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318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最新信息卷九文档格式.docx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

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

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

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

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

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

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

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

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

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

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

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

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

“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

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

材料二:

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

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

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

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

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

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校园霸凌:

被娇纵的“邪恶宝宝”》)

材料三:

勇敢地直视对方的眼睛,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Tellthemtostop.)

逃离现场,不要让他们得逞。

(Walkaway.)

跑不了的时候,保护自己,不提倡正面反击。

(Protectyourself.)

告诉老师或者你信任的长者,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变现。

(Tellanadultyoutrust.)

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要跟欺负你的人去一些私隐的地方。

(Findasafeplace.)

和信任的伙伴在一起,结伴同行。

(Sticktogether.)

寻找新的朋友。

(Findopportunitiestomakenewfriends.)

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bullying”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C.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危害不容小觑。

受害者在遭受语言欺凌时,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或随之出现逃避、辍学甚至精神等问题。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变本加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

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

“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应对校园霸凌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结伴而行;

二是不跟霸凌者去偏僻的地方;

三是勇敢机智应对霸凌者;

四是事后要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

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

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

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

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

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

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

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

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

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

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

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

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

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

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

——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

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

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

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

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

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

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

风来,它们欢舞;

风去,它们静默。

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

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

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

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

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

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

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

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意蕴。

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

C.“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回应,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8.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

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

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

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

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

除蔡河拨发纲运官。

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丁内艰,起复。

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

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

因范格以进。

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

既成,子淔奏今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

旬日,易得百余万缗。

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

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

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

渍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改江西都转运使。

时建督府,军需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

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

卒于家,年六十七。

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

“此公家千里驹也。

”及长,善谈论,工诗。

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而不谏,识者鄙之。

(选自《宋史·

赵子淔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B.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C.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D.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荫补,在古代,子孙因先世是高官或有功勋,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任职。

B.御,对帝王及身边之人所做之事及所用之物的敬称,如御书、御览、御驾亲征等。

C.奉祠,古代官职名称,担任奉祠的官员只领取俸禄而无具体职事,是闲散之职。

D.三京,是古代三个都市的合称,宋时以洛阳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大名为北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子淔能力突出,凭借功劳升迁。

治理西内时因才华突出而受到漕使宋昪的器重;

担任江西都转运使时,因运送粮饷有功而被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

B.赵子淔体察民意,进行钱币改革。

他认为夹锡钱流通不畅,给百姓带来不便,请求铸造小铁钱,并献上模型。

虽然皇上高兴,但此举得罪了蔡京。

C.赵子淔忠于国家,劝说溃兵救国。

他在金人侵犯洛阳时逃至荆南,而时值溃兵攻破了荆南城,他抓住机会劝说溃兵为国效力,得到了溃兵积极响应。

D.赵子淔为官正直,然而也有不足。

宋昪事情办得不妥时,他据理力争,常使宋昪改容道歉;

皇上大兴土木时,他监管工程而不劝谏,为此招致鄙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5分)

(2)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高阳台·

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

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

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

②方回:

贺铸的字。

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D.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坚持原则,面对高位厚禄等物质诱惑也不能违背礼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写家国的愁苦和郁愤都涌入作者心头、使他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的语言简洁凝练,开篇仅用“____________”一句就已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______________”一句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并渲染了萧瑟落寞的氛围。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四十年________,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四十年开放包容,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十年来,中国从________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

四十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回望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的改革鲜有善终;

放眼天下,无论是苏联模式还是日本经验,他国的道路无法复制。

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________的教师爷。

我们只有(),从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的辉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宵衣旰食一无所有惊天动地颐指气使

B.砥砺奋进一穷二白翻天覆地指手画脚

C.宵衣旰食一无所有翻天覆地指手画脚

D.砥砺奋进一穷二白惊天动地颐指气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计吸引外资超过约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B.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C.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D.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四十年来中国不仅造福了世界,也发展了自己。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忘锐意进取、硕果累累的成功历史

B.继续迈开锐意进取的有力步伐

C.不忘改革开放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D.继续发扬改革开放的伟大精神

20.看下面这幅漫画,请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不超过120个字。

21.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

(1)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句话,读之令人警醒——“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生存的压力与竞争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敌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不知道。

正如照相机不知道敌人是手机,方便面不知道敌人是“饿了么”。

而最近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的热映再次引发了民众的热议与深思。

该片以前瞻性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可以说“科幻”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

请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或对未来的展望谈谈你的看法,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广度。

要求:

选准角度,自拟标题;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绝密★启用前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文答案(九)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

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

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

故选B。

2.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对比论证”错。

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等内容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