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39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对于二者关系问题的回答,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4)二者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的基本问题。

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1)唯心主义把世界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唯物主义把世界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错误的观点(材料分析题)

(1)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它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

宗教创世说"

辩证唯物论

5.什么是物质(列宁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的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主观意象。

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就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实践观

11.实践观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1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重中之重)

1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方法论,它对问题的剖析更加全面,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紧密;

形而上学是种静止的方法论,它看待问题较为片面,往往孤立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14.为什么对了与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与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矛盾规律,否定之否定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性又叫斗争性,统一性又叫同一性。

矛盾又具有着普遍性和特殊性。

(2)质量互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变与量变的判断标准:

是否突破事物原有的度。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趋势,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综合体现。

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认识论

16.真理问题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三特点:

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3)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7.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

18.认识与实践

(1)对认识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是主客体间的以实践关系为基础,并渗透着主客体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认识以主客体间的信息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次循环的内容,都相比较地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3)认识的两次飞跃:

由感性成为理性;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4)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作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具有两个特点:

反映具有摹写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

(6)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

人的认识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1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推理、判断、概念三种形式。

(2)两种认识的联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联系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我们不应当也不可以把它们截然分开。

第三部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0.生产方式的地位

(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4)物质生活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2.马克思关于认识社会历史的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2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

(3)生产关系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地位作用更根本)

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

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

改革(自上而下,属于量变,是在现有框架下的局部调整)革命(自下而上,属于质变)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这转化完成

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形成创造了条件,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6.资本主义的本质

劳动价值论(包含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3)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b.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这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c.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

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把剩余价值转换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有资本主义的本性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产生资本循环的条件:

(1)资本运作过程中,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原有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关系被掩盖,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

2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2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1)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其四,政党恶斗相互牵制,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2)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29.资本主义的发展

(1)垄断与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

垄断的主体:

垄断资本家范围:

国内、国际市场目的:

获取高额利润

程度:

更加激烈,持久后果:

破坏程度更加严重

主要形式:

卡特尔,辛迪加,托加斯,康采思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国家的农工商业,通信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

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5个基本特征:

第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第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第三,资本输出有了别重要的意义;

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垄断统治是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垄断资本对内谋求从经济到政治对整个国家的统治,对外谋求对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2)经济全球化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会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自己总结)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性具有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排斥性;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导致南北关系的不对称性;

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缺陷是其参与全球化的重要障碍。

因此,发展中国家要从长远的战略利益出发,趋利避害,正确应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主要表现是: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机。

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

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缓和矛盾。

资本家为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职工参与决策;

终身雇佣;

职工持股。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3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解释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做详尽的详尽描述。

31.如何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理想?

(1)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是理想与信念的统一;

(2)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政治理想与个人道德理想的统一;

(3)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4)共产主义理想是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的统一。

32.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33.正确理解“两个比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绝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比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是讲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方面;

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3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35.科学社会主义两大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36.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区别):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在马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