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2205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二单元第28讲文档格式.docx

(2)经济:

____________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3)思想:

__________空谈义理,八股取士,限制了思想自由;

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李贽的进步思想

(1)挑战____________以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批判__________的虚伪。

(3)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三大进步思想家

(1)相同主张

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黄宗羲:

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是“_________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

(3)顾炎武:

形成了____________的思想;

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4)王夫之:

认为世界是________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具有朴素的__________思想。

史论要旨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向近代转变的意味。

   魏晋至宋儒学的发展状况

1.魏晋时期:

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家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

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

主题1 理学的形成

朝代

人物

主张

影响

理学的

形成

北宋

程颢、程颐

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理”,提出“格物致知”

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南宋

朱熹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理离不开气;

天理在现实社会表现为“三纲五常”;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主题2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 有人问程颐:

寡妇家责、无依无靠,是否可以改嫁?

他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又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

从史料可获取到的主要信息有:

程颐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对立起来;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理学的发展

主题1 理学发展的突出表现

(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主题2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

“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史料 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趣味;

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

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

这段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李贽的思想

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1)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

(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3)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史料一 “士贵为己,务自适。

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

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秕糠”。

——《焚书·

续焚书·

答周二鲁》

此史料说明了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史料二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史料三 李贽批评理学家“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

“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

他指出:

“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四书评·

大学》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

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主题1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经济方面: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②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2)政治方面:

①市民工商业阶层兴起,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②君主专制日益腐朽,民族和阶级矛盾加剧,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

(3)文化方面:

①文化专制日益严重,造成文化恐怖局面,禁锢人们思想;

②进步分子要求摆脱思想束缚,面对社会现实,倡导个性自由。

主题2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继承:

主张和谐发展;

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2)批判: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3)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主题1 演变规律

(1)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时期)的过程。

(2)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3)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主题2 演变原因

(1)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例1(2011·

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 A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的内涵。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

例2(2011·

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例3(2011·

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结合“明末清初”这一时代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和明末清初这一历史时期的经世致用主张和君主批判思想。

能力立意上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儒学演变这一主干知识的宏观把握。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理学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影响

1.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

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主干知识——儒学的演变

2.“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

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

如果以下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所持“态度”合乎逻辑的是(  )

A.汉武帝:

严禁传播B.陆九渊:

不谋而合

C.李贽:

荒诞不经D.黄宗羲:

奉若神明

 核心概念——程朱理学

3.“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

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

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

A.朱熹B.程颐

C.李贽D.陆九渊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热爱和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 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 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 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解读新材料

5.“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子”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  )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2.台湾作家柏杨认为:

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3.“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

4.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5.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8.明朝思想家王艮(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的观点,从儒学世俗化的角度看,与之传承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家是(  )

A.程颢和程颐B.朱熹和陆九渊

C.王阳明和李贽D.黄宗羲和王夫之

9.有人问程颐:

“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

”他断然回答:

“绝对不能,有人怕饿死冻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颐的观念源于(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10.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

A.经世致用思想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12.王夫之是明清之际进步的思想家,下列观点中属于他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C.“天人一物,内外一理”

D.“天,人也,人即天也;

天,物也,物即天也”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

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春秋繁露》

材料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材料三 陆九渊曾记述: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象山先生全集》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6分)

(2)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4)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

“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

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

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又曰:

“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

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

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5分)

(2)浅释材料三的内容是什么?

(3)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

(10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

(1)魏晋南北朝 

(2)三教合归儒 (3)三教并行 2.

(1)②格物致知 

(2)①存天理,灭人欲 3.

(1)统治阶级 封建专制统治 

(2)四书章句集注

二、1.心 反省内心 2.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3.伦理道德

三、1.

(1)封建制度 

(2)商品经济(3)道学家 2.

(1)正统思想 

(2)道学家 

3.

(2)天下之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 (3)经世致用 (4)物质 辩证法

命题探究

1.B 2.C 3.A 4.D 5.B

1.C 2.D 3.D 4.B 5.A 6.C 7.C 8.C 9.C 10.A 11.C 12.D 13.

(1)思想:

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要求:

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

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

(2)状况:

儒学思想受到怀疑;

社会普遍崇信佛教。

(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

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

(4)特点:

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学习的过程。

本质:

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14.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黄宗羲认为在君主专制统治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

专制君主以人民的死亡和离散为代价取得地位和权力,并美其名曰“为子孙创业”。

此后专制君主滥用权力以满足其淫欲,导致民不聊生,却认为理所当然。

所以说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

(3)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并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黄宗羲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反封建统治、反封建礼教斗争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