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3505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河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

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红色而带彩纹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从发现殷墟可以证明三千年前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建立了最古老的文明大国。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

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

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

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河流冰情rivericeregime

  河水因热量变化所产生的结冰、封冻和解冻现象。

当河水温度降至0°

C并略呈过冷却时,河水表面和水内迅即出现冰象,经过淌凌,达到全河封冻。

春季当太阳辐射增强,气温高于0°

C时,河冰迅速融化,经过淌凌,直至全河解冻,冰情终止。

自古人们就取河冰消暑和储存食品,利用河冰作为渡桥,方便交通。

河冰也给人类带来危害。

河道封冻,航运中断;

河道冰花含量增多,会堵塞水库引水口拦污栅;

冰层的膨胀常导致建筑物和护坡的破坏;

冰塞和冰坝常酿成严重水灾。

  结冰过程当气温下降到0°

C以下,水面蒸发的水分子冻成冰晶,落回水面,水中出现凝结核,产生水面或水中冰晶。

河流冻结过程包括薄冰、岸冰、水内冰的形成和流冰等过程。

薄冰:

河水温度冷却至0°

C时,水面形成冰晶。

初成的冰晶体被释放的潜热融化,河水紊动使冻结放出的热量(结冰热)逸出河面,河水出现过冷却状态,水面又产生冰晶体。

继续过冷却,至零下百分之几度时,较多的冰晶体聚集在一起,形成松散易碎的薄冰。

岸冰:

或称冰凇,河岸因岩土失热较快,岸边河水流速较低,冰晶体生成较早。

初生岸冰呈薄而透明的冰层,固定在岸边,如河水冷却较快,厚度和宽度迅速增长。

河中冰花因水流和风的作用,在岸边聚集,冻结成沿岸冰带,称冲积岸冰。

水内冰:

发生岸冰的同时,如流速降低,河水内存在低于零度的过冷却水,便在过冷却水的任何部位产生冰晶体,结成多孔而不透明的海绵状冰团,称为水内冰,或称深冰。

在河底附着的称为底冰或锚冰。

悬浮状态的冰屑,称为冰花。

水内冰的数量由水面向河底递减。

中国东北和西北的一些河流,由于坡陡流急,含沙少,冬季气温低,河水处于过冷却状态,只在河底砾石间流速最低,故最先结成底冰。

底冰增大露出水面的称冰礁。

流冰(又称流凌):

水内冰的体积不断增大,浮至水面,与河面冰晶等顺流而下称流冰,或秋季淌凌。

(见彩图)

  封冻过程河流封冻经历冰盖形成与冰盖增厚两个阶段。

当流冰冰质较硬,呈圆盘状,而且宽度大于整个水面宽约70%时,在排泄不畅的狭窄段、陡弯和浅滩等处,凌块受阻,互相冻结,逆流而上,形成冰盖,出现封冻。

封冻冰面较平整的称平封,若凌块受水流或风力作用呈倾斜叠置的称立封。

封冻初期,有些仍敞露的自由水面称清沟(见图)。

清沟与冷空气接触,不断产生过冷却水和冰晶体,成为下游冰花的来源。

当封冻冰层下有足够数量的冰花时,河道被冰花和细碎冰阻塞,称冰塞。

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长距离的冰塞段,影响水流排泄,使上游水位上涨。

冰盖主要是在冰下增厚,也可以从冰面增厚。

冰厚增长一般与负累积气温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在中、小河流上,冰盖增厚直至河底,称连底冻。

  解冻过程在气温回升至0°

C以后,河冰迅速融化。

冰面如有极薄的一层尘土,会加速冰的融化。

河岸土壤吸热较冰层多,沿岸冰层首先消融,出现自由水面,称脱岸。

如果上游来水温度较高,会加速冰盖下部融化,由于水流或大风作用,产生冰层滑动,甚至断裂。

碎冰顺流而下称春季淌凌。

河流解冻期间,如气温升高很快,或上游来水突然增加,可使河冰突然破裂,迅速解冻,此称武开河解冻形势。

如上游适时运用水工建筑物,控制下泄流量,分段解冻,冰凌畅流而下,此称文开河解冻形势。

流冰有时在河段堆积卡塞,形成冰坝。

冰坝多发生在自南向北的河段上,如黄河山东、内蒙河段,松花江依兰河段等。

冰坝形成后,上游水位猛烈抬升,极易造成淹没。

冰坝溃决时,河水迅速下泄,流冰多而密集,对沿河水工建筑物的威胁很大。

冰情预报包括流凌日期、封冻日期、冰厚、冰盖承载能力、解冻形势、解冻日期、解冻最高水位、最大流量及出现日期、水库调蓄后冰情预报等项。

预报方法有热力因素指标法、水力因素指标法、上下游冰情相关法、热量平衡法等。

黄河凌汛的成因

  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也较大。

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偏北风较多,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

流域内冬季气温的分布是:

西部低于东部,北部低于南部,高山低于平原。

元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

年极端最低气温:

上游-25~-53℃,中游-20~-40℃,下游-15~-23℃。

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现象出现。

这些冰情除对冬季的水运交通、供水、发电及水工建筑物等有直接影响外,尤其在河流中出现冰塞、冰坝这种特殊冰情以后,还会导致凌洪泛滥成灾。

[编辑本段]

黄河凌汛的防治

  解放前,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的事,几乎年年发生,每次决口,都给沿河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如在1933年,内蒙古蹬口县凌汛决口,300余里一片汪洋,冰积如山,水势汹涌,淹没了很多村庄。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两岸人民对凌汛危害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主要有防、蓄、分、排四种。

防就是组织强大的防凌汛队伍,防守大堤,抗御凌洪,一旦发现险情,立即进行抢护,确保大堤安全。

蓄就是把上游来水蓄起来,使上游在解冻前来水小,河槽蓄水少,则不致于造成水位上升,鼓开冰盖,产生灾害。

分就是利用沿黄河的分洪工程和洪闸,分泄凌水,减轻大堤的压力。

排就是在容易形成卡冰的狭窄河段,炸碎冰盖,打通溜道,使上游来冰顺利下排,在冰坝形成,且威胁堤防安全时,就及时用飞机、大炮和炸药等炸毁冰坝。

黄河干流各河段凌情特征

  1黄河沿至兰州河段

  该河段为黄河上游的首端,虽气候严寒而漫长,但由于黄河穿行于青藏高原山脉之间,各河段河道比降相差悬殊,流速变化亦较大。

因此,有的区间河段既有流凌又能封冻;

有的区间河段仅能流凌不能封冻;

还有的区间河段在自然条件经常发生封冻,但水库修建后改变了热力、水力条件,使水库上游发生过几次冰塞,水库下游变封冻为不封冻。

现分述如下:

  

(1)黄河沿至玛曲河段该河段911.6公里,河道比降0.72‰--1.12‰。

初冰开始门期,一般发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最早在8月21日(1960年)。

终冰日期一般在翌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最晚在6月29日(1956年)。

是全河中封冻期最长的河段。

如黄河沿站历年平均封冻历时为160天,最长达193天,最短也有128天,最大河心冰厚为1.28m,平均冰厚为0.93m;

玛曲站历年平均封冻历时为105天,最长为118天,最短为95天。

  

(2)玛曲至循化河段该河段长726km,河道比降为1.42‰—3.22‰。

,由于水流的动力作用大,只能流凌而不能封冻。

初冰日期一段发生在11月下旬,终冰日期发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

历年最大岸冰的平均冰厚,唐乃亥为0.5m,贵德为0.35m,循化为0.38m。

  (3)循化至兰州河段该河段长21lkm,比降较缓为1.06‰一1.9‰。

初冰日期一般发生在11月下旬,终冰日期为2月下旬。

冬季常因气温骤降使流凌密度迅速增加,在兰州以上有局部的卡凌封冻,兰州断面附近经常封冻。

60年代初,盐锅峡水库建成蓄水至刘家峡水库建成前,刘盐河段曾出现过几个年度的巨大冰塞灾害。

在盐锅峡水库以下兰州河段已开始不封冻,但有稀疏流凌。

1968年刘家峡水库蓄水运用后,由于它调节了热量和水量,导致上游流入库区的冰被融化,水库冬季下泄的水温高达3~5℃,兰州河段已不再出现流凌和封冻。

  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巨大冰塞1961年冬,盐锅峡水库回水末端至刘家峡河段曾发生巨大的冰塞,冰塞体长35km,冰盖厚近1m,最大冰花厚14~15m,冰塞体积约4000万m3。

巨大的冰塞造成了严重的壅水,小川最高壅水位达1628.86m,比起涨水位高9.25m,刘家峡导流洞出口处最高壅水位达1630.7m,比起涨水位高10.26m,此水位接近千年一遇洪水位,超过了下游围堰顶6.4m,历时70多天。

冰水不仅淹没了施工工地、公路和桥梁,而且水源地和居民区的房屋也遭到了破坏。

1962~1963年、1963~1964年该河段仍产生了冰塞,其壅水高度略低于1961一1962年。

  成灾成因,一是上游有充足的冰花来源。

在天然条件下,刘家峡以上黄河干流有较长的不封冻河段,冬季平均流冰量为2246万m3,1958~1959年度曾达3327万m3,1961~1962年度约为4000多万立方米。

来冰量的多少与未封河段长度、流量的大小、负气温的高低密切相关。

  二是下游是阻止流冰下泄的盐库末端。

刘家峡水库1958年9月开工,1960年1月1日全断面一次性截流,截流后局部改变了河道的水流条件,由原来全河宽70m过流,变为集中于13m宽、13.5m高的导流洞过流,经过1960~1961年度冰期的泄水排冰,证明导流洞过流畅通,没有发生冰凌堵塞壅水现象。

但1961年冬由于下游32公里处的盐锅峡水库蓄水运用,回水末端流速锐减,致使刘库导流洞下泄的冰花堆积下潜在盐库末端,而上游流末的冰花源源不断,从而形成了刘盐河段35公里长的巨大冰塞。

  三是有冰花下替的水流条件。

在盐库回水末端封冻边缘处,若冰花不能下潜,则上游流来的冰花只能溯源而上形成封冻冰盖,而不能形成冰塞,但刘家峡以上为峡谷河段,比降大、流速快。

因此,当大量冰花流至盐库回水末端时,必然下潜形成冰塞,然后向上、下游发展,成为巨大的冰塞体。

  2宁夏河段

  黄河自中卫县的南长滩入境至石嘴山的麻黄沟出境,全长397km,流向自南向北,纬度增加2度。

黑山峡至枣园135km为峡谷河段,河面宽200~300m,比降0.8‰~1.0‰。

,因坡陡流急,只有冷冬年份才能封河;

称为不常封冻河段。

枣园以下260多公里,河面宽500~1000m,比降0.1‰~0.2‰,因坡缓、流速小、气温低,为常封冻河段。

该河段封冻日期自下而上,解冻日期自上而下。

冷冬年最上封至下河沿,暖冬年则封冻不超过枣园。

  青铜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相继运用后,因冬季流量增大,水温增高,不封河段由枣园下延20多公里到新田;

青铜峡坝下有40~90km的不封冻河段,潘昶以下100多公里仍为封冻河段。

  根据石嘴山水文站的凌情观测成果,该站水库运用前多年平均开始流凌日期为11月24日,封河日期为12月27日,开河日期为3月7日,其日期的多年变幅分别为38天、55天、38天。

刘、青水库运用后与水库运用前相比,流凌日期推迟5天,封冻日期推迟11天,解冻日期推迟8天,凌峰流量减小210m3/s。

  宁夏河段凌洪灾害:

  宁夏河段一般年份凌洪灾害不大,但刘家峡水库1967年12月初曾因导流洞闸门失灵而使泄流突然增大,水鼓冰开,使局部河段产生冰塞壅水造成凌洪灾害。

  位于青铜峡水库坝上45km处的中宁县石空至枣园河段,1967年冬至1968年春,发生连续3次冰塞壅水。

冰塞体长16km,冰盖厚0.4m,冰盖下冰花最厚达lm多。

冰塞最高壅水位,比畅流期5240m3/s的相应水位还高1.3m,造成康滩、城关、东华、长滩、枣园64个生产队、1556户、9840人受灾,淹没耕地0.11万hm2,房屋364间(其中22间倒塌),部分林场、枣园、枸杞园被淹。

  成灾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上游来冰量多:

从中宁站的气温观测成果看出:

1967~1968年的11~3月累积气温达-737.4℃,是40年来最冷的一年,封冻上首达石空附近,石空以上有400公里的未封河段,因此,有源源不断的流冰自上而下在石空河段形成冰塞。

  

(2)封河后,上游来水猛涨:

1967年12月6日,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导流洞闸门失灵,下泄流量比封河时流量增大300~750m3/s,致使石空以上水鼓冰开,大量冰花冰块下潜在枣园上下,形成严重的冰塞。

  (3)青铜峡水库蓄水位较高,阻碍流冰下泄:

该库1967年12月下旬至1968年1月中旬,蓄水位达1151m,比天然情况下水位抬高13m。

因此,冰塞体不能下移,故在石空至枣园河段造成冰塞雍水灾害。

  1.3内蒙古河段

  

(1)凌情特征:

  黄河内蒙古河段,地处黄河最北端,从宁夏的石嘴山市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拉僧庙入境,至伊克昭盟准格尔旗马栅的榆树湾出境,干流全长840km,总落差仅162.5m。

泫河段河宽坡缓,逶迤曲折,虽地处上游,但在昭君坟至头道拐的河道比降仅为0.09‰~0.11%。

已接近黄河河口的比降。

河道流向从石嘴山至巴彦高勒为由西南流向东北,巴彦高勒至包头市为自西向东,包头市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为由西北流向东南,喇嘛湾至出境为由北向南。

  黄河在内蒙古河段,区间的支流较少而且均为雨洪产流的时令河,冰期几乎无水补给,故内蒙古河段冰期来水绝大部分来自兰州以上。

  黄河内蒙古河段,冬季严寒而漫长,元月月平均气温-10~-12℃,极端最低气温达-34℃,自上游兰州至包头纬度差4°

37ˊ,致使上下河段温差也较大。

由河道特性和水文气象条件决定了流凌、封冻日期溯源而上,开河日期自上而下。

三湖河口河段的流凌、封冻日期比兰州早1个多月,开河日期晚1个月左右。

在流凌封冻期,因湿周明显增加,阻力增大及部分过水断面被冰凌堵塞,因而水位上涨,部分水量转化为槽蓄水量储存在河道内。

当翌年春季开河时,上游来水、融冰水加槽蓄水挟带着大量破裂后的冰块向下游流动,沿途水鼓冰,冰阻水,节节卡冰结坝,形成越来越大的凌洪向下游推进,虽然凌峰流量和历时都较伏汛洪水小而短,但因过水断面大部分被冰凌堵塞,所以凌峰水位却比伏汛同流量的相应水位高得多。

如1958年三湖河口断面开河时凌峰流量仅1020m3/s,水位却达1020.68m,相当于伏汛通过5000m3/s的相应水位。

冰坝阻冰雍水,有些年份1~2天内可堆积起长达数公里长的冰坝,导致下游河段水位猛涨,冬季天寒地冻,防守困难,极易造成大堤决门。

  

(2)刘家峡水库运用后对冰情的影响:

  刘家峡水库距内蒙占三湖河口1140多公里,1968年冬水库开始凋节运用,由于水库冬季泄水发电,增大了下泄流量,水温也显著增高。

因此,对下游的水情、冰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水库下游水温增高。

  兰州河段在天然条件下封河机率为70%,但刘家峡水库运用后,由于冬季下泄流量增大,水温增高,该河段1、2月的水温达2℃左右,因此,再没有封冻过,有些暖冬年份不封冻河段可达青铜峡水库末端。

  ②封河期流量不稳定。

  石嘴山至巴彦高勒河段,河道大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其下游三湖河口为每年的首封河段,封河日期由下而上,封河初期由于冰盖尚未冻实,如遇封河时小流量,封河后上游来水增大易形成水鼓冰开,产生冰塞造成危害。

如1988年12月9~11日,三湖河口以下河段先后封河,流量515m3/s,28日封至巴彦高勒河段。

从12月11日以后上游来水不断增大,流量达800~900m3/s,26日石嘴山最大流量达1080m3/s,形成水鼓冰开,凌峰向焉游传播,在三盛公闸下形成严重冰塞,致使巴彦高勒壅高水位达1054.33m,比千年一遇洪水位还高0.13m,水面距左岸大堤顶仅0.17m,巴彦高勒水文站右岸钢架倾倒,过河索拉断,测船被冲跑,观测房进水墙壁裂缝,巴彦高勒至五原段淹没耕地0.21万hm2、林地0.15万hm2,39个村庄被水围困。

  ③封冻期流量大、槽蓄水量增多。

  刘家峡水库汛期蓄水,冬季发电增大泄量,致使宁蒙河段封冻期水位较建库前水位明显抬高,虽然冰盖下过流能力增大,但由于上游水库增加的泄水量大于冰盖下增大的泄水量,所以槽蓄水量仍明显增多。

据统计宁蒙河段流量比刘库运用前增多150~200m3/s,水位抬高0.1~0.4m,其中巴彦高勒水位平均抬高0.3~0.5m。

  ④文开河年份增多,武开河年份减少。

  刘家峡水库运用以前,宁蒙河段开河前水位常呈上升趋势,形成水鼓冰开的武开河年份较多。

据统计从1950~1968年的18年中,文开、武开、半文半武开河年份各占三分之一,开河过程中卡冰结坝数达236个,平均每年13个,最多一年达42个。

1968年水库运用以后,由于在开河前控制兰州流量不超过500m3/s,宁蒙河段开河时水位流量大都呈下降趋势,文开河年份显著增多,据统计在水库运用后的22年中,文开河15年,半文半武开河7年,在开河过程中共卡冰结坝84个,平均每年4个,最多一年为13个,其中8年每年只有1个。

总的来看,凌洪灾害有所减轻。

  内蒙古河段凌洪成灾情况:

  1966年冬至1967年春,当时刘家峡水库尚未建成运用,青铜峡水库在开河前减少厂下泄流量,推迟了石嘴山的开河日期,但由于3月15日以后气温回升快、幅度大,导致开河期节节卡冰结坝,凌峰流量沿程增加,水位猛涨,致使大部分堤段上水,局部堤段水面与堤顶平,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的柳林圪梁大队民堤、杭锦旗的史三河头牧业坝决口成灾;

准格尔旗的榆树湾,也因卡冰结坝,河水上涨淹没村庄。

该年度共计淹没麦地110hm2,损失籽种1.6万kg。

  成灾原因:

  一是降温强度大,流凌封冻早。

1966年11月中旬寒潮入侵,降温强度大,包头日平均气温达-8℃,月末再次降温,气温达-18℃,致使内蒙古各河段流凌、封冻日期均早于常年。

  二是封冻期流量大,槽蓄水量多。

流凌期流量比较大,尤其三湖河口以上都在850m3/s以上,因而封河水位也较常年偏高,封河流量、河槽蓄水量都较常年偏多。

封冻以后气温低,包头日平均气温达-22℃左右,冰盖厚度比历年均值厚0.3~0.4m,河道内清沟少,冰冻结实,冰量多。

  三是解冻期气温回升晚,但上升幅度大。

3月上旬旬平均气温仍较常年偏低3~7℃,青铜峡水库在开河期减少了下泄流量,使水流动力作用减弱,开河日期普遍推迟。

但3月15日以后,气温回升幅度大,融冰加速,石嘴山断面于3月17日开河,这是解放后开河较晚的一年,此时融冰水、槽蓄水向下汇流,使石嘴山凌峰流量高达1700m3/s,致使沿河水鼓冰开,造成节节卡冰结坝,沿河两岸大堤普遍上水,三盛公水利枢纽处,因卡冰壅水使水位高达1053.28m,比历年开河最高水位高出0.3lm,该河段水面与大堤顶平,导致该河段以下为武开河,卡冰结坝20余处,大堤3处决口成灾。

  再如1980年冬至1981年春,刘家峡水库在解冻期运用较好,但内蒙古部分河段仍为武开河形势,不仅弯道河段卡冰结坝,而且在顺直河段也发生卡冰结坝,为历年罕见。

卡冰结坝大的有七处,以贡格尔、大树湾、九股地、李三壕的冰坝壅水最为严重,河水偎堤水深1.5~2.0m,局部堤段水面距堤顶0.3m左右,其水位超过1964年伏汛5400m3/s洪峰的水位,大树湾高出历史最高洪水位半米多,致使贡格尔、李三壕防洪大堤串漏决口成灾。

据统计,这次成灾共淹地0.3万hm2(其中耕地0.16万hm2),倒房914间,受损房屋400余间,损失粮食15.5万kg,化肥7.5万kg,并冲毁渠道、桥、涵、闸交叉工程11座,排水站1座,小学2所等。

  一是槽蓄水量多且分布不均匀。

11月末,较强寒流入侵,三湖河口以下封河流量小、冰盖低、槽蓄水量少于常年,三湖河口以上封河流量大、冰盖高、槽蓄水量较常年偏多1.5亿m3,冰面宽3km,由于河道流量迅猛增大,在磴口县东地林业队附近,原有两岔河道,流凌时主流被凌块全部堵死,堆冰厚3m以上,长600m、宽200m,迫使主流改走岔河。

  河槽蓄水量有78%集中在三湖河口以上,河道水位形成上高下低的台阶。

封河以后上游来水变幅较大,使水位涨落差也大,昭君坟站封冻后,水位升降变幅达2.5m,为历年的最大值,使冰面抬升,河槽蓄水量相应增多。

河段封冻后,气温低于常年,冰盖厚0.7--0.9m。

  二是解冻期气温回升迅猛,局部武开河。

1981年2月以后气温较常年偏高,进入3月份气温回升迅猛,上旬高于均值1.3~1.5℃,中旬高于均值4~4.6℃,为历年同期最高值。

  逐日气温升降变幅达12℃以上,21日包头最高气温达21℃,为历年同期的最高值。

开河期上游刘家峡、青铜峡水库泄流量不大,自2月20日至3月4日子均流量多在500m3/s左右,最大740m3/s,3月5日石嘴山开河时最大流量为930m3/s,16日开河到巴彦高勒时,流量为650m3/s,开河水位基本不涨,流量逐减。

由于中旬的高温天气及上游开河后水温升高3~5℃,封冻冰盖上融下化,加速冰盖融消破裂,热力因素转为动力因素,河冰破裂,槽蓄水一涌而下,巴彦高勒以下河段17~21日逐段开河,流量递增很快,三湖河口凌峰流量为1000m3/s,昭君坟为2200m3/s,流量大,水位高,节节忙冰,流冰块大质坚,一般冰块面积为100mX200m,最大的冰块面积达300mX600m,除弯道阻冰外,在顺直河段也发生卡冰结坝,这是历年少见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因为上游水库离下游凌洪严重河段距离过远,上游水库的调节运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内蒙占河段的凌洪威胁,根据工农业生产的需水要求,不可能在解冻期完全断流;

而且水库防凌库容有限,也不可能较长时间蓄水。

因此,在现阶段,多种防凌措施还需综合运用,才能减轻或免除凌洪灾害的发生。

  4下游河段

  河段全长786km,两岸筑有大堤,是中外驰名的“地上悬河”。

  黄河下游是一个不稳定的封冻河段,凌情变化复杂,在历史上曾以决口频繁难以防治而著称。

该河段两侧是黄淮海大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基地,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公路铁路交通发达,是沟通全国连接内陆与海洋的经济大功脉。

因此,凌汛决口必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