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3291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新课标高考题谈的高考复习的Word格式.docx

试题要求做出的判断不是教材中现成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和所掌握的地理基本技能,再结合题目给出的素材,通过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阐释和论证地理问题,强调考查学生思维过程。

客观题中,第一组题1-3题以我国新疆北部出现异常天气为素材,重点考查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对产生洪灾的天气系统的理解能力、对近期气候变化特点(冷冬冷春)的感知能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清、定位不准而失分。

其中第2、3小题相互暗示,互为条件。

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说明洪灾产生不是由于大规模、持续性降水所导致。

在北疆地区春季能发生特大洪灾,就只能是大量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

第2小题要求回答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是因为?

原因只能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降水偏多、气温偏低,积雪量大,积雪融化慢,等到5月气温骤升,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道形成特大洪灾。

“大意失荆州”如果忽视了时间段,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重点考察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体现新课程的基础性

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应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及应具备的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科素养。

试题的落点都是地理的主干知识,如1—3题的为天气及天气系统;

4—5题的人口问题;

6—8题的工业区位;

9—11题的气候和水资源利用;

36题的影响温度和降水的因素分析;

37题的产业转移;

42题的环境问题。

43题的自然灾害和防治的问题等。

切入点平和,没有偏题、怪题。

(三)体现了新课改的创新性

在第37题第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的答案中,标准答案给出了答案要点一和答案要点二,学生只要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第(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

简述理由。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

这种开放性试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现实问题为中心(切入)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新课程时代性

选择题的1~3题主要围绕今春新疆地区的雪融性洪灾这一背景,对产生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进行了分析,5~6题的人口老龄化问题、9~11题的节水农业问题、以及选修模块中的滚石、滑坡灾害和沙尘暴等问题。

把鲜活的现实问题引入情景,并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突出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学习的实践价值,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新的课程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五)强调图标信息的判断和运用,体现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

全卷9幅图(表),其中必考部分共有6幅图(表)。

并且是一图多题,突出了体现了地理的“无图不成题”的学科特色。

主要有新疆局部地区地形图、人口比值线图、地中海沿岸局部区域图、东北地区等值线图、中国桑蚕业分布图、地中海某旅游岛屿图、地质施工剖面图。

以图代文、图文转换、图中有意、为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能力提供有效背景和载体。

需要考生对相关图像所反映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后才能对涉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再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

(六)增加了选考模块,体现新高考的选择性

试卷中设置了3道选做题。

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选作。

但3道题目的难度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

其中旅游题较简单,其次是环境题,最难的是自然灾害。

这是三部分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也基本如此。

二、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选做题答题问题及对策

1、问题:

全省8万多分试卷,有未涂卡但作答的(有2224份);

涂两道或三道题答一道题(327份);

还有涂卡号与作答题号不一致,涂一道题答两道题的现象。

对策:

加强训练,明确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涂卡习惯和答题习惯;

做好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在情绪紧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2、问题:

选择了非我省课程设置要求、非高考范围的模块。

我们省的教学要求是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六《环境保护》。

但是参加考试的其他省份有不同的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不可能按每个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印刷。

所以我们省的考生也有做《旅游地理》的,但是按照平时的要求,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大多数选此题的学生都是平时学的最差的同学,选别的得不到分,选旅游多少可以蒙点分。

我今年有幸参加了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在研究细则时,考虑到高考对一个学生人生的重要性,选41题的也都给分,但平时我们还是要按常规训练、按要求做,谁又能保证下次高考时评分标准不会变化呢?

对于选答题的知识内容,应该做好平时选修模块的教学,做好选修模块的知识梳理,建立起与必修模块的知识联系,将散布在必修、区域、选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

同时关注时政热点中相关地理原理的联系与分析,最后形成关于“灾害”和“环境”的专题,这是我们去年的复习思路。

3、问题:

三道选做题难度有所差异。

下面的表格列举了今年考试评分时的统计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42题得分率稍低。

从自然灾害角度,这不是一道难题,但这道题太不常规,和教材讲的完全不一致。

要想做对,除了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读图分析能力,答案全在图中。

很多学生是按平时总结的滑坡成因模式进行的答题,过于定势思维!

和43题相比,这道题就太难了,有失公平,所以在制定评分细则的时候,对这道题的答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但是选这道题的学生估分就难免不准确了!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修正过答案,得分率还是比环境的题要低。

这是实际情况,但是选修的设置是新课表高考的特色,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二)读图审题不细致,信息提取不完整

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忙于答题,导致答题的时间多,思考的时间少,不理解题意,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

如第36题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等值线的分布一直是高考复习的重点知识,今年的模拟题很多套都出现了分布规律的考察,但是平时训练题大多是考查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而这道高考题反其道问之,很多学生答题就乱了方寸,不得要领。

而且答案中有三分之二的计分点是要求学生回答判断地形分布特点的理由,大多数学生都是根据区域定位看出是东北,但没有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进行判断,即使根据等雪期线进行判断了,也仅是描述出地形的特点,而没对特点加以分析。

不少地理试题提供文字情景、图形信息,其中有些是显性信息,有些是需要动用知识储备加工以后才能得出的隐性信息。

答题的前提就是发现信息,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比如第5小题解题关键在与题干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

出生人口的减少,不可能迅速影响到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在18年以后。

性别构成不是受出生率影响,而是受社会因素(如重男轻女思想,战争,人口迁移等)影响。

劳动力年龄固定的18~65岁,劳动力年龄构成变化,也要等到18年以后才会发生改变。

出生率减少,婴幼儿减少,与婴幼儿相关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劳动力就会过剩而转行,所以首先受影响地是职业构成。

3、对策:

在平时学习中一定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是最基本能力。

在复习时既要讲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要讲清知识的延伸迁移,要通过对知识的剖析、对比、综合、拓展,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找出关键点。

我们的高三复习有大半时间是在讲题,所以习题讲评、试卷讲评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按照学校的要求,每次习题讲评和试卷讲评都有教案,在讲评试题时教会学生审题,让学生能够通过问题迅速把题目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找到。

(三)空间定位不准确

区域判读错误是导致答题方向偏离、甚至背离的致命误区。

如选择题第一题,很多学生没有根据关键控制点(40°

N,80°

E)-塔里木盆地,进行合理的区位推移,判断此图北疆地区。

因为没有准确定位,导致答题时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得章法,全凭感觉。

再如9-11题,首先学生必修能够根据空间定位的知识,判断出此图是巴以地区图,而图中的甲是以色列,热带沙漠气候,节水农业发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读。

2、对策:

很多学生空间概念相对薄弱,图上虽然提供了经纬度位置或一些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但学生的定位能力、知识有限,不能做出准确的判读,从而影响答题。

学地理不识图,就像学语文不识汉字一样,你空有再强的本领也无法施展。

所以平时的读图训练、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使用三中出的考试地图及其配套的填图练习,感觉效果不错,很实用!

而且他们的地图总是在进行改进和更新,这很重要。

但我们也不完全依赖这一种教辅,我们把历年教学中,感觉好的、实用性强的图都保存积累起来,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眼高手低”惰性很强,光会看图不行,还要进行填图的训练,督促学习、检验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考试,但不要过频,还要给予适当的激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基础知识不牢固,综合分析不全面

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对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因果联系和逻辑联系)不熟悉,从而制约了思维的开展,而对地理的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又导致了回答不全面,分析不到位。

如第36题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

(6分)解题的关键在于降雪量是指当地降雪期内总的降雪量,主要影响因素,除了气温必须低于0℃,还要考虑水汽的多少;

雪期是指一年中开始降雪到最后降雪日期总数,重点要考虑气温必须要低于0℃就可以了,但很多学生的答案中没有体现出0℃这个标准。

我们学校的高三复习,把重心都落到第一轮复习上,除了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还适当的进行知识迁移与解题技巧、技能的渗透。

即使因为一轮复习时间过长,没有了所谓的三轮复习,我们也不放弃这个思路,就像我们做饭时如果做出夹生饭,无论后来怎么精加工,也于事无补。

高质量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首先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结构”,再是“节知识结构”、“章知识结构”,到“单元知识结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

为此,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每一个“点知识结构”做起,踏踏实实地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结构”的质量,构建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线索,再一步一步向节、章、单元、地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点知识结构”是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这座高楼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质量不过硬,将直接影响“大厦”的质量。

关于这点一定要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因为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高三地理复习的“瓶颈”之一就是学生对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到位,而影响与其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五)文字表述不规范,粗心大意不严谨

①罗列地理名词。

如第37题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6分)有的同学就写了气候、劳动力、技术,而没有任何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这是不能得分的。

②字迹混乱、模糊的现象,让批卷人看不清楚,影响得分。

③答题存在层次不清、不严谨的问题。

第36题(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8分)很多同学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仅强调了地形的影响。

④答题不使用地理术语

①在高三的复习中,注意知识的严密性、科学性和层次性,注意书中结论的因果关系。

在平时的考试和练习当中,慎用“套话”,慎用政治和历史术语,提醒学生做题要及时回查,以求答案准确简练。

要注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②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养成自习看清楚条件和设问的习惯和作答前打腹稿的习惯。

不能指望出色的临场发挥,事实是优秀的成绩来源于平时的严格训练,习惯成自然。

③在日常学习中,要有意积累地理名词和地理术语,注意书中的说法和描述。

强调对学科性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对基本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问题尽量用书面语,减少随意性,每次考试后都要领着学生仔细比对标准答案,体会科学性和严密性。

④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严谨的学风,不要偷机取巧,更不能采取不会就抄“题干”做答案的方法。

2011年的高考复习已经拉开了序幕,要取得这一阶段的胜利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要有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毅力;

教师要及时的给与学生以关爱和帮助,根据学情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今年我仍然在高三学年,负责主校三个文科班的教学工作。

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反思及对以前教学工作的总结,我想对2011届高三教学提几点自己的建议,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三、对2011届高三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对教材的处理

现在的教学是“一纲多本”,所以对教材照本宣科是绝对适应不了现在高考的要求了。

新课标环境下的教学应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深入钻研教材,依据课标定位教学目标和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标与教材、教材与生活、生活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

集各版本之所长,联系学生实际,在课堂上灵活使用,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用教材教,借教材学”的境界,让地理教材起到真正的作用。

新课标下的教学一定要注重案例教学的重要性,选取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复习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这才是最关键的。

如在学习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有的教材是以珠三角产业转移为例(湘教版),有的教材是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

在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有的教材是以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为例,有的教材是以我国的南水北调为例,有的教材是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

不管以什么为例,原因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是共性,这种共性就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的。

(二)对选修部分的处理

地理选修的内容不是完全独立于必修教材之外的,选修教材的内容在必修教材中有所体现,如《自然灾害与防治》在自然地理中,尤其是必修一《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

《环境保护》在人文地理中,尤其是必修2“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有较多体现。

我们地理选修教学没有必要向有的学科那样,只学一本,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做指定内容的题。

因为选修模块考题设置很难达到绝对的公平,因此,考生在备考阶段绝不能只准备一个模块的内容。

我们老师也不能给学生一定要做哪道题的导向。

事实证明,模拟考试中两个选修内容的难度是无法确定的,大多数学生可以正确判断出哪道题得分高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们去年的做法是注重案例分析和答题模式的归纳,比如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解决措施是有一定的模式可以建立的。

这在平时的做题中、考试中很有效,高考43题学生按平时建模的思想进行答题,再结合具体的发生地点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我觉得大多数选43题的学生都可以得到8分左右,好学生应该可以得满分的。

但是也有它的弊端,比如今年的42题,很多学生答的就过于定势思维。

忽视了对实际考题的认真思考。

答题模式不是万能的,规律总结固然重要,但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授之鱼不如授与渔”。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传授过程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给予结论。

今年的复习,我打算特别强调变式训练,让学生能够以不变应万变,顺利迎接高考的挑战。

去年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学校选修教材的教学用了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且讲课的时候也没有完全的脱离教材。

今年,我和郭老师商量,打算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选修教学。

我在网上买了人教版的选修教材,在讲课前认真把它和湘教版的教材对比,并进行反思。

把它们强调的共性原理找到,并做出分析比较后的总结,通过精选案例,配备适当有代表性的习题,来进行选修教学。

相信通过改进,我们的选修教学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

现在的高考试题,不过分强调知识的覆盖面,不采取平分秋色的布点布分的做法,而是有所选择地体现重点知识的考查,强调知识的“抽样考查”。

所以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有所侧重,面面俱到,反而“事倍功半”。

地理的主干知识,包括自然地理部分中的地球与地图、天体与天体系统,地球自转公转、地方对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大气运动、天气气候、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球环境;

人文地理部分中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人口、城市、人地关系等都是年年考查的重要内容。

而这些内容又以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为载体,以地图的形式体现在高考试卷上。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我们平时的教学要认真阅读、梳理、挖掘教材,对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扫荡,力求不留知识死角。

而且要反复、强化记忆,为以后的深入复习打牢根基。

任何试题的解决思路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再难的题也无非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和变式。

再利用基本题型不断进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具体复习时,不同的知识板块应有不同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即:

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世界地理部分宏观控制,中国地理部分微观深入)、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等。

在认真、仔细琢磨每一知识板块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要求,突出主干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高质量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四)重视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摒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问题、活动、探究和案例等,从三年新课改省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看,命题者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出发,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的高考试题。

因此,在新高考地理复习教学中要认真领会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标考纲,对比分析新旧教材的异同,大胆取舍,突出主干知识的复习,强化考生能力的培养。

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

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也都具有地域性。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要求考生应用高中的系统地理原理分析初中区域地理问题,了解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地域空间的基本区域特征,分析这些现象发生的地理背景。

因此,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和地理背景知识,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是“有图考图,无图也考图”,高考地理试题的解题往往就是“从图中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题答题”的过程。

而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地理能力普遍低下,成为解题的瓶颈,入手困难,解题偏差。

为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始终贯穿地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根据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各类图形分类剖析、解读,逐渐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读图技巧和析图读图能力。

学会用地图、示意图解释地理现象,归纳所学地理知识。

充分利用,图解法,突破重、难点。

(五)精选试题,摆脱题海,注重试卷讲评

 

在地理复习备考当中,做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做一定量的经典习题,检查自己在复习中的知识漏洞,培养认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训练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切不可猜题押宝,搞题海战术。

实践证明,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各省区的部分模拟试题作为备考练习的主要试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当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教学时段的不同需要,对这些试题进行必要的变形,较好地把握知识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力求做到在变化中求深化、细化,使这些试题成为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而不是为做题而做题,即做到:

做题必有目的。

我们教师要走入题海,精选习题,而使学生走出题海,高效复习。

我们教师还要上好试卷讲评课,让学生能够会一题,通一片。

(六)规范答题思路,建立答题模式

简答题是近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且所占分值较高,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因此,在平时练习中,我们和学生都要不怕麻烦,科学、准确、规范、严谨地答题,再与标准答案比较,找出差距及其原因,思考下次回答同类问题的策略。

如:

认真体会答题的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用地理术语)、高效性地内涵,并在一次一次地练习中熟练答题的技能技巧,规范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思维模式,为高效答题奠定基础。

在描述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时,要从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流湖泊、土壤几个方面描述,并注意学科语言的使用。

总之,通过平时的练习,要逐步形成回答简答题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等,提高答题的得分率。

作为一名一线地理教师,我深刻感受到,研究高考可以让我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脉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愈加成熟,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但我相信:

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是切实推行新课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我愿更加努力,把对高考的研究多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希望我对高考及新课程的粗浅理解,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谢谢大家的倾听!

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