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2125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复习文档格式.docx

1.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内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访问或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

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

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

②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状;

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3.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其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

(开放性试题,扣紧题意来答,文从句顺即可)

1.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6.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是:

调素琴,阅金经。

二、出自本课的对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

三、文本研讨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山水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从山水写起,目的是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

②采用比兴的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了渲染烘托的效果。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的?

有何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从自然环境优美、交往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描写陋室。

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采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到陋室环境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渲染了陋室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这种交友方式可取,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因为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5.文章是在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答案】运用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也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暗示了陋室不陋。

6.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与开头“惟吾德馨”相照应。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7.本文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案】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8.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扬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

【答案】不会的。

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

所以他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

我们立身处世就应该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

一、1.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

【点拨】“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是一个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代词;

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结构助词,的。

2.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

【答案】惟吾德馨。

(或: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4.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的一句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世人盛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文章以爱莲为线索,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作者借写莲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借写菊来表明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借写牡丹来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的世风的鄙弃态度。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

洁身自好,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质。

5.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答案】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6.怎样理解作者在文末的慨叹?

【答案】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想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做一株莲,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

为什么?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2)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认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答案】

(1)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的茎梗)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1.写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山高峻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夏水水势凶险的句子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案】这两句的意思是: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清澈。

“素湍”见浪花之雪白;

“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答案】一是凸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

二是凸现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3.从全文看,文末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

夏季水涨,江流汹涌;

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

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请指出两条理由,并从文中找出印证理由的语句。

【答案】理由一:

水流急。

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理由二:

落差大。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一、文本研讨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描绘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3.文章写了月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答案】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了李太白的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了李后主的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又是如何巧喻月色的?

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答案】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抑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4.“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作者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

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可去掉。

“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都没有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4.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答案】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闲适之情来欣赏,暗示世人热衷于名利,为世俗所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说明千里马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的句子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或:

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1.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怀才不遇(或:

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嘴脸。

5.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实则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案】第一问:

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第二问:

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6.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

(2)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4)执策而临之:

面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示例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5.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的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案】形象塑造:

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

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

阐明的道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3.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4.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5.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2.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

【答案】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意对即可)

4.文章第二段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作者的缊袍敝衣作对比,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的精神追求。

5.宋濂能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意思正确即可)

6.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

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

【答案】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

我认为“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

求师难,恭敬询问;

生活苦,以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示例: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很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求学,只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8.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

【答案】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一、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交往。

(2)援疑质理:

询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因此人们大多都愿意把书借给我。

(2)所以,我虽然愚钝,(但是)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3.请你从文中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感悟:

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

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喜欢。

(2)录毕,走送之:

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鱼肉这样的美味可以享用。

3.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①叩问之难,②旅途之艰,③生活之苦。

4.文章告诉我们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

要想学有所成,必须长期坚持“勤且艰”。

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宋濂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如鸣珮环。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

水清鱼乐。

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是侧面描写。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通过写小石潭周围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3.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处,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身心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4.作者抓住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感受。

6.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案】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可看出;

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可看出。

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清凉。

(2)以其境过清:

因为。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只见)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3.赏析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

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二、.解释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2)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3.文章第二段对游鱼进行了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表明潭水的清澈,表现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4.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被贬后孤寂、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

 

1.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突出表现作者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