钓大型鱼种,据说收效也不错,但不稳定的钩饵水下状态,客观来讲并不太适合老鱼、猾鱼癖性。

遇到水底不平或有风浪水流情况,也不利于钓组稳定。

总之,认识不同,钓目可随机增加,状态灵活掌握为好。

③单饵重调漂法。

挂单饵调漂,主要是从追求“一拖一触”基准状态而衍生出的一种实用调钓方法。

一般挂单饵调3、4目左右,钓单饵调目高1目。

此法入手简单明确,在每次出钓饵重使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基本能做到浮漂剩余浮力恰当预留,“轻触底”状态基点找得也比较简捷,且适用鱼情、鱼种及各类型浮标的范围较广;

缺点是每次上饵大小要尽量熟练一致,用饵重量变化后,需心中有数。

④调漂尾目数的一半,钓调目的一半。

此法出发点是考虑使用各种类型软硬尾浮标的一种折中调目设定方法,优点是简单易行,剩余浮力预留适中;

缺点是相对粗糙,用饵方面应有一定前题。

比如用一支15目硬尾浮漂拉很轻的小饵,显然就不能照搬了。

上述四种流传的调目设定方法,“调4钓2”,是根据最初的特定饵重、鱼情和浮漂,并考虑悬坠新技术推广,而采用的简单入门口诀记忆法;

“双饵调标”,则是优先考虑饵重参量,并倾向于追求一触即发的“灵敏”钓组而设计的时尚性调法;

第三种“单饵调标”,是在“竞技”运动发展后期,针对软硬尾各种浮标、不同比重的饵料、上法,从漂尾剩余浮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