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383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铁大数据统计指标大全文档格式.docx

网络中线路车站数之和,共线段运营车站只计1次。

2.4平均站间距

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的平均距离。

平均站间距=线路运营长度/区间数

3.客流指标

3.1客运量

3.1.1线路日均客运量

统计期内,线路日运送乘客总量的平均值。

万乘次/日。

线路客运量由本线进且本线出客流、换入至本线客流、由本线换出客流、

途经客流四部分组成。

包含可采用统计分析或客流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清分的公务票、老

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线路日均客运量=刀线路日客运量/统计天数。

3.1.2线路最咼日客运量

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量中最大的日客运量。

线路最高日客运量=Max{线路日客运量}。

3.1.3线路客运量增长率

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比例。

线路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上期线路日均客运量X100。

3.1.4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

线路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

万人次/h。

指正常运营状态,不包括由于城市大型公共活动或其它突发事件引起的持续影响期小于一周的突发客流情况。

在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时由系统直接计算得出结果

(或采用客流调查方式取得),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3.1.5列车咼峰小时最大拥挤度

线路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量与相应运力的比值,反映线路高峰小时最大断面的

拥挤情况,每条线路取统计期内的最大值。

备注:

车厢空余面积定员数按国家设计标准6人/m2计算。

3.1.6网络日均客运量

统计期内,网络日客运总量的平均值。

网络日均客运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客运量/统计天数。

3.1.7网络最高日客运量

统计期内,最大的网络日客运量。

网络最高日客运量=Max{网络日客运量}。

3.1.8网络客运量增长率

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相比的增长情况。

网络客运量增长率=(本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网络日均客运量)/上期

网络日均客运量X100。

3.1.9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

网络日均客运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率。

%

网络客运量比重=网络日均客运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客运总量X100。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发布的数据为准。

说明:

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3.1.10网络日均出行量

统计期内,平均每日利用轨道交通网络出行的乘客数量。

乘客在网络中换乘一

次或多次时,均视为一个出行人次。

万人次/日。

各线进站客流量的总和,包含公务票、老人票、纪念票等非付费客流。

3.1.11网络出行量增长率

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与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相比的增长比例。

网络出行量增长率=(本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一上期网络日均出行量)/上期

网络日均出行量X100。

3.1.12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出行量占公共交通出行量比重)

网络日均出行量占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比率。

网络出行量比重=网络日均出行量/全市日均公共交通出行总量X100。

3.1.13车站最咼日客运量

统计期内,轨道交通运营车站每日为乘客提供进站、换乘、出站服务的总次数称为车站日客运量。

车站最高日客运量指统计期内所有车站日客运量中最大的车站日客运量。

车站最高日客运量=Max{车站日客运量}=Max{车站日进站量+车站日换

乘量+车站日出站量}。

该指标反映所有车站客运工作中的日最大量。

统计时需列出车站名、最高日客

运量及对应的日期。

换乘站作为一个车站进行统计,非换乘站的日换乘量以0计。

3.2周转量

3.2.1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

统计期内,线路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

万乘次公里/日。

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票务系统统计客运周转量;

没有自动售

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客流抽样调查方法估算平均运距,再计算得到客运周转量。

322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

统计期内,网络每日客运周转量的平均值。

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统计周期内总客运周转量/统计天数。

3.3换乘量

3.3.1换乘站日均换乘客流量

统计期内,某一换乘站各线路间每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

通过自动售检票系统连续计费的换乘客流可通过票务系统清分模型得到其它情况可采用客流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

332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

统计期内,网络日换乘客流总和的平均值。

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统计周期内网络总换乘客流量/统计天数。

一般情况下,网络日均换乘客流量=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3.3.3网络换乘系数

衡量网络内部连通性的指标,为客运量与出行量的比值。

单位:

无。

网络换乘系数=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3.4运距/乘距

3.4.1线路平均运距

统计期内,在某一线路上乘客一次乘车的平均距离。

公里/乘次。

/线路日

设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线路平均运距=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均客运量;

没有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城市,根据客流抽样调查方法估算平均运距。

3.4.2网络平均乘距

统计期内,网络中乘客平均一次出行全程的总乘车距离。

公里/人次。

网络平均乘距=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日均出行量。

一个城市有多家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时,乘客一次出行的乘车距离可能分布在多

家运营企业所运营的网络中。

此时直接套用公式可能有所偏差,需要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

运营网络的角度统筹清分。

3.5强度/负荷

3.5.1线路客运强度

线路日均客运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线路的运营效率。

万乘次/公里日。

线路客运强度=线路日均客运量/线路运营长度。

3.5.2线路负荷强度(线路周转强度)

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线路运营长度之比,反映线路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

运周转量。

万乘次公里/公里日。

线路负荷强度=线路日均客运周转量/线路运营长度。

3.5.3网络客运强度

网络日均客运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载客量,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的运营效率。

网络客运强度=网络日均客运量/网络运营长度。

3.5.4网络负荷强度(网络周转强度)

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承担的客

网络负荷强度=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网络运营长度。

3.5.5网络出行强度

网络日均出行量与网络运营长度之比,反映全网单位长度上每日的出行量,在

一定程度上体现网络的使用效率。

万人次/公里日。

网络出行强度=网络日均出行量/网络运营长度。

4.运行指标

4.1基础数据

4.1.1线路配属车辆数

统计期末,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

列(辆)。

包括上线车、备用车和检修车,并给出车型、列车编组情况及列数。

新购入的运营车辆,自交付运营之日起计算配属车辆数;

报废的运营车辆,自批准之日起不再

计算配属车辆数。

4.1.2线路上线车辆数

统计期内,运营线路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

4.1.3线路可用车辆数

统计期内,运营线路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为上线车和备用车之和。

4.1.4线路每公里配车数

统计期末,线路每公里的配属车辆数

列/公里。

线路每公里配车数=线路配属车辆数/线路运营长度。

4.1.5线路车辆上线率

统计期内,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实际

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

线路车辆上线率=线路上线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X100。

4.1.6线路车辆可用率

统计期内,运营线路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可用

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线路车辆可用率=线路可用车辆数/线路配属车辆数X100。

4.1.7线路高峰小时最小发车间隔

统计期内,线路高峰小时前后两列车最小的发车时间间隔。

min'

正常运营情况下图定的最小发车间隔。

4.1.8网络配属车辆数

统计期末,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

网络配属车辆数=2线路配属车辆数。

4.1.9网络上线车辆数

统计期内,运营网络平日实际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

4.1.10网络可用车辆数

统计期内,运营网络平日可用于上线的最大车辆数,为上线车和备用车之和。

4.1.11网络每公里配车数

网络每公里的配属车辆列数。

网络每公里配车数=网络配属车辆列数/网络运营长度。

4.1.12网络车辆上线率

统计期内,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实际

上线投入运营的最大车辆数所占的比例。

网络车辆上线率=网络上线车辆数/网络配属车辆数X100。

4.1.13网络车辆可用率

统计期内,运营网络所拥有的/承租的用于运营业务的全部车辆数中,平日可用

网络车辆可用率=网络可用车辆数/网络配属车辆数X100。

4.1.14企业职工数

统计期末,运营企业从事运营和维修保障等方面的职工总人数,不包括新线运

营储备员工数。

人。

当企业职工数变化较大时,可按照(CJ/T8-1999)5.2.2计算并给出加权平

均值。

例如:

统计周期为d,在统计周期中的第n天有新线开通,企业职工数从A人突然

增加至B人,那么在本统计周期内的平均企业职工数为:

企业职工数仅指企业内部的职工,不包括委外的员工。

4.1.15单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工数

人/公里。

单位运营长度的企业职工数=企业职工数/网络运营长度。

4.1.16司机总数

统计期末,运营企业全部在册的地铁列车司机总人数,不包括新线储备司机

数。

不含轨检车、工程车等专用驾驶司机。

当其他车辆驾驶司机兼任地铁列车司机时,计入司机总数。

当企业司机人数变化较大时,可参考(CJ/T8-1999)5.2.2计算并给出加权平均值。

4.1.17司机配备率

平均每列车配属的司机数量。

人/列。

司机配备率=司机总数/网络配属车辆列数。

4.1.18司机生产率

每个司机平均每天完成的列车运营里程。

列公里/人日。

司机生产率=网络日均运营里程(万列公里)X10000/司机总数

当企业司机人数变化较大时,司机总数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

4.1.19全员生产率

企业在统计期内人均每天生产产品的数量,用客运周转量表示。

万人公里/人日。

全员生产率=网络日均客运周转量/企业职工数。

当企业人数变化较大时,企业职工数采用加权平均值进行计算。

4.1.20储值票使用率

企业在统计期内乘客采用储值票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中的比率。

X100。

储值票使用率=统计周期内使用储值票的总出行量/网络总出行量

4.2速度利用率

4.2.1旅行速度

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到达计停站时间的运行速度单位:

公里/小时。

旅行速度=线路运营长度/单程行驶时间X60%。

单程行驶时间按分钟计。

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

422速度利用率

列车旅行速度与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的比值。

速度利用率=旅行速度/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X100。

4.2.3实际最高运行速度

统计周期内,列车在区间实际运行时的最高时速。

该速度一般低于列车设计最高运行速度。

该指标可采用抽样方法按年度进行统

计。

4.2.4单程行驶时间

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到达这一个单程的行驶时间,不

包含起点站和终点站的停站及折返时间。

上下行不相同时可取两者的平均值。

分钟。

单程行驶时间=刀区间运行时间+刀中间站停站时间。

作为基础数据,用以计算旅行速度。

环线时,所有车站均按中间站考虑。

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一般取统计期末高峰时段的计划单程行驶时间。

4.2.5全周转时间

列车在运营线路正线上从起点站发车到终点站,经终点站折返后返回,又回至

起点站后折返至发车状态的这一全过程所运行的时间。

计划全周转时间=单程行驶时间X2+始发站折返时间+终到站折返时间。

始发站折返时间指从列车到达始发站的时刻起,经过停站、上下客作业、折返

后,至列车从始发站发出时刻结束。

终到站折返时间同理。

环线的折返时间按始发站的停站时间考虑。

该指标按年度进行统计,一般取统计期末高峰时段的计划全周转时间。

4.3里程利用率4.3.1线路日均运营里程

统计期内,平均每日为运营业务在运营线路上载客行驶和空车行驶的全部里

程。

以列车计算的运营里程称为列车运营里程,单位为列公里。

万车公里/日和万列公里/日。

线路日均运营里程=2线路日运营里程/统计天数=E(线路载客里程+线路空驶里程)/统计天数。

4.3.2线路总行驶里程

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所行驶的全部里程。

万车公里。

线路总行驶里程=2(运营里程+车场运行里程+正线调试里程+正线实验

里程+救援里程)。

433线路里程利用率

统计期内,线路运营车辆总行驶里程中运营里程所占的比重。

线路里程利用率=线路日均运营里程X统计天数/线路总行驶里程X100。

4.3.4网络日均运营里程

网络日均运营里程=网络总运营里程/统计天数。

435网络里程利用率

统计期内,网络运营车辆总行驶里程中运营里程所占的比重。

网络里程利用率=网络总运营里程/网络总行驶里程X100。

4.4兑现率

4.4.1线路图定开行列次

统计期内,按照线路计划运行图或特定情况下制定的运行图开行的总列次。

列次/统计期。

计划开行列次为列车运行图(包括特殊情况下的临时计划运行图)中客

运、回空列车数之和。

不包含调试车和计划外的加开列次。

4.4.2线路实际开行列次

统计期内,列车为完成运营生产任务在正线上行驶的次数,分为载客列次和空

驶列次两部分,包括计划外的加开列次。

列车在运营线路上行使一个单程,不论线路长短,是全程或是区间,均作

一列次计算。

线路实际开行列次=载客列次+空驶列次。

4.4.3线路加开列次

统计期内,线路根据实际需要不在计划运行图内而增加开行的总列次。

4.4.4列车运行图兑现率

运行图计划执行过程中,实际根据计划开行列次(不包括加开列次)与运行图

定开行列次之比,用以表示运行图计划执行情况。

计算公式:

列车运行图兑现率=(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线路图

定开行列次O00。

445网络平均兑现率

网络平均兑现率=爼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线路加开列次”!

线路图定开行列次

4.4.6线路日均开行列次

统计期内,列车为运送乘客在线路上平均每天所行驶的次数。

列次/日。

线路日均开行列次包括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救援列车数。

4.4.7网络日均开行列次

网络日均开行列次=刀线路实际开行列次/统计天数。

4.5准点率

4.5.1线路准点列车次数

凡按运行图图定的时间运行,早晚不超过规定时间界限的为准点列车,准点的

时间界限指终点到站时间误差小于或等于2min的列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除外),市

加开列次均计为线路准点列次。

4.5.2线路列车准点率

统计期内,线路准点列车次数与线路实际开行列车次数之比,用以表示运营列

车按规定时间准点运行的程度。

线路准点率=(线路准点列次数/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数)X100。

4.5.3网络平均准点率

统计期内,网络中各线路准点列车次数与各线全部开行列车次数之比。

网络平均准点率=(习戋路准点列次数)/(刀线路实际开行列次数)X100。

4.6列车服务可靠度

4.6.1线路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线路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件/统计期。

图定计划列次在执行过程中,列车在全程或某个车站的延误时间的绝对值

大于等于5min。

分5min(含)〜15min、15min(含)〜30min、30min(含)以上延误事件3类

分别计算,因某一原因引起的多个5min(15min、30min)延误,作为1个5min

(15min、30min)延误事件统计。

若列车在所有车站的延误时间均小于5min,而终到延误时间超过5min,计为1

个延误事件;

若列车在某个车站的延误时间大于等于5min,而终到延误时间未超过5min,此时需计为1个延误事件;

若同一列车在多个车站的延误时间均大于等于5min,此时只计为1个延误事件。

30分钟以上的延误事件需要提供解释说明。

462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

统计期内,线路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之间平均行驶的车公里数。

万车公里/件。

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日均运营里程x统计天数)/线路延误事件

5min(含)〜15min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总运营里程/5min(含)〜15min延误事

件。

15min(含)〜30min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总运营里程/15min(含)〜30min延误事件。

30min线路列车服务可靠度=线路总运营里程/30min(含)以上延误事件。

4.6.3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分5min(含)〜15min、15min(含)〜30min、30min(含)以上3类分别计算网络延误事件数。

网络列车延误事件次数=刀线路延误事件数。

4.6.4车辆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暂按全网5min及以上的延误事件数整体考虑,不具体分三个时间段

4612。

465信号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信号设备引起的单位:

466供电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供电设备引起的单位:

4.6.7工务设施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工务设施设备

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4.6.8屏蔽门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屏蔽门设备引起的单位:

4.6.9其他设备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其他设备引起的单位:

4.6.10员工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员工因素引起的单位:

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包括轨道、桥梁、隧道等)引起的

5min及

 

4611乘客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乘客因素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4.6.12其他因素引起的网络延误事件数

统计期内,网络中由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引起的5min及以上延误事件的次数。

4.6.13网络列车服务可靠度

统计期内,网络中列车发生5min及以上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